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联合伙万城万充 拓新能源车充电市场万亿赛道机遇

博财经港股追踪
2021-04-09

文│元玲

“碳达峰”与“碳中和”作为资本市场近期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促进新能源车消费亦成为达成“碳达峰”的呼声,今年初「特」别吸引资本巿场眼球的世纪联合(01959)$世纪联合控股(01959)$ 于新能源车领域又有新动作,拟与广州万城万充共同开展新能源车充电网络运营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其新能源车相关车后服务布局 。

今年初与全球领先的美国大型新能源车公司结缘备受资本巿场注目的世纪联合在新能源车后巿场又再公开踏出重要一步。4月8日收市后,世纪联合(01959)公布,旗下间接全资控股附属公司中山市创世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中山创世纪)已与广州万城万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万城万充)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自2021年4月起至2024年3月止,双方一致同意在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建设及运营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世纪联合作为聚焦大湾区的综合性汽车经销及汽车服务供应商,透过其大数据智能系统(CUBDIS)实现用户体验动态分析,致力为客户提供及推广无缝集成一站式综合汽车服务,形成可持续优化的闭合服务生态系统。而已在中山巿场占有领先布局的世纪联合一直致力完善其围绕汽车后巿场。

从公告可见,广州万城万充为一家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广东万城万充电动车运营股份有限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广州万城万充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相关技术服务、充电设施开发设计、充电桩制造、销售、安装及管理服务等业务。

据了解,广州万城万充目前建设运营超1万充电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杭州大湾区、福建海西经济带、北京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投放和充电网络布局。特别是在粤港澳湾区已形成局域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而其自主研发车主服务与充电APP,注册用户近40万人,充电订单接超1千万单,充电量超3亿千瓦时。

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EVCIPA)发布的2021年2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今年首两个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同比增长100.8%,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322.9%,可见充电基础设施仍以倍增式快速成长;而以充电站数量计,万城万充于全国主要运营商中排名12;以充电运营商运营的充电桩数量计,公共桩及共享私桩合计,万城万充于全国主要运营商中排第16,排名更甚于同一榜上19位的特斯拉$特斯拉(TSLA)$ 、22位的蔚来及28位的比亚迪,而以公共充电桩的月充电电量来计,万城万充排名更为全国第7,仅次于第6位的南方电网。

根据上述世纪联合与广州万城万充的协议,双方确认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车充电网络建设及运营开展战略合作,有关合作将主要涵盖四方面:(1)区域场地资源合作;(2)站场共同开发;(3)充电设备购销,具体而言,中山创世纪同意向广州万城万充购买至少100组充电设备;(4)充电平台服务的合作。

故今次世纪联合与广州万城万充的强强联手,势必能够发挥双方各自的实力及优势,捕捉到新能源车发展所带来的充电设施与充电服务的发展机遇,合力拓展相关商机,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优势上的巿场机遇。

过去一年,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车发展,为新能源车产业未来15年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新能源车配套上必不可少的充电桩及充电网络,更有着明确政策倾斜。

2020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可见在政策指引下,新能源车将成为未来出行的新趋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上述发展规划亦提到,力争15年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加快充换电网络建设,并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而从充电桩存量可预见的高速年复合增长,充电设备销售与充电网络运营至2030年将有望形成的双万亿赛道。难怪不少其他在港上巿的经销商或多或少有意对后巿场服务进行相关布局,比如永达汽车(03669)$永达汽车(03669)$ 在其上月的业绩公告中,展望未来策略时,透露将成立独立管理架构的新能源产业服务公司;广汇宝信汽车(01293)上月的业绩公告亦展望,声称公司会「抓紧布局新能源服务产业链,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以适应未来汽车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综上而言,世纪联合透过伙拍广州万城万充,率先踏出完善其新能源车必不可少的充电网络车后服务产业链,势必受惠于政策倾斜所带来的布局机遇,持续深度挖掘新能源车后巿场服务的意图明显,相信随着未来车后服务产业链逐步完善,估值亦将逐步成长。

走进上市公司
分享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