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财经
钛财经
个人简介:有钛度的财经新媒体——用独特视角探察产业变幻。
IP属地:未知
0关注
55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钛财经
2022-07-03

​饿了么免单活动火出圈,压力给到美团这边?

作者|Pan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你参加饿了么“免单一分钟”活动了吗?近一段时间,饿了么免单活动频频登上热搜,吸引了一大波关注和流量。据了解,在活动期间要是被饿了么选中的用户,所购买的东西直接免费,而下单的时候付款金额则会返回到原来的账户。不过,本次活动从神秘到热闹仅持续了两天,第三天开始这场营销就变了味,陆续有网友质疑平台没有把活动做到公平公正。如今,活动告一段落,这场盛大的全民免单运动,究竟是谁在薅羊毛,又是谁在充当韭菜呢?谁在充当韭菜?饿了么这场免单活动,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参与成本很高(主要是时间)的同时,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搏一把”、“凭运气”也成为这场活动的重要因素。根据活动细则我们发现,这次的免单活动不仅限时一分钟内,还限品类,限人数,更重要的是在详细规则里还隐藏着一个关键点,就是先到先得。有了这个先到先得,用户参与这个活动也就从本质上充满了“赌性”,而饿了么早早地掌握了所有的话语权、解释权。这样的活动,在用户心里是去薅羊毛的,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也有大部分用户会下单比平时贵不少的商品,甚至金额锁定到活动规定的200元红线。但是先到先得,以及后续开始规定每日的人数限额,用户这样的操作无疑是赌博。因为你就算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下单了,也不一定能获得免单资格。有不少网友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订单,有人点了近200元,有人点了一大桌子。不过,随着免单活动愈演愈烈,饿了么的操作也渐渐变了味,各种BUG,规则模糊、猜题纰漏都让网友质疑平台没有做到公平公正。规则模糊是被网友吐槽最多的槽点。这次活动的很多题目其实并非全品类免单,在23日的题目中,饿了么在下单品类张贴处给出了“今日宜干饭”的提示,使得用户一致误认为需要下单饭类外卖,而在其微博公布的聊天记录中却显示“全品类”免单。这样带有误导性的提示,限制了点单范围,也影响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此外,饿了么声称“免单一分钟
​饿了么免单活动火出圈,压力给到美团这边?
avatar钛财经
2022-09-03

中年“王者”的悲哀:只剩下了卖皮肤?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在这个暑期,腾讯旗下游戏《王者荣耀》赚疯了!近日,移动商店情报网站Sensor Tower公布7月移动游戏全球收入排名,《王者荣耀》以2.25亿美元营收继续蝉联冠军。如果只从数据看,《王者荣耀》的吸金能力依旧超强。 但《王者荣耀》在暑期获得超高收入的同时,也引来了无数玩家的吐槽。这些吐槽主要集中在“皮肤更新频率太快,明显就是想疯狂吸金”、“游戏机制过烂,体验被大幅削减”……甚至不少玩家认为,《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皮肤荣耀”。 从另一个角度看,“皮肤荣耀”的出现也与腾讯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有直接关系。如今,其在游戏市场不再是拼创意、拼制作,而是依靠自身的超大体量“简单粗暴”地瞄准玩家的钱包,同时,在QQ、微信等流量平台隔绝对手、以诉讼为商战手段竭力打压竞争者,以此来保障自己的领先地位。这样的腾讯,还能在游戏及其他市场称霸多久呢? 秒变“皮肤荣耀”,玩家疯狂吐槽 “收割”玩家,是腾讯的拿手好戏。这一点,主要集中体现在《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中。最直接的表现是,《王者荣耀》秒变“皮肤荣耀”,引来玩家疯狂吐槽。据悉,《王者荣耀》的主要盈利方式为游戏中的道具、角色皮肤和抽奖活动。而皮肤,正是《王者荣耀》的主要盈利点。 《王者荣耀》的皮肤分为很多种,包括勇者皮肤、史诗皮肤、传说皮肤、星传说皮肤、荣耀典藏皮肤等,且每档皮肤的价格不同。目的就是通过价格分档的方式,精准切中不同玩家群体的消费能力,达到同时“收割”海量玩家钱包的目的。 原本《王者荣耀》的皮肤就存在部分皮肤质量不高、价格较贵等问题,尤其是在进入2022年以后,《王者荣耀》官方上架皮肤的频率非常高。由早期1~2个月推出一款,到现在几乎每周都上新。 比如:在今年2月,《王者荣耀》就推出了4款传说皮肤,分别是孙策的机甲皮肤、女娲的补天皮肤、瑶的情人节皮肤,以及瑶瑶的限定星元传说皮
中年“王者”的悲哀:只剩下了卖皮肤?
avatar钛财经
2022-10-30

