一味研究
一味研究
个人简介: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价值时刻。
IP属地:未知
1关注
9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06

要上市的"麻辣烫一哥"杨国福,难过食安关

“麻辣烫江湖一哥”杨国福麻辣烫最近又出事了。上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餐饮食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对海淀区19家餐饮门店进行了依法查处,其中杨国福麻辣烫因存在食品经营人员未穿戴清洁工作衣、帽的问题被查处。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这已经是杨国福麻辣烫第二次被查处。3月2日,杨国福麻辣烫一餐饮门店因存在未保持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问题,曾被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杨国福麻辣烫的管理能力与加盟模式,是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关键原因。对于拥有6000多家加盟店的杨国福麻辣烫来说,更多的利润其实不是来自to C 的餐饮生意,而是to B(加盟店)的供应链生意——与其说它是一家麻辣烫公司,不如说是麻辣烫原材料的搬运工。只是,加盟模式虽是杨国福麻辣烫获得快速扩张的“法宝”,但管理与品控短板却时常让其得不偿失:一旦某个加盟店的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整个品牌都会受到牵连。如今,离上市只有一步之遥的杨国福麻辣烫,能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吗?一碗麻辣烫,跑出一个IPO杨国福麻辣烫,算得上是“国民麻辣烫”的存在。杨国福麻辣烫的创始人就叫杨国福。2003年,第一家杨国福麻辣烫(当时叫做“杨记麻辣烫”)在哈尔滨永和街开业。与传统重油重盐的麻辣烫汤底不同,杨国福对麻辣烫进行了改良,加入了全脂奶粉和牛骨粉等,制作出了鲜香带有奶味的营养汤底,更符合北方人的口味。第一家店很快爆火。东北地区讲究人情关系,杨国福的很多亲戚朋友见杨国福麻辣烫成本低、回本速度快,纷纷请求加盟。再之后,找上门来想要加盟的人越来越多,杨国福开始按照不同区域收取加盟费,这为公司版图扩张奠定了基础。公开资料显示,两年之内,哈尔滨及其周边的杨国福麻辣烫门店就开到了70多家。2007年,“杨国福”商标注册成功,哈尔滨杨国福麻辣烫餐饮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展开了特许加盟经营业务。2009年,杨国福又对传统麻辣烫的售卖模式进行了一次改革,首创了“论斤
要上市的"麻辣烫一哥"杨国福,难过食安关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24

糖果大王徐福记:“甜蜜事业”终到头?

对很多人来说,徐福记曾代表了新年的味道。作为一代糖果大王,徐福记以“新年糖”起家,巅峰时期创下年销售增速超20%,连续17年位居散装年糖和包装年糖市场第一的佳绩。孰料,徐福记后来经营业务每况愈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还多次被传失宠于母公司雀巢,沦为弃子。危机之下,徐福记开始谋变,转向了坚果赛道。这会是一个好选择吗?糖果大王“南有徐福记、北有康师傅”,这一南一北,曾被誉为台商在大陆经营的典型案例,也印证了徐福记昔日的辉煌。1992年,诸多台商加快了在大陆的投资步伐。其中,以糖果和蜜饯起家的徐家四兄弟便是其中一份子,他们在东莞搭建工厂,从事糖果贴牌加工,再将产品出口到其它国家。两年后,在意识到大陆经济的腾飞将显著带动人们对糖果的需求后,徐家四兄弟决定从出口转内销,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徐福记”自此走向历史舞台。那个年代,过年是糖果消费量最大的节点,但当时并没有糖果品牌想到与新年捆绑,徐福记敏锐察觉到了这个商机,并于1994年推出“新年糖”系列:涵盖40多种糖果,主打低价策略。多方因素助推之下,徐福记大获成功,1997年销售额便突破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徐福记还开创性推出了散装统一定价以及专柜模式两大策略,极大简化了用户购糖的流程,同时还强化了用户对于徐福记品牌的认知,为后来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图源:徐福记官微2000年,随着沃尔玛、家乐福进入国内,徐福记与这些大型超市建立了供销关系,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不仅于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此后销量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市场第一。官方介绍显示,到2007年,徐福记在中国已经拥有 88 家销售分公司,超过135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成为中国最大型糖果品和糖点企业之一。嫁入雀巢2011年,徐福记迎来转折点。这一年,急于在中国扩张业务的雀巢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徐福记60%的股权,徐家四兄弟持有剩余
糖果大王徐福记:“甜蜜事业”终到头?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17

