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36氪都没能盈利

柳胖胖
2019-10-10

科技媒体想通过多元化业务探索盈利这件事,真是太难了!

昨天半夜看到36氪更新了招股书,赶紧爬到SEC上去扫了眼,一直对这家公司抱有莫名好感,打开招股书最关心的是到底盈利了没有,结果微感失望:2018年全年36氪大概盈利4000多万人民币,结果2019上半年反亏了4500多万人民币。

我和36氪的缘分还是比较深的,6年前的2013年就开始在上面发表文章,当时36氪还是非常非常垂直的在做创业公司报道的一个网站,我投稿后还是当时时任茶水间主任的镜宇同学招呼的我。不过当时的我处于一年才出那么一两篇稿子的水平,密集发稿要等2016年以后了。

翻到当年邮件的我,也发现在结尾签名上,当时36氪的办公地点就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的锦秋家园,这和同期张一鸣创办的今日头条应该算是直接的邻居关系了。而36氪的招股书里还专门提到自己善于发现创业公司的潜力,它是全国第一家报道了后来改名为Bytedance的媒体。

而且这篇报道又是镜宇写的,也难怪人家后来高升董秘了。

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我对36氪的好感都来自于那次和镜宇的接触,他在发布前编辑的时候,甚至就我文章里某些段落过长是不是要分成几段征求我的意见。而同期我也把文章投到了虎嗅上,虎嗅当时比36氪牛逼的是它自己已经有了投稿后台,就是类似ugc网站都有的发帖系统。

但是我投了虎嗅后毫无反馈,我一直以为是稿子没有通过,直到一个月后我心血来潮去虎嗅搜了一下我那篇文章的关键字,才发现文章投稿后第二天就已发布,只不过标题完全被换掉了,然后整篇文章内容被打乱次序并砍掉了三分之一,而作为原作者的我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敢问。

后来很多年断断续续我也发了不少稿子,但一直没再投稿到虎嗅,直到2016年虎嗅的子中同学,应该是通过张亮联系要到我的微信,问能不能把文章同步到虎嗅,在他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当时仍不忘旧账的我各种刁钻问题之后,我才开始恢复在虎嗅的投稿。

这两边对于投稿作者的态度差别,其实要说到创始人性格和早期氛围的问题。在2011年前后的移动互联网崛起时期,出现了三家和创投强相关的媒体,就是36氪、虎嗅和钛媒体。

只不过36氪的创始人刘成城当时还是北邮的在校大学生,而虎嗅的创始人李岷老师和钛媒体的赵何娟老师早已是圈内知名的媒体老人了,赵何娟老师早年有一阵子还被称为小胡舒立。

所以36氪自2010年以博客形态上线以来,也算是最不像媒体的一家媒体了,因为刘成城确实没真的干过媒体,所以思维上没有很多媒体的束缚。早期他们主要是翻译了很多Techcruch上的文章到国内,一方面是自己找创业点子,一方面也吸引流量,因为那个时候对美国模式的借鉴在国内还是主流创业方式,美元VC们就好这一口。

后来国内创业热起来了,翻译和报道海外的创业公司的内容只占很小的比例,36氪开始主要报道国内的创业公司,并且在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几年吃到了很大的红利,2011年拿到了百度七剑客之一王啸成立的九合创投的100万,后来基本每年都能拿到钱,最近的几笔钱是拿的蚂蚁金服和招商局的。

有钱了的36氪在很长时间内都没啥盈利压力,扎扎实实在报道创业者和新模式。但是这件事本身艰苦无比,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很快就死掉了,活着的去应用商店买量、招募高薪码农、甚至出国团建还来不及,也不会有什么钱到36氪做推广,这个生意远不如写一家行业top级别的上市公司在短期有商业回报的多。

而同期的虎嗅呢,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运营,其主要内容和社区氛围一直是负面情绪高于正面情绪的,并且很早就涉足泛社会娱乐类内容,所以我估计虎嗅在前几年的绝对流量要比未涉足大公司商业报道时的36氪大得多,只不过此时的虎嗅早就不算是一家纯粹的科技媒体了。

而钛媒体虽然也专注过创投报道,但同期影响力一直和36氪有数量级的差距,后来赵何娟尝试过多次转型,前两年还专门做了区块链业务链得得,但貌似也不太成功,倒是通过喊话刘强东来公开道歉等几次操作,把自己个人的IP塑造起来了。

36氪后来涉足了类似IT桔子的数据业务,这块业务几经摸索后来应该都被剥离到了鲸准,主要对机构投资者收费,提供投资的全流程管理。而另一块业务共享办公氪空间也早已剥离,今年还拿到了IDG等几家机构的10亿元投资,只不过看到行业老大WeWork最近的处境(连续亏损+撤销上市申请+创始人离职),我对氪空间未来也充满忧虑。

