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评论
抛砖评论
个人简介:关注电商零售、生活服务、娱乐消费、自助终端等。
IP属地:未知
14关注
9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8
此消息属实的话,搜索市场行业可能又要变天了,怪不得腾讯要收购搜狗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5

精酿啤酒,还需适应夜饮店的游戏规则

精酿啤酒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精酿啤酒想全面从小众走向大众并不容易,姑且不讨论精酿啤酒进入传统商超便利店零售渠道的问题,仅仅是夜场娱乐渠道,就会对精酿啤酒的高成本特性有排斥性。精酿啤酒与酒馆、清吧、餐吧等娱乐场景比较合拍,但想融入量贩KTV、会所、夜店等娱乐场景,还需要适应不同的游戏规则。精酿啤酒主打小酌微醺,这是小酒馆的游戏规则 不同的娱乐场景喝酒的“规则”是不同的,精酿啤酒与小酒馆更像是原生结合。精酿啤酒最初在小众市场的发展正是依赖小酒馆这类娱乐消费场景。一般情况下,小酒馆侧重卖酒的口味,其次是卖喝酒的氛围环境。 从产品特点来看,精酿啤酒以口感醇厚丰富,颜色更深更黄,气泡细腻绵密等工艺特点为卖点,深受对于啤酒有较高品质要求的年轻人青睐。从消费环境来看,小酒馆构建的是品酒慢聊,小酌微醺的社交环境,刚上市不久的连锁小酒馆海伦司就一直强调自己是“夜间星巴克”的市场定位。 精酿啤酒的优势是产品本身,而小酒馆经营的是品酒的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互利关系。在其他娱乐场景下,喝啤酒多数都用“一口闷”的干杯方式,而在小酒馆的环境下喝啤酒时更适合细品慢酌,用这种喝酒方式才更能深刻体会到啤酒圈流传的那话“一入精酿深似海,从此工啤是路人”。量贩KTV更喜欢低价啤酒,供货价格是游戏规则 量贩KTV喝啤酒的规则与小酒馆不同。不少量贩KTV都采用套餐模式,例如购买某型号包厢一个K歌时段,会赠送果盘、干果和一定数量的啤酒。既然啤酒被当成赠品,那啤酒就是成本,所以对于量贩KTV而言,他们需要进货价更低的啤酒。 从用户角度,即便他们不喝酒,量贩KTV套餐中赠送的啤酒数量越多,他们越开心;而从量贩KTV的角度,赠送的啤酒越多,成本支出就越大,万一用户都喝掉了,相应的利润就会减少。事实上,去量贩KTV的用户多数是为了唱歌,喝啤酒不是重点,一般套餐之外不会再额外购买啤酒。 精酿啤酒的价格是普通工业啤酒的
精酿啤酒,还需适应夜饮店的游戏规则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4

精酿啤酒,店里喝,还是家里喝?

精酿啤酒,店里喝,还是家里喝?这个问题看似一句废话,但实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精酿啤酒市场的发展情况。如果用户只能在店里喝到精酿啤酒,说精酿啤酒仍是作为增值消费产品,属于小众消费市场;若是人人可以随时在家喝到精酿啤酒,则表明精酿啤酒已经进入大众消费市场,市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精酿啤酒,店里喝,还是家里喝 啤酒圈流传着一句话“一入精酿深似海,从此工啤是路人”,倒不是喝过精酿的人都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当大众消费能力提升之后,对生活品质和饮食要求也在提高。与工业啤酒口味单调寡淡相比,精酿啤酒的口感更丰富,口味更多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自然更喜欢精酿啤酒。大量用户从工业啤酒转向精酿啤酒,是消费升级的又一例证。 由于材料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口感好,精酿啤酒的定价是普通工业啤酒的3-5倍,即便定价如此之高,但精酿啤酒毛利仅为8%,而一般相同定价标准的高端工业啤酒毛利约26%。精酿啤酒的高价格不代表有高毛利,但高价格对整体销量规模一定会有影响。 如果现在走线下商超便利店零售渠道,采用较高的产品定价会吓退多数消费者;而由于综合成本高,也不能让出更大的利润空间,很难获得终端零售渠道支持;此外多数精酿新品牌处于刚起步阶段,并没有广告投放预算,无法向消费者传达品牌形象。多重因素下,商超便利店零售渠道从利润和动销的角度考虑,都不会贸然选择不知名的精酿新品牌合作。 根据CBCE 2020调研统计,近70%的精酿厂商餐饮渠道销量占比超过50%,而73%的精酿厂商零售渠道销量占比不到20%。从数据上也能直观看出,现阶段的精酿啤酒更多的是在店里喝,一是因为在酒馆、酒吧等餐饮业态中,精酿啤酒可以获得更高的定价空间,二是因为餐饮业态的渠道相对短平,而且主要销售酒水,优质的精酿啤酒产品更容易渗透。店里喝,喝酒氛围与场景价值 近两年咖啡和奶茶饮品市场蓬勃发展,年轻人对“喝”的要求愈发讲究,这也让精酿啤酒成为年轻人的
精酿啤酒,店里喝,还是家里喝?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3

