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聊科技
Alter聊科技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浙江
0关注
81粉丝
0主题
0勋章

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产品和生态“一个都不少”

两个多月前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与 $赛富时(CRM)$ 联合宣布: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销售云、服务云和平台云,将于2023年12月18日在阿里云上线。 对于这场磨合了四年之久的合作,外界出现了不少疑问: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将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模式?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将如何服务中国市场?对中国CRM行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距离“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的上线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不少行业领军企业陆续迁移到了 $阿里巴巴(BABA)$ 云上的Salesforce,再加上国内CRM行业的应激反应,之前留下的“谜团”渐渐有了相对清晰的答案。 01 使命相同,各有分工 在讨论阿里云和Salesforce的合作前,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正是“数据合规”。 时间回到2022年9月,网信办发布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了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的监管机制,将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数据传输、存储至境外等行为,都可能涉及“数据出境”的合规问题。 作为全球最大的CRM厂商,Salesforce必须要解决数据合规带来的新要求:既要满足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运营需求,同时也要解决数据安全性、反应速度、可扩展性等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云和Salesforce进行了长达4年的摸索,并最终确认了“托管+运营”的模式,即Salesforce提供产品层面的迭代,运营、销售和交付则由阿里云以及生态伙伴进行服务。 具体到细节的话,Salesforce负责产品设计和路线图,比如每年向客户提供三次产品升级服务,相关配置和管理基础设施所需的工具和知识,以及指导性文档、操作手册和知识转移等等。阿里云的工程师
阿里云上的Salesforce:产品和生态“一个都不少”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1-02-10

不止千亿美金,属于百度AI的时代才刚开始

经过一轮8.21%的上涨后,$百度(BIDU)$ 百度市值破千亿美元。大约从去年12月份开始,百度的股价正式进入上涨通道,短短两个月内的累计涨幅已经超110%。同时外界针对百度重新估值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瑞信和瑞银等知名投行的分析师均对百度的市值给过超千亿美元的预期。为何百度的股价能够从低点一路飙升,并走出一个漂亮的U形?可以找到的背景是SOTP估值法的流行,即对每个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的价值进行单独评估,然后将它们相加以获得企业总价值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评估。相较于过去流行的DCF(现金流折现)模型,百度智能云、自动驾驶、小度等AI新业务被纳入到百度的估值体系中,也是百度市值稳步增长的主要诱因。当SOTP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投行采用,百度AI所代表的新兴业务的价值正在越来越多人看到。孤独岁月的默默坚守“耐得住万丈孤独,才能装得下星辰大海。”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今天的百度,可谓相当贴切。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百度都是资本市场低估的对象,眼看靠商业模式取胜的友商们市值一路狂奔,甚至是一些新崛起的互联网大户都在市值上超过了百度。其中的症结离不开百度的“技术流”打法,在技术维度上遥遥领先于同等量级的企业,但本身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对比友商们娴熟的商业布局和敛财技术,百度只是沿着技术的主干生出了些许枝芽。在现金流深度影响企业估值的时代里,电商平台和吸金能力强大的游戏公司早早享受了模式的红利,“技术流”则一度不被看好。不过百度并未刻意讨好资本市场,而是默默坚守着技术长期主义的方向,哪怕是在局面再恶劣的局面下,都未停止在AI领域的激进投入。按照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曾经在某个行业论坛上透露的信息:“百度对AI的投入是长期的、持续的。过去十年,每年研发投入占营
不止千亿美金,属于百度AI的时代才刚开始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06-28

数据中心的能耗焦虑, 到底有没有最优解?

算力正在进入“基建化”的时代。几年前的时候,每当电商大促、春晚红包等节点,宕机和救火几乎是从不缺席的戏份。近两年却是另一番景象:即便是在618大促这样的流量波峰,大多数电商平台都顶住了高并发的压力,背后离不开算力的迅猛增长。正如中国信通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所揭示的:2016年到2020年期间,中国的算力规模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2020年的算力总规模已经达到135EFlops,并仍在保持55%的高速增长。只是算力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01 计算与散热的“零和博弈”对于不少人来说,“计算”早已不是什么新概念。每一次打开“绿码”、每一次视频会议、每一次搜索点击……都离不开数据中心的处理计算。“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缝渗透,勾勒出了多彩的数字世界。可当计算量越来越大,产生的功耗也随之增大。以全球最为知名的预训练大模型GPT-3为例,一次训练要消耗巨量的算力,需要消耗约19万度的电力,产生85万吨的二氧化碳,将其形容为“耗电怪兽”绝不为过。倘若这些电力用在了“计算”本身,或许不是什么坏消息。毕竟在数字经济的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解释,即算力上每投入一元,将带动3-4元的经济产出,“性价比”远高于传统的农牧业和工业生产。现实的情况却并不乐观。根据开源证券研究所的统计结果,一个数据中心的能耗分布中,散热系统的占比高达40%。也就是说,数据中心每耗费一度电,只有一半用在了“计算”上,其他的则浪费在了散热、照明等方面。计算和散热几乎陷入了一场零和博弈,计算量越大散热消耗的电量越大,如果不消耗足够的能源提高散热能力,将直接影响数据中心的性能、密度和可靠性。行业内也由此流行起了PUE的概念,即电源使用效率,用来测算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被视为评价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PUE值越接近1,表明非IT设备的耗能越少,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越高。目前国内大型
数据中心的能耗焦虑, 到底有没有最优解?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04-19