昔日“销冠”小鹏汽车销量低迷,为何只向内部“动刀”?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赛道。与此同时,资本与造车势力的不断涌入也让这条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即便是一些比较有竞争力的头部造车新势力也很难熬出头,昔日的“销冠”小鹏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在市场端,小鹏汽车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哪吒、零跑等后来者的追赶,还有多方舆论的嘘声四起。比如:今年交付量高开低走、小鹏G9遭遇“退订门”、股价连续下跌等,一时之间周围的环境对小鹏汽车的发展变得十分不利。 销量低迷拖累KPI 2020年4月,小鹏P7正式上市。那时20万元级别纯电轿车屈指可数,再加上有着不错的性价比,P7销量一路走高,小鹏汽车顺势坐上了2021年造车新势力的年度销冠。 不过,随着Model 3降价以及比亚迪汉的上市,P7硬件受限竞争力下滑。2021年9月,小鹏P5上市,被公司视为新的品牌销量担当,但恍恍惚惚折腾一年时间,P5单月最高销量仅0.56万辆。上市一年,P5总共卖出不到4万辆,比P7今年前9个月的总销量,少了约1.2万辆。 小鹏P5表现低迷,直接拖累品牌KPI。2022年9月,小鹏汽车交付了8468辆汽车,同比下降18.67%,环比下降11.59%。而股价方面,年初至今,不论是在美股还是港股,小鹏汽车股价跌幅均超过八成。 雪上加霜的是,除了销量低迷,毛利率不高也是小鹏汽车的一大痛点。根据小鹏汽车2022年中报显示,其第二季度毛利率已下滑至10.9%,而第一季度则为12.22%。对此,小鹏汽车表示,受电池成本增加的影响,导致销售价格调整带来的收入增加被部分抵消。 而在“蔚小理”三强中,只有小鹏汽车走的是“性价比”路线,而这也导致了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是三家之中最低的,以至于小鹏汽车在产品定价上可压缩的成本空间有限。 因此,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小鹏汽车只能通过开源节流来降低成本。不过,这种开源节流的方式被不少人认为“并不体面”。 今年5月初
昔日“销冠”小鹏汽车销量低迷,为何只向内部“动刀”?
avatar钛财经
2022-07-17

出货量跌回十年前!厂商纷纷砍单,手机市场寒风瑟瑟

作者|Pan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确切来说,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寒冬。近期,有消息称中国三大手机品牌小米、OPPO、vivo已通知供应商,未来几季将砍单约二成。而最直接的原因或是大环境造成的。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5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660万部,同比下降1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9.8%。年轻人不愿换手机的话题逐渐引起关注,而智能手机行业也正在发生与之对应的剧变。低迷的智能手机市场不仅仅是五月份数据不佳。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累计9067.7万部,同比下降30.6%,占出货量的83.8%。根据一位从业十几年的手机卖家描述,今年以来销量跟往年同期相比,至少下降了50%,这个销量表现可以说是非常惨淡。其实手机销量也可以从各大品牌的数据看出来。根据Canalys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市场五大厂商的市场份额排名显示,在销量排在前5位的手机品牌当中,除了荣耀和苹果保持增长之外,OPPO、vivo、小米还有几大品牌销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vivo同比下降44%,OPPO同比下降34%,小米同比下降22%,其他品牌合计同比下降48%。销量的下滑也引起了手机厂商业绩的连锁反应。根据小米集团披露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实现营收733.52亿元,同比下降4.6%;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8.6亿元,同比下降52.9%。同时,毛利率由2021年第一季度的18.4%降至17.3%。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小米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单季度营收下滑,归母净利润更是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增长率为负。手机业务作为营收占比超过一半的支柱业务,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8亿元,同比下降1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850万台,同比下降21.4%。小米的业绩下滑仅仅是整个手机行业的缩影,更糟糕的是,手机市场这种逆境才刚
出货量跌回十年前!厂商纷纷砍单,手机市场寒风瑟瑟
avatar钛财经
2021-06-22

争夺生鲜第一股:每日优鲜“向左”,叮咚买菜“向右”

生鲜电商赛道要迎来“第一股”了。6月9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同步递交了招股书,分别冲刺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作为国内头部的生鲜电商,两家不光是在业务上互相争夺,连递交IPO招股书的日子也都在同一天,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拼抢“生鲜电商第一股”的终极决战已然拉开大幕。值得注意的是,烧钱速度惊人的生鲜电商至今仍然没有一家走向盈利,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即将登陆资本市场,从招股书的数据上看,我们可窥探出两者不同的破局之道。生鲜电商为何迷人?每日优鲜以前置仓即时零售起家,所谓前置仓,指的是将仓库从城市远郊,搬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仓库既能存储也能配送,辐射周边三公里,从而实现最快送货上门的一种解决方案。这个模式主要在一二线城市流行,它解决了很多年轻人即时购买生鲜的需求——没时间逛超市,只能线上买,送到家里,而且马上就要。相比其他模式,前置仓的生鲜电商模式弥补了社区零售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最后一公里。不仅送货上门最快,而且商品够新鲜。恰逢疫情助力,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生鲜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疫情前后,每周购买2~3次的生鲜电商用户从23.4%增至30.1%。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于生鲜到家的需求急速增长,2020年生鲜电商年交易规模约为3641.3亿元,同比增长42.54%,2023年有望超8000亿元。生鲜电商在疫情中快速崛起后,阿里和腾讯等互联网为巨头们纷纷布局,滴滴试水“橙心优选”、拼多多旗下的“快团团”、美团开通的“美团优选”等平台亦快速扩张。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7.8万家生鲜电商相关企业,82%的企业注册成立于5年内。2020年,我国新增1.8万家生鲜电商企业,年注册量达到历史最高。截至目前,我国今年已新增3300余家企业。但这门生意并不好做。最大的一个难题是成本太高,这也是前置仓模式过去被质疑最多的一点。可以拿来对标的是外卖,外卖也是线上下单、即时送达,过去外卖
争夺生鲜第一股:每日优鲜“向左”,叮咚买菜“向右”
avatar钛财经
2023-03-26