精酿啤酒与小酒馆,年轻人选产品还是选场景

近几年,整个资本市场都在关注年轻人的消费动向,在泡泡玛特、奈雪的茶相继被推到港股上市后,前不久海伦司也成功登上港交所。一个年轻人在小酒馆喝精酿啤酒交朋友的新故事就此展开,除了年轻人外,海伦司背后有两个关键词仍在触动资本,一个是“小酒馆”,另一个是“精酿啤酒”。年轻人在小酒馆喝精酿啤酒交朋友,人、货、场的的故事组合“年轻人在小酒馆喝精酿啤酒交朋友”是资本最爱的“人、货、场”的故事组合。近期海伦司刚刚登陆港交所,市值高点时达到300亿港元,静态市盈率高达350,足见资本愿意相信海伦司讲的“夜间星巴克”的场景故事。而且海伦司未来还有另一张底牌,就是“精酿啤酒”。根据中金预测,精酿出厂口径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300至400亿元,CAGR为25至30%;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预计到2025年,国内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875亿元,渗透率为11%;根据《2020-2024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供需调查分析及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到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80亿元,CAGR约为23.2%。精酿啤酒将成为未来啤酒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根据久谦中台调研显示,精酿啤酒的目标群体是90后、95后和00后,主力消费群体的迁移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升级。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精酿啤酒消费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过渡,年轻化趋势明显。不难看出,海伦司讲的夜间星巴克的故事可能是靠概念支撑,但精酿啤酒的消费却是有实际的市场数据支撑。只不过现阶段精酿啤酒的故事无法支撑起海伦司300亿港元的市值,2020年营收高达109.28亿元的燕京啤酒,市值也不过只有近190亿人民币的市值,约230亿港元,2020年营收只有8.18亿元的海伦司,如果主打精酿啤酒的概念,资本市场是不可能给其300亿的市值的。对比一下,目前精酿啤酒几家行业领先品牌,高大师、拳击猫、牛啤堂、熊猫精酿、猴子精酿、斑马
精酿啤酒与小酒馆,年轻人选产品还是选场景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2

从小众走向大众,精酿搅乱啤酒市场,新品牌浑水好摸鱼?

在年轻人主导的新消费大势下,精酿啤酒的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根据观研网数据显示,2013-2020年精酿啤酒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5.38%,远高于啤酒行业的复合增长率-5.27%。精酿啤酒走热在不断搅乱原有啤酒消费市场的规则,大批精酿啤酒新品牌想趁势突围,浑水才好摸鱼。精酿啤酒,冲击高端市场,还是低端市场? 精酿啤酒受欢迎的背后其实是啤酒消费需求迎来高端化发展机遇。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啤酒销量4543万千升,主流、中端、高端的销量占比分别为68%、21%、11%,而美国同期主流、中端、高端销量的占比则分别为23%、33%、44%。 从2019年开始,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人民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费能力日渐提升,而啤酒作为日常的消费品,大众对其品质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而精酿啤酒由于其突出的口感,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喜欢。 2019年国内精酿啤酒消费量占比2.4%,市场规模占比5%,而美国是13.6%的消费量占比和25%的市场规模占比,对比之下,国内的精酿啤酒消费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根据中金预测,精酿出厂口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100亿元左右增长到2025年的300至400亿元,CAGR为25至30%。精酿啤酒将成为啤酒消费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在消费需求方面,低端啤酒需求逐步变为高端啤酒需求,而在产品竞争力表现方面,年轻消费者更在意产品本身是否好喝,而不在意是否是大牌出厂的啤酒,现阶段的精酿啤酒市场主要由新兴品牌主导。在生产成本方面,由于精酿啤酒成本高,相应价格是普通工业啤酒的3-5倍,接近甚至超过一些高端啤酒的定价。 换言之,从生产成本与产品口感方面,精酿啤酒天生自带高端啤酒属性,但精酿市场还未出现主导行业的高端品牌。也就是说,精酿啤酒不是在冲击低端消费市场,而是正在享受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转变时产生的的市场红利,
从小众走向大众,精酿搅乱啤酒市场,新品牌浑水好摸鱼?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11

精酿啤酒,产品第一、渠道第一还是品牌第一?

