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垄断-收割,互联网寡头横行15年后,马云的时代该结束了?

紫财经
2020-12-12

不作不死,本是一句网友之间的戏言,但一些大型互联网在野蛮生长多年后开始品尝自己酿下的苦酒。

11月初,距挂牌只差一个敲锣仪式时,蚂蚁集团的上市被紧急叫停,随后,官方发布了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一些人仍心存侥幸,以为又是雷声大雨点小。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句“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彻底打破了他们最后一丝幻想。

一个依靠垄断市场地位肆意践踏弱势群体,疯狂攫取财富的时代结束了。

“马氏兵法”的始作俑者:免费只是一个钩子‍

在刚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与网络星期一,亚马逊上独立业务销售额约48亿美元。2019全年,该公司自营与第三方平台总交易规模约为5100亿美元,净利润116亿美元。

相比之下,阿里2020双十一期间总成交额4982亿元,相当于亚马逊近期大促的15.9倍;阿里上一财年实现1万亿美元交易额,几乎是两个亚马逊。

两家公司的历史差了一大截,前者在2003年创立淘宝网后才开始摸进电商的大门,而后者成立于1995年,是全球电子商务的开拓者之一。

后起之秀超越行业鼻祖的戏码不算太少,但阿里击败亚马逊,在短短十余年间变身全球电商王者,依靠的不完全是实力,也不完全在于马云的长袖善舞,更在于动用了一系列他人不屑的手段。

在淘宝问世前,人们只是将线下生意搬到网上,生意嘛,经商言利。当当与卓越同为图书电商,双方竞争的是服务,是价格,是配送网络,偶尔可能会在促销时赔本赚吆喝,但不会长久做赔本的买卖。

马云改变了这一切。

淘宝进场时,国内最早的C2C玩家易趣已经与当时的全球霸主结盟为eBay易趣,实力非一般对手可以相提并论,不料,新玩家祭起了免费牌,让eBay易趣错愕不已,无处发力,仅仅过了三年,野心勃勃而来的eBay赔掉数亿美元后铩羽而归。

阿里利用百万商户大获全胜后不甘心继续为他人作嫁衣裳,开始打起割韭菜的主意。2008年4月,淘宝推出B2C平台淘宝商城,从外界招募企业级商户,并通过流量倾斜等手段迫使C端大卖家公司化,进驻淘宝商城。

当然,这可不是免费的午餐,商城卖家不仅要依照产品类别缴纳不同标准的质量保证金,还要以年为单位支付平台技术使用费、销售扣点等,如果你不进驻淘宝商城,流量立刻断崖式暴跌。

这只是开始。

中国互联网异化的10年:劣币驱逐良币‍

今天,阿里在某些场合还会宣扬淘宝的免费开店模式,不掏一分钱就可以注册一个店铺卖到全国甚至全球,似乎很神奇,但要想经营起来,你不源源不断向外掏钱在十年前就不可能了。

2008年左右,一个普通卖家就需要加入消费者保障计划,购买旺铺、图片空间、直播车还有各种促销工具,否则,你的店铺与一个从未装修的毛坯店没有两样,商品介绍只能放上少数几张图片与简单的文字说明,没人愿意光顾。

“淘宝网并不强制商户购买这些收费项目,但如果商户一项都不买,就几乎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生意会非常难做。”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淘宝执行的都是与eBay等一致的搜索规则,每个商品可以设置7天以内的上架时间,系统按照下架时间自动排序,最先下架的商品排在前面,每个店铺的商品都有机会排在搜索第一页甚至第一名。

2010年7月,淘宝悄悄改变了规则。这次改变除了利用不透明机制对大量卖家商品排名降权外,更大大强化了直通车的作用。人们搜索一款商品时,通常只会浏览前几页的内容,后面的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购买者的视线。要想获得好的排序,卖家就必须参加竞价排名,设置比别人更贵的直通车,单一点击可能要花费上百元。

有人笑称,世界上最贵的车不是劳斯莱斯,不是宾利,而是淘宝的直通车。

一场变革打碎了许多人的饭碗,成千上万的卖家赶往淘宝总部或在网络上展开连绵不断的**,最终因马云的一家独大而归于沉寂。

初尝甜头的马云一年后得寸进尺。

2011年10月,淘宝网公布了《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技术服务年费从往年的6000元暴涨5-10倍,商铺违约保证金数额也全线上调,大量欲哭无泪的中小商户此时才明白自己帮助淘宝打败eBay,让无数线下实体店倒闭得倒闭,关门得关门,也到了鸟尽弓藏的一天了。

十年后的今天,能够对阿里说不的品牌屈指可数,你耳熟能详的一些商家,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每年仅市场推广费用就要向阿里贡献3000-5000万元,没有中间商赚差价,阿里取而代之。

马云成功开创了通过免费吸引商户,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待平台做大取得支配性或垄断地位后再行收割的“马氏兵法”,而对于在此过程中制造的海量快递垃圾等成本一律交给社会,随便换个地方都可能不灵,亚马逊等只能甘拜下风。

在蚂蚁金服、菜鸟网络、1688、钉钉、盒马生鲜等业务上,这套玩法都可以找到影子,甚至影响了中国互联网整整十年,规范运作的不如野蛮生长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一幕反复上演。

黄梁美梦:开黑车月入3万,点外卖只要一分钱‍

作为结果,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如果你是商户,你一定会有大平台肆意变更规则,巧立名目,收费多如牛毛的困扰;如果你是合作伙伴,你一定会被傲慢压价,践踏人格的经历;如果你是创业者,恐怕也有过被巨头以流量为要挟低价入股的遭遇;普通用户现在应该还有人不知道免费、补贴等蝇头小利之后就是抬高价格收割的把戏吧?