好利来:好利难再来

半熟芝士、蒲公英空气巧克力、蜂蜜蛋糕、奶油天堂......这些曾风靡一时的烘培甜品,都出自“蛋糕大王”好利来。曾经,作为国内烘焙龙头,好利来门店遍布全国,直营连锁店多达1000家,推出的多个爆品一度引领了烘焙行业的潮流,引得同行纷纷效仿。然而时过境迁,自从好利来因内部矛盾,导致推行十多年的联合创始人制度土崩瓦解之后,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内忧之外,外患同样来势汹汹。作为当下热门赛道之一,烘培行业吸引了诸多新的入局者。在后浪们的冲击下,好利来日子愈发难过。内部加盟制埋下的隐患1991年,24岁的罗红因未能给母亲买到一个满意的蛋糕庆生,遂萌生了自己开蛋糕店的想法。第二年,罗红押上所有家当,远赴兰州,开出了首家好利来蛋糕店。凭借时尚的装修、新颖的口味,好利来大获成功,第一年销售额便突破200多万元。要知道,那可是30年前的200万。到1999年,好利来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设了连锁店,跻身国内烘焙业头把交椅。不过这一年曾发生过一个插曲:当时东北地区是好利来的主要营收区域之一,而当地人迷信 “99”过生日不吉利,鲜少有人购买蛋糕,这为好利来带来了不少亏损。此事之后,罗红推出了内部加盟制度,即罗红本人持有好利来品牌,联合创始人们拥有该品牌的使用权,后者可在全国多片区自主经营,但总部控制产品与服务的统一性,同时每个片区需每年向总部缴纳一定的品牌管理费。内部加盟制度的推出,让负责各地区的联创们由“管理层”转变为“创业者”,片区的独立经营让联创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也让好利来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在蛋糕事业风生水起后,好利来始进军月饼市场。凭借新兴口味、包装,以及扎实的运营功底,好利来的月饼也开始畅销全国市场。图源:好利来官微2002~2004年,好利来蝉联全国月饼、蛋糕销量双冠王,俨然成了“巨无霸”般的存在。随后几年,好利来门店数量不断扩张,一度突破1000家,年销售额则超过20亿元
好利来:好利难再来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18

“鸭王”周黑鸭,迷失在新消费时代

疲软多年的“鸭王”周黑鸭似乎迎来了一场翻身仗。3月30日,周黑鸭$周黑鸭(01458)$ 发布2021年度财报。财报显示,周黑鸭2021年营收28.7亿元,同比增长31.6%,净利润3.42亿元,同比增长126.4%;同时门店数量急剧上升,从2020年的1775飙升至2021年的2781,一年增长了1026家门店。乍看数据相当亮眼,然细究之下会发现,周黑鸭营收、净利能有如此大的涨幅,主要是因为2020年糟糕业绩的衬托。事实上,自2018年起,周黑鸭便一直在走下坡路——营收、净利不断下滑,如今虽然业绩有所回升,但距离2017年的巅峰仍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随着卤味赛道的崛起,越来越多品牌在资本加持下跑马圈地,抢占着周黑鸭本就不再多的市场份额。与绝味食品、煌上煌等卤味巨头差距的越拉越大,面对诸多新锐品牌冲击下的疲于应对,似乎都在证明,曾经的“鸭王”,在新消费时代,逐渐落伍。飞不动的"鸭王"周黑鸭曾经可谓火遍全国。1994年,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来到武汉,开始学做酱鸭生意,然而由于竞争激烈,且味道不出彩,门店经营十分惨淡。不服输的周富裕开始频繁跑香料市场,翻书籍,了解别家酱鸭口味,买鸭子反复做研究,最终研制出了独家配方,“周黑鸭”的口味由此初具雏形。两年后,周富裕在武汉航空路电业集贸市场,开出了第一家周记怪味鸭——也就是周黑鸭的前身;2004年,周富裕注册周黑鸭商标。此后,周黑鸭高歌猛进,2008年武汉门店突破50家,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随后几年,周黑鸭获得天图投资、IDG资本累计两亿美元的融资,开始走向全国。周黑鸭一度在净利润方面遥遥领先于绝味食品与煌上煌。财报历年数据显示,2013~2016年,周黑鸭净利润分别为2.6亿元、4.11亿元、5.53亿元、7.16亿元,
“鸭王”周黑鸭,迷失在新消费时代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19

海洋零食品牌"海狸先生",成于流量,困于供应链

近年来,零食消费不断转型升级,年轻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吃的健康”,本身具备独特营养价值的海鲜零食,更成为中国零食市场迅速崛起的细分品类。巨大的潜力与趋势,让很多品牌看到海洋零食细分领域的机遇。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海狸先生,依靠“高蛋白低脂肪”和“不加防腐剂”的卖点,借助直播电商的流量红利脱颖而出,旗下产品多次登上天猫海味零食类目Top3,其中碳烤鳕鱼片更是持续保持全网第一。在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同时,海狸先生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天眼查数据显示,海狸先生分别在2017年8月及2021年9月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及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朴和长青、齐光资本和启荣创投。只是,起势靠流量,生死却要看供应链。作为年轻新品牌,海狸先生在供应链和渠道上仍有提升空间,当流量红利逐渐消失殆尽,竞争对手又频频发力,海狸先生的海洋零食头部位置又能保持多久?切准赛道,一炮而红海狸先生创始人陆宁有着十几年的互联网和电商从业经验。2014年,陆宁决定做自主品牌,经过多方面的市场考察,最终锁定海洋零食。在他看来,彼时的海洋零食行业仍存在多方面的痛点。一方面,产品的创新度不够。传统的海鲜食品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靠海的先天优势带来了丰富的海产资源,但多是地方企业自产自销的模式,企业就近加工,同时销往周边地区,口味更符合当地人的需求,难以满足大众口味。另一方面,海洋食品因为腥味较重,不少企业在制作时都会制作成重油重盐及辛辣食品,在健康度上也有所缺失。此外,海洋零食品类整体发展比较混乱,缺少龙头企业;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迅速增长的海洋休闲零食市场。英敏特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中国零食市场上有25%的新品是肉类或海鲜类零食。图源:海狸先生官微2015年,海狸先生正式成立,将“海味健康零食”作为品牌定位。不得不说,海狸先生拿捏住了新一代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态。在产品设计上,海狸先生一共划分出了三
海洋零食品牌"海狸先生",成于流量,困于供应链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17

