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经济环境复杂,港股今季仍可突围?亦或要痴痴的等到第四季?

博财经港股追踪
2022-07-29

美国通胀升势加剧,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按年升9.1%,较5月的8.6%升幅上涨,为1981年底以来最高,超于市场预期。面对创40年新高并达9.1%的通胀率,美联储一如市场预期于周四(28日)凌晨的7月会议宣布再次加息0.75厘,联邦基金利率因而上调至2.25%-2.5%,即美联储于过去6月及7月两次会议后累计已加息150个基点,幅度为1980年代初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执掌美联储以来最大,更突显其压抑通胀的决心。随着7月的加息幅度尘埃落定,市场关注的9月政策指引落得「9月会议亦不再给出明确指引」的形势下,到底美联储往后是势将迫于无奈继续大举加息?亦或会在美国「经济衰退」忧虑预期升温下,有望逆转加息步伐?港股第三、第四季应当如何布局自处?

美联储7月会议上的措辞上与6月的分别不大:除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提供明确的利率政策指引,不会对9月会议提供具体指引外,是否再次实施超常规的大幅加息取决于经济数据,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更大幅度的行动;而随着利率变得更具限制性,在某个时间点放慢加息步伐可能会是适宜的;由此可见,市场关注的9月政策指引,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基本上是放弃了前瞻性指引,当然市场亦有预期鲍威尔或会采取「留一手」的策略,以增加后续政策的灵活性。至于市场忧虑的美国「经济衰退」因素,鲍威尔则坚信,美国目前没出现经济衰退,而美联储会试图避免经济陷入衰退。纵使今次声明稿中提到,近期消费支出与生产端(indicators of spending and production)均有所放缓(softened)。

高宝集团证券执行董事李慧芬表示,美国高通胀的原因是来自中美贸易战,美国向中国出口货征收货税,俄乌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高企,粮食出口减少。

而市场正关注美国总统拜登为压抑压美国高通胀,拟考虑取消对华进口商品的部分关税;7月20日,拜登更公言,未来10天内将与中国国家主席**通话。中国国家主席**7月28日(香港时间28日晚上10时50分)应约与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当然市场此前已不乏质疑拜登试图与中方展开的对话,能否达成实质的成果,截稿前,仍未见市场关注的关税消息正式出炉。

建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赵文利称,据媒体报道拜登要求商务部研究取消对家庭用品、自行车等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或增加关税豁免范围,但保留铁铝关税,以保护美国工人和钢铁产业。非战略性商品的关税削减,有望部分直接地缓解通胀压力,而关税降低亦可促使美企降价以与进口商品竞争,间接进一步拉低通胀。具体效果则取决于关税削减的实际力度和范围。倘若落实,一方面有利于缓解美国通胀压力,降低消费者成本,有助民生,另一方面亦有利于中国的外贸增长和企业成长。整体而言,有助于促进两国的经贸合作和互利共赢。

李慧芬则认为,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通电话后,要待中美双方落实减税细节及公布实行时间表,仍有一段时间。虽然近期国际油价已由每桶129美元,一度回落至每桶90美元边缘,但仍处于高位,而且她分析认为国际油价在每桶90美元有支持。基于高油价,她估计美国高通胀仍会维持一段日子,而为抑压高通胀,美国仍然会加息。

至于加息幅度,赵文利称,美国通胀走高,6月CPI同比增速9.1%,续创逾40年新高,并超市场预期。7月大幅加息100个基点的可能性一度大增。但在消费者预期通胀意外下降及美联储鹰派官员为激进加息降温后,相关预期随之收敛,随之衍生加息75个基点的市场预期,而是次议息结果亦是市场预期之内。

李慧芬表示,回顾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前后约需两年时间,如今美国7月再加息四分之三厘,焦点应放在加息后的会议声明,及以窥探未来加息步伐,及加息能否压抑高通胀。而据鲍威尔在议息会议后记者会上,未有如过去两次为下次会议(即9月会议)的加息幅度提供指引,并表明加息步伐要视乎通胀数据,又称在某个时候适宜减慢加息步伐。其言论明显放鸽,似乎暗示下次加息将少于0.75厘。