无人配送爆发前夜:毫末智行放出“杀手级”产品

无人配送市场正在开启新的篇章。早在2020年初的时候,经历了疫情期间压力测试的无人配送,就迅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对象,不少投行机构做出了“大胆”的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无人配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以上。进入到2022年后,酝酿了两年多的无人配送市场终于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刚刚结束的2022 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官宣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用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到10万元级别。按照以往的行业演变规律,一个产业的崛起离不开诱人的商业前景,其中为商业化爆发提供澎湃动力的,常常是那些改变市场规则的“杀手级”产品。价格首次下探到10万元级别的小魔驼2.0,势必将深度影响无人配送的商用进程。01 最后一公里的“诱惑”如果说两年多以前还有人质疑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经过长时间的疫情洗礼后,无人配送已然成了毋庸置疑的市场刚需。以正在和疫情抗争的上海为例,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美团的自动配送车“魔袋20”、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大白”等,配合分拣员、基层社区工作人员为市民运送物资。通过无接触配送,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暴露在外的风险,有效缓解当下社区抗疫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其中仅美团一家的数据,截至4月15日自动配送车配送的单量就已经突破6万单(件)。疫情下的紧急需求验证了无人配送的存在价值,然而驱动科技大厂、资本机构和创业者蜂拥而入的,却是末端配送的长期挑战。中央财经大学曾在《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而人社部在2021年初的调查显示,快递员在“全国招聘大于求职 100 个最短缺职业排行”中排名第八,北上广在内的30多个城市出现了配送人员短缺的情况。站在相关企业的立场上,所面
无人配送爆发前夜:毫末智行放出“杀手级”产品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3-11-30

解读拼多多Q3财报:Temu崭露头角,跨境故事刚刚开场

11月28日, $拼多多(PDD)$ 发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报告,季度营收688.4亿元,较去年同期大涨94%,比市场预期高出100多亿元。 截止到11月28日美股收盘,拼多多股价上涨18.8%,总市值达到1834.23亿美元。11月29日美股开盘后,拼多多股价一度涨超4%,盘中市值达到1924亿美元,短暂超过阿里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电商企业。 有趣的是,在拼多多第三季度财报中,Temu名字并未出现,但外界分析拼多多财报以及市值上涨的原因时,普遍将Temu视作新的关键增长点。即使对不少人来说,Temu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01 现象级崛起的Temu 时间回到2023年4月初,拼多多公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联合创始人赵佳臻将出任执行董事和联席CEO,与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搭档。 很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赵佳臻身上,好奇这位80后新CEO将把拼多多带向何方,习惯性忽略了陈磊的工作调整。回头来看,陈磊所侧重的全球化就包括Temu,亲自坐镇拼多多的第三次创业。 把时间再往前拨一些的话:Temu于2022年9月在美国上线,当年年底即成为全美下载量最多的应用程序;2023年2月,Temu在加拿大上线,3月进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而后相继进入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市场,目前已经触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也意味着,截止到2023年第三季度末,Temu都还是一个刚满周岁的“新生儿”,何以成为拼多多的关键增长点? 先从财报数据来看。在拼多多的营收构成中,网络营销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396.88亿元,同比增长39%;交易服务营收291.53亿元,同比增长315%。其中多多买菜佣金收入、Temu收入以及部分百亿补贴的佣金,都被划入“交易服务营收”。虽然拼多多没有详细披露Temu的营
解读拼多多Q3财报:Temu崭露头角,跨境故事刚刚开场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08-17

困在赛博世界里的“仿生机器人”