小米汽车造型曝光,2024年量产是否太迟?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小米造车进展超预期,最近已经顺利完成了冬季测试,预计将会在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近日,雷军透露了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 2021年初,雷军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如今,时间已经正式来到了2023年,距离小米正式宣布造车计划已经过去了近两年,小米的造车推进似乎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一切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小米目标世界前五 作为新车量产上市前的关键节点之一,冬季测试通常包含整车动力性能冬季标定、三电性能冬季测试、电池热管理系统冬季标定、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冬季标定、底盘冬季测试、整车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测试和电子电器冬季测试等环节。有观点认为,顺利完成冬季测试的小米汽车,已具备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的条件。 2021年,雷军官宣了小米的造车计划。天眼查APP显示,2021年,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接连成立,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申请500余项专利,其中,210余项已获授权。 不过,目前小米汽车仍未公布生产资质的相关信息。这张“准生证”对造车至关重要,但独立申请十分困难。新玩家一般都是找有资质的企业代工,比如蔚来找江淮代工;或是收购拥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工厂,比如车和家(理想汽车母公司)收购重庆力帆。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小米汽车的资质大概率也将来自收购。此前有消息称,小米欲收购**汽车、小米接手北京现代第二工厂、接手北汽新能源工厂等,但均无下文。 自宣布造车以来,小米为之投入了巨额资金。根据小米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投入为12亿元,较第二季度增加44.75%,全年小米造车业务累计投入31亿元。 雷军对造车是寄予厚望的,他表示小米汽车在2022年为汽车等新业务投资了30多亿元,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精力。因此他希望,小米汽车进入汽车圈后,短期目
小米汽车造型曝光,2024年量产是否太迟?
avatar钛财经
2022-08-21

每日优鲜溃败,何为生鲜电商最优解?

作者|Pan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近期,生鲜电商领域可谓冰火两重天。前置仓“鼻祖”每日优鲜倒闭的传闻满天飞,叮咚买菜却取得首次阶段性盈利。日前,叮咚买菜公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总营收达到66.34亿元,同比增长42.8%。虽然第二季度业绩不俗,但资本市场仍对其保持怀疑态度。业绩公布当天,叮咚买菜美股开盘报价4.94美元,截至收盘只有4.41美元。归根结底,更多投资人还是认为叮咚买菜能够实现阶段性盈利,主要是吃到了疫情封控的红利,并不代表生鲜电商和前置仓模式等到了出头之日。这也不禁令人发问,前置仓模式是不是导致每日优鲜崩盘的罪魁祸首?到底哪种模式才是生鲜电商的最优解?每日优鲜为何溃败?每日优鲜的崩塌速度比人们预想的要快,其崩塌的端倪出现在2022年7月28日。在这一天,每日优鲜APP显示,配送时间由此前的“最快30分达”调整为“最快次日送达”,配送范围为“全国均可配送”。不过,每日优鲜在启动页的广告语至今依旧是“会员精品超市,最快30分钟送达”。同时,有每日优鲜员工在社交网络上披露每日优鲜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每日优鲜公司解散”、“每日优鲜被曝跑路”等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8月9日,据北京市消协官网消息,每日优鲜因“无法正常经营引发大量消费者投诉”的情况,于8月4日下午被北京市消协约谈。种种迹象表明每日优鲜面临倒闭的危机,有分析指出,生鲜电商行业中的三大模式——前置仓(生鲜到家)、仓店一体、社区团购,前置仓模式本身就最难盈利,更是成本重负,其也成为每日优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自建仓储带来的履约费用并不是小数目,它包括与产品交付和仓库运营有关的费用、前置仓和质量控制中心的租金和折旧费等。根据每日优鲜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履约费用分别为12.393亿元、18.330亿元、15.769亿元,占营业费用最高达59.6%。高额的履约费用对本身毛利低、折损
每日优鲜溃败,何为生鲜电商最优解?
avatar钛财经
2022-11-27

中国企业“豪掷”世界杯,回报几何?

