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行业:双碳目标下,氢能源有望开启万亿时代

宏商研究
2022-02-25

核心观点:

一、氢能源具备成为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有望成为我国实现碳减排战略的重要抓手。氢能源具有来源丰富、安全性高、热值高、应用广泛等优点,在我国工业应用历史悠久,具备成为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我国能源相对短缺,能源结构仍待改善,发展氢能源不仅有利于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也有益于改善化石能源燃烧副产品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2016年我国加入巴黎协定,**主席承诺中国坚持承担减排责任,氢能源有望成为我国实现减排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二、氢能源产业链:日益完善,整装待发。氢能源产业链包括制氢产氢、氢气储存运输、加氢站运营、氢燃料电池应用等众多环节。同时,围绕氢气展开的主产业链条需要大量高技术含量机械设备支持,主要集中在制氢和压缩领域。我们认为,制氢路径会按照制氢地的资源禀赋不同而有所变化,储氢环节主要还是气态储氢,但合金储氢前景较好,目前国内加氢站环节会采用外供氢的模式为主。

三、从下游氢能源应用来看,氢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氢能源因为其自身的多重优势可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和交通领域。其中随着技术发展氢能源汽车有望成为氢能源的主要需求。2050年,预计氢能源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需求,有望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未来想像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氢能源来源广泛,低碳环保,符合我国碳减排大战略,未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有望产生上万亿的市场空间,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氢能相关产业成长空间广阔,行业景气度好,建议关注以下企业:雪人股份(002639)、潍柴动力(000338)、美锦能源(000723)、雄韬股份(002733)、亿华通(688339)。

风险提示: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及成本下降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减弱风险;加氢站网络建设和关键设备国产化不达预期。

一、发展氢能源的意义

1、氢能源环保高效,可成为未来主流能源之一

氢能源来源广泛。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

  氢能源清洁低碳。不论氢燃烧还是通过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产物只有水,没有传统能源利用所产生的污染物及碳排放。此外,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真正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

氢能源灵活高效。氢热值高(142.5MJ/kg),是同质量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热值的3-4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氢能源应用广泛。氢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领域。既可以直接为炼化、钢铁、冶金等行业提供高效原料、还原剂和高品质的热源,有效减少碳排放;也可以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等领域,降低长距离高负荷交通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还可应用于分布式发电,为家庭住宅、商业建筑等供电供暖。

氢能源安全可控。氢气具有燃点低,爆炸区间范围宽和扩散系数大等特点,长期以来被作为危化品管理。氢气是已知密度最小的气体,比重远低于空气,扩散系数是汽油的12倍,发生泄漏后极易消散,不容易形成可爆炸气雾,爆炸下限浓度远高于汽油和天然气。因此在开放空间情况下安全可控。氢气在不同形式受限空间中,如隧道、地下停车场的泄漏扩散规律仍有待研究。

氢气工业使用历史悠久。氢气作为工业气体已有很长的使用历史。目前,化石能源重整是全球主流的制氢方法,具备成熟的工艺和完善的国家标准规范,涵盖材料、设备以及系统技术等内容。电解水制氢技术历经百年发展,在系统安全、电气安全、设备安全等方面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设计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涵盖氢气站、系统技术、供配电系统规范等内容。

多种优势并举,具备成为我国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综合以上,我们认为氢能源具有来源广泛、安全可控、高效灵活、低碳环保的多种优势,同时产业发展上百年有一定成熟度,具备成为我国主流能源的基础条件。

2、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近年来,全球的能源供应主要是由三大化石能源石油、煤和天然气提供。1994年,石油、煤和天然气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分别为40%、26%和21%,三者合计占比为87%到2019年,石油、煤和天然气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的占比分别为33%、27%和24%,三者合计占比为84%。化石能源在地球的储备是有限的。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一旦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枯褐,人类的能源供应将成为一个重大问题。人类必须在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之外,寻找新的能源来保障能源安全。而氢能源具有来源广泛、低碳环保,可再生能力强等的多种优势,未来将会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从而改善全球能源结构。