不少赛博朋克风格的电影中,都会有这样一种设定: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后的反乌托邦地球,整个世界充斥着黑色、阴暗的基调,人和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虚拟和现实彼此交融混杂……隐藏在赛博背景下的,则是对生命、情感、人性等命题的哲思。科技行业的企业家们,对“赛博朋克”的喜爱度似乎远超普通人群。不少创始人喜欢从赛博朋克电影中汲取灵感,将一些科幻元素融入到公司的方向中,并借此讲述让资本市场理解且坚信的前景与趋势。被赛博朋克影响的行业不在少数,但影响最为直接甚至升格为行业信仰的,无疑是当前舆论热议的“仿生机器人”赛道。01 赛博风格的产品定位比如日前那场刷屏级的演讲中,除了“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雷军还夹带了不少“私货”,被外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小米集团-W(01810)$ 小米的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正从“雷布斯”进阶为“雷斯克”的雷军,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赛博朋克的喜爱,在产品命名中采用了“Cyber”的前缀,满满的赛博味道。一年前的同一时间,小米还推出了第一代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同样以“Cyber”为名。外界之所以将“雷斯克”作为雷军的新称谓,和埃隆·马斯克有着直接关系。后者一样是赛博朋克的拥趸,曾将特斯拉的电动皮卡冠名为Cyber truck,而且马斯克也喜欢从赛博朋克电影中找灵感,去年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活动中亮相的Tesla Bot,被马斯克更名为Optimus,新名字来自《变形金刚》中的主角“擎天柱”。不单单是命名上的“赛博化”,仿生机器人的产品定位也有着浓郁的赛博风格。譬如小米对CyberOne的介绍:“CyberOne能够陪你一起开心,也能够像个老朋友一样在你失落时给你一个拥抱。”为了符合“陪伴”的需求,小米为CyberOne搭载了自研
困在赛博世界里的“仿生机器人”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3-05-23

拼多多新任CEO不“追风”

4月初的时候, $拼多多(PDD)$ 公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联合创始人赵佳臻将出任执行董事和联席CEO,与董事长、联席CEO陈磊搭档,共同管理公司业务。 彼时外界对赵佳臻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除了“冬枣”的花名,“性格沉稳”的模糊印象,不少人对拼多多新任CEO的认知源于陈磊的一句评价:“赵佳臻和我有多年共同工作经历及深厚的信任,他获任联席CEO也是团队新生活力和新生代领导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涌现的一个例证。” 或许是“新生代”领导的身份,业内出现了一个焦点话题,即这位80后新CEO将把拼多多带向何方?当时间来到50天后,透过赵佳臻主管拼多多期间的一系列动作,答案似乎慢慢清晰了起来。 01 平台生态被放在首位 外界熟知的是,4月初的人事任命后,赵佳臻将侧重供应链管理和国内业务运营,而陈磊将侧重全球化。获任联席CEO后,赵佳臻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却不难在拼多多的一些项目中,窥探其做事逻辑。 大约从4月上旬开始,拼多多先后进行了三项“专项行动”。 首先是“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 典型的例子就是拼多多全面禁售“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肉制品护色剂允许限量使用,但亚硝酸盐摄入0.3~0.5克即可引起中毒,摄入3克就会导致死亡,以至于国外有不法份子用亚硝酸盐引导未成年人自杀。为了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标准,拼多多是国内首个全面下架和禁售“亚硝酸盐”的电商平台。 另一个例子是实名售买“非厨刀具”。在“耍花刀”的教学内容和视频的影响下,不少未成年人开始追捧“蝴蝶刀”等刀具。4月29日,有微博用户发布疑似未成年购买“蝴蝶刀”的信息后,拼多多第一时间下架了涉事商品,并原有对“非厨刀具”在信息层面的管控基础上,制定了限制未成年人购买的“最严措施”。 其次是图书治理和版权保护专项行动。 4月20日开始的“多多读书月”上,
拼多多新任CEO不“追风”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3-03-19

AR市场为何频频“呼唤”苹果?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坊间就会出现传出 $苹果(AAPL)$ 即将推出AR或MR产品的消息,且不乏一些言之凿凿的证言。 借用罗永浩是“行业冥灯”的调侃,苹果已然成了印证AR行业成熟与否的明灯:苹果的每一个动向,都可能成为整个消费科技市场的风向标。就像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赛道所上演的,苹果的“进场”,常常预示着着产品体验超过了用户心中的及格线。 可问题在于,“苹果来了”一次次落空的背后,到底是谁在呼唤苹果,当真是“嗷嗷待哺”的普通消费者吗? 01 谁在搅动AR市场? 准确地说,AR眼镜并不算什么新物种。 早在2012年的时候,谷歌就推出了第一款AR眼镜Google Glass。傅盛在内的极客们不可谓不兴奋,甚至在猎豹上市敲钟时都全程戴着Google Glass,出圈程度丝毫不输同年上市的iPhone 5。 遗憾的是,在价格昂贵、功能鸡肋、侵犯隐私等一系列争议中,Google Glass的普及率并不高,项目在2015年被迫终止,后来还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列入21世纪以来十大最烂科技产品的榜单。 当下的AR热,已经和谷歌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深究AR频频被舆论关注的原因,离不开两股关键力量: 一是智能手机厂商的试水。在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大环境下,智能手机厂商被迫开辟第二战场,除了IoT领域的厮杀,AR眼镜也作为周边出现在手机厂商的产品序列中,而且不断有新玩家进场。 比如小米在2021年9月推出了小米智能眼镜探索版,华为在2022年12月的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HUAWEI Vision Glass,努比亚在MWC 2023上发布了nubia Neovision Glass,以及OPPO的Air Glass系列、三星的Glasses Lite,就连在手机市场存在感式微的魅族,也宣布会推出AR眼镜。 二
AR市场为何频频“呼唤”苹果?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3-01-06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交付超1000台,毫末加速无人配送商业化