随着注重消费体验感的95后、00后成为新兴消费的主力群体,整个消费市场都在积极求变,在品牌零售商眼里,抓住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抓住未来的消费市场。近两年咖啡和奶茶饮品市场蓬勃发展,年轻人对“喝”的要求愈发讲究,这也让精酿啤酒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宠,对啤酒的要求变成不只是“能喝”,而且要“好喝”。起步阶段,产品第一,卖口感的精酿啤酒想抓住年轻人 如果从生产工艺来看,精酿啤酒要比我们现在常见的青岛、雪花等工业啤酒的发展历史更长远,而且酒酿啤酒的口感要比工业啤酒强很多,啤酒圈流传着一句话“一入精酿深似海,从此工啤是路人”。从精酿啤酒到工业啤酒,再到精酿啤酒,这个产业变化过程复合经济发展规律。 在生产流程方面,精酿啤酒的工艺更为复杂,相应的效率要比工业啤酒更低,成本要比工业啤酒更高,例如精酿啤酒最长需要发酵2个月,而工业啤酒只需要7天,同样的生产时间,工啤的产量可以达到精啤的8倍。当啤酒刚在中国市场成为大众消费品时,啤酒厂商追求的是工业化的系统性生产能力,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生产成本,以达到最高的规模化经济效益。 而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95后和00后消费需求发生改变,此时精酿啤酒的口感优势特点又成为消费者欢迎的卖点。类似的例子在奶茶和咖啡市场都有,例如大多数95后和00后小时候喝的香飘飘和雀巢咖啡,但现在更喜欢一点点、喜茶、瑞星咖啡和星巴克等茶饮咖啡品牌。 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当前我国精酿啤酒消费的主力人群在逐步向90后和00后过渡,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人对“喝”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精酿啤酒则迎合了年轻人对啤酒口感和味道的需求。 精酿啤酒的口感更丰富醇厚,香气更浓郁,也更新鲜,有一定的麦香味,有些果啤,还会带有不同的果香味,而且长时间都不会消散;精酿啤酒的颜色也要更深、更黄一些,像麦子的黄色,气泡更多,放置一段时间以后,还会有气泡的存在,而且气泡绵密比较小;最主要是口味
精酿啤酒,产品第一、渠道第一还是品牌第一?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09

景区文旅剧本杀,创新有余,空间有限

年轻人都爱的剧本杀,正在为文旅产业发展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以游客为点,剧本为线,景区为面,将剧本杀运营思维引入到文旅景区后,在剧本剧情的推动下,丰富游客在景区场景内的沉浸体验感,实现游客、剧本与景区的点、线、面的交互联动。剧本杀与景区的融合,扩展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想象空间。剧本杀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文旅景区融合成新方向 有数据显示,2020年底剧本杀线下门店数量为3万家,而到了今年4月底门店数量已达4.5万家,4个月的时间新增1.5万家门店,剧本杀正在迅速席卷全国市场。门店数量的激增带来的竞争压力迫使门店质量不断提高,如今除了普通盒装剧本杀和实景剧本杀外,还延伸出了走特效路线的全息剧本杀,走技术路线的VR剧本杀,以及走实景路线的景区剧本杀。 其中,景区剧本杀是跨行业的融合尝试,越来越多的景区都开始尝试通过剧本杀来吸引游客。例如,成都青城山旅游区,结合山庄民宿场景,推出两天一夜实景沉浸式探案馆,主打沉浸式剧本杀+特色民宿+地道美食。海口剧本杀联盟在海口观澜湖火山温泉谷上演了第一场剧本杀,玩家在温泉谷游览之余,还能一边泡温泉一边玩剧本杀。浙江的南浔古镇、云南的彝人古镇、四川的平乐古镇也都曾开展过大型沉浸式剧本杀项目。体验感是剧本杀的特点,同时也抬高了用户消费门槛 景区的优势在于实体场景更宏大,可以为剧本杀提供更大的故事延展空间。例如街子古镇的大部分房屋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古镇内的味江景区,已被成都的九门文化打造成了占地4万平方米的武侠小镇,镇内有客栈山庄,也有酒坊、镖局、茶铺、衙门等。有实体的景区场景支撑,玩家不需要靠想象来进入剧情,可以更深入的沉浸于寻找剧本线索与NPC互动的游戏体验中。 剧本杀的特点是让用户获得沉浸体验感,但反过来想获得更深入的体验感,需要有剧情牵引,而游客想进入剧情就需要有大量的前期内容铺垫工作。对于剧本杀玩家而言,可以接受阅读剧本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景区文旅剧本杀,创新有余,空间有限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08

剧本杀门店,最底层的“受害者”

在外行围观群众眼里,剧本杀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迅速发展,而内行参与者则叫苦不迭,尤其对剧本杀门店经营者来说,可以毫不夸张的用“狼多肉少”来形容如今门店数量已经严重饱和的市场局面。所以,在整个剧本杀产业链中,向上承接剧本输出,向下对接用户服务的剧本杀门店率先成为需要被市场优化的组成部分。剧本杀门店,是剧本杀产业链的最底层 整条剧本杀产业链包含:编剧—发行—交易平台/会展—门店—玩家等环节。这其中话语权最弱的是编剧和门店两个环节。虽然剧本杀的核心是剧本内容质量和游戏玩家数量,编剧负责创作剧本,门店负责接待玩家,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反倒是编剧和门店是整个产业链中的弱势方,尤其是剧本杀门店,已经发展到了严重内卷的程度。 目前来看,虽然剧本杀行业非常缺剧本,但只是缺少优秀的剧本,市场中的低质剧本并不少,盗版剧本更是泛滥,只有少数的优秀独立编剧或创作工作室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多数剧本编剧以及新入行的创作者都受制于下一环节的发行和交易平台。按现阶段的行业惯例,发行拿大头,作者只能拿小头,一部作品的收入,发行可以拿到6-7成,而作者只有3-4成。 在剧本的分发规则中,会根据稀有程度划分为:独家本、城限本和盒装本。独家本一个城市只发售一本,城限本一般一个城市只发售三本,盒装本不设发售数量限制,所以独家本和城限本是各门店积极争取的目标。也就是说,独家本和城限本是卖方市场,发行方可以决定发售对象。剧本杀门店靠剧本吃饭,为了获得优秀的限量剧本,门店老板只能尽其所能地与发行和交易平台拉关系。盗版剧本泛滥,卖座的好剧本有钱难求 由于优质剧本是稀缺资源,剧本所有方(创作方或发行方)在提供剧本时会根据门店的经营实力,以及在剧本内测期的积极参与态度做反向选择。所以,剧本杀门店想要获得独家本和城限本,不只需要有钱,还需要与剧本杀独立编剧或创作工作室,以及发行方保持好关系,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剧本杀展会,不断拓展
剧本杀门店,最底层的“受害者”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07