作者|Pan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中国除了男足都去了”,卡塔尔世界杯比赛开赛以来,这个话题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这自然是对国足的一种调侃,但换个角度来看,作为全球瞩目的“顶流”赛事,世界杯不仅是各国球队之间技术的比拼,更是各国品牌、商品、服务同场竞技的舞台。 大批在世界杯赛场上亮相的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技术、中国品牌,的确值得骄傲,也展现出了中国软实力的一面。 中国制造的“巨无霸” 卡塔尔是全球第三大天然气储备国,这个常住人口不到300万的阿拉伯半岛东部国家,2021年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是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自2010年拿下世界杯主办权以来,卡塔尔已经累计花了超2290亿美元,资金投入超过了此前所有世界杯的经费之和。 这些钱都花在哪了呢?卡塔尔用了十余年时间硬是在沙漠中建出了一座全新的卢塞尔城。 在体育场、机场、光伏电站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三一重工、精工钢构、巨力索具、洲明科技、葛洲坝集团、中国电建、华为、隆基绿能等大量中国公司参与其中。 其中,被称为卡塔尔国家“一号工程”的卢赛尔体育场,就是中国企业首次作为总承包方建造的第一座顶级足球场。其不但绝大部分的建筑材料来自中国,而且技术方案也由中国人最终决策。 在卡塔尔世界杯的筹备方看来,卢赛尔体育场是最令人惊叹和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做到登峰造极,或者说达到质量、安全、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结构的最高标准,各方面都必须是最好的。 “坦率地讲,中国在建设领域现在几乎统治着世界。所以对于客户来说,如果我有一个项目,就会设法找一家中国公司来做这件事情。”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副经理巴拉·阿布卡什卡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品牌出海大秀肌肉 每逢世界杯周期,不仅是球迷的盛宴,也是众多品牌间实力的较量。世界杯作为全球体育的狂欢盛事,也是全球职业体育赛事中最赚钱的生意之一。 本届卡
中国企业“豪掷”世界杯,回报几何?
avatar钛财经
2022-06-12

复刻手机逆袭史,华为“不造车”只是借口

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华为不造车,但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近日,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期间的一场论坛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又提到了这句话。然而,这句老话在问界M5发布之后,变得矛盾起来——华为已经事实性“造车”,但仍然以供应商的角色自居。在激烈的造车赛道中,华为的双重角色能否鱼与熊掌兼得呢?华为的不造车路径近几年,华为在汽车圈一直“沾花惹草”,与许多车企有染,其中大体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像极狐HI版车型这样的“Huawei Inside”模式,也就是车型搭载华为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车机应用华为鸿蒙系统,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智能化领域深入合作,打造车系中的高端智能化版本,但华为在销售方面不会太多介入,销售还是要靠车企自己的网络体系。另外一种就是华为参与度更高的“华为智选”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华为不仅在智能化方面提供支持,还会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甚至会参与搭建销售渠道,与他合作的就是赛力斯。2021年年底,华为与赛力斯发布了高端汽车品牌AITO和首款车型——问界M5。在这款车上,华为进一步提升了参与度,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方面全方位参与。在硬件方面,不仅限于提供后桥电驱,新车型用上了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就连充电桩也是由华为主导设计制造。在软件方面,问界M5用上了华为自家的鸿蒙系统,比之前的HiCar系统还要更进一步,而赛力斯在这次合作中除了在底盘方面的贡献之外,几乎沦为了代工厂的角色。从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至今,华为在汽车方面的业务开始大范围铺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目前,华为已经公开表示,可以为车企提供计算与通信架构、五大智能系统、激光雷达、三大计算平台等软硬件,最新的电驱系统也搭载于问界M5之上。简而言之,华为正在为车企提供“一键造车”的功能。不造车是个伪命题一边
复刻手机逆袭史,华为“不造车”只是借口
avatar钛财经
2023-03-19

汽车降价内卷,二手车商遭遇“背刺”?

作者|Pan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近段时间,各大车企品牌开始降价内卷,加上优惠政策席卷全国,迅速激起了一波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车商遭遇“背刺” 2023年是二手车新政全面落地执行的第一年,春节后二手车市场开始回暖。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环比增长16.87%,同比增长35.48%。跨区域流通活跃度有所提升,较1月相比外迁率上涨了近2个百分点。线上、线下集客量均有所增加,据联盟拍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2月平台成交量大幅增长41.45%。 二手车商们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积极收车补库,甚至拉高了终端二手车均价。然而突如其来的价格战,给回暖的二手车市场泼了一瓢冷水。 3月初,湖北省联合多家车企推出了政企购车补贴,其中东风雪铁龙C6降价9万元登顶微博热搜。此后,不断有燃油车加入这场价格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百款车型降价。 公开消息显示,降价补贴大潮中,不乏BBA、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的身影。其中上汽奥迪A7L最高优惠3.8万元,奔驰部分车型降价高达12万元,一汽奥迪A6L降价9万元。 降价潮愈演愈烈,车价震荡传导至二手车市场,遭受“背刺”的二手车商叫苦不迭。 新车市场大受追捧,有意愿购车的消费者,有换车打算的消费者肯定都想抓住这次好机会,挑选自己心仪的车型,一些原本没有打算购车,或者打算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可能也会改变主意,选择购买有大幅优惠的新车。 由于部分新车优惠后的价格,与二手车平台的售价出现倒挂,不仅导致二手车商的客户大量流失,他们在收车时也会选择避开降价的车型,或者暂时停止收车以消化库存为主。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汽车市场出现如此大面积、大幅度调价的现象,在过去20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对二手车市场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 同时,二手车商的损失更多的是消费者观望带来的车辆积压,进而产生的租金、利息等费用
汽车降价内卷,二手车商遭遇“背刺”?
avatar钛财经
2022-12-03