每年到了春节前后,不少城市都会出现物流配送紧张的问题,甚至有快递企业直接在春节期间打烊。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阶段性的运力短缺,几乎成了物流行业的常态,而且时间点绝不止春节假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双11代表的电商大促,都可能让本就脆弱的末端配送体系承压。 但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向外界公布了一个新消息:目前毫末智行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交付已经超过1000台,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市场初步完成了商业闭环。 在末端物流寻求“运力自由”的最优解时,毫末智行小魔驼系列的量产交付,对整个物流行业意味着什么? 01 “无人配送”梦想照进现实 外界对“无人配送”的呼唤可谓由来已久。 早在2013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就提出了“无人配送”的概念,2017年开始研发送货机器人,2019年无人配送车项目Scout开始实地测试,日前却传出了Scout被迫关停,400名员工面临调岗的消息。 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也在不久前宣布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Roxo,原因是Roxo无人车的表现不及预期,不得不将资源和精力匀出一些“新项目”。即使Roxo曾与迪拜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已经到了商业化运营的最后一步。 为何亚马逊为首的巨头们纷纷“食言”时,毫末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能够以上千台的规模落地运行?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答案。 一是成本。 2022年4月的第五届HAOMO AI DAY上,张凯正式官宣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用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到10万元级别。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后,小魔驼2.0就开始下线交付,刷新了自动配送车辆的量产记录,并且在运营场景上覆盖了园区和城市开放道路。 由于将单车成本压缩到了12.88万元,小魔驼2.0让外界看到了大规模落地的希望:哪怕算上配套的运营支出,单台车也能在两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交付超1000台,毫末加速无人配送商业化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3-02-24

荣耀Magic5终极猜想:青海湖技术的谜底是什么?

随着MWC2023的临近,焦点再一次回归到科技行业。 和往年一样,中国的手机厂商将在MWC上集中亮相,大概率会是一场新机密集发布的盛宴。不同于前几年的是,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热度最高的话题,不再是5G、数字孪生等宽泛的新概念,而是对“黑科技”的执念。 比如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在微博上提及“青海湖技术”后,相关话题迅速走红,出现了青海湖技术是什么、青海湖技术是噱头吗等激烈讨论,对“青海湖技术”的猜测已然成了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的新谈资。 相关猜测依然在发酵,但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答案。 01 藏在微博里的秘密 鉴于微博上网友的说法不一,我们不妨把注意力放在荣耀的官方信源上,尝试从荣耀高管的微博中找到一些草蛇灰线。 2月20日,荣耀产品线总裁方飞在微博上为荣耀Magic5系列预热时,暗示将一次带来多项技术突破,在文末简单提及的“青海湖技术”一词,引起了广泛争论; 2月21日,荣耀CEO赵明在媒体采访时表示,荣耀Magic5将在拍照、屏幕、通信、续航四个领域全面突破,青海湖技术就是这四大领域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突破和创新; 2月22日,荣耀CMO姜海荣连发四条微博,并为“青海湖技术”划定了四个修饰词,即更大的、更高的、更新的、更长的,间接给出了官方认可的答题方向。 综合荣耀三位高管释放的信息,逐一进行完形填空的话,“青海湖技术”的谜底其实已经不再遥远。 第一个候选词:影像 影像能力一直是荣耀的长板,而青海湖在2014年就被授予“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结合方飞和赵明均提到了“拍照”,“青海湖技术”很可能代指荣耀在影像上的新突破。除了多主摄融合摄影技术的刷新,人像动态抓拍、夜景抓拍等黑科技也将出现在荣耀Magic5上,进一步挖掘计算摄影的潜力。 第二个候选词:屏幕 华为已经将“昆仑”作为屏幕玻璃的代号,不排除荣耀以“青海湖”致敬的可能。倘若这种猜想正确的话,荣耀Magic5系列有望在屏幕亮度、色
荣耀Magic5终极猜想:青海湖技术的谜底是什么?

AIPC的“名利场”里,Wintel联盟还有机会吗?

