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服行业“卖水人”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钱皓
2021-04-30

检验一个行业是否成为风口,重要参考是有没有足够多的“卖水人”。

“卖水人”一词最早来自19世纪的美国淘金热,相比极大多数失败的淘金者,给淘金客卖水的人反而大部分都积累了财富。这种卖水效应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也成了衡量一个行业热度的风向标。

从PC时代的hao123导航页、淘宝下的宝尊、微信生态中的微盟,以及现在的视频号引来大量第三方运营平台加入。可以说风口一直在变,但是服务创业者的"卖水人"从不缺席,还常有明星企业出圈。

如今,风口吹向企业服务,同样催生大量的行业卖水人,那么问题来了,和其他行业已经上市的先例相比,企服行业的"卖水人"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一、向万亿级市场淘金

理论上,卖水市场的大小取决于淘金者的多少。

相比互联网整体用户规模增速放缓和存量内卷,B端市场正呈现欣欣向荣的趋势。尤其在数字化、疫情、技术等多个因素的推动下,国内企服市场方兴未艾,步入高速发展的质变阶段。除了疫情按下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快捷键,宏观的政策和技术因素更深层次推动行业发展,包含"十四五"规划和数字经济多项利好政策,鼓励各类新业态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驱动融合下,加速了国内企服行业爆发。

对标更为成熟的美国企服市场来看,不乏千亿美元市值的Salesforce,也有巴菲特青睐的Snowflake,以及Airtable、Figma等热门行业独角兽。而国内企服市场也有着巨大的挖潜空间。根据易观智库的测算,2024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有望会达到75万亿元人民币,整体的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22%左右,万亿级市场给整个行业生态以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时间整个行业百花齐放,既有SaaS、协同办公、中台及低/零代码等企业服务平台,也有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财税工法、品牌设计等事务的服务商。2012年以来,企服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外加2014年以来的双创大潮,截至2020年3月,我国实有市场主体1.25亿户,其中企业主体3,905万户,同比上升12.4%。

然而,国内企服行业的极速狂飙以及创投热潮,释放出大量B端需求未被满足,也日益凸显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服务方之间的供需不匹配问题,进一步刺激了后者的发展。据艾瑞咨询报告,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预计2021年将逼近5000亿元;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财税解决方案服务市场规模将逼近1200亿元。

和产业爆发不同的是企服服务商发展形态的滞后。以国内人力资源企业服务为例,目前行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即人力资源外包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服务模式的成熟度较低。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限制下,亟待新型合规的灵活用工企业服务。因此,企业团队与企业服务商之间的匹配痛点,在信息透明、企服标准化两个维度释放了极大的挖潜机遇,也成为一块能深掘的市场富矿,吸引各方玩家入场淘金。

二、征信+企服平台的商业闭环

常言道,商战如兵战。知彼知己、及时掌握信息,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方案。然而,国内行业事实并不如此。

一方面,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双方撮合过程慢、商业纠纷多等情况,严重降低了企服客户体验。

众所周知,开办公司事情杂、时间长,如果创业主体事无巨细亲自打理,几乎无暇顾及核心业务,且对企业事务经营一知半解也往往容易踩坑,因此对于重视开源节流的中小企业而言,相比聘请财务、人力等专员,选择第三方代理更为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事务并非普通代购、跑腿,整个过程不仅涉及项目信息、法人信息、财务等重要机密,且执照签发、品牌设计也直接影响项目上马进度,甚至影响企业现金流。因此,找到诚信、可靠、专业的企服服务商是每家企业的刚需。但行业长期的信息不透明,“乱收费、专业度低”,加大了寻找合适企服代理商的难度。

其次,整体服务水平高低不齐,难以解决企服客户、创业团队强调反应快、行业新的痛点。

在这方面,企服客户和企业服务商之间的矛盾之一在于双方的数字化程度不一。目前,企服领域的团队更多聚集在SaaS、协同办公、产业互联网等领域,这些公司自身的数字化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相比之下,提供事务代理的服务商大多还以人力为主,流程追踪、信息更新和可视化程度难以实现双向协同。

另外,国内企服代理商服务标准不一、服务类型单一等问题,也难以助力企业解决遇到的新问题。通常而言,新风口与创业团队数量成正比,新业态也意味着新问题。以当下最为热门的直播带货行业为例,由于行业不规范、无标准等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有待成熟外,也往往容易出现法律、知识产权、分润协议等纠纷,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暂的机遇窗口期内快速解决新问题。