3、氢能源符合我国落实碳减排能源的战略方向

当前约有28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时间节点,中国在2020年9月的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进一步明确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但是我国长期以来能源相对短缺,能源消费量高于生产量,进口依赖度较高。化石能源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所占比例过高,能源转化效率较低。相比化石能源,氢能源高效环保,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以及化石燃料燃烧副产品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我国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之路至关重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走低碳节能发展之路既是我国的责任所系,亦是使命所向,氢能依托自身低碳清洁的特点有望成为我国实现碳减排大战略的重要抓手。

另外,2020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分别占比56.8%、18.9%、8.4%。特别地,我国是油气进口大国,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73%、43%,因此需在上述化石能源之外,寻找新的能源保障。同时,当某种能源受到限制时,氢能可以快速作为补充,因此打造可再生能源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势在必行。

一、氢能源简介

1、国家政策大力扶持行业发展

氢能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我国早期氢能政策较少,多为鼓励支持、技术创新等。2019年两会期间,氢能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掀起了氢能发展热潮。随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的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的发布以及“双碳”目标的设定,均为氢能产业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注入动力。

北京市带头打造氢能试点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余省或直辖市发布了氢能产业链相关政策,如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指出,2025年前京津冀累计实现氢能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培育5-8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北京市力争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科技创新中心、关键零部件制造中心和高端应用示范推广中心。

多省发布“十四五”氢能产业规划。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北京、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相继出台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并从产业规模、企业数量、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等方面明确阶段目标。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2、氢能渗透率有望提升,长期发展潜力广阔

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19/2020》数据,2019年氢能源占比为2.7%而至2050年,氢能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氢气年需求量将提升至6000万吨,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10%,产业产值从3千亿提升到12万亿;至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氢气年需求量将增加至1.3亿吨左右,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达到20%。从短期来看,预计2020-2025年产业产值最终达1万亿,复合增长率为28%,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发展潜力广阔。

3、氢能源定义

氢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元素,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气态形式的氢气可从水、化石燃料等含氢物质中制取,并通过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存储或释放能量,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载体。它是高效环保的二次能源,其能量密度高,是汽油的3倍有余,可用于储能、交通、石化、冶金等领域。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资源丰富,可持续发展。

4、氢能源产业链介绍

氢能产业链的上游是氢气的制备环节,主要技术方式有化石能源制氢、副产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以及光解水制氢等;中游是氢气的储运环节,主要技术方式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固体和液体材料储氢等;下游是氢气的应用,传统应用主要在化工产业方面,新能源方面的用途可以替代传统能源的各个方面。近些年来,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应用,氢能在下游应用上逐渐丰富起来,产业链也大幅扩张,成为氢能源产业链的最重要一环。

4.1氢气制取:石化制氢是目前主流,清洁能源制氢是未来趋势

我国的制氢工业以引进技术为主,技术相对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当前,氢的制取技术主要有三种比较成熟的路线:一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二是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丙烷脱氢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提纯制氢;三是以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其他技术路线,如生物质直接制氢和光解水制氢等目前产收率较低,仍处于实验和开发阶段,尚未达到规模制氢要求。

化石能源重整制氢:煤制氢技术成熟,价格相对较低,是目前主要的化石能源重整制氢方式。煤制氢通过气化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经过水煤气变换分离处理来提取高纯度的氢气。煤制氢技术路线可以大规模稳定制氢,成熟高效。原料煤作为最主要的消耗原料,约占煤制氢总成本的50%。以成本最低的煤气化制氢技术为例,每小时产能54万方合成气的装置,在原料煤(6000大卡,含碳80%以上)价格600元/吨的情况下,制氢成本约8.85元/千克。结合尚处在探索示范阶段的碳补集与封存(CCS)技术以控制化石能源重整制氢的碳排放,按照煤制氢路线单位氢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平均比例计算,增加CCS后以上设定条件下的没制氢成本约为15.85 元/千克。今后,随着国内CCS技术的进一步开发,煤制氢此方面成本将下降。

天然气制氢受制于原料资源,在我国尚未大规模发展。天然气制氢技术中,国外采取的主流方法为蒸汽重整制氢。天然气作为原料占制氢成本比重达70%以上,因此天然气价格是决定此技术路线下制氢价格的重要因素。天然气制氢平均成本高于煤气化制氢,再加上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仅有少数地区可以探索开展。