但要说36氪成立以后做过的最激进最冒险的业务肯定是股权众筹了,这个模式在当时看好者无数,因为它既有美国AngelList等以个人形式参与创业公司天使投资做为模板在前,又顺应了当时2014-15年的二级市场大牛市,当时暴风作为少数登陆A股的互联网公司,33个涨停板令所有人目瞪狗呆。

想想看,本来投个创业公司少说几百上千万,普通散户根本没机会,现在通过众筹,你也有可能参与到未来BAT的早期融资中,而不是上市的时候才买到,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

只不过早期市场的股权投资,是有可能全赔光的,而它的风险平均来说远远高于已经上市的公司,后来A股也瞬间转凉,早期众筹项目基本退出无望,亏了钱的个人投资者普遍不够理性,闹出了很多的不愉快。这个业务某些项目出现的纰漏又被钛媒体赵何娟老师牢牢抓住,一阵穷追猛打,众筹业务当时的负责人魏珂虽然一加入就被给到联席CEO职位,但不到一年就离职,刘成城也被逼得公开表示平台亦有责任。

不过之后的36氪开始收拢战线回归主业,我记得应该也是在2016的时候,一财周刊当年的早期联合创始人冯大刚加入了36氪,并代替刘成城成为了媒体业务的实际负责人。

招股书显示,他在上市公司主体的股份占到了17.2%,甚至是Founder刘成城的一倍还多。

在大刚的一手操办下,自一财的李洋以下,很多实力记者都跳到了36氪,这个时候的36氪进入了它爆款频出的时期,多次对大公司的深度报道在朋友圈刷屏。

不过自此之后,36氪就越来越是一家纯粹的商业媒体,大公司、小公司都写,财经科技、社会娱乐都写,视频、音频都做,免费、付费内容都做。只要是中产阶级爱看的可能都会尝试,时不时让我有一种在看一财周刊的错觉,我心中的那个氪星早已回不到一家精品创投内容为主的网站了。

而且在拿完招商局的钱以后,36氪其实有3年都木有再融资了,这一方面说明它自己也能赚钱了,另一方面也部分说明资本的不看好。

自从2016年A股不再火热以后,这几年里创业热已经渐渐退散,资本要么只投抱团取暖的热门项目,要么什么都不投天天聚众喝茶洗脚,所以36氪作为早期先发者的创投媒体的商业价值,也渐渐随着这个市场的转凉而弱化了,而它进入的其它领域,都早有相应的实力强劲的对手在里面了。

从财报里看,尽管36氪的营收增速相当不错,但整体亏损,财务压力确实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广告业务的增速已经乏力,这一块有很重的对销售人力的依赖,而且广告过多对36氪的内容品牌也会削弱。

据我非常个人的不严谨观察,36氪之前完全不卖的微信公号头条,现在也开始作为常规广告位出售了。不过36氪整体还算是克制的,同属早期少数的可以一天推三次的公号,虎嗅早就卖这个位置许多年了

而36氪前几年寄予厚望的知识付费业务发展也并不顺利,今年还出现了订阅人数下滑的窘境。现在营收超出预期的业务只有机构增值业务(Enterprise value-added services),占到整体收入的超过50%,所以我现在谨慎看好36氪可以讲一个中国创投版Bloomberg的故事。

最后,不要问我为啥对36氪感情这么深,还取这么负面的标题,毕竟对它上市定价的是参加五星级酒店路演的高大上机构投资者们,没时间看我的文章,我等散户最多只能在上市后喝点汤。

换个角度,如果真如最近传言的那样,在川普的压力下美国的交易所会故意加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审核力度和放缓审核周期(把已经上市的强行摘牌应该不可能),那么36氪能抢在这个风波之前上市也算是一种幸运。

毕竟通过VIE制度去海外融钱,这条路本来就是曲线救国,充满着不确定性,国家到现在也没有正式承认这种制度的合规性,只是一个默认的态度。而同时各种税务局丝毫没有放过这里的油水,对于好不容易熬出头把期权换成股权想卖掉、把钱转回国内过几天好日子的早期加入的同学来说,最高能被征走45%的税,相当于这笔财富被进行了一次悄无声息的腰斩。

最后,谨祝36氪的全体小伙伴们,尤其是给过我帮助的那几位,上市后都发财。苟富贵,勿相忘。

IPO情报局
美港股新股第一手情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美股解毒师
    2019-10-10
    美股解毒师
    一般会把上市前很多成本都做进去,公允价值变动就很大。当然广告行业上半年不好还是主要问题
  • 流浪阳光
    2019-10-11
    流浪阳光
    虎嗅我倒是没下载,其他两个我都下载了!没怎么打开,都看东方财富,**,以及老虎了!
发表看法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