加息难以令通胀压力迅退

赵文利分析认为,鉴于此轮美国通胀高企主因供给侧冲击而非需求驱动,这意味目前的加息步伐可能难以令通胀压力迅速消退。伴随通胀压力高温不退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美国央行面临两难境地,令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另外,美联储于6月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在缩表过程中,每月将有高达475亿美元的资金流出金融系统,到9月份将翻倍至每月950亿美元。随着官方和市场利率的上升,金融状况将进一步收紧。

美国投资银行高层,摩通CEO戴蒙(Jamie Dimon)及世界首富Elon Musk此前一度扬言美国经济前景不明朗,甚至警告经济飓风来临。

李慧芬表示,据历史数据,美国息口一般在4厘左右,但2008年金融海啸后,量化宽松,才令美息减至近乎零息。如今为抑压通胀而短时间提速加息,及缩表进度太快,恐令经济硬着陆(硬着陆是指经济在过度扩张和大规模通货膨胀后,政府采取全面紧缩措施导致经济迅速衰退。)

警惕新债务危机酝酿

赵文利表示,俄乌冲突引发能源供应和粮食供应紧绌,新冠病毒变种持续和疫情反复之下,成熟市场面临通胀高企和衰退风险,高通胀蚕食盈利和实际收益率,风险资产将广泛承压,快速加息引发主权债务风险及企业偿债成本大增,警惕新一轮债务危机或在酝酿中。

「倘若美国快速加息及缩表,将令其与全球其他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分歧扩大,促使美汇走强,引发非美市场资金外流。」

「全球债券市场也承压,特别是欧元区周边重债国的主权债及发达市场高收益债等受波及,需警惕新一轮债务危机的酝酿和重演。」

赵文利更指出,美国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美国加息,息差扩大下,美国加息引发新兴市场资本外流,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金管局自5月起23度入市承接港汇沽盘共1726.38亿港元,香港银行总结余于7月22日后跌至1652.59亿港元。

上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随着联储局加息及缩表步伐持续,环球经济受到一定压力,香港面对的外围市场风险增加,出口会受影响。

陈茂波当时已表示,随着港美息差扩阔,可预期会有资金流出香港,当时银行体系结余仍有2800多亿元,缓冲强劲。由于资金仍充裕,本港银行未必有即时上调最优惠利率的需要,要视乎套息活动、资金状况,银行亦要考虑资金成本来厘定是否调整最优惠利率。

渣打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早前在记招上公开表明,如果银行结余降至1000亿元以下,港元短息或会加速抽升,要视乎资金流走速度,以及港汇是否持续偏弱至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若港美息差维持,港汇有贬值压力

7月美国再加息0.75厘,金管局亦跟随上调基本利率0.75厘。陈茂波向传媒表示,美国持续加息,在联系汇率制度之下,本港的利率无可避免亦会趋升,持续加息意味着资金的成本会上升,会令企业经营困难,金融状况趋紧,资产价格会比较波动、甚至会调整,亦会影响投资信心。

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按照美国联储局点阵图显示,今年底美息将升到3.25至3.5厘左右,美国继续加息似乎是政策取向。如果美息加幅大,港美息差可能进一步扩阔,令市场套息交易诱因增加,届时资金流走速度或会加快。

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6月中国市场获得整体外资净流入,与其他新兴市场趋势相反。期内,中国股市获91亿美元净流入,而其他新兴市场则净流出196亿美元,为2020年3月以来最大流出规模;受息差影响,6月中国债市则有25亿美元资金小幅外流,而其他新兴市场则获得91亿美元资金流入。整体而言,美联储快速加息所引发的债市抛售值得留意,欧元区及新兴市场重债国的债务风险需密切关注。就中国而言,美联储加息引发中美利差倒挂的影响下,债券市场的资金流值得密切留意。