工业副产提纯制氢:工业废气等副产供给充足,为氢能发展拓宽来源。工业副产提纯制氢包括焦炉煤气中氢的回收利用、甲醇及合成氨工业、丙烷脱氢(PDH)项目制氢、氯碱厂回收副产氢制氢等。 对工业副产中的氢进行提纯,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又能起到降低污染、改善环境的效果。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生产焦炭产生的焦炉煤气约350-450立方米/吨,而焦炉煤气中氢气含量达54%-59%,利用变压吸附(PSA)技术可以制取高纯度氢。焦炉煤气制氢成本较低,目前为11元/千克左右。中国烧碱年产量基本在3,000万-3,500 万吨之间,其产生的副产氢气75-87.5万吨约有40%能剩余,合计约28-34万吨。甲醇及合成氨工业、PDH项目的合成气含氢量达60%-95%,通过纯化技术可制取满足燃料电池应用的氢气。中国目前的甲醇产能约为8,351万吨/年,甲醇驰放气含氢气数十亿立方米;合成氨产能约1.5亿吨/年,合成氨驰放气可回收氢气约100万吨/年。中国PDH项目目前副产含氢量约37万吨/年。

当前工业副产提纯制氢的提纯成本0.3-0.6元/千克,加副产气体成本的综合制氢成本10-16元/千克之间。工业副产提纯制氢能够提供百万吨级氢气供应,能为氢能产业发展初期提供相对低成本、分布式氢源。

可再生能源制氢:引领制氢行业未来方向,除电解水技术外其他处于起步阶段。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路线目前主要是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技术主要有:碱性水电解槽(AE)技术,最为成熟,国内单台最大产气量为1,000立方米/小时;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技术能效较高,国内单台最大产气量为50立方米/小时;固体氧化物水电解槽(SOE)采用水蒸气点解,能效最高,但尚处于实验阶段。

电解水制氢目前成本高,且火电占比高的供电环境下环保效果低下。电解水制氢成本主要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电和固定生产运维这四项开支,其中电价高是造成电解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电价占其总成本的70%以上。采用市电生产,制氢成本高达30-40元/千克。利用“谷电”电价,低于0.3元/千瓦时,电解水制氢成本接近传统石化能源制氢。且在火电占比较高的供电环境下,按中国电力平均碳强度计算,电解水制氢1千克的碳排放高达35.84千克,是化石能源重整制氢单位碳排放的3-4倍。若使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的边际成本较低,制取氢气的成本会更加低廉,同时也能实现可持续,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供电结构转变与政策支持促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发挥效率、环保双重效能。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先后发文,支持高效利用廉价且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四川、广东等地对电解水制氢给予政策支持,将其最高电价分别限定为0.3元/千瓦时和0.26元/千瓦时。伴随技术发展、规模化效应,都会使此技术路线成本下降。

4.2储运:目前主要通过高压气态的形式

氢是所有元素中最轻的,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密度仅为0.0899kg/m3,是水的万分之一,因此其高密度储存一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储氢问题有待突破,氢能将迎来繁荣发展。

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常用并且发展比较成熟的储氢技术,其大规模的运输的方式是管道运输。我国目前正不断建设氢气管道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河北定州至高碑店氢气长输管道项目,拟建设管道全长达145公里。这条管道拟建设管径508毫米,设计运输量10万吨/年。未来管道输送氢气压力等级升级和氢气管道规模扩大能降低氢能管道输送成本。液态储运的储氢密度高,能运送大量氢气,适用长距离运输氢气运。但液体转化成本高,我国油气公司在LNG和LPG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运输车辆储备,未来伴随成本下降,有望在液态氢气运输上具备竞争力。相对另两种运输方式,固态运输技术难度较大,还有待发展。

4.2.1技术分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储氢材料储氢

储运氢气的方式主要分为气态储运、液态储运和固态储运(储氢材料)。我国目前氢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高压气态长管拖车为主,但是未来有望同时发展气、液、固三种储运方式。