$联想控股(03396)$ 、华硕、华为、荣耀、三星、雷神……几乎所有的主流PC厂商都推出了AIPC产品。不管你是否理解、是否认同AIPC的理念,在终端厂商自上而下地推动下,属于AIPC的时代都已经到来。 PC重新主流视线的同时,暗淡了多年的Wintel联盟也找回存在感:目前已经推出AIPC的厂商,大多数选择了 $英特尔(INTC)$ 的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而在操作系统上依然绕不过Windows。 以至于不久前在台北举办的开发者活动中,英特尔和 $微软(MSFT)$ 罕见地联合发声,为AIPC给出了新的定义:须配备NPU、CPU和GPU,并支持微软的Copilot,且键盘上直接配有Copilot物理按键。 企图不言而喻。可问题在于,曾错失移动端的Wintel联盟,是否还有能力继续辖制下游的PC厂商呢? 01 强敌环伺的英特尔 2000年10月,《财富》杂质刊登了一篇题为《他们的统治结束了》的文章,暗示垄断市场近20年的Wintel联盟即将崩塌:“在新的、更多样化的IT世界里,互联网协议将一切紧密连接,昔日的瓶颈已然不复存在,他们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动摇。” 回头来看,《财富》的预言似乎只说对了一半,英特尔的市值在2000年一落千丈,至今都没能回到20多年前的高峰。而微软幸运的抓住了移动和云的风口,现在已经是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无霸。 如果说AIPC寄托了微软守住桌面市场的希望,对英特尔则是一场不容失败的生死之战,注定了英特尔要不遗余力地为AIPC摇旗呐喊。 早在2023年9月,英特尔就提出了AIPC的概念,并在2023年底推出了代
AIPC的“名利场”里,Wintel联盟还有机会吗?

奔赴大模型赛道一周年,它们的市值涨了多少?

越来越多企业发布了 2023 年的财报,和往年最大的不同,AI或者大模型带来的营收,开始成为财报中的焦点。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不少企业的大模型已经开放了近一年时间,到底为市值带来了多大贡献呢? 我们大致将国内的AI企业分为三类,分别是平台派、垂直派和创业派,一起回顾下过去一年里市值的涨跌情况。 01 平台派 平台派以互联网云厂商为主,ChatGPT出现后,他们的反应也最为迅速。不仅在模型层面高举高打,在平台服务上冲锋在前,还主动担当了市场教育和应用孵化的任务,俨然是一场不能输的“生死之战”,对市值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鉴于阿里巴巴的业务布局过于广泛,腾讯在大模型赛道慢了半拍,字节跳动等巨头的动作比较低调, $百度集团-SW(09888)$ 无疑是当前最佳的观察对象。 时间回到2023年3月16日,百度顶住压力,正式推出了文心一言。可能是因为发布会现场没有实时演示,且未全面开放体验,舆论上出现了大量失望的声音,导致百度股价的跌幅一度超过 10%。 好在外部的失望情绪并未持续太久,百度股价在文心一言内测后开始止跌回涨。3月27日,百度推出了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涵盖百度全套文心大模型,和相应的开发工具链,百度的市值随即冲上过去一年的最高点。 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百度的股价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态势。直到5月份,其他厂商的对话式AI产品陆续内测,文心一言在国内有了明确的比较对象,再加上百度智能云在To B市场的一系列合作,股价才走出低谷,重新回到上升的势头。 2023年8月31日,文心一言在邀测五个多月后全面开放,百度市值出现短暂飙升,而后却陷入了近两个月的暴跌期。10月17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文心一言4.0发布,笼罩在百度股价上的迷雾才逐渐消散。 整体来看,过去一年百度市值的跌幅超过 30%
奔赴大模型赛道一周年,它们的市值涨了多少?

手机厂商的开年大考:卷AI,还是卷MR?

春节前后的科技圈,被两个现象级事件“刷了屏”。 一个是OpenAI发布的一系列demo视频,仅需寥寥数字的提示词,文生视频模型Sora即可生成一段场景逼真、动作丝滑、细节丰富的视频。被“震惊”的不单单是影视从业者,包括周鸿祎在内的大佬坦言: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时间可能缩短至一两年。 另一个是“姗姗来迟”的 $苹果(AAPL)$ Vision Pro。科技博主们给出的评价“褒贬不一”,衍生出了不少有趣的段子。但在一连串的槽点背后,马斯克在内的体验者依然对下一代产品保持期待,就像初代iPhone也不出色,但到第三代时就已经“重新定义智能手机”。 两个看似关联性不是特别大的事件,在手机厂商的棋盘上“相逢”。对于销量持续低迷的手机厂商而言,显然到了新一轮的押宝时刻,而AI和MR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两个方向,很可能会左右手机行业的未来。 01 卷AI:方向确定的一场豪赌 其实在2023年末的时候,几个主流品牌就已经对外透露了将大模型移植到手机上的构想。进入到2024年以后,或许是对技术创新的热爱,也可能是因为销量萎靡的重压,“构想”迅速走进了现实。 1月17日发布的三星Galaxy S24系列,最大的卖点无外乎生成式AI。按照三星在发布上披露的信息,Galaxy S24系列在云端配置了谷歌的Gemini Pro和Imagen 2,并可以使用针对移动设备优化的Gemini Nano,通过端云协同的方式实现了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笔记助手、图片美化等功能。 一个月后的2月18日,OPPO创始人陈明永罕见发声,在“内部信”中指出AI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的第三阶段,OPPO的资源将向AI集中。随后的OPPO AI战略发布会上,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演讲中公布了创作能力、自学习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
手机厂商的开年大考:卷AI,还是卷MR?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10-20