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

2022年是光明乳业$光明乳业(600597)$ 上市20周年。过去20年,光明乳业一直依靠低温鲜奶打天下,但时代和市场早就变了。伊利、蒙牛已在细分市场通过多个子品牌打响了名号,拥有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的奶源和更强的营销优势。反观光明乳业,这个曾经的乳制品行业“大哥”,不仅境内境外双线失利,业绩明显下滑,在低温奶领域的先发优势也难以维系,被伊利、蒙牛不断抢占市场份额。究其原因,多年来的内部问题积攒,供应链的压力,再加上羸弱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都是制约光明乳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行业第一到全面落后光明乳业是靠低温奶发展壮大的。低温奶一般指巴氏奶,即通过巴氏杀菌法,以72℃-85℃的低温处理技术加工而成的牛奶。2002年之前,巴氏奶一度占据了我国液态奶市场90%的份额,凭借着一个个送奶箱,光明乳业成为市场上当之无愧的“大哥”。2002年是光明乳业最高光的时刻。这一年,光明乳业营收突破50亿元,超过当时第二名伊利25%,而彼时蒙牛主营收入才16.68亿元,不及光明乳业的一半。也是这一年,光明乳业成功登陆上交所,头顶“中国乳业第一股”光环,一时风光无限。然而仅仅一年时间,昔日的“大哥”,就被“小弟”反超。2003年,伊利和蒙牛发力常温奶市场,并迅速在全国市场大获成功。财报数据显示,2003年,伊利收入62.99亿元,超过光明乳业59.81亿元的收入;2004年,蒙牛又以72.14亿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同年67.86亿元的收入规模。图源:光明乳业官微此后,在全国市场,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不断拉大差距。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0年的乳制品市场,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4%和21.6%。对比之下,光明、君乐宝、新乳业、三元四家乳企合计占比仅
从第一到陪跑,光明乳业半只脚已经伸到了悬崖外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3-24

深陷亏损泥潭,借壳上市会否成为日日煮的救命稻草?

成立近10年之后,美食生活方式品牌日日煮(DayDayCook)正试图奔赴资本市场。前不久,据金融界报道,日日煮已经与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Ace签订协议进行合并,拟借壳以“DDC”为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也是2020年传出要在港上市传闻后,日日煮在资本市场上的又一大动作。成立于2012年的日日煮,最初以图文的形式分享食谱,随后赶上短视频风口,转型成为美食视频栏目。时至今日,日日煮已经成为坐拥8000万活跃用户的头部账号(官网信息)。在粉丝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日日煮也在探索变现渠道,从广告到线下店,再到电商,自媒体所能想到的变现方式都有涉及。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日日煮时至今日依然未脱离亏损的泥淖。据金融界报道,2019年、2020年、2021年上半年,日日煮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58亿元、1.14亿元、3.46亿元。上市能否成为拯救日日煮业绩的良方,其奔赴资本市场的道路又能否一帆风顺?自媒体起家日日煮发展至今,经历过两个关键的转折点。2012年,时任香港上海汇丰私人银行投资管理部研究员的朱嘉盈辞职创业,成立了日日煮——一个专注于分享美食菜谱以及供用户交流美食的网站。凭借高质量的美食图文内容,日日煮很快拥有了一众粉丝。到2013年,在文字之外,日日煮又加入了视频的分享形式,逐步使公司成为美食类视频品牌。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日日煮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事后来看,日日煮的决策可谓明智。彼时,国内短视频正处于爆发前夜,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美食类视频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用户最喜爱的内容之一。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在短视频领域,用户更加偏向幽默搞笑、生活技能、新闻等内容,但对于美食类的兴趣在显著提升,偏好率从2017年的19.8%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32.2%。日日煮成
深陷亏损泥潭,借壳上市会否成为日日煮的救命稻草?
avatar一味研究
2021-12-28

奶粉卖到"全球最贵",飞鹤却陷"中年危机"