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为何充电桩却困在“冬天”里?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配套性的设施建设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充电桩行业成为重中之重。 根据国联证券研报分析显示,由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速度超预期,2022年下半年,充电桩建设及运营将迎来新一轮浪潮。预计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930万台,充电桩建设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1678亿元,服务费收入规模将达729亿元。 然而,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盈利难、充电设施利用率低、市场分散等痛点亟待解决。 车桩比例失衡? 目前,市面上的充电桩有两种充电方式。 其一,交流充电,又称“慢充”,交流充电桩的技术成熟,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安装且成本较低,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8万元/台,采用常规电压、充电功率小、充电慢,时长5-8小时,大多安装在居民小区停车场。 其二,直流充电,又称“快充”,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和设备较交流充电桩复杂,制造成本和安装成本等均较高,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0万元/台,采用高电压、充电功率大、充电快,时长0.5-2小时,更适用于对充电时长要求较高的场景。 目前,两者的市场占比为6:4。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0万辆,充电桩6.6万个,车桩比为6:1;截至2022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200万辆,充电桩数量达到470万个,车桩比为2.55:1。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2500亿元,2021-2025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33%。 因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和充电桩的政策利好,多个券商预计车桩比到2025年车桩比进一步下降至2.2:1。 对应的是充电桩的快速增量,预计2022-2025充电桩新增数量分别为244万台、265万台、292万台、403万台,2021-2025新增充电桩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44%。 不错的前景,不高的门槛,以及政策的
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为何充电桩却困在“冬天”里?
avatar钛财经
2022-05-26

手机、卫星、飞行汽车……李书福不跨界,不“吉利”?

作者|Pan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吉利汽车董事长,“汽车狂人”李书福,一向以“买买买”见长。近年来,吉利的多元化跨界布局越来越广,从芯片、到手机、再到卫星……早已跳脱了传统车企的边界。根据吉利控股集团官方信息显示,2017年以来布局的手机、芯片、卫星等多元化业务,是吉利控股转型的重要助推器,转型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电动出行和能源服务科技公司”。其实,共同点好找,“跨界”门槛却不低。那么,从单一车企到全能科技公司,吉利能否一一打通呢?手机只是药引子关于跨界“造手机”的计划,吉利最近又有加码的消息。近日,多个信息源传出魅族已被吉利收购,目前已处于交割阶段。对于这则消息,双方高度默契地表示“不予置评”。此次传闻收购魅族的湖北星纪时代有限公司,注册于2021年9月,属于李书福个人投资公司。资料显示,星纪时代经营范围包括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销售;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销售;5G通信技术等。至于为何要进军竞争激烈的手机产业?李书福曾表示,手机是快速迭代的随身移动终端,是电子产品市场验证及软件创新的应用载体,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李书福认为,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为大趋势,手机可以连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不过,有业内人士则认为,吉利跨界智能手机领域也是行业竞争下的不得已之举。上述人士指出,现在互联网造车的公司越来越多,小米、苹果、华为等手机企业加速向汽车产业渗透。他们都有一个强大的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这样的生态把控和延伸能力对汽车行业来讲,若不往手机那一端去走,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可能会处于末端。而目前像吉利一样跨界手机领域的车企也不少。有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国内新造车头
手机、卫星、飞行汽车……李书福不跨界,不“吉利”?
avatar钛财经
2023-01-08