元宇宙婚礼“出圈”失利,这个噱头来得有点早

一番精心策略的营销秀,却没能让“元宇宙婚礼”的概念热起来。 10月8日的时候,“90后董事长的婚礼有多会玩”的话题,悄然出现在微博热搜推荐的首位。而后不少媒体发文报道,“不经意间“向读者释放了中青宝上线《MetaLove元囍》的消息,一款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婚礼”类产品。 结果似乎不及原先的预期,热搜话题评论区的“水军”印记,被不少网友诟病;幕后操盘手中青宝看似夯实了元宇宙概念股的“人设”,可股价没能像一年前那般疯涨;甚至有投资者体验过产品后直言:建模粗糙、画质气人,与真正的元宇宙相距甚远,更像是在蹭热点...... “元宇宙婚礼”的热度终归没能炒起来。 和中青宝的“小算盘”一同落空的,还有元宇宙的“神秘性”。以往打着元宇宙旗号的产品,即便体验感很差,也能收获无数用户的“好奇心”,“出圈”失利的元宇宙婚礼,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元宇宙概念的遇冷。 01 被炒了无数次的“烂梗” 游戏厂商似乎对“婚礼”有着特殊的偏爱。 2016年平安夜前后,腾讯为了给《梦幻诛仙手游》造势,在游戏内为100对新人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按照腾讯官方披露的数据,集体婚礼吸引了100多万人围观,玩家在游戏内的结婚次数迅速超过50万次。 彼时外界关注的焦点并非婚礼本身,被唤醒的是老网民们的“网恋”情结。《梦幻西游》在内的早期网游,为了拓深游戏的社交深度,纷纷上线了一套功能完备的婚姻系统,包括结婚条件、结婚方法、婚礼仪式、离婚方法等等,既增加了游戏本身的可玩性,也悄悄培育了最初的用户粘性。 2020年5月中旬,B站UP主次元大介将自己的婚礼安排在了《最终幻想14》中,一度吸引不少网友的围观。有了前辈们积累的“经验”,《最终幻想14》内置了不同档位的婚礼套餐,包括免费的标准方案、176元的黄金方案、336元的白金方案……“婚礼服务”已然成为游戏厂商最娴熟的吸金技巧之一。 等到元宇宙的概念逐渐走红,相似的玩法被冠以“元
元宇宙婚礼“出圈”失利,这个噱头来得有点早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09-29

开通5G网络服务三个月,中国广电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在西藏、青海两地启动5G网络服务后,中国广电的棋局逐渐摆满,除港澳台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通广电5G网络。 三个月前中国广电宣布对20个省份启动5G网络服务时,坊间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广电在网络资源、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短时间内恐怕还无法和三大运营商“拼杀”;也有一种声音希望中国广电能够为运营商市场带来转机,在三大运营商的定价体系外,有一个高性价比的新选择。 刚刚过去的90天,可以说是中国广电紧锣密鼓的布局期,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上下的观察期:中国广电在期间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01 两个差异化优势被验证 三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中国广电5G网络服务的市场营销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靓号”触发种子用户。 早在6月初的预约时段,社交平台上就开始了对中国广电“靓号”的讨论,可以预约“豹子号”“对子号”“顺序号”“爱情号”等“靓号”。相较于三大运营商不那么充裕的号源,中国广电牢牢抓住了自己的主场优势,通过朗朗上口且有显著记忆点的“靓号”,吸引了一大批种子用户的青睐。 个中原因并不难理解。中国人普遍有数字文化情结,特别是6和8等谐音的吉祥数字,一直有种特殊的魔法,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有着深深的印记。而手机号又恰恰是高频使用的“数字通行证”,选择以“靓号”作为前期的宣传点,无疑是中国广电在短时间里打开市场的一招妙棋。 如果只盯着“靓号”的话题性,可能会低估中国广电的运营能力。微博上日前刮起了一股寻找“192”数字元素的风潮,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身边的“192”,比如有人支付了192元的餐费,有人最爱的口号色号是192,也有人刚刚乘坐了192次列车……起因是中国广电5G官网发起的“寻宝”活动,吸引了无数网友争当“广电锦鲤”。 第二个阶段是“折扣”激活全网用户。 中国广电首次公布5G套餐的价格时,有人被套餐里的5G大流量吸引,也有人坦言中
开通5G网络服务三个月,中国广电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1-04-15