上个月,飞鹤乳业(股票代码:06186,以下简称“飞鹤”)在羊奶粉市场又有了新动作。$中国飞鹤(06186)$ 当天,一年前被飞鹤收购的港股上市公司原生态牧业发出一份公告,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陕西瑞祥诚达牧业有限公司拟以1.31亿元的价格,购买陕西绿能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包括奶山羊的养殖设施、羊奶生产线以及若干养殖场的土地使用权。事实上,飞鹤过去几个月在羊奶粉市场还有不少动作:7月,飞鹤收购国产品牌小羊妙可100%股权,正式入局羊奶粉市场;9月,飞鹤推出3款纯羊乳蛋白羊奶粉产品——小羊妙可、佳瑞妙可、加爱。直到此番急于收购羊奶奶源,这家年近花甲——创立至今已有59年历史的老牌奶粉企业,终于开始引发业内对其“中老年危机”的担忧。据一味研究观察,2015~2020年是飞鹤高速发展的6年,其市值一度从10亿港元最高涨至1650亿港元,但自今年起,飞鹤市值不断下滑,其股价也在年内创下60%跌幅,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比。号称“全球最贵”的飞鹤——其创始人冷友斌曾公开宣称“折成公斤价,飞鹤是全世界最贵的,比外资贵”——如今为何会风光难再?此种情况下,飞鹤能否通过羊奶粉打一场翻身仗?羊奶不够“香”客观来说,飞鹤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策红利”四个字。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企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大洗牌。彼时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粉丧失信任,飞鹤、贝因美、君乐宝等国产奶企只能在角落里负隅顽抗,而以惠氏、雅培、美赞臣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则大出风头。2009年,飞鹤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正式上市,并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企业,但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不高。直到2016年,婴幼儿奶粉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宣称“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飞鹤市场占有率仅为4%,落后于蒙牛、伊利、贝因美等国产奶企
奶粉卖到"全球最贵",飞鹤却陷"中年危机"
avatar一味研究
2021-10-26

“海天”们推新、“饭爷”们加速;调味料升级战谁能突围?

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的酱油、蚝油、酱料要涨价了。$海天味业(603288)$ $千禾味业(603027)$ 近日,海天味业发布公告称,由于各主要原材物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将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执行已于昨日开始实施。这也是海天味业最近4年多内首次宣布调价。事实上,调味品行业近年来动作不断:老牌转型,新品入场,单一调料品消费升级,复合调料品迎来爆发,而这离不开年轻人“单身经济”的推波助澜。随着独居青年的日益崛起,这群孤独的美食家让“一人食”场景成为新趋势,而他们不那么美丽的厨艺也让调味品也有了更大市场。在此背景下,大批品牌以火锅调料、佐餐酱料、川味调料等品类为切入点,抢滩复合调味品赛道,不断引发资本追逐。以海天、李锦记为代表的传统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码布局;加点滋味、佐大狮等强势入局的新锐品牌则纷纷推出新品,抢占年轻人心智。与此同时,竞争格局分散,准入门槛过低,鱼龙混杂等问题也同时存在于这个老树开花的古早赛道。调味品行业一片混战局面之下,谁将成为破局者?复合调味品行业崛起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作为生活必需品,以“油、盐、酱、醋”为主的调味品行业具有典型的“小产品、大市场”的特点。艾媒咨询《2014-2021年中国调味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950亿元,同比增长15.3%,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与酱油、醋、盐等单一调味品相比,以火锅底料、辣酱等为代表的复合调味品,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
“海天”们推新、“饭爷”们加速;调味料升级战谁能突围?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05

乐事薯片:价格涨了,质量降了,年轻人的快乐没有了

食品饮料巨头百事集团,近日传出其旗下休闲食品品牌乐事薯片将上调价格的消息。据在网上流传的《乐事薯片价格调整通知函》显示,百事食品决定从今年4月15日起对供应直供渠道销售的部分乐事袋装薯片和乐事大波浪薯片产品的供应价格进行调整优化。对此,百事食品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该涨价传闻属实,受原材料价格、各种生产工序中费用及人工成本高涨的影响,百事食品确实调整了个别产品的价格,涨价幅度在10%左右。事实上,自2021起,食品企业涨价的消息就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至今,宣布涨价的食品企业包括生产调味品的加加食品、恒顺醋业、天味食品;方便面赛道的日清企业、康师傅和统一食品;与速冻食品、预制菜相关的安井食品、海欣食品;零食、小菜赛道中的洽洽食品、涪陵榨菜等等。无一例外,上述企业给出的涨价原因均离不开成本上涨。不过,乐事薯片此次价格上涨,并不只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一面是业绩承压,整个百事食品利润下滑,另一面则是新兴竞争对手迎合健康化趋势对其步步紧逼。已经触摸到增长天花板的乐事薯片,还能讲出除涨价以外的第二个故事吗?遇增长天花板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零食的消费意愿不断提升。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休闲零食的市场规模达22065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同时,在疫情影响之下,休闲零食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比重越来越高。薯片作为休闲零食中的重要品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了较大份额,积累了大批消费者。iiMedia Research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Z世代对于薯片类食品的偏好度达到81.5%。纵观薯片市场,早在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的乐事薯片占据了半壁江山。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7年乐事薯片在中国薯片市场的占有率就达到45%,是排名第二的可比克的2倍;中商情报网数据则显示,近几年乐事薯片已经占据中国薯片市场销售
乐事薯片:价格涨了,质量降了,年轻人的快乐没有了
avatar一味研究
2021-09-07