“去小米化”后业绩堪忧,华米科技难言独立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上市已5年时间的华米科技,最近两年来股价却遭遇持续下跌。 一直以来,头顶小米光环的华米科技在小米生态链明星公司的名号下发展迅速,自从2018年在美股上市后,其股价达到过历史最高点的20.18美元/股。 然而,相比以前的高光时刻,最近两年来的华米科技股价表现却差强人意。截至2022年12月30日,华米科技股价报收1.45美元/股,全年下跌超过70%。 业绩承压难有起色 其实,华米科技股价的持续下跌与最近两年业绩差强人意的表现不无关系。 与以往的高歌猛进不同,自2021年第三季度起,华米科技的营收与净利润连续5个季度负增长;自2022年以来,华米科技由盈转亏,已连续三个季度处于亏损状态。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华米科技实现营收分别为16.06亿元、16.62亿元、7.57亿元、11.08亿元与12.06亿元,同比下降28.14%、15.76%、34.01%、39.61%与24.92%;实现净利润分别为0.49亿元、0.36亿元、-0.89亿元、-1.07亿元与-0.17亿元,同比下降39.14%、68.48%、119.47%、215.53%与134.63%。 对于年内最后一个季度的预期也并不乐观,预计第四季度净营收将在11亿元至13.5亿元之间,而上年同期则为16.6亿元。 华米科技业绩持续变脸下坠,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是毛利率持续降低。2022年第三季度毛利率19.1%,而上年同期 20.2%。这也是华米连续三个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盈利能力的退化已不容忽视。 其次是出货量不断降低。第三季度总出货量580万台,较上年同期990万台下降了41.4%,主要原因是小米手环出货量下降了50%。 目前,华米科技旗下分为两大业务线,分别是小米产品和华米自主品牌,营收分别是5.607亿元和6.451亿元。 好在自主品牌还
“去小米化”后业绩堪忧,华米科技难言独立
avatar钛财经
2022-05-15

​云从科技流血上市:三年连续亏损,盈利遥遥无期

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当前,国内AI领域的企业不断涌现,其中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是最受关注的四家独角兽,被称为“AI四小龙”。其中,贵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在历经了证监会两次问询之后,终于通过科创板上市注册申请,并将于5月18日开启IPO新股申购。其实,在众多AI企业中,云从科技无疑是幸运的,至少它还撑到了上市融资的这一刻,但云从科技也是不幸的,在AI行业过去数年的狂奔中,云从科技积蓄了不少问题,以至于最终只能“流血上市”。降不下来的研发费用2015年,云从科技成立,时年34岁的周曦正式从科学家转变为创业者。6年时间内,云从科技累计融资超过30亿元;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多家国有及政府基金均为其股东,是名副其实的“AI国家队”。发展初期,云从科技便布局智慧金融领域,与四大行成立联合实验室,摸索银行智能化场景。目前,其已向400多个金融机构提**品和技术服务。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云从科技营收分别为8.07亿、7.55亿和10.76亿元。由于2020年营收基数较小,2021年同比增长高达42.6%。然而这样的营收相对于支出,只是杯水车薪。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云从科技扣除非经常损益净亏损高达7.01亿元、8.67亿元和7.5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23.21亿元。云从科技的钱都烧到哪里去了?研发费用无疑是“罪魁祸首”。2019-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56.25%、76.59%和49.67%。这意味着每年至少过半的营收全部用于研发,再加上日常必需的销售、管理费用等,对于仍处在扩张期的云从科技而言,盈利压力可见一斑。和巨额亏损对应的是云从科技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余额居高不下,2019-2021年对应余额分别为8.48亿元、
​云从科技流血上市:三年连续亏损,盈利遥遥无期
avatar钛财经
2023-04-22

小米手机失速,造车成为唯一的出路?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近日,小米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以及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同比下滑14.7%至280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61.4%至85.18亿元。 2022年以来,小米业绩一路承压,核心的手机业务遇挫,备受关注的造车业务仍在投入期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这是雷军在2017年时的豪言。如今,小米又陷入另一个低谷,不知道这次雷军尚能战否? 小米手机业务失速 作为引领互联网手机的老大哥,很难想象小米竟然会被手机业务所拖累。 小米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在小米三大业务支柱中,智能手机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9.9%至1672.17亿元;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营收同比下滑6.1%至797.9亿元;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0.4%至283.21亿元。 如果细化到各个季度,智能手机业务的失速更加明显。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同比下滑27.3%至366.72亿元。 其实,小米手机业务下滑也跟整体外部环境有关。早在2015年,当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4.3%,这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的首次下滑,市场饱和的警示灯亮起。 此后7年里,虽然有5G、全面屏、人脸识别等技术创新接力续命,让手机出货量整体保持稳中有进,但市场饱和和技术创新停止两大难题,始终悬在各大厂商头上。 到2022年,下滑趋势再难阻挡。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2.86亿部,同比下降13%,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 为十年以来首次低于3亿。 市场的饱和与下降趋势,导致小米还面临着库存压力。今年2月,行业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发布调查报告称,包括小米、三星在内的几乎所有安卓手机厂商,都面临着高库存的风险,其中小米的库存水平可能已达1
小米手机失速,造车成为唯一的出路?
avatar钛财经
2023-02-19