幸运的Nuance,不幸的云知声

197亿美元,微软向Nuance支付了高昂的“嫁妆”。诞生于1992年的Nuance,在语音识别领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曾为苹果的数字助理Siri提供语音识别引擎,自主研发的Dragon软件也在行业中有着不小的知名度,甚至有说法称全球超过80%的语音识别都采用过Nuance的引擎。不过在微软史上第二大收购案中,被着重提及的并非是Nuance的资历或者技术,而是智能语音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Nuance被微软看上的业务亮点和冲刺IPO失利的云知声可谓非常相像,就连时常和Nuance对比的科大讯飞也在布局智慧医疗。然而就彼此在资本市场的讨喜程度而言,云知声、科大讯飞等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俨然没有Nuance这般好运。01 没落的语音巨头某种程度上说,Nuance并不一家有想象空间的企业。或许Nuance曾在语音领域一统江湖,至今仍顶着“全球最大语音技术公司”的桂冠,专利数量和市场份额都不可小觑。可一步步被后起之秀超越,技术专利上的壁垒被逐步瓦解,也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15年初的时候,苹果就在Nuance的总部波士顿悄然成立了语音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挖角Nuance的语音技术大牛,以消除对Nuance的技术依赖。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谷歌,为了避开Nuance的专利障碍,在2004年就挖走了Nuance的联合创始人Mike Cohen,并长期担任谷歌语音识别等相关技术研发的掌门人。除了人才被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疯狂挖角,Nuance的技术优势也在IT巨头的大力追赶下不复存在。比如谷歌在2016年向第三方开发者免费开放了语音识别API,对Nuance产生了致命打击,一大批开发者抛弃Nuance转投谷歌,同时用户数据的增长也让谷歌在语音识别准确率方面直线超车。结果就是,Nuance不出意外的进入了下滑模式。在专利申请方面,Nuance每年的专利申请从2010年开始逐年下滑,拥有的AI
幸运的Nuance,不幸的云知声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11-18

“紫东.太初”赋能法律服务,多模态大模型迈向“多专多能”

日前举办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多模态是人工智能迈向通用化的关键一步。” 学术界并不缺少大模型的“摇旗者”,特别是风头正劲多模态大模型,不少科学家曾在公开场合背书。不过以往谈及多模态的话题时,训练难度、算力成本常常是绕不过的痛点。倘若大模型注定只有少数企业拥有的“垄断资源”,哪怕一次次刷新人工智能的测试成绩,与“通用化”始终有着不小的距离。 为何徐波所长对多模态大模型的前景如此自信?坊间已经出现了学术维度的回答,或许还有一个新的视角,即产业应用侧的摸索与实践,比如40年前就尝试使用“专家系统”辅助判决的法律服务,正在多模态大模型的赋能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01 法律服务的双向痛点 其实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已经不再陌生,原因并非是学术界或资本层面的沸腾,而是在产业深处的应用落地。 翻开几家人工智能企业的商业计划书,应用案例多半会占据相当长的篇幅。生产线上的质检流程、工程管理中的巡检巡查、市场需求侧的数据分析,早已被人工智能渗透、改造,在效率上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模式。 但这些机器“取代”人的场景,大多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重复性劳动,按照既定的算法规则就可以运行。可法律服务偏偏是非标准化的,不同案件的案由、案情、涉及的法律条文各不相同,而且结果还有着不可预见性,尤其考验从业者的经验法则、逻辑思维以及对情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因为有别于其他场景的行业特征,多年来普通人难以获取优质的法律服务。 站在法律求助者的立场上,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非常单一,甚至一些人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寻求法律服务。即使找到了律师求助,由于自身缺少对法律服务方能力的判断标准、缺少衡量法律服务费用的客观标准,整个过程就像是在“黑箱”中一样,导致很多人在“踩坑”后不愿意再去找律师解决问题。 而法律服务者也有自己的苦衷,市场上缺少全面的案源渠道和高效的筛选机
“紫东.太初”赋能法律服务,多模态大模型迈向“多专多能”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11-04

华为奔赴“空间智能”,全屋智能的逻辑变了吗?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追逐全屋智能的浪潮。 如果说一年前的时候,全屋智能的核心梯队里还只有华为、海尔、小米、小度等科技色彩鲜明的品牌,而今已经出现简爱家居、箭牌家居、尚品宅配等家装类企业,全屋智能逐渐从一个科技词汇演变为一种消费潮流。 但赛道中最为活跃的“选手”,依旧是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华为在一年内开了三场与“全屋智能”相关的发布会,并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场发布会中正式提出了“空间3.0”的说法,即家居空间进入到了智能化时代。 作为行业内举足轻重的“头号玩家”,华为的新理念将对家居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改变全屋智能的叙事逻辑? 01 “智能”消费群体的跃迁 在理解“空间3.0”的概念前,似乎有必要回顾下前两个时代的特征。 空间1.0可以概括为物质满足的时代,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家庭,房子的使命就是满足日常的饮食起居,后来逐渐流行起冰箱、彩电、洗衣机为主的“大三件”,但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功能化需求。 空间2.0开始了对美学的追求,主要体现在21世纪前二十年发生的一幕。当家庭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提高后,普遍追求装修上的美观与舒适度,形成了欧式、美式、新中式等多种设计风格,推动了家装产业的崛起。 沿循这样的逻辑,华为提出的“空间3.0”理念,绝非是生搬硬造的新词,而是家居消费升级的自然延伸。传统的软装、硬装需求逐渐饱和,符合时代需求的“智能化”注定会成为新的潮流,担纲家居消费的新动力引擎。其中的不确定性在于,新的消费趋势出现后,是否有群体为之买单? 百度指数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屋智能”的搜索用户画像中,20-29岁与30-39岁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9.46%和44.43%。 把时间拨回到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敲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无论是找黄牛买iPhone的果粉,还是排队抢华为、小米的安卓用户,都是清一色的80后和90后;后来智能硬件的浪潮涌起,智能手环、智能手
华为奔赴“空间智能”,全屋智能的逻辑变了吗?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11-07