料资金泊向美金美债

李慧芬表示,市场预计美息或会在年底升至3.4至3.5厘,明年底进一步升至3.8厘,美国加息,吸引资金泊向美元,或美债,稳健地赚取高息,此情况或会影响美股表现,但鲍威尔放鸽言论,或利好美股喘定反弹。同时,美国再加息0.75厘,港美息差拉阔,由于港元挂钩美元,资金未必流出本港金融体系,但可能会沽港元买美元,收取高息。此外,资金流向美元,买美元沽日圆,或买美元沽欧罗等套息交易活动频繁。

赵文利就忠告,目前美国面临通胀高烧难退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的两难境地,美联储后续需要在「控通胀」与「防衰退」之间艰难地取舍,加息节奏一旦放缓,美汇大概率转弱。因此在目前高位,美汇上行空间有限,后续回档风险不容忽视,不宜高追。

环球经济情势复杂,下半年还有何风险要留意?赵文利忠告,须高度警惕各种黑天鹅事件。后续主要关注俄乌冲突演化,异常气候、北半球冬季全球能否避免新一轮能源及粮食危机,欧美通胀走势及经济衰退风险,新冠病毒变异及猴痘等新一轮疫情发展,欧洲日本等重债国的债务风险,美国中期选举结果,以及朝鲜、伊朗、台海等地缘政治风险等。

李慧芬也表示,要持续留意新冠疫情发展,俄乌冲突演变、中美因个别政治议题如台海上会否增加地缘政治风险。

为规避风险,赵文利建议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减持成熟市场高估值风险资产,适度配置流动性好的避险资产(例如,黄金及核心国家国债)及储备现金待市场大幅下调时低吸,超配A股及港股。同时,可关注杠杆不高的高息价值股,例如,受惠国策的汽车、新基建等增长能见度高的龙头股份。

另外,在美联储加速加息之下,香港本地利率亦有所上升,理论上有利于银行股息差扩阔及保险股投资收益率上扬。

「但由于流动性依然过剩,信贷需求低迷,本地金融股应难以复制上一轮美加息周期时的大行情。相比之下,中资金融股估值及股息率吸引,更值得长线逢低吸纳。」赵文利表示。

以高股息对冲通胀

赵文利同时建议,若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举措抑制高通胀,则经济衰退风险亦将加剧,成熟市场风险资产将普遍承压。投资者一方面可适当预留现金,待股市进一步回档后吸纳优质标的,另一方面可配置杠杆率相对安全且派息稳健的价值股,以高股息对冲通胀压力。

赵文利同时建议警惕成熟市场股市急跌风险,超配A股及港股。

最近在「ETF通」启动后,港股一度回升到22,000点水平,不过,在市场产生对美联储7月底将激进加息100个基点的预期下,恒指一度回吐至二万点边沿,临近7月中更一度低见20,215点。

赵文利表示,美联储7月加息75个基点落地,符合市场预期。伴随加息及美汇强势,港股近期已经历了一轮回档,上述影响应已反映在股价当中,料不会对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但赵文利和李慧芬同表示,后续通胀走势,美联储对于通胀、加息和衰退的判断与货币政策节奏变化,对市场的影响更为关键。

9月港股流动性压力或缓解

赵文利预期9月之后美联储加息步伐大概率放缓,从而有利于缓解港股流动性压力。

赵文利分析,恒指$恒生指数(HSI)$ 从5月中旬的19,500点下方反弹至6月末接近22,500点,7月迄今再次回档至21,000点下方。目前港股估值已修复至11倍左右水准,盈利预测下修亦告一段落。由于通胀超预期和联储大幅加息机会上升,及内房和金融板块回档,加上恒指估值已修复至较合理水准,故预计港股在业绩期将呈震荡分化格局,而待盈利底确认后或有力再上。

赵文利指出,7至8月中报期将反映上半年疫情对公司业绩的实际影响及下半年的复苏前景展望,这将成为观察和确认港股市场盈利底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窗。