极氪“荣登”黑榜,开局巅峰,结局成迷?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日前,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此轮融资由电动驾驶科技公司Mobiey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制造基金五家生态伙伴参投。 而在国内众多新造车企业当中,极氪作为后来者,130亿美元的估值值得称赞。作为对比,目前蔚来市值约175亿美元,小鹏市值约80亿美元,理想汽车市值248亿美元。 另据最新消息显示,极氪或将于2023年第二季度登陆纽交所挂牌上市。如果消息属实,那么届时极氪将成为最快实现上市目标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闯关IPO“急不得” 目前包括极氪、广汽埃安、东风岚图、长安阿维塔在内的“创二代”都在谋求上市。 2022年10月,吉利汽车曾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建议分拆极氪并将其独立上市。12月13日,吉利又发布公告称,极氪已按保密基准向美国SEC递交可能进行首次公开发售的注册声明草拟本。 而这也意味着,极氪未来有可能像“蔚小理”一样采取多地上市的模式。不过,上市的考验对于极氪来说依旧压力山大。 成立之初,极氪第一款量产车极氪001就实现交付。在吉利资源扶持下,2022年,极氪001全年共交付约7.19万辆,成为少数完成年度KPI的车企,在乘联会统计的2022年新能源SUV销量排行中排在第8位。在造车新品牌推出的车型中,销量超过极氪001的只有埃安的Aion Y(12.06万辆)、哪吒V(9.55万辆)和理想ONE(7.88万辆)。 但值得注意的是,极氪的整车毛利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极氪CEO安聪慧在2022年吉利汽车的中期业绩会上曾表示,上半年极氪整车的毛利率在5%左右。反观“蔚小理”,其同期毛利率最低的小鹏也能达到11%,比亚迪毛利率则在16.3%左右。 而这也导致了极氪造血能力不足。数据显示,极氪2021年共录得28.68亿元的营收,净亏
极氪“荣登”黑榜,开局巅峰,结局成迷?
avatar钛财经
2022-09-11

抖音饿了么一起送外卖,1+1能否大于2?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之下,“即时配送”已经成为用户生活的刚需服务,而新冠疫情更是成为加速器,让人们对于生活日用品的即时性需求大大提升,这也导致商界为这“最后一公里”明争暗斗许久。 日前,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再掀波澜,饿了么和抖音共同宣布达成合作,饿了么将基于抖音开放平台,以小程序为载体,与抖音一起提供从内容种草、在线点单到即时配送的本地生活服务。 抖音不甘放弃外卖市场 作为一个以内容起家的平台,抖音在短视频业务进入成熟期后,开始逐步扩张商业版图,将触角伸向多个领域。2021年年底,抖音的核心广告收入已经摸到了业绩天花板,开辟第二增长曲线迫在眉睫。 基于此,去年下半年,抖音尝试推出“心动外卖”。据媒体报道,该项目曾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至今仍是内部的保密项目。 当时运营团队的想法是做聚合平台,邀请餐饮商家入驻抖音,由商家自主提供配送服务。之所以让商家自己配送,一是因为项目之初想走轻资产运营的路子,二是因即时配送体系的搭建难度太大,不过这个项目最终以失败收场。 如今,用户在抖音APP搜索“心动外卖”,置顶处会显示:“目前抖音暂无外卖相关业务计划,心动外卖相关的招商、代理信息均不属实”。 其实,抖音曾尝试大面积招聘人员,做外卖和本地生活,但结果都不理想。因为这个生意需要大量的地推,做“重模式”并非是抖音的强项,且面对长坡厚雪的赛道,抖音显然没有耐心等待。 同时,骑手也是摆在台面上的问题。饿了么至今都还在为骑手管理以及社保等问题头疼,抖音也不可能自己去找这个麻烦。 因此,求快的抖音,索性直接跳过了探索阶段,选择了与饿了么联手。 1+1能否大于2? 抖音与饿了么结为合作伙伴,看似水到渠成,但问题一点也不少。 首先是权重平衡问题。抖音和饿了么的合作,少了一丝“血缘”关系。假如抖音通过流量与阿里的业务加大合作,就不得不面临吞噬与反吞噬的潜在风险。 以外
抖音饿了么一起送外卖,1+1能否大于2?
avatar钛财经
2022-02-13

业绩预喜却大跌,宁德时代因何被抛弃?

作者|Pan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尽管业绩一片向好,但被称为新能源领域“宁王”的宁德时代股价却接连下跌,迎来了“开门黑”。虎年开市以来,5个交易日宁德时代基本一直往下探。数据显示,截至2月11日收盘,宁德时代报489.99元/股,下跌5.43%,换手率为1.18%,本周累计下跌17.32%。股价的持续走低,令宁德时代再度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多空博弈谁言中?引发宁德时代下跌的直接原因无疑是资金的出逃。2月10日,市场传闻葛兰旗下重仓宁德时代的中欧基金产品,遭到险资等机构400亿的巨额赎回。无论消息真假,宁德时代作为机构基金名列前三的重仓品种,一个多月来股价持续暴跌的事实已经说明机构基金减仓出货的真实性。基于此,市场也出现了多空博弈的言论。2月11日,首创证券发布了一则研报称,对比贵州茅台,宁德时代未来仍有20%的下跌空间。在研报中,首创证券称,赛道股拥挤,形成了多杀多的局面,将贵州茅台在2021年的高点与宁德时代在2022年的高点做标准化,以贵州茅台的走势推断宁德时代在未来的走势。从拟合的情况来看,宁德时代的调整整体尚未结束,未来可能仍有20%下跌空间。在调整的过程中可能有反弹,因此建议逢高出货。而与首创证券的观点截然不同,瑞银则认为宁德时代已经迎来了买入机会,瑞银发布研究报告称,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宁德时代已经迎来买入机会,目标价格700元。在业绩方面,瑞银认为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高于普遍预期30%到40%,2022年仍有很大上升空间。其他内资券商及外资券商大多也是看好宁德时代的股价。其中,华鑫证券、招商证券、中银证券等认为宁德时代发布业绩预告后表明公司业绩超预期,继续看好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业绩向好隐忧仍在从信息层面上,宁德时代2021年的业绩一片向好。根据宁德时代2021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1年净利润为140亿元-165亿元,同比增长150.75%-195.
业绩预喜却大跌,宁德时代因何被抛弃?
avatar钛财经
2023-03-12