通过初步分析,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水平滞后是两大症结所在,其中首要关键又在于信息透明化、公开化,这意味着商业信息平台天然具有延展上下游撮合服务的优势,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洞察行业巨大的风口,升级上线天眼企服平台,从下海“淘金者”转身“卖水者”,可谓是知己知彼,看透了企服业的痛点及真正需求所在,并用自身的优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业闭合,背后的商业逻辑思考自洽浑然一体。

天眼企服首先解决了行业信息透明问题。能否做好企业服务商平台,首要前提在于该平台是否拥有高质量信息的密度。依托天眼查的商业信息查询优势和央行企业征信备案资质,平台能够充分了解全国超2.3亿家社会实体的经营存续状况,能够更客观全面地筛选入驻平台商家的资质,并结合市场需求具象出标准化的服务流程,让整个定价过程具有参照系,提升了用户的议价能力。

而在需求端,天眼企服也通过PGC+UGC的内容生产模式,为企服客户补课,提升其对企业经营事务的信息可见度,助力创业者们更了解企业管理,以便能够对症下药高效地找到解决方案。

如此一来,天眼企服以信息透明方式,让筛选、追踪、收费、知识服务等服务全流程有了标准。在提升平台整体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也通过平台介入监管和合理定价有效避免劣质服务的价格战,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将搭建出良好的服务生态,直击企服客户的痛点,推动供需双方的高效匹配。

其次,天眼企服还以供给侧变革赋能服务商升级,从而更好地服务企服客户。在服务品类上,天眼企服推出工商注册、财税代办、知识产权、品牌设计、营销推广等9大标准化企业服务,覆盖超300个细分服务品类,行业覆盖全、范围广,可以随意打包服务模块,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而在服务能力上,其助力商家优化"服务流程",将办理流程标准化、可视化,让企服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办理进度,从而更好地推进项目执行。同时,其通过智能化工具,帮助服务商实现运营数据的智能统计分析,不断强化市场基础能力。

简单来说,坐在主驾驶的创业者常常希望更好更快地找到合适的副驾驶,专心驶向前方同时能拓展视野。天眼企服的升级上线,则遂了企业省钱省力省心的心愿,享受到"办公司就是顺"的体验,成为企服行业发展的加速器。

目前,通过天眼企服平台,服务商已经帮助直播电商MCN、自媒体工作室解决了版权、法律等不同类型的问题,初步释放了其在企服商业秩序维护、搭建行业标准的优势和实力。

三、双轮驱动下的价值重估

纵观市场,第二曲线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互联网领域。作为企业关注新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企服行业竞争升级态势下,第二曲线也风靡整个行业。

较为明显的是,企业服务竞争已经从单一功能迈向全链路拓展的阶段。相比其他平台,"天眼查+天眼企服"顺势而为,所形成的天眼生态拥有强大的竞争壁垒,并在良性循环下不断强化自我。

在服务深度上,相比一般的流量型平台,天眼企服在企服行业的实践更为深入,对行业有真实、深刻、专业的认知,服务更精准;在服务广度上,天眼企服比其他平台的服务品类更多更广。两大优势让天眼企服成为业内稀缺的标的,更容易获得行业话语权,构筑天眼企服的第一层护城河。

而随着天眼生态的完善和持续运行,持续优化商业查询、征信服务,迭代平台服务的准度,又能以经营核心数据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依据,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延长企业的生命价值周期,进而成为更牢靠的第二层护城河。

天眼查+天眼企服的模式,背后更是一场市场价值的连跳。以最熟悉的微信而言,其从社交工具到微信生态,已是千亿估值。商业查询+企服平台双剑合璧,也将迎来一路攀升的市场价值。

生态平台为何备受市场青睐,其原因在于这类平台拥有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而边际成本降低,且越处在头部的玩家也越容易享受马太效应的优势。天眼生态即是如此,通过平台服务标杆案例持续吸引行业资源的聚集,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以更丰富的信源稳固了征信市场地位,以天眼企服切入更为广阔企服市场,最终获得双重市场红利。

其中,企服市场已经达到万亿级,国内征信市场也直奔千亿级。据宏源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与美国征信市场规模比较可粗略推算得出,中国仅个人征信市场就有1000亿元的空间。另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访问量超1.5万亿次,市场主体累计查询量达到220.7亿次。两大市场的红利,都蕴藏着天眼生态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腾讯、阿里等生态平台的一二级市场千亿美元表现以及宝尊、微盟等“卖水”平台的吸金能力,已经完成四轮融资的天眼查,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头部VC钟鼎资本的加持下,其所构建的天眼生态也有获得更高估值的巨大潜力。

最后,套用一句话来为本文总结,风口是淘金者的,也是卖水人的,但盆满钵满的终究还是后者。

作者:钱皓、陈国国

编辑:安吉拉


闲聊几句
闲着没事一起聊聊天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