1、5G大规(1)气态储氢:目前以长管拖车为主,未来将发展管道运输

高压气态储氢是目前最常用并且发展比较成熟的储氢技术,其储存方式是采用高压将氢气压缩到一个耐高压的容器里。目前所使用的容器是钢瓶,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装和排放速度快。但是存在泄露爆炸隐患,安全性能较差。当前以长管拖车的运输方式为主,未来更大规模发展需依靠管道运输。

高压气态长管拖车的运输方式,运输量较小,运输途中交通风险较大,仅适用于少量氢气、短距离的运输需要,目前与我国氢能应用的少相匹配。这种运输方式的好处是前期投资要求低,技术成熟。未来随着氢能在所有能源中的占比提升,势必要发展其他储运方式。

更大规模的运输的方式是管道运输。因为氢气容易在接触普通钢材时发生“氢脆”的现象,所以管道必须使用蒙耐尔合金等特殊材料,导致管道运输的前期投资成本大,高达500万/km。但是运输氢气量也巨大,适合有固定站点大量使用氢气的情况。截至 2017年底,我国氢气管道总里程约400公里,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长三角等地。我国目前正不断建设氢气管道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河北定州至高碑店氢气长输管道项目,拟建设管道全长达145公里。这条管道拟建设管径508毫米,设计运输量10万吨/年。还将在河北保定徐水区崔庄镇建立氢气母站,以供应雄安新区。

氢能应用若想大规模商业化,势必要解决运输管道规划施工问题。我国目前的氢气多为工业副产氢,来源于煤炭行业,产地多在北方内陆地区。应用则多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从氢能产地到氢能应用地有上千公里的距离,且东部地区氢能用量大,采用拖车运输的方式无法解决东部地区氢能短缺的问题,建设长距离氢气运输管道势在必行。虽然运输管道建设成本高,但是未来管道输送氢气压力等级升级和氢气管道规模扩大能降低氢能管道输送成本。

(2)液态储氢:产业化仍需成本下降

液态储运的储氢密度高,能运送大量氢气,适用长距离运输氢气运。但液态氢的密度是气体氢的845倍。液态氢的体积能量密度比压缩状态下的氢气高出数倍,如果氢气能以液态形式存在,那它替换传统能源将水到渠成,储运简单安全体积占比小。但事实上,要把气态的氢变成液态的并不容易,液化1kg的氢气需要耗电4-10 kWh,液氢的存储也需要耐超低温和保持超低温的特殊容器,储存容器需要抗冻、抗压以及必须严格绝热。

我国油气公司在LNG和LPG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运输车辆储备,若成本下降得以实现,未来有望在液态氢气运输上具备竞争力。目前海外超过1/3的加氢站使用液态储运的方式。

(3)固态储氢:发展前景广阔,但技术尚未成熟

另一种运输方式是使氢气溶于液氮或有机液体中进行运输。这种方式对化学反应条件较严苛。相对另两种运输方式,固态运输技术难度较大,还处于研发阶段。未来若氢能市场扩张迅速,且固态运输达到应用要求,那么固态运输能发挥储氢密度高、运输氢气量大的优势。

固态储氢材料种类非常多,主要可分为物理吸附储氢和化学氢化物储氢。其中物理吸附储氢又可分为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纳米结构碳材料,化学氢化物储氢又可分为金属氢化物(包括简单金属氢化物和简单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氰化物(包括硼氢化物和有机氢化物)。

4.3加氢:国内加氢站主要采用外供氢的模式

外供氢加氢站的氢气往往使用高压氢气瓶管束拖车运输至加氢站。加氢站内没有制氢装置,所用的氢气由站外的集中式制氢基地制备,而后再通过长管拖车、液氢槽车或者氢气管道由制氢基地运输至加氢站,由氢气压缩机压缩并输送入高压储氢瓶内存储,最终通过氢气加气机加注到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中使用。

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内累计建成加氢118座,建成并运营加氢站101座,待运营17座,建设中和规划建设的加氢站约170座。中国石化主管人员在其主办的交通能源转型产业研讨会上表示规划到2025年,利用原有3万座加油站、870座加气站的布局优势,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各地政府也出台了明确的加氢站建设规划。国内加氢站建设提速,加速氢能源行业发展。


