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决定:补仓,还是放弃?

villike
2023-10-10

我的第一本书已经悄咪咪地出版了,哈哈~

我不求这本书“大卖”,但我希望她能持久存在,因为内容绝对是价值连城,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和购买链接:villike的第一本书,要出版啦!或者直接拉到文末,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那里我放了京东的购买链接。

国庆回来转眼都上了两天班了,你敢信?哈哈~

不知道你们国庆玩得开心嘛?我没敢出去,就在深圳待着了,不过每天陪家人出去转悠,也有一番乐趣。

上次这篇文章里(这股票,5年没动,接着1年涨4倍),提到要把手上多出来的一本《芒格之道》送给读者,按照文中的规则,最后转发最多、获得这本书所有权的是这位叫“JoyBoy”的读者,恭喜你!请在文章末尾留言,我会跟你联系寄书。

以下是今天文章的正文。

看过我早期文章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我说过《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当时我说,读这本书,不如读那些信的原文来得直接和清晰。

现在我觉得,确实应该先看那些信的原文,但是在看完以后,还是可以去看看这本书的,这本书是以一种作者整理过的逻辑,对那些信的内容做了提炼,一方面更有体系性,另一方面,书里可能会有一些(读信时)被你自己遗漏的重要内容。

看完这些内容后,如果你对巴菲特和芒格的实操体系感兴趣,文章开头提到的我写的那本《被忽略的投资秘籍: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启示》,这是市面上目前唯一一本涵盖理念和实操的读物,没看过的读者可以去买来看看。

这篇文章是我对《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这本书的阅读感受,由于之前已经写过大量的对信的原文的阅读感受,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会少一些,但也都是当前让我最有感触的内容,下面是购买链接。

(声明:通过上面链接购买,我会有一点佣金,但不多,这是你的知情权。)

以下黑色字体是我的阅读感受,蓝色字体是原书摘录。

我们的投资者和管理层都着眼于长期的企业前景,不太可能每个季度都发生一些对于长期有重要影响的新事件或新观点。

这个观点,大家在我这里应该已经看到不少次了。

一方面,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管理层,如果你能专注于企业的长期前景——例如,10年后茅台能赚多少钱,而不是新能源下一年的“风口”在哪个领域,你的投资和公司经营,更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投资里面,看得远一点,有时候反而会看得清楚一点(当然,如果你发现远了更看不清,很可能这不是你的能力范围,离开、换个地方就是了)。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如果你能看清一家公司长期的前景(前提是不要自欺欺人),那就意味着,不太可能会经常出现影响你长期观点的事件,如果一家公司隔三差五的信息会改变你对她长期前景的看法,那要么你不能看懂这家公司,要么这家公司是不适合投资的——这样你就更谈不上看懂她了。

总结起来一句话:试着看远一点,如果你能看清远方,(对你而言)这很可能就是个好的投资对象,当然,价格也很重要。

投资对象的未分配利润就像已经分配给我们一样,最终使得伯克希尔获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令人愉快的事,是由于我们投资的企业都是些优秀的公司,他们合理地使用富裕资产,比如投资到企业自身当中,或是从市场回购股票。表面上看,这些公司的每一项资本决定并没有直接使我们受益,但他们留存下来的每一美元都产生了更高的收益,最终,实际上,我们从这些企业运营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透视盈余。

这段话之前也讲过不少次,内涵有两方面:

一方面,买股票虽然只是买了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权,但更好的视角是从你整体拥有一家公司的角度来看,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关注到买股票赚钱的本质——公司赚钱了、作为股东的你长远来看才能赚钱。

另一方面,不管不顾管理层、单纯认为公司赚钱股东就能赚钱,是掩耳盗铃的想法。就算公司是好公司、赚钱能力强、自由现金流充沛,如果都被管理层拿去嚯嚯了,股东还是两手空空。

所以,管理层如何使用公司赚来的钱,这就是巴菲特说的“诚实、为股东长远利益着想”的重要展现形式。

这里要说明的是,管理层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股东不一定是一致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时候管理层认为应该追加投资,有些股东则认为应该大比例分红,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要持有一家公司,你就只能相信管理层的判断。