二手房交易越来越冷,自如向业主抛出橄榄枝

国内二手房市场越来越冷。 刚刚过去的10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依旧低迷,要么出现了两位数的环比下滑,要么勉强维持在环比基本持平的局面,刺骨的寒意已经不需要再做赘述。 即便是曾经成交火爆的二线城市,也普遍呈现出“量价齐跌”的态势。杭州的二手房行情交出了“四连跌”的答卷,南京楼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下行阶段,一度在2021年逆势上涨的宁波楼市,也出现了“阴跌”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城市还处于探底过程中,市场信心修复仍需要一段时间。 压力留给了利益相关的业主们。房子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资产,过去可以靠二手房交易实现增值,哪怕长时间空置,也能有相对不错的收益。可当楼市进入到交易停滞期,房子的溢价空间不再乐观的时候,“无为”式的资产增值策略已经走不通,业主们需要探索资产增值的新方式。 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自如开了一场面向业主的发布会,为身处寒冬中的业主们提供了一个新选项。 01 业主的“难言之隐” 以往谈及租房市场时,习惯性将焦点集中在租客群体。与黑中介博弈、遭二房东坑骗、被业主扣押金的故事,常常让人满腔义愤。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中,业主们自然成了所谓的强势群体,乃至被斥责的对象。 由于视角和立场的倾向性,很少有人主动替业主“说话”,特别是宁愿让房子空置,也不愿出租的一类业主,鲜有人主动思考:为何很多人不愿意通过出租让房子增值? 二手房市场的疲软、楼价连续多个季度的下滑,意味着“炒房赚钱”的黄金时代渐行渐远,将闲置房源出租几乎可以说是资产增值的最优选择。再来思考一些业主看似反常的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个中“难言之隐”。 首当其冲的就是装修问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出租房”等于装修标准的底线,不管是用料还是设计,都是以尽可能省钱为前提,一套三居室的全套装修可能不到10万块钱,似乎不难从租金中快速回笼装修成本。被选择性忽略的是业主的时间精力和回报周期,考虑到大多数城市的
二手房交易越来越冷,自如向业主抛出橄榄枝
avatarAlter聊科技
2022-06-13

元宇宙的新鲜度,终归离不开一个“玩”字

“元宇宙就像是一枚仍在空中翻转的硬币”。经历过2021年热火朝天的势头后,元宇宙的2022年照旧不平静。有投资者质疑Meta正处于一个危险时期,因为扎克伯格押宝在了不确定的元宇宙上;而在苹果传出开发MR头显的消息后,“果链”上市企业一度股价大涨……和互联网历次代际变迁的情形一样,彷徨、躁动、盲目、乐观等各种情绪杂糅在一起。偶然出现的利好,可能掀起一场猛烈的旋风,让置身其中的创业者迅速晋身为独角兽。可一旦出现了困境,哪怕是万亿市值的巨头也会遭遇漩涡。作为元宇宙浪潮外的“旁观者”,普罗大众或许无心股价的涨跌,不在乎所谓巨头的兴衰,感兴趣的话题似乎只有一个,即“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元宇宙”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体验?01 “三天新鲜”的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在2021年初爆红,刚开始还局限在理论上的思辨,到了年末的时候,已经有大批元宇宙内容出炉。按照数据公司Sensor Tower的统计报告,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的时间段里,大约有552个APP在产品描述中添加了“元宇宙”的字眼,其中自诩为元宇宙社交的APP就有70个,平均每天都会新增一个“元宇宙”。每一次代际变迁都是新旧迭代的创业黄金期,元宇宙战场上的热闹淋漓尽致的诠释了从业者的心态。创业者的激情不应该被嘲讽,可归结到产品体验上,当前的元宇宙还只是数量上的增长,仍然处于“草创”阶段。以短时间内走红的啫喱为例,曾经多次冲上APP Store免费榜榜首,热度不输于多个老牌社交产品。在产品形态上,啫喱主打的是软萌可爱的虚拟形象,用户可以通过“捏脸”的方式打造自己的形象,同时基于位置和动态共享进行互动。只是现阶段的啫喱正处于下架状态,并未看到进一步的创新。背靠百度的希壤摆脱了被下架的命运,甚至吸引了英伟达、英特尔、领克、一汽等十余家企业入驻,主打的同样是虚拟形象,并提供了卡通、拟人和写实三种风格。遗憾的是,希壤在玩法上尚未
元宇宙的新鲜度,终归离不开一个“玩”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