那些靠熬夜水续命的年轻人

这届年轻人,正把朋克养生践行到极致。左手啤酒脏腰小烧烤,右手枸杞轻食养生茶,一边熬最晚的夜,一边喝最贵的水,这不是新奇的个例,而是这届后浪们朋克养生的标配。熬夜水,意外又不意外地成为当今年轻人的新宠。顾名思义,熬夜水就是能让人在熬夜后迅速恢复精神的水,其往往内含多种中药材成分,号称能养肝护肝,补气缓解疲劳。近年来,“同仁堂” “张仲景”“童涵春堂”以及凉茶品牌“王老吉”等传统养生茶饮老字号推出的各类“熬夜水”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内含人参、红枣、贡菊、罗汉果等常见中药材的熬夜水;创立200多年的上海童涵春堂采用荷叶、苦荞、黑茶等草本元素做出的九曲荷叶刮油水;王老吉以中医方子配比而成的菊花枸杞决明子茶……这些原本似乎是中老年心头好的养生茶饮,正收获着越来越多年轻拥趸。近年来,除老字号之外,各式新品牌也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椿风”“荷田水铺”“若遇江南”“炖物24章”“花梨元气研究所”等新式茶饮品牌已纷纷上线。顺应大健康时代消费潮流的“熬夜水”,似乎正在引导新一轮的风向标。睡眠焦虑下的养生经济当下,“睡觉难”已经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扎心日常。个推大数据报告显示,18~34岁的年轻人,在“熬夜大军”中占比近8成。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也指出,超半数调查对象曾担心自己熬夜猝死,其中95后和00后两个年龄段比例最高。当养生与熬夜需求叠加,“熬夜水”应运而生。在小红书博主们“打工人冲啊”“夜猫子给我喝起来”“熬夜回血快乐水”等花式种草之下,“熬夜水”不仅是补气养生降火降燥的良药,还成为能在熬夜后迅速恢复满满元气的神器。据小红书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关于“熬夜水”的笔记达42万+,甚至单条图文超4w+点赞,上千条评论,“熬夜水”单品也超过1200件。在「一味研究」看来,“熬夜水”爆火的关键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新式茶饮赛道
那些靠熬夜水续命的年轻人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6-06

"燕麦奶第一股"市值暴跌,Oatly的盈利之路不好走

进入中国燕麦奶市场的第四个年头,一路高速前进的瑞典燕麦奶公司Oatly$Oatly Group AB(OTLY)$ 遇上了难题。据Oatly于5月初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报显示,其当季收入为1.662 亿美元(约人民币11.05亿元),同比增长18.6%,但其归母综合亏损达1.1亿美元(约7.31亿元),同比扩大258.37%;毛利润则同比去年减少了约63%。表面来看,亏损是因为疫情封控。Oatly在上海拥有超过一半的业务分量,其供应商、仓库、物流服务商、公司总部和员工等核心组成也都在上海,这使得该公司相当一部分业务受到了影响。对此,Oatly首席执行官Toni Petersson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在Oatly进驻的中国零售和餐饮服务店中,今年第一季度因封控需要关店的数量超过1.7万家。”不过,抛开疫情影响,Oatly的经营情况也并不如意。自上市以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且距离盈利渐行渐远,承受着巨大经营压力。不仅如此,前有雀巢、达能、伊利、蒙牛等国内外巨头加速布局燕麦奶市场,后有植物标签、奥买星球等新品牌背靠融资紧追不舍,燕麦奶这条赛道也变得日益拥挤。Oatly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持续亏损,股价跌超八成Oatly成立于1994年,在创立到之后近20年时间里,Oatly都只是瑞典燕麦奶产品货架上默默无名的品牌之一。据第三方数据公司Statista统计,Oatly在2012年的销售额仅有2.69 亿瑞典克朗(约计2800万美元左右)。到2013、2014年,Oatly开始重塑品牌,围绕“健康、低碳、环保”等概念大打营销牌,同时与多个知名连锁咖啡店联手,通过咖啡包围超市的路径,快速打响了Oatly燕麦奶知名度。2018年,借着华润集团的投资,Oatl
"燕麦奶第一股"市值暴跌,Oatly的盈利之路不好走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31

从「水饺大王」到「烫手山芋」 大娘水饺前路难卜

时隔5年,大娘水饺再度易主。5月16日,酒店管理集团格林豪泰宣布已签署最终协议,向集团控股股东格林豪泰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中国两家餐饮连锁企业“大娘水饺”和“鹿港小镇”,收购价约3.998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在 2022 年下半年发生。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大娘水饺8年内第三次易主。作为昔日的“水饺大王”,大娘水饺巅峰时期年入15亿元,全国门店一度接近500家。然而,遭遇多次卖身及战略决策失误后,大娘水饺门店大幅下滑至297家(官方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营收与口碑更是遭遇“双杀”。对大娘水饺来说,这次易主是福还是祸,新东家格林酒店又能否带领大娘水饺走出发展困境?一路高歌大娘水饺的故事始于1996年。这一年,多次创业失败的吴国强决定最后再拼一次,特意请来一位东北大娘做厨师,在常州开了一家饺子店,定名为“大娘水饺”。在最初的时段里,因味道与口感不佳,门店每个月都要亏损1万多元。压力之下,吴国强遍访名师,多番尝试,摸索出“北方的皮+南方馄饨的馅”这一组合,同时主打“现包现煮”,终获消费者认可。1998年,将门店开到苏州的大娘水饺有了一整套从面胚重量、面皮大小到一斤面粉兑多少水的标准,并制定了抽检制度:饺子要先上秤,不合格的,由包饺工自己掏钱买。在近乎严苛的规范下,大娘水饺逐渐打开了名气。官方信息显示,1999年大娘水饺的第14家连锁店开到了上海,与肯德基、麦当劳做邻居,有60多种饺子供顾客挑选。相比于那时麦肯70~80元的客单价,大娘水饺的客单价只在10~20元。如此高性价比的大娘水饺,一度成为上海的现象级餐饮品牌。▲图源:大娘水饺官微此后,大娘水饺一路高歌猛进。官方披露,2005年,大娘水饺年营收达到3.5亿元,纯利润达千万规模,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2013年,大娘水饺在国内开出了超过450家门店,年营收高达15亿元,员工超7000人,成为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水
从「水饺大王」到「烫手山芋」 大娘水饺前路难卜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27