另外,管理层是一定会犯错的,这也是我们投资股票必须接受的遗憾,至于这个度在哪里,那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有人建议对表现不佳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以重振旗鼓,对于这样的建议,我们持极其谨慎的态度……在苦苦挣扎了近20年之后,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结束了伯克希尔原有的纺织类业务。

我特别喜欢巴菲特说的一句话:“当你发现自己在一个坑里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再继续挖了。”

这句话让我避开了很多麻烦,比如,在发现万科这家公司竞争优势出现裂痕、商业模式达不到我的买入要求时,我没有再继续投入(补仓),如果把我自己比作一家公司,那我做出的(资本支出)选择,就是没有对万科这个“项目”持续投入资金、以求“重振旗鼓”。

万科这个生意说不上优秀,但是也说不上烂,对于那些烂生意而言——比如伯克希尔纺织厂——时间真的是敌人,时间越长,这些公司的处境就会越艰难,可能你最后能像巴菲特一样“苦苦挣扎20年……结束了纺织类业务”,但这样的运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坏生意,“补仓”从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放弃虽然痛苦,但却是正确的。

从1965年到2010年……复合增长率21%……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出自什么伟大计划,而是源于集中投资——通过将资本配置与那些具有杰出经济特征,并由一流管理层管理的优秀企业。

这段话看似老生常谈,让我有感触的是那句“并不是出自什么伟大计划”。

我们一般很自然地会认为:投资应该有一个计划,或者最起码,投资要有个目标。

但是,其实投资不是这么运转的,由于公司经营充满变数,再加上市场价格变幻莫测,现实世界不可能总是按照我们的计划来运转,达到目标就更加谈不上了。

与之相对的是,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很多时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你对自己的承诺——这些计划和目标本质就是承诺——而引诱你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例如,为了达到目标去做一些短期的交易。

总的来说,投资更像是种地,你确保自己的种子是好的、土地是肥沃的,过程中你按时施肥、悉心照料,最终收货的时候能有多少收成,一方面要看天气,但是长远来看,你选择在哪里种地、你的地肥力如何、种子质地以及你用心的承诺,这些做到了,会自然产出不错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给自己设定太多限制——那些计划和目标就是,“拔苗助长”就是你最可能做出的事情了。

凯恩斯认为投资资金应该重仓于两三家经过深入了解的、具有可信管理层的公司。

首先要说,我认可凯恩斯的这个观点,这是我经过了十年的投资经验后逐步接受的观点。

但是,哪怕在现在这个阶段,比起“两三家”,更让我觉得心里有底的是“四五家”甚至“五六家”。

原因也很简单,我觉得我的水平不能支撑我在“两三家”上取得足够高的胜率,假如运气差一点,三家有两家都选错了,虽然结果会因为那“一家”而好看(这里面的意义很微妙,我之前讲过很多次),但不会太让我放心,如果我持有5家公司,那可能有2家、甚至3家我选对了,我的投资组合结果优秀的概率就大多了。

当然了,随着我的水平提高,将来有一天,也许我能放心地把自己的身家放在“两三家”公司上,投资对自己诚实很重要,这是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做到的,截至目前,我做得还不错。

芒格和我都认为,CEO们预测公司增长速度,是骗人的和危险的。当然,他们是被分析师和公司自己的投资者关系部门怂恿裹挟着这么做,但他们应该拒绝,因为这样预测多了会招致麻烦。

我们认为CEO们有自己的内在目标是件好事。甚至,在明智谨慎的提示前提下,CEO们向公众表述对于未来的一些希望,也是合适的。但是,对于一家大型公司而言,对公司未来长期的每股盈利增长率做出预测,例如年复合增长15%,这样做只会找来麻烦。

这一段我印象中在对这些信的原文阅读感受中,我专门讲过这个话题,在书中再次看到的时候,还是很有感触。

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于特别热衷、在意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增速看法的公司而言,投资者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公司“关心投资者利益”。

相反,应该警惕一些,问问自己:高管们的关注点是否过多在意外界、从而可能有忽视消费者/用户利益的危险?

摘录中说得很好,高管有自己的目标是好事,对未来有所期待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这种对未来的描述过于精确、或者过于乐观,这往往是管理层开始“走火入魔”的标志,也是投资者要小心应对的信号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