「鉴于成熟市场面临通胀高企和衰退风险,货币政策正处于紧缩阶段,而中国货币政策则具自主性和宽松空间,加上伴随稳增长政策发力,经济有望逐步复苏,故相信A股及港股下半年仍将跑赢成熟市场,第四季更可看高一线。」

选股留意四点

赵文利称,上游和中游行业上半年的盈利增长仍将比下游行业强劲,主要是受到期内能源和材料价格飙升的推动。年初迄今,截至7月7日,恒生指数现有的69只成份股中,有50只股票本年盈利预测下调,19只上调。

赵文利建议关注以下四点,1)4至5月疫情封控对公司业绩的实际影响,及对哪些公司的影响相对较大;2)下半年宏观环境和消费复苏步伐的展望,及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在第三季或第四季的成效显现;3)金融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内房的偿债能力与销售目标调整,及银行业的盈利品质;4)行业焦点问题,例如医药行业的医保降价影响,新能源行业的上游成本能否下调等。若上述要点大致符合预期或未如预期悲观,则主要指数盈利预测有望在此轮下调后迎来年内底部。

第四季上望25,000点

李慧芬预计港股第三季仍处上落市状况,港股上破22,400点有明显阻力,近期港股成交不足千亿,市况暂呈牛皮状态,虽然料港股不会下试今年3月低位18,200点,但料有机会下破20,000点,降至介乎19,200点至19,500点水平。内房有机会出现收购合并潮,而且美联储今次再加息0.75厘后的「放鸽」姿态,料下次加息少于0.75厘,香港方面,金管局亦跟随上调基本利率0.75厘,相信资金流走会减少。而港股上望空间大,将吸引资金到港股,看好至第四季,港股有机会上扬至25,000点。

早前,俄罗斯圣彼得堡证券交易所(SPB Exchange)宣布,将于6月20日起容许当地经纪买卖12只港股,李慧芬料俄国未来有机会进一步扩大买卖港股名单,料将有更多来自俄国资金流入港股。

在加息背景下,李慧芬表示,银行股汇丰银行(00005)、渣打银行(02888)受惠加息,但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受制于英国经济低迷,料升幅有限。她较看好内银股,如建行(00939)$建设银行(00939)$股息率达7厘,受惠内地基建融资,是稳健之选。若回调至4.5元可敲。而中银香港(02388)虽跟随大市表现反复,但股息吸引,26元可敲。

至于龙头科网股,赵文利表示,鉴于国策支援新基建和数字经济,下半年消费市场逐渐复苏,以及A股、港股整体较成熟市场看高一线,料科网股待中期业绩前后,盈利底确认后或仍有上行空间。

李慧芬预计腾讯(00700)受负面因素困扰,表现依然疲软;相对之下,较为看好,阿里巴巴(09988)$阿里巴巴-SW(09988)$、小米(01810)、美团(03690)。

「阿里早前宣布将申请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并料将在今年底前完成,日后在纽约及香港双重上市,前景向好,而且阿里已升破下降轨,料短期回吐后,会再度上扬。小米待12元水平,可考虑买入。」

加息环境黄金ETF不宜沾手

面对复杂的金融投资环境,李慧芬表示,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也可以考虑,相对投资单一股票,风险较低,避险之选可考虑,恒生中国企业(02828)。纯粹看好恒指有上升空间,可选盈富基金(02800)。

但李慧芬忠告,加息环境下,投资黄金的成本增加,走势偏弱,SPDR金ETF(02840)今年暂不宜沾手。

赵文利则表示,投资相关主题的ETF可有效降低个股波动及选股失误造成的风险,起到分散风险及降低收益率波动的效果。下表列出股息收益率在2%或以上、资产规模较大(10亿美元以上)的A股及港股ETF,多数跟踪主要大盘指数,可供参考:

作者:格格

我对这事儿有想法
抛出一个观点、一种看法,虽然不一定对,也想听听虎友怎么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