剧本杀门店内卷,缺剧本,还是缺用户?

近期剧本杀受到广泛关注,一边是舆论热议,资本靠拢,另一边却是市场内卷,负面频出。剧本杀行业流传着一句话,2019年开店的赚钱,2020年发行的赚钱,2021年很难有钱,今年有大批量的剧本杀门店出现,各门店之间既要忙着抢剧本,又要抓紧争用户,导致市场还未成熟,就已深陷内卷之中。剧本杀门店过多,不缺用户黏性,缺用户体量 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截至2021年4月,剧本杀线下门店已达4.5万家。按此计算,中国城市数为672个,平均每个城市有近67家店。 而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市场总规模高达117.4亿元,预计 2021 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达154.2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 不妨基于以上两个数据进一步推算一下,2021年人均剧本杀年支出=[154.2亿市场规模]/[941万用户规模]≈1639元,人均月支出约为137元。2021年店均剧本杀年收入=[154.2亿市场规模]/[4.5万门店数量]≈34.27万元,店均月收入约为2.86万元,店均日收入953元。 日均到店人次=[953元店均日收入]/[城市平均客单价],根据《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北京客单价为104元、深圳90元、西安84元、成都82元、武汉78元、上海77元、天津73元、长沙67元、杭州66元、南京61元,相应的日均到店人次9-14人之间。 4.5万家剧本杀门店是今年4月底的数据,如今已是10月初,此前是4个月新增1.5万家店,现在又5个月时间过去了,若是全国再增长1.5万家剧本杀门店,总数量将达到6万家,平均每个城市有89家店之多。 若2021全年的剧本杀门店总数量按6万家计算的话,2021年店均剧本杀年收入=[154.2亿市场规模]/[6万门店数量]≈25.7万元,店均月收入约为2.
剧本杀门店内卷,缺剧本,还是缺用户?
avatar抛砖评论
2021-10-04

一个卖剧情,一个买自我,剧本杀与年轻人绝配

十年前85后、90后们的娱乐活动是网吧、台球、KTV,如今95后、00后的娱乐活动是酒吧、密室、剧本杀,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他们喜欢的主流娱乐消费活动,而处于当下年轻人,他们最爱剧本杀。一个低价卖剧情,一个清闲消磨时间 据艾媒咨询调查信息显示,在2021年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线下潮流娱乐方式中,剧本杀的消费者偏好为36.1%,是仅次于看电影(38.3%)与运动健身(36.4%)的三大线下娱乐方式之一。 而在上个月21日后,因哈尔滨新冠确诊患者的流调通报,让剧本杀迅速出圈,百度指数暴增,大量网民搜索剧本杀相关信息,如“什么是剧本杀”,“剧本杀怎么玩”,“剧本杀女生会被占便宜么”等成为百度热搜关键词。事实上,多数95后、00后对剧本杀并不陌生,而且还是剧本杀的消费主力军。 如果关注剧本杀,肯定看到过美团发布的《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市场总规模高达117.4亿元,预计 2021 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达154.2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 此外,据美团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截至2021年4月,剧本杀线下门店已达4.5万家。(未能找到直接出处,媒体普遍都在采用这两个数值,下文直接默认使用。)不妨基于以上两个数据推算算一下,人均剧本杀年支出=[154.2亿市场规模]/[941万用户规模]≈1639元,人均月支出约为137元。 在《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中提到,20岁以下用户占比10%,20-25岁占比35%,25-30岁占比30%,合计30岁以下用户总共占比高达75%。另外,21.2%的用户一周去2次以上,22.6%的用户一周去1次,19.6%的用户半个月去1次,18.9的用户一个月去1次,也就说合计有82.3%的用户每月至少去一次。 75%的用户在30岁以下,82.3%的用户每月至少去一次,
一个卖剧情,一个买自我,剧本杀与年轻人绝配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9-29