20年来现首亏,维他奶真要凉了?

5月12日,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他奶”)$维他奶国际(00345)$ 发布了盈利警告公告。据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2021/2022财年,维他奶预计录得净亏损1.51~1.7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30~1.4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5.48亿港元的净利润,由盈转亏。这是维他奶近20年来的首次亏损,且在过往的10个财年里,维他奶归母净利润一直在2~6亿港元区间浮动。对此,维他奶在公告中称,由盈转亏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其中之一是中国内地销售在夏季旺季显著下跌。这与去年7月维他奶内容不当的集团内部通知有关。去年7月1日,香港一名维他奶员工在香港铜锣湾持刀袭警后自杀身亡,维他奶称该男子“不幸逝世”并对其家人表示深切慰问,引起了大陆网友的争议。此后,尽管维他奶发布声明称“不当言论系员工个人行为”,并将涉事员工开除,但其内地市场业务仍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内地消费者宣布抵制维他奶,代言人宣布终止合作,多家商超、便利店以及线上渠道也大范围下架维他奶产品。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4~9月,维他奶收入同比下降18%,净利润同比下降95%,其中内地销售收入为22.30亿港元,同比下降28.89%,亏损达3258万港元。不过,在不当言论之前,维他奶在内地的发展就已显露出疲态。财报显示,2018~2020年,维他奶中国内地市场销售额分别为37亿港元、46.28亿港元、51.37亿港元,同比增速为39%、25%、11%,增速连续两年下滑。不仅如此,毛利率也呈下滑态势:2018年销售毛利率为53.70%,2019年下滑至53.25%,2020年再次下滑至52.59%。究其原因,除了行业竞争加剧,维他奶在内地经营陷入疲软之外,频发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障
20年来现首亏,维他奶真要凉了?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5-10

旺旺中年失意

“再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三年级六班的李子明同学,你妈妈拿了两罐旺仔牛奶给你”“ 你旺我旺大家旺”..........曾几何时,凭借这些魔性广告,一个喜欢“斜眼笑”的旺旺小人儿火遍大江南北,也让其背后的旺旺集团(以下简称旺旺)$中国旺旺(00151)$ 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的童年记忆。然而,这个一度风光无比的品牌,如今正遭遇“中年危机”:不仅在与新贵品牌的竞争中“落败”,且身处快速增长的赛道,业绩早已停滞不前,多年原地踏步。旺旺的浮沉史作为中国第一代零食巨头,旺旺满打满算已经成立近60年。旺旺脱胎于中国台湾的宜兰食品,后者当年主要从事罐头食品的代工和外销生意,与零食没太多关系。1976年,蔡衍明从父亲手中接手了宜兰食品经营权。1979年,蔡衍明发现日本的米果很受欢迎,而中国台湾的稻米资源过剩,价格相对低廉。几经周折后,蔡衍明将日本的米果生产技术带回中国台湾,随后将宜兰食品厂改名为旺旺,并推出第一款产品“旺旺仙贝”。很快,旺旺米果大卖,一度占据了中国台湾9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蔡衍明并不满足于此。1992年,旺旺成为第一家投资湖南的台商,且首年便创下2.5亿元的收入。旺旺仙贝生意稳定后,旺旺趁胜追击,挥起了“铺渠道、打广告、扩品类”三板斧。渠道端,旺旺在全国各地发展渠道商。值得一提的是,旺旺是中国最早卖到县乡镇一级的零售品牌。营销端,旺旺大手笔铺设广告,并凭借魔性的系列广告,迅速打响知名度。产品端,旺旺先后推出了旺仔牛奶、旺旺小馒头、旺旺碎冰冰、旺仔QQ糖等产品,均成为当时的爆品。尤其是旺仔牛奶,在含乳饮料领域可谓一骑绝尘,当年就连伊利与蒙牛都只能在后面苦苦追赶。图源:旺旺旗舰店随着产品大卖,旺旺成为当之无愧的零食大王。2008年,旺旺在港上市,市值从30
旺旺中年失意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28

达利食品:成于"山寨",困于"山寨"