《狂飙》是否偶然,爱奇艺扭亏为盈何以为继?

作者|闪电懒 编辑|Duke 来源|钛财经 亏损的长跑中,爱奇艺终于在2022年实现盈利。 根据官方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2年爱奇艺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财务指标(non-GAAP)的运营利润为22亿元,首次实现全年运营盈利,利润率为7%。相较之下,其2021年按non-GAAP的运营亏损则为30亿元。 在公布财报的当天,爱奇艺创始人龚宇还发布了《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信中他也将2022年称为“爱奇艺的破局之年和奇迹之年”。 盈利的制胜法宝 在去年第四季度,爱奇艺核心的会员业务收入创下历史单季收入最高值,同环比增长分别达到了15%和13%,日均订阅会员数达1.12亿、环比净增超千万,此外广告业务也有所恢复,环比增长达25%。 事实上,该季度爱奇艺的订阅会员数量增长并不令人意外,回看2022年,一手炮制出《狂飙》的爱奇艺,几乎每个季度都有爆款剧集产出。 一季度的《人世间》在央视和爱奇艺同步播出期间收获全民追捧,刷新多项收视纪录;二季度的《警察荣誉》评分高达8.5,是去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之一;在三季度,《苍兰诀》和《罚罪》两部大热剧集收获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喜爱;四季度又有《卿卿日常》和《风吹半夏》两部热剧压轴…… 不难发现,源源不断的爆款剧集正是爱奇艺会员收入创下历史新高、核心业务得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而这或许也说明了,爱奇艺的剧集制作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批量化生产优质内容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不过,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强劲的内容表现或许并非直接帮助爱奇艺实现运营盈利的关键,“降本”才是。 去年一年,爱奇艺除了会员收入实现增长外,其他收入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点在爱奇艺的财报中可以窥见一斑。 会员服务、在线广告、内容分销和其他是爱奇艺的四大主营业务,2022年爱奇艺会员服务收入为4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线广告服务收入为16亿元,同比下降7%;
《狂飙》是否偶然,爱奇艺扭亏为盈何以为继?
avatar钛财经
2022-08-01

华为入局网约车,一石二鸟之计?

作者|闪电懒编辑|Duke来源|钛财经沉寂已久的网约车市场,再起波澜。日前,华为正式宣布将上线原子化服务——Petal出行,标志着华为正式入局国内打车市场。从Petal出行的打法来看,与高德打车、百度地图、美团打车一类的打车快应用类似,即在运行模式上是以花瓣地图作为聚合平台,整合其他网约车平台或服务商,成为一个派单平台。在网约车市场步入百花齐放的后时代,华为为何还要分一杯羹?在此时入局,是机遇亦或是挑战?华为正式入局网约车据了解,Petal出行是一个基于华为自研地图引擎能力提供的聚合打车服务。基于第三代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 3,Petal出行支持“多设备流转”,无需下载,能在手机、手表、平板、PC等设备间协同使用。其实,早在今年7月初,Petal出行就被指已启动用户内测。当时的页面显示,Petal出行已覆盖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四座城市,在服务商上有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两家公司可选,在车型上则有经济型、舒适性、商务6座、豪华型四种选择,具体计费规则由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网约车供应商设定,计费模式与市面上的同类型打车软件基本持平。而据最新消息显示,Petal出行已聚合首汽约车、神州专车和T3出行等至少三家服务商。除出行外,该应用还提供社交、购物、餐饮等基本生活地理位置服务。无独有偶,腾讯近期也开始试水网约车市场,同样选择了以“聚合模式”切入。据悉,微信九宫格的“出行服务”里新增了“打车”选项,用户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全国一二线城市直接呼叫网约车,包括曹操出行、首汽约车、如祺出行、T3出行、阳光出行等主要品牌,网约车服务分为经济型、优选型、舒适型。值得指出的是,聚合打车平台主要是负责订单分配,并非亲自下场做出行服务。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聚合打车在商业模式上属于轻资产模式。这种好处是业务的启动和后续运营成本较低,没有烧钱的压力。同时,只要有合规的网约车自营平台愿
华为入局网约车,一石二鸟之计?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