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向“轻”,陆金所为何向“重”?

周观新金融
2023-08-25

图片

一个简单问题的复杂答案

▼  ▼  ▼  ▼  ▼   ▼  ▼  ▼  ▼

文 | 周公子

编 | 周星星

翻开陆金所控股 $陆金所(LU)$ (下简称陆金所)半年报,被讨论颇多的“U”型反转尚未出现,其业绩触底的时间或比想象中要漫长。而比业绩更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助贷行业都在降低担保业务比例,往“轻资产模式”转型的当下,陆金所却在强调“继续向100%担保模式推进”。了解陆金所的这种“逆向”转型的原因,或许更能理解为何其走出U型底的时间,要比想象中漫长。

Part 1

受业务模式影响

众所周知,与主要提供个人消费信贷的其他助贷平台不同,陆金所 $陆金所(LU)$ 主要业绩贡献目前仍依赖平安普惠,而平安普惠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

从件均看,其放款额度要比其他助贷平台高很多,但又比银行的企业贷款低很多,客群定位更偏向银行与助贷之间的夹层客户。

据陆金所回港的招股书显示,2022年底,平安普惠大约82%的贷款余额来自小微企业主,平均贷款期限在38个月以上,无抵押贷款件均为24万元,有抵押贷款件均为44万元。

不难看出,比起主营C端消费信贷的助贷平台,陆金所的贷款产品不仅额度更高,周期也更长,又主要依赖线下获客,很难和其他助贷平台一样转型更“轻”的无担保模式。

如果说,早期为了降低风险,赢得机构合作,“助贷+担保”是很多平台的增信方式,那么陆金所的增信方式就是“助贷+信用保证保险”。

但随着监管政策的更新和助贷业务模式迭代,朝科技属性更强的“轻资产模式”转型成为助贷平台主流发展方向,既降低有担保的贷款业务比例,提升分润模式或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

因此,从陆金所的业务模式也可以看出,件均周期长、额度大、依赖线下等因素都决定了陆金所很难跟随行业主流,朝“轻资产模式”转型。

Part 2

业务模式与资产质量互为影响

不难发现,陆金所业务模式相较于其他助贷平台有一定区别,这不仅影响其转型的难度,也决定了其资产质量更具波动性。

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偿债能力在这几年受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风控能力也是无法忽视的问题,比如其庞大的线下获客团队是否真正具备客户优劣识别能力,就需要打个问号。多种原因导致的资产质量恶化,是显而易见的:

图片

截至2023年二季度,陆金所贷款总额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5.9%,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上升。

图片

截至2023年二季度,陆金所贷款总额90天以上逾期率为3.6%。同样的,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在上升。

其中,无抵押贷款的30天和90天逾期率,已经分别狂飙至6.8%和4.2%,有抵押贷款的30天和90天逾期率分别为2.9%和1.7%,环比上季度略有下降。

由于资产质量恶化,陆金所“助贷+信用保证保险”模式决定了其增信成本不断增加,但几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是不断下降的,这就导致陆金所在收入和成本端“双重承压”。

近年来,也可以看到陆金所为压降成本所做的努力,比如精简线下团队,但地推人员减少又可能影响获客能力。

这种业务模式与资产质量之间的各种因素互为影响,简直教人头疼。因此,要控制成本,比起其他努力,更有效的可能是业务模式的转变——但变“轻”很难,机构作为资金方,对能展开“轻资产模式”的助贷平台在获客成本、资产质量、风控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陆金所既要降低成本,又要化解业务风险,还要保持对机构的吸引力,从“助贷+信用保证保险”转向“助贷+自有担保”,似乎是必然选择?

Part 3

业务及资产质量又影响转型模式

综上,一方面是向“轻”很难,另一方面,资产质量的恶化导致其“助贷+信用保证保险”的增信方式成本高企,加之自身有融资担保牌照,陆金所逆向推进“100%担保”的增信模式,并认为这是“优化业务模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年初的回港招股书中,陆金所也明确提及,“在当前环境下,第三方增信提供商的定价高于往常,原因是产生较高的历史亏损后,对未来预期风险的评估更加谨慎。”

这里的第三方,指的是为其贷款业务提供信用保证保险的平安产险。

截至2022年,陆金所的增信提供商为平安普惠提供保险或担保的贷款比例为76.1%,其中平安产险提供的信用保证保险占比70.6%,其他增信提供商的占比仅为5.5%。据今年二季报,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业务在内,增信合作伙伴承担风险的贷款余额比例为69.5%,平安产险依然占大部分。

既然第三方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如用自家的融资担保公司,提高自身承担风险贷款的比例。

在资产质量恶化带来增信成本上升后,陆金所在今年二季报中就明确要“优化业务模式”,“持续推进旗下融资担保公司100%增信业务模式”,并表示,“我们通过向100%信用担保模式迈进,解决了由于我们的信用保险合作伙伴收取的保费增加而导致的压缩费率问题。”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陆金所自身承担风险贷款的比例(含消金子公司),已从去年同期的21.2%上升至27.5%,并预计到年底超过40%。

值得一提的是,为其提供担保的,主要是其自有的融资担保牌照——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也是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全资融资担保公司。

可以说,无论是从商业模式考虑,还是监管原因考虑,“助贷+自有担保”的模式虽然一如既往地“重”,但确实能既效减轻风险,又能保持机构合作,还能利用好自身融资担保牌照,可谓“一举多得”。

理解了陆金所为何选择一路向“重”,或许也就同时明白了其“U”型底部为何漫长,背后的各类影响因素,都是交互的。

—THE END—

 

☻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以上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

老虎财报季23Q2
美股2季度财报已拉开序幕,你觉得哪个财报超出你的预期,哪个财报又让你失望透顶?快来分享财报点评,赢取至高50美元股票代金券。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