电影院的焦虑,躺赚的温床越来越凉

十一假期将至,这是电影院今年最后的希望,五一档预冷,暑期档又预冷,今年线下电影院的日子愈发难熬,好在即将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辈》和《长津湖》两部国庆档主旋律电影算是有票房影响力的作品,不然已经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电影院恐怕今年连个奔头都没有了。电影票房虽然没有想象中的不堪,但拐点已现 受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从18年的609.76亿,19年的642.66亿,缩减到20年的204.17亿,截止到今年8月中国电影票房规模为328.64亿,参考18年、19年和20年的后四个月分别是152.21亿、197.82亿、145.95亿电影票房数据,再有《我和我的父辈》和《长津湖》两部电影坐镇的基础上,今年的电影总票房仍有机会突破500亿大关。 参考往年数据,今年电影票房整体营收下滑的原因主要出在暑期档。17年7、8月的电影票房分别为50.16亿、73.00亿,18年为69.50亿、68.30亿,19年为56.45亿、77.70亿,今年为32.26亿、20.78亿,横向对比今年暑期档比往年少了70-80亿的票房,主要原因是因为7月底再次爆发的全国性疫情。 然而中国电影票房的拐点不是出现在8月,而是6月和7月。单看7月份的数据,由于全国范围开始管控疫情时已接近7月底,也就是说疫情对7月份电影市场的票房影响并不大,但7月份电影市场要比往年少了20亿左右。再往前看一个月,17年/18年/19年6月份时的电影票房分别是39.21亿、35.70亿、41.58亿,而今年6月份的票房只有20.74亿,6月份并没有疫情影响,但总体票房也少了近20亿。 这是疫情之外,对电影院行业非常消极的市场信号。疫情总会过去,电影院还可以咬牙继续坚持,但疫情过去之后电影票房市场缩水是电影院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危机悄然而至,对于已经躺赚惯了的电影院难免会出现焦虑情绪。躺赚惯了,电影院已经不会“跪”了 电影院有多赚钱,用最简单的方
电影院的焦虑,躺赚的温床越来越凉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9-28

海伦司的秘诀,莫欺少年穷

前不久成功在港股上市的海伦司成为近期消费市场的舆论新宠,媒体围绕海伦司的分析报道非常丰富,当中有追捧,也有质疑,海伦司的商业模式、财务报表以及创始人的经历均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海伦司能从一家小酒馆做到市值300亿的连锁酒馆值得津津乐道的地方有很多,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莫欺少年穷。说的更直白一点,海伦司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是“我不嫌你穷,你别嫌我LOW”。海伦司与用户的互选关系:我不嫌你穷,你别嫌我LOW 查阅近一个月有关海伦司的几十篇报道,大体内容都是围绕海伦司的商业模式、财报营收、用户特性等基本面进行分析,对海伦司成功秘诀的结论无外乎一下几个方面: ①.围绕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的地方,选择成本更低的门面开店; ②.用低价优势吸引大量年轻消费群,并带来高复购的消费频次; ③.依靠连锁门店的规模优势,获得商品的议价能力; ④.通过销售自有酒水小吃,以获得70%以上的高毛利; ⑤.减少门店服务人员数量,控制单店综合经营成本; ⑥.海伦司是一个年轻人的线下社交空间,主打年轻人聚会消费。 现在去看海伦司的发展可以得出很多结论,但或许徐炳忠在2009年开设第一家海伦司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这么多,海伦司初期立足点可能只是想做一家年轻人消费的起的小酒馆,70后的徐炳忠经营小酒馆的思维更注重年轻人的消费频次,而不是单次消费金额。消费都有从众心理,人气是线下娱乐消费场所的运营核心,而消费频次决定了人气的可持续性,人气越高,生意越好。 初期海伦司的主要目标群体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但有极强社交需求的在校大学生。目标用户的消费需求特点决定了海伦司的商业模式构建,没有独立经济能力,意味着如果定价过高,对用户造成消费负担,用户就会减少到店频次,定价较低可以吸引有社交需求的学生消费群体,喝酒是最容易拉近彼此距离的社交方式,而年轻人积极的社交需求又是提升用户到店消费频次的销售点。 据海伦司公布的
海伦司的秘诀,莫欺少年穷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9-26

腾讯完成收购搜狗,百度没有一丝丝紧张么?

腾讯并购搜狗的工作已完结,业界对于这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显得波澜不惊,连一向喜欢追热点的自媒体关注此事的也寥寥无几,一是该说的在去年腾讯刚宣布要并购搜狗时都已经分析得差不多了,二是腾讯搜索已经失败过一次,业界对腾讯再做搜索冷眼旁观,没有过高期待,短期也很难看到会对搜索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腾讯再做搜索,百度波澜不惊? 腾讯并购搜狗,再次涉足搜索业务,竞争对手就只有一个,就是百度。根据美国网站通讯流量监测机构Statcounter给出的数据,在2020年7月百度全平台搜索市场的份额为69.55%,排名第二的搜狗的市场份额为16.84%。从数据来看,搜狗的根基还不错,是市场中唯一能对百度构成一定威胁的搜索引擎。 搜狗最大的短板就是流量入口太少,特别依赖腾讯的支撑,尤其是移动端,根据Statcounter数据显示,去年7月份时百度在移动端的份额高达83.34%,搜狗仅有8.86%。在PC端,搜狗的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三级火箭模式还能走得通,但在移动的这种运作模式已经不成立。 对于腾讯而言,最不缺的就是移动端流量,多数人都认为微信做搜索的话,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不过,原本在微信搜一搜中,已接入搜狗百科、搜狗问问等功能,但未给搜狗的流量带来实质性帮助,搜狗是搜狗,微信是微信,原来是两家公司,现在虽然变成同一公司,但分属于两个事业群。 在收购完成后,搜狗将成为腾讯全资子公司,搜狗原有的搜索、AI、输入法等业务和浏览器、阅读等产品将会和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的同类产品并轨、团队合一,搜索和输入法等业务保持搜狗品牌运营。 显然,搜狗与微信是不同部门,两块业务,做搜索的不是微信,而是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微信能给搜狗多大的支持,还要看腾讯内部对搜索引擎业务的战略部署的高度。 对百度而言,腾讯将搜狗私有化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而目前来看搜狗被收购后在腾讯内部的地位和话语权并不强,两个团队的融合也还
腾讯完成收购搜狗,百度没有一丝丝紧张么?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9-23

