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喜中藏“忧”,地产沉积风险持续暴露

达摩财经
04-04

出品|达摩财经

近日,浙商银行(601916.SH)披露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37.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归母净利润15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0%。截至2023年末,该行资产总额31438.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1%。

受困于息差下行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普遍业绩承压的环境下,浙商银行如此业绩表现显得可圈可点。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浙商银行是唯一一家营业收入同比实现增长的银行,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双位数的银行。

但是从股价表现上来看,年初至今,在银行股普遍上涨的局面之下,浙商银行并没有因为其业绩表现而走出一波独立上涨行情。截至4月3日,浙商银行的股价为3元/股,比其4.94元/股的发行价仍有近40%的降幅;总市值为823.94亿元,为9家股份行中最低。

作为A股最年轻的股份行,浙商银行昔日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采用“投贷联动”的打法,规模扩张一度比较激进。但是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埋下了不良资产风险隐患。

随着浙商银行前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以及多名高管相继落马,浙商银行的问题逐渐被公之于众。在陆建强接管浙商银行的两年里,过往激进发展遗留下的风险也在加速出清。但是,在这份亮眼的财报背后,浙商银行依然有诸多问题在等待浙商银行管理层解决。

营收净利双增

资本充足率承压

2023年,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双双实现增长。其中,利息净收入475.28亿元,比上年增长0.99%,占营业收入的74.61%。非利息净收入1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5%,占营业收入的25.39%。

浙商银行2023年贷款业务的增长强劲,截至2023年末,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总额分别为11281.70亿元和4766.92亿元,对比上年均实现了14%的增长。但受到息差下行的影响,二者的收益率对比2022年也呈现出不同的下跌。浙商银行2023年净利差为1.81%,较上年下降21BP;净利息收益率为2.01%,较上年下降20BP。

相较于利息净收入来看,非利息净收入成了浙商银行收入增长的强力支撑,贡献了八成以上的营收增量。浙商银行在年报中解释称,得益于该行加强金融市场形势研判,优化持仓结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收益较上年增加,因此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20.62%。

2023年,浙商银行的核心资产增速实现了较好的增长。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16732.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69.81亿元,增长12.58%;金融投资10006.3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7.88亿元,增长33.09%。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商银行2023年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其分红的力度却较2022年减弱不少。

年报显示,2023年,浙商银行计划每10股分配现金股息1.64元(含税),现金分红45亿元,对应140.85亿元的股东净利润,分红比例为31.98%。而2022年,其现金分红比例达到37.79%。

在现金分红缩水的背后,是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的反应。2020年至2022年,浙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75%、8.13%及8.05%,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93%、12.89%及11.60%,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面对资本充足率的下滑,浙商银行在2023年启动了A+H股配股工作,募集资金约125亿元,进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并且还发行了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

2023年,浙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19%,较上年末增长0.59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22%,较上年末增长0.17个百分点。虽然二者均有所提升,但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最低要求的7.5%已经只有72BP。

涉房风险持续暴露

从经营层面上看,浙商银行2023年对整体业务的把控比较出色,在营收、净利双双实现增长的同时,还有效的控制了贷款质量。

截至2023年末,按照监管风险分类制度,浙商银行正常贷款16473.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89.68亿元;不良贷款245.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43亿元,不良贷款率1.44%,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浙商银行在2023年的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个人贷款的增长,公司贷款的不良贷款金额对比2022年还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2023年,浙商银行的公司不良贷款金额为155.1亿元,比去年减少5.9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不良贷款整体下行的趋势下,浙商银行房地产业的不良增长却在逐年增加。

过往年报显示,2021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率仅为0.62%,2022年则增长至1.66%。2023年,浙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44.08亿元,较2022年末上涨16.38亿元,不良率再次攀升至2.48%。

如此可见,在经历了规模加速膨胀期后,房地产业的风险已经成为浙商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沈仁康执掌浙商银行期间,浙商银行与浙银资本、浙商产融采用“投贷联动”打法,资产规模从2014年的6700亿元迅速扩张到2021年末的2.5万亿元。浙商银行的发展模式一度因打“擦边球”而引发争议,也为后来几年的不良资产风险暴露埋下隐患。

近年来,浙商银行频繁出现在暴雷企业债权人名单中,踩过的“雷”包括乐视控股、安信信托、康美药业、北大方正以及浙江本地的新光控股、银亿股份等。

2023年年报显示,房地产行业仍是浙商银行的重要客户。截至2023年末,浙商银行前十大贷款客户中,第一名正是房地产业,且房地产业客户占据5席,合计贷款193.56亿元,对公房地产风险依然处于暴露阶段。

内控不足 罚单频发

在浙商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一张张的监管处罚也随之而生,浙商银行内控管理的问题已经被暴露的越来越明显。

2月27日,浙商银行重庆江北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被处罚30万元。就在这8天前,浙商银行杭州萧山分行因“个人经营贷款业务严重不审慎”被罚款5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涉及浙商银行及其分支行的罚单超过20张,罚款金额合计超2000万元。临近2023年岁末,浙商银行的一笔天价罚单更是引发了业内关注。

2023年12月2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没合计超1700万元。

据上海监管局披露的信息,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被罚款的理由是“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与此同时,上海监管局还对浙商银行13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其中,时任浙商银行原行长顾清良被罚终身禁业。

此外,浙商银行的表外和非标资产也是违规高发地。公司表外业务的规模较大,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款保兑及其他财务担保合同等。2023年,浙商银行表外项目规模达8246亿元,在资产规模中占比已超26%。

2023年,浙商银行贵阳分行因信用证贸易背景不真实,议付资金回流开证人、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虚增存款五项违规被罚160万;宁波分行同样涉及信用证问题等被罚,两次处罚都牵涉到了公司的表外业务。

与表内资产相比,表外项目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相对较高。然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些非标资产就可能成为银行的巨大负担。

在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如何更好地稳步前行,已然成为摆在浙商银行管理层面前的一道考题。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