但说到底,受到损害最大的还是最终消费者。商户不会独自承担所有成本,一定会想方设法转嫁到用户头上,线上线下不同款或同款不同质等变相的低质低价就是他们的发明。

对于食品、衣服,你或许还能多少感觉出来,电子产品就难了,商家只需在元器件上下一点功夫就可以了,好的元器件与差的元器件价格悬殊巨大,你永远不打开外壳,即使打开,也不认识那些陌生的代号。

马云开了坏头,不但未受任何惩罚,反而随着财富的暴涨逐渐登上神坛,这很快刺激了一众追随者。

2011年5月成立初期,美团只是一个普通的团购网站,在那个“百团大战”的年代并不出众,但两年半后推出的美团外卖却重塑了这家公司。

在美团外卖开疆辟土的年代,商户入驻,补贴、奖励可以拿到手软;顾客下单最低0.01元;外卖骑手也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高峰时,美团外卖每月仅补贴就耗费2个亿,外卖O2O半年烧掉的总金额高达数十亿元。在王兴面前,淘宝网的免费策略只算是小打小闹。

程维和他的滴滴采取了类似的策略。2015年前后是“黑车”司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初中未读完的他们从没想过,有一天开黑车也能月入2-3万。坐车的人也不用掏钱,最低时支付象征性的一分钱即可。流传几千年的商人低买高卖定律在21世纪的某一段时间完全失灵。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王兴、程维从来就不是什么慈善家,当美团外卖、滴滴借助资本的力量拖垮、吞并对手一家独大后,便开始露出獠牙。补贴、奖励不要想了,不断提高的扣点、抽成率才是真,叫车越来越难越贵,外卖价格越来越高,分量越来越少,食材越来越次。

这原本是商户、骑手、用户与平台之间的矛盾,结果却是商户与外卖骑手大打出手,外卖骑手与顾客纠纷不断,司机与乘客冲突升级。人们再一次尝到了垄断的滋味。

拒绝挑战高科技,成天琢磨与底层小民争利‍

互联网垄断带来的杀伤力第一次引起官方警惕大约是在2016年前后,连年的音乐版权大战让用户很受伤,阿里与京东的二选一也让商户、消费者利益严重受损。

2017年9月,国家版权管理部门先后约谈了腾讯音乐、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太合音乐以及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索尼音乐、英皇娱乐、中国唱片总公司、正大国际音乐等境内外音乐公司及国际唱片业协会,强调不得哄抬价格、恶性竞价,网络音乐服务商应避免采购独家版权,唱片公司应避免授予网络音乐服务商独家版权。

两个月后,京东又向北京高院起诉天猫、阿里,指控后者滥用B2C市场支配地位,引起业内外广泛瞩目。

然而,各大互联网巨头只是走一下过场,简单表态后便故态复萌,网易云音乐灰色歌单继续越来越多,而商户二选一操作也没停止过,只是更隐秘一些而已。

近年来,社区团购站上风口,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等都想分得一杯羹,这一次终于迎来了一边倒的如潮恶评:马斯克忙着做猎鹰9号、超级高铁、太阳城,向人类未知领域进军,国内所谓科技公司却只会挣快钱,成天琢磨如何从一群什么也不会的菜贩手里夺走最后一枚钢镚。

遗憾的是,一些消费者太健忘了,见到羊毛就薅,从不留意头顶高高悬起的镰刀,这给了互联网巨头太多机会,然而,美团已经控制了外卖,如果把菜篮子也控制了,我们的一日三餐怎么办呢?

在成王败寇的世界,马云、王兴、程维、黄峥等被许多人奉为大佬,其实,成色有点不足。

这种模式难度没那么高,唯一的本领就是找靠山。只要你能找到慷慨的金主,疯狂为你烧钱,总有把竞争对手拖死的一天,然后就可以开割,没有多少高明的技巧。

如果你的靠山足够强大,愿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你离马云、王兴、程维就没多远,反之,你就是下一个ofo小黄车、蛋壳公寓,浮华之后轰然倒塌,留下大片锈迹斑斑的共享单车、一波刚出校门的受害者。

这连免费杀毒软件的开创者、红衣教主周鸿祎都自叹不如:我已经跟不上现在做生意的形势了,360当初推行免费杀毒软件只是一年少了2亿收入,人家现在一个月就补贴2亿。

人民日报则发表评论说:“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是提醒吗?其实是一记严厉的警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征文 @爱发红包的虎妞 @Seven8

大公司头条
大公司又发生了什么事,收购、合作、入股?来这里关注最重要的商业新闻和公司动向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