元宇宙还远,何不考虑先尝试一下VR蹦迪?

概念驱动市场,互联网行业一向如此,一个超前的市场概念就是把猪吹上天的风口,如今的“元宇宙”就是新风口,尤其在国内外众多巨头公司的强力推崇下,大众对元宇宙更加好奇,甚至元宇宙已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未来终极形态。目前反对元宇宙的声音,也不是反对元宇宙概念本身,而是围绕短期内的技术发展无法满足元宇宙构建而对概念热度提出质疑。元宇宙还远,VR产业发展当下更需要务实的切入点 有媒体愿意积极推广新概念,就有公司可以在新概念下受益,元宇宙概念让VR产业重获第二春,如PICO被字节巨资收购;其次是含有元宇宙理念的游戏产业产品也更受青睐,如《堡垒之夜》等。概念驱动市场,就需要有标的企业和产品来映射概念的可行性,但更多理性的声音认为现阶段谈元宇宙还为时过早,因为还有诸多技术问题尚未解决。 例如,现有技术还不能解决一些用户晕VR的问题,当VR达到16K时,人眼才会察觉不到纱窗效应,实现完全沉浸体验感,而目目前市面上的VR最高只能支持4K,顶配电脑最多也只是8K分辨率,16K对算力、显存和内存容量、交换数据的带宽都是巨大的挑战。另外,元宇宙对于低延时有较高要求,需要强大的算力和传输能力,目前的5G也不足以支撑元宇宙的发展,现在大谈特谈元宇宙只能是对未来畅想的空谈而已。 提到元宇宙最先想到的都是通过VR来实现游戏、会议、科研等宏大场景的市场应用,现实中各商场内放置的VR娱乐设备也都是以游戏体验为主,VR被当成是未来元宇宙的入口,也被当成是游戏机的另一种产品形态。元宇宙的概念有了,VR现在缺的已经不是概念支撑,而是务实的拓宽可以变现的产品项目并投入实际市场运作之中,让更多人切身实地的看到并体验到VR的使用价值。 如果说元宇宙是现实生活的平行世界,那元宇宙就需要有成千上万的生活场景组成,有游戏场景,有工作场景,还得有娱乐场景。有人去解决VR技术问题,也得有人去考虑VR产品如何与市场结合,所以现在市场更需要的
元宇宙还远,何不考虑先尝试一下VR蹦迪?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9-21

大众点评魂尚在,根已无,未来还可期?

还有半个月时间就是美团与大众点评正式合并的6年之日,美团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成功并购大众点评算是为美团后续全面爆发式发展扫清了竞争阻碍。美团今日的市场成就,有目共睹,无需累述,无论从市场层面,还是资本层面,这都是一次多赢的并购,只不过在美团诸多业务当中,大众点评的发展并没有突飞猛进。美团盛世,大众点评的孤寂 根据美团最新财报内容显示,美团二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77%至438亿元,其中餐饮外卖部分,到店、酒店及旅游部分以及新业务和其他部分,今年二季度营收分别达231亿、86亿和120亿,分别较去年同比增长59.0%、89.3%、113.6%。 美团业务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餐饮外卖、电商零售、生鲜电商、交通出行、酒店旅游、电影票务、社区团购等数十个大小业务,只要跟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美团均会参与其中。尤其在餐饮外卖以及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后,美团前两年重点尝试出行业务,而今年则重点在发力零售业务,并为此投入巨资。 为了提高美团优选、美团闪购、美团买菜这三个零售业务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美团已着手建立仓储物流能力,进一步完善即时配送服务和次日达物流网络,为确保产品供给时效和服务质量,短期营业成本大幅增加,导致经营亏损再创新高,较上年同期增长533%至92.38亿元。 美团对新业务的投入都是以市场结果为导向的战略性布局,美团行事作风一向都是在明确知道自身想要什么,并且想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后,才会选择投入多大力度去做新业务。例如,美团对社区团购的尝试就是集整个公司之力投入巨资,而对于共享充电宝业务则是浅尝辄止,已经从直营模式转变为代理模式。 美团的市场能力可以用理性、果断、凶狠三个词来形容,多数新业务都取得不俗的成绩,然而越是如此,大众点评的境况就越尴尬。去年9月,也就是合并5年之后,“美团点评”正式更名为“美团”,如今美团还叫美团,但大众点评已经彻底沦为美团的子业务,美团对
大众点评魂尚在,根已无,未来还可期?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8-18