狂奔近20年后,达利食品终究还是难掩颓势。一个月前,达利食品$达利食品(03799)$ 披露了2021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达利食品2021全年实现营收222.94亿元,同比增6.4%;实现净利润37.25亿元,同比降3.2%。达利食品营收有所增长的原因,与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的业绩“反衬”有关,而净利润或许更能反映该公司当下处境。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达利食品自2015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过去20年,凭借着所谓的“跟随战略”,达利食品先后推出了“达利园”“可比克”“好吃点”“和其正”“豆本豆”等诸多品牌,不仅赚得盆满钵满,也成为了涵盖零食、饮品、蛋糕等领域的食品大王。然而,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品牌老化,缺乏创新能力的达利食品正在不断被消费者抛弃,其面临的挑战已经从“分食更多蛋糕”变为“坚守阵地”。颓势难掩事实上,达利食品的衰败早有迹象。早在2016年,达利食品的营收增速与净利润增速便双双出现断崖式下跌。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5~2016年,达利食品营收增速分别为13.2%、5.8%,2018~2020年分别为5.38%、2.45%、-1.9%,三连降直至转负。2021年虽有所好转,但这与2020年疫情导致的基数较低有关。净利润增速更是不堪,增速从2015年的40.24%骤跌至2016年的7.7%,此后便是一路下跌,到2020年,受疫情影响,净利润增速下降至0.2%,几乎停滞增长,如今更是陷入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达利食品收到的政府补贴高达6.72亿元,相比2020年的4.29亿元,同比增长56.64%。然而就是在政府补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达利食品净利润却不增反降,这也意味着达利食品净利润下滑的幅度要比预想中的还要多。图源:达利食品官网对
达利食品:成于"山寨",困于"山寨"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26

出圈的盼盼,失去了年轻人

一向相对低调的盼盼食品(以下简称“盼盼”),最近意外上了热搜。起因是福建泉州一所学校因疫情被封控,使得物资紧张,一位女大学生向盼盼发私信请求物资捐赠,第二天盼盼就把物资送到了学校。不仅如此,盼盼还宣布捐赠500万现金及物资支援抗疫一线。盼盼的暖心行为不禁让许多网友破防,自发刷起#帮盼盼上一个热搜#,也让其迎来了一波野性消费,被誉为“国货之光”。此举确实值得称颂。只是回到公司经营层面,盼盼在产品、营销与渠道方面缺乏足够竞争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时的野性消费并不能扭转其收入增长率下滑的大势。在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休闲零食品牌不断加大营销,拓宽渠道,抢占市场份额之际,如何在竞争夹缝中突围,是盼盼面临的新课题。产品越多,增长越慢盼盼是从薯片起家的。1996年,盼盼创始人蔡金垵创办福源食品——盼盼的前身。彼时,零食品类还十分稀少,福源食品率先研发出了保质期较长的薯片。也是这款薯片,让盼盼赚取了第一桶金,开创了休闲食品先河。此后盼盼品牌成立,并于2007年推出法式小面包,以一句“法式小面包,还是盼盼好”火遍全国,一举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公开资料显示,盼盼小面包一经上市,不到三个月就创造了单月销售过亿的成绩,即便在2009年金融危机重压之下,也仍然保持了40%的增长。随后,盼盼开启了多元化发展之路,试图把品牌心智从“小面包”向“休闲食品”拓展:除盼盼之外,先后推出了梅尼耶、艾比利、铜锣烧、上好净、零零嘴、领鲜等系列子品牌,布局了薯片、小面包、蛋糕、瑞士卷、软华夫、肉松饼等烘焙食品。图源:盼盼食品官微不仅如此,盼盼还进军饮料市场,推出了维生素饮料豹发力、盼盼核桃慧、生榨椰子汁、在益起乳酸菌、青柠红茶、轻乳酸、清凉果味饮料系列,以及上好净系列水等健康饮;2021年生椰拿铁爆火之时,又进军椰乳品类,推出了新品类“厚椰乳”。产品越来越多,增长率却开始变低。据2019年福建制造业企业100
出圈的盼盼,失去了年轻人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21

"三战"港交所,"过气网红"绿茶餐厅讲不出新故事?

绿茶餐厅再次冲击IPO。4月8日,绿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茶餐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于香港主板IPO上市,花旗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是绿茶餐厅在过去的14个月里,第三次冲击港交所的大门。早在2021年3月,绿茶餐厅就首次递交招股书,但由于信息披露错误,6个月后,这份招股书显示失效;同年10月,绿茶餐厅再次递交上市申请,于2022年3月通过上市聆讯,但不久后该申请材料再次失效。不到一年半,三次申请赴港上市,体现出绿茶餐厅对登陆资本市场的急切,其背后也透露出这家公司正面临发展困境。作为初代网红,成立于2008年的绿茶餐厅曾经风光无限:单店客流量日均1500人、人均排队两小时、单店翻台率最高达14次……令无数同行艳羡。然而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产品缺乏创新、模式过于单一的绿茶餐厅未能取得新时代的“船票”,开始被年轻消费者抛弃。上市能否拯救绿茶餐厅?初代网红又能否再度翻红?初代餐饮网红作为“初代网红”,绿茶餐厅有过多年高光时刻。2008年,以青年旅舍起家的王勤松、路长梅夫妇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出了第一家绿茶餐厅,主打融合菜。所谓融合菜,是指将中餐的粤菜、陕菜、川菜、淮杨菜等与西餐、日餐、东南亚餐等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流派。凭借着绿茶烤鸡、面包诱惑、火焰虾等特色菜品,以及形式新颖、价格低廉、环境服务好等特色,主打极致性价比的绿茶餐厅迅速出圈,并于2009年入选大众点评“2009年度最受欢迎餐厅Top50”榜单。图源:绿茶官微2010年,尝过首店甜头的绿茶餐厅,走上了扩张之路,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一二线城市落地,并将自身定位为“年轻人的大众餐厅”。出身就携带“文艺”“年轻化”标签的绿茶餐厅,赶上了一二线中产阶级崛起潮流,火得顺理成章。据新浪财经报道,2014年绿茶餐厅早期的单店日均客流量超1500人次,人均排队两小时,每天翻台率保持在6~8次,杭州的门店最高峰可达1
"三战"港交所,"过气网红"绿茶餐厅讲不出新故事?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19