三、氢能源应用方向

1、化工应用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化工依然是氢气最大的需求行业。按照IEA的统计,1980年代全球氢气需求量突破了2000万吨, 基本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到2018年推算已经达到7400万吨的水平。结构而言,化工行业的需求能占到95%左右, 其中主要包括炼化和合成氨,在2000年以前,合成氨的需求量大于炼化,而进入21世纪,炼化的需求量开始超过合成氨。 这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早年化工产品以基本原料为主,合成氨主要对应氮肥类等尿素产品。 随着市场对炼化产品精细化和品质要求的提升,炼化过程加氢的需求增多,导致近几十年炼化对氢气的需求也在增加,逐步超过合成氨的用氢需求。

对于国内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史数据,目前合成氨产量每年大约5000~5500万吨,按照1吨合成氨耗0.1 6吨氢气计算,合成氨板块对于氢气一年的需求量约为1000万吨左右。按照经验统计,原油加工对应加氢的比例约为1.5%。根据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的数据,目前每年全国大约6亿吨的原油加工量规模,对应的氢气需求量约为900万吨。其它工业板块预计消耗氢气约为200万吨左右。


2、氢燃料电池

2.1氢能源汽车

2050年,氢能源将承担全18%的能源需求,有望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燃料电池汽车将占据全球车辆的20-25%。目前,我国氢能源汽车的主要应用范围集中在商用车领域。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平台的统计数据,截2019年底,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物流用车占比60.5%,公交、通勤等客车占比39.4%,乘用车仅用于租赁且占比仅0.1%。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目前中国在氢能源制造、储运、燃料电池等方面发展迅速,为氢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整体基数较小,但近年来氢能源汽车都保持了较高的销量和保有量增速,根据北极星数据统计2016-2019中国燃料电池汽车销售复合增长率为400%(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对销售数据下滑有较大影响),未来2025年预计将实现10万辆燃料电池车销售,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82%,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2.2清洁船舶、无人机应用前景广阔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更加严格,燃料电池成为绿色船舶首选。自2015年起,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燃料含硫量、氮氧化物的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中国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也陆续出台,2016年交通运输部发布《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对船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中国船级社制定《船舶应用替代燃料指南2017》,对燃料电池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随着船舶环保要求的提高,动力系统采用清洁能源大势所趋,燃料电池系统作为能源高效、零污染、震动噪声低的动力系统,是未来船舶动力装置发展的首选。

国内船舶动力系统以柴油机为主,存在着能量转化率低、燃料需求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环保需求的上升,国内对清洁船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目前国内清洁船舶研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船重工第七一二研究所,2019年底,七一二所在上海国际海事会展上展出自主研发的500kW级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燃料电池清洁船舶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据中船重工披露,2016年电动船市场规模达56.3亿,预计到2021年将达近百亿,并逐步向长江经济带、珠江流域、环渤海地区推广。

无人机动力系统要求高,燃料电池技术有望突破无人机续航瓶颈。由于无人机“无人”性质的特殊性,除大型军用外,其在环境监测、农业、运输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而对于这些应用,无人机有效载荷需求较高,对动力系统的可控性和续航里程要求更为严格。现有的小型无人机采用的动力系统主要是锂电池和内燃机。锂电池主要应用于起飞重量10k以下的小型无人机,拥有噪声低、有效载荷灵活、零排放等优点,但受制于能量密度,锂电池推进系统续航能力和耐久性不足,难以满足无人机技术更新要求;小型内燃机的液态碳氢化合能量密度较高,续航能力好,但其高热量、高污染、高噪音、载荷灵活性差的缺陷也无法适应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扩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则综合了锂电池和内燃机动力系统的优点,其耐用性和续航能力等已经在军用无人机上得到了证实,未来消费级、工业级应用场景将更为广阔。

我国燃料电池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15年,中国首架氢燃料电池无人机“飞跃一号”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会上展出,成为继美国、德国后第三个可自主生产燃料电池无人机的国家,燃料电池无人机技术国际领先。随着无人机在国内应用场景的扩展,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望在无人机领域得到规模化应用。

闲聊几句
闲着没事一起聊聊天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