K12教育已末路,职业教育陷入迷途

双减政策之下,K12教育已成“禁忌”,虽然在微观的个人教育层面存在些许争议,但对宏观层面的大众长期普惠教育有利,K12教育市场红利已被监管政策快刀斩乱麻式切断,在线教育公司和资本市场转而盯上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德勤在2018年发布的《教育新时代》报告中预测,至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24万亿元,占教育总市场的37%;研咨询的预测也显示,至2020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有110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3%。 在整个在线教育市场中,原本光彩夺目的K12教育的突然熄火,开始让职业教育闪闪发光,在K12教育股大跌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平台“开课吧”却在7月逆势完成6亿元的B轮融资。K12教育的市场通道已被彻底关闭,职业教育能否成为在线教育公司的新出路?K12资本市场已关闭,职业教育是新出路? 在IT桔子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职业教育融资发展报告》中显示,2021年上半年职业教育领域共发生21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62.1亿元,创下十年来职业教育市场融资额新高。相比2020上半年,职业教育领域融资事件的增速为36%,融资额增速达到450%。 虽然与此前K12教育市场的动辄数亿美元的巨额融资相比,职业教育的融资金额较低,但整体市场热度已开始显现,最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并未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市场持续发展空间更有保障,市场潜力也达万亿规模,资本向职业教育市场转向或是未来趋势。 今年初,作业帮已推出专注成人教育领域的独立品牌”不凡课堂”,涵盖公考、财会证书培训、教师资格考试、成人英语等科目;3月份,网易有道宣布成立“有道成人教育事业部”,并对“网易云课堂”进行品牌升级;7月初,好未来也瞄准成人教育赛道,推出轻舟品牌,整合旗下轻舟考研帮、轻舟考满分、轻舟留学三大子品牌,专注于年轻人的一站式提升;7月中旬,跟谁学更名为高途,并将重心转至成人业务,推出高途校园(大学)、高途财经(
K12教育已末路,职业教育陷入迷途
avatar抛砖评论
2021-03-13

划重点:京东新增1.1亿用户中80%来自下沉市场

3月11日京东发布2020年财报,收入与新用户数双双上涨。整个2020年,京东净收入为7458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29.3%;2020年的净利润是494亿元,而2019年净利润为人民币122亿元,净利润大幅提升;2020年活跃用户数4.72亿,比2019年的3.62亿增加了1.1亿。京东2020年的新增用户1.1亿,是2019年的近2倍虽然在2020年京东的营收仍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更是提升了3倍之多,但在京东2020年的财务数据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新增活跃用户数。对于京东这样的已完成零售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而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早已进入边际成本递减的状态,所以用户越多,营收能力和利润能力自然越强。也就是说,新用户增长对京东至关重要。电商企业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老用户的消费总金额提升,另一个是新用户数量的增长,二者相比,后者可以带来更直观的销售额增长。因为绝大多数成熟的电商用户每年的消费需求较为稳定,在原有消费金额的基础上,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增量消费变化,而获得一个新用户则可以产生较大的收益能力。例如,老用户此前每年在电商平台消费1500元,若无特殊情况下的商品采购需求,如家庭装修需要买家居家电等,老用户第二年在平台上的消费不会有太大变化,还会在1500元上下。用户在电商平台的消费金额与人均收入能力与人均消费支出相关,老用户在电商平台消费会有一个平衡点。而获得一个新用户,意味着在其成为老用户的过程中,消费金额会从0元上升至1500元,可以为电商平台带来更多的消费金额。从2014年到2017年,京东的年活跃用户数从不到5000万人增长至2.925亿人,但到了2018年,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只增长了1280万人,其中2018年Q3和Q4的活跃用户数增长陷入停滞。2019年京东重新找到了用户增长方式,年度活跃用户增长了约5700万人。而2020年的新增活跃用户是
划重点:京东新增1.1亿用户中80%来自下沉市场
avatar抛砖评论
2020-11-03

社区团购之美团优选,美团为何如此坚决?