危机四伏,卡士酸奶的高端人设还立得住吗?

有“酸奶中的爱马仕”之称的卡士酸奶近日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4月6日晚间,上海市场监管局的公告显示,卡士酸奶因旗下一款酸奶酵母超标60倍被查处。消息一传出,多个有关卡士酸奶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对此,卡士酸奶官方并未发声明回应,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酵母超标可能是出厂后储运或终端温度不达标所致,并强调该批次产品留样经第三方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不过,卡士酸奶的困扰远不止于此:不仅产品质量多次出现问题,其高价产品也备受“收割智商税”的质疑。眼下,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已成为摆在卡士酸奶面前的一大课题。只是,随着未来酸奶赛道的竞争愈演愈烈,卡士酸奶翻盘的机会还有多大?酵母超标60倍4月6日上海市监管局公告显示,1批次卡士酸奶(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统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永新坊店销售的双歧杆菌C-I风味发酵乳(商标名称为“餐后一小时”)抽检样品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酵母,达到6000CFU/g,是基准线100CFU/g的60倍。据了解,酵母超标会引起食物的过度发酵,进而导致腐败变质,不仅会破坏食物的色、香、味,同时很有可能造成其它微生物指标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卡士酸奶首次被检出酵母超标。据卡士酸奶官网介绍,卡士酸奶现设有卡士乳业(深圳)有限公司潭头分厂、宝安分厂、苏州分厂三大生产基地。2015年11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5年第16期食品抽检信息公告显示,卡士酸奶宝安分厂生产的卡士·鲜酪乳(玉米果粒),被检出酵母计数超标。彼时,卡士酸奶的回应与此次如出一辙:在内部排查、第三方检测中均显示产品合格。图源:卡士天猫旗舰店两次被检测出酵母超标,卡士酸奶均坚称产品本身没有问题,把锅甩到了冷链运输和终端销售上。只是,早在2015年,卡士酸奶就表示已自建冷链物流。2021年,卡士酸奶创始人王维嘉在公开采访时强调,“卡士酸奶从创立之初就建立了专业的冷链物
危机四伏,卡士酸奶的高端人设还立得住吗?
avatar一味研究
2022-04-12

9亿做营销0.4亿做研发的妙可蓝多,靠什么卫冕"奶酪一哥"

妙可蓝多$妙可蓝多(600882)$ 最近刚交出一份亮眼财报。3月24日,妙可蓝多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妙可蓝多营收44.78亿元,同比增长57.31%;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160.6%。奇怪的是,财报发布后一天,妙可蓝多股票竟下跌1.83%,此后一直在波动中持续下跌,截至4月11日,妙可蓝多收盘价为32.22元/股,已比财报发布前一天下跌11.80%。要知道,妙可蓝多一度在资本市场风光无限,其股价曾从2020年初的14元/股,一路飙升至2021年84.5元/股的高点,然而如今较高点已下跌超6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妙可蓝多过度依赖营销,高昂的销售费用不断蚕食净利润,一旦停止烧钱推广,其能否维持第一的市占率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方面则是新老竞品虎视眈眈,面对竞争对手的持续施压,妙可蓝多想要继续拔高市场份额与业绩,阻力重重。事实上,奶酪行业入局门槛相对低,产品同质化也较严重,除了先发优势打下的品牌、渠道等影响力基础,妙可蓝多或许并没有太多竞争壁垒。中国市场的"奶酪一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本土奶酪市场的启蒙,是由妙可蓝多开启的。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0.1公斤。对比来看,同期欧盟国家年人均奶酪消费量高达18.7kg。即使是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也分别达到了2.4kg和3.1kg。彼时,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的大半份额。欧睿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奶酪市场的前三甲均为国外品牌,分别为百吉福、乐芝牛和安佳,市占率分别为28.3%、7.7%和7.0%。妙可蓝多的前身广泽乳业,原本是东北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乳企,或许是看到了国内较低的人均奶酪消费量和巨大的消费潜力,2015年广
9亿做营销0.4亿做研发的妙可蓝多,靠什么卫冕"奶酪一哥"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