在11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美团股价再创新高,首次突破了300港元,如今的美团市值已达1.7万亿港元,约2180亿美元。然而美团的静态市盈率是677,京东是70,阿里是37,腾讯是54。资本对美团未来的期待,早已超高他实际业绩的支撑能力。 王兴打造的“无边界”理论创造了“美团幻象”,让外界以为美团无所不能,做团购、外卖、酒店、生鲜、打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电影票等等,美团用很多由弱变强的成功案例支撑了这种幻象。这一次美团要做社区团购,并坚决的将社区团购业务定为一级战略项目,与外卖、到店及酒旅两大主体业务并列。 ​ 美团急需具备爆发潜力的根基型新业务从美团2019年财报来看,餐饮外卖业务,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新业务及其他三大板块的营收分别约为 548 亿元、223 亿元、204 亿元,占比总营收分别是56.2%、22.9%、20.9%。美团较为依赖外卖的营收能力,2019年美团餐饮外卖业务的交易金额增长38.9%至人民币 3927 亿元,日均交易笔数增长 36.4% 至 2390 万笔。 DCCI曾发布的《网络外卖服务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9Q1)》显示,美团外卖占比64.6%。美团外卖力压饿了么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美团仅凭借外卖业务的领先,市值就高达约2200亿美元则值得怀疑。 抛开外卖业务,美团的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可以对标携程,目前携程的市值是170亿美元,美团只在低星酒店领先携程,在高星酒店还不及携程,就算再加上到店业务,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整体业务算携程市值的2倍,也就只有340亿美元。 而新业务主要包含餐饮管理系统及 B2B 餐饮供应链服务、共享单车和网约车、食材零售服务三大块。参考目前美菜网估值约75亿美元,哈罗单车估值约50亿美金,叮咚买菜估值约24亿美元,三者加起来总估值算150亿美元,美团新业务
社区团购之美团优选,美团为何如此坚决?
avatar抛砖评论
2020-10-29

百度拿下YY,直播再现“三国杀”

直播丰富了人对于信息的体验,几乎可以容纳所有垂直行业,从社交到电商再到游戏,“可视化”之风漫卷移动互联下半场。 如今早已不是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随着巨头加入战局,直播行业不出意外,在2020年迎来大洗牌。 上半年,抖音与天猫合璧,京东与快手结盟,拼多多剑出偏锋介入农货直播,“猫狗拼”三家将直播电商市场瓜分殆尽。 紧接着,蚂蚁科技、京东数科、陆金所先后上线理财直播,“内容可视化”一次性解决了普及、认同、参与三大环节的难题,而传统线下营销黯然失色。 万物皆可带,不仅是财货,还承载了娱乐需求。 下半年,资源整合从电商与理财迁移到泛娱乐行业,早在去年就传出合并消息,直到10月14日,三方签下一纸协议后,腾讯如愿完成了对斗鱼、虎牙的整合,短时间内游戏直播无战事。 相比整个互联网,电商、理财、游戏只是沧海一粟,直播还有更为广阔的赛道等待巨头涉猎。  壹 先前的整合只在垂直领域,而直播资源大范围整合才刚刚拉开帷幕。 10月26日,传出YY国内业务即将被百度收购的消息,这不仅意味着图文信息时代进一步过渡到视频时代,也预示着直播行业从垂直整合转变为全方位整合。 抖、快直播无不脱胎于短视频,直播向下兼容短视频是两家首要考虑的问题,百度收购YY则是图文呈现全方位向短视频平移。前一个是点到点,后一个则是面与面。 根据已知信息可以确认,YY客户端不会因收购改旗易帜,而是将内容与技术同步给收购方,整个国内直播团队也将从欢聚剥离,变为百度的一部分。 YY拥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李学凌也是“一个敢拿出20亿美元跟头条争一争的人”,光这条的战略意义就早已超过商业价值。同tiktok在海外厮杀多时,不落任何下风。 并购消息传出后,业内围绕兼容、电商、商业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多种多
百度拿下YY,直播再现“三国杀”
avatar抛砖评论
2020-10-21

叮当快药,错位竞争红利仍在,以“外卖”为主的连锁药店?

今年疫情给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等企业带来了不少市场红利。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健康与平安好医生的股价与年初相比,都翻了一倍,即将上市的京东健康估值更是高达300亿美元,而昨日叮当快药宣布完成1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  叮当快药,用电商的思路,开连锁药店,目标对手是谁?去年3月叮当快药完成了由招银国际资本、中金资本旗下中金智德平台管理的基金、国药中金、软银中国资本共同投资的B轮6亿人民币融资,估值30亿人民币。 此次B+轮融资,由泰康、海尔医疗、龙门投资联合招银国际招银电信基金、国药中金、软银中国等老股东共同投资。叮当快药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文龙表示,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加快其“千城万店”战略项目推进,计划在年底内新增10个服务城市,预计2021年全面覆盖全国一二三线核心城市。 叮当快药的最新一轮融资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B+轮融资而不是C轮融资,这表示叮当快药的估值没有太大变化,但引入了新的投资机构;第二个是“千城万店”计划是对18年提出的“百城千店”计划的升级。 说的直白一点,受疫情影响,今年四大上市连锁药店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及一心堂的股价与年初相比均已翻倍,而叮当快药却只是B+轮融资,没进入C轮阶段,侧面说明过去一年半时间,叮当快药在市场销售数据层面并没有取得量级上的突破, 而多家新参投的投资公司愿意参与10亿元B+轮融资,则说明看好叮当快药所处的赛道。而叮当快药现在的模式已经不是单纯的送药平台,而是加速开店的连锁药店模式。 叮当快药最初的定位是医药电商平台+送药上门服务。但经过市场验证后发现,第三方药店的合作态度并不积极,主要想借助平台的流量卖一些高利润的药品,但这样只会造成用户流失,最终叮当快药选择转型为自营药店+线上销售+送药上门的全自营模式。 所以,如果从主要的销售方式来看,叮当快药的竞
叮当快药,错位竞争红利仍在,以“外卖”为主的连锁药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