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光年

IP属地:未知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6-07

      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焦虑

      图片 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最快将于2027年量产上市 连一向高冷的“宁王”也改口了。 4月以来,固态电池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热门话题,不断有同行披露全固态电池的重大进展。作为动力电池行业龙头老大的“宁王”也坐不住了,4月28日,在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宁德时代(300750.SZ)的首席科学家吴凯首次公布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时间表。 他宣布,宁德时代计划在2027年以前,将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和成熟度达到7-8分的水平。也就是说,宁德时代将会在2027年以前实现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热度居高不下,宁德时代也开始焦虑了。 固态电池站上风口 作为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在两大领域的应用都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相比于市场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更高、不易失火等特点,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因此被全球产业和资本视为锂电池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5月29日,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或将投入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 图片 国轩高科发布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宣布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包括比亚迪、蔚来、小鹏、上汽、广汽等国内车企,以及丰田、日产、宝马、本田等海外车企。一些创业独角兽公司和小型电池厂商也积极投身其中,如领新新能源、太蓝新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 但此时,对于固态电池概念的质疑之声也愈演愈烈。 一名动力电池厂商透露,目前厂商官宣的“固态电池”大多数属于“半固态电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 图片 比如清陶能源为智己L6提供的电池,需要辅助使用“润湿剂”,其质量占比约为电池整体的10%,含量处于“半固态电池”定义的下限门槛。 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士则表示, 固态电池能有效解决新能源车企一直为人诟病的自燃问题,还
      243评论
      举报
      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焦虑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6-06

      ARM进退两难

      图片 朋友也是对手 撰稿 | 李沐遥 责编 | 汤白露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高通背刺、软银重压,ARM——这家全球半导体IP领域的“统治者”,如今也要造芯了。 ARM原本不造芯,只为造芯伙伴赋能。 在自身业务失去想象空间之后,ARM最终还是背离了“不造芯”的初衷,向利润更高的AI芯片销售挺进。 它能如愿吗? 1 扼喉全球半导体 每颗CPU都有一个指令集(ISA),它定义了由CPU执行的软件指令。 相比复杂指令集X86,精简指令集ARM架构能够在较低功耗下提供足够性能。可以说,ARM架构的出现,奠定了以电池驱动的智能手机蓬勃发展的基础。 目前,ARM架构已经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行业标准,几乎99%的智能手机采用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 而ARM公司正是ARM架构的IP所有者和开发商。 在芯片产业链中,任何一款芯片需要经历芯片IP、设计、制造、封装四大环节。芯片IP处于产业上游,是在芯片设计中可复用、具有独立功能的电路模块的成熟设计。设计者将预先设计好的组件,直接集成拼接进自己的芯片设计中,以降低芯片开发难度、缩短开发周期、提升芯片性能。 ARM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围绕CPU提供ARM架构的技术支持,即授权芯片IP,从而获得技术授权费和版税。 自1990年创立以来,ARM秉承“不造芯,只赋能”的理念,让其在半导体领域赢得了广泛的合作与支持,“朋友圈”遍布全球。 数据显示,ARM在移动处理器和物联网处理器市场中稳坐IP龙头地位,市占率超过90%。高通、苹果、三星等业内领先的手机芯片设计企业,无一不选择ARM作为IP供应商。 截至目前,ARM授权的全球合作伙伴多达530家,授权数量达到1910件,全球约56亿人使用基于ARM公司技术的产品。 2 遭遇增长瓶颈 这家享誉全球的公司,净利润却不足客户零头。 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最新财年中,ARM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32.33亿
      780评论
      举报
      ARM进退两难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6-06

      大基金三期落地

      图片 图片 已投90多家,上市公司48家 图片 撰稿 | 李沐遥 责编 | 蒋欣瑶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 重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基金三期”)日前成立。 “国家队”一出手,就知有没有。27日,随着大基金三期成立消息的扩散,A股半导体集体狂奔。多家半导体公司秀出20cm“大长腿”,光刻胶蓝英装备、宝丽迪、容大感光大涨超20%。光刻机扬帆新材、彤程新材涨20%。半导体板块申万行业指数涨幅3.2%。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5月24日成立的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14年成立的大基金一期和2019年成立的大基金二期,注册资本分别为987亿元和2042亿元。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已经超过第一期与第二期总和,体现出国家对半导体产业加大力度的支持。 出资股东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国盛集团、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共计19位股东。 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均出资215亿元,交通银行出资200亿元。国有六大行出资占比达33.14%。 图片 三点不同 第一,投资期或延长至10年。 根据中国银行等六大行5月27日的集体公告,各家银行预计向大基金三期的出资自基金注册成立之日起10年内实缴到位。大基金一期和二期均为5年投资期、5年回收期。 图片 第二,半导体制造仍为最大投资方向,HBM或成为重点投资对象。 据中信证券统计,大基金一期的投资芯片制造占63%,IC设计占20%,封装测试占10%、设备材料占7%。其中,芯片制造集中于存储器和先进工艺生产线。 二期投资中,晶圆制造投资比例约70%,设备材料约10%,IC设计约10
      16评论
      举报
      大基金三期落地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6-04

      投资正在远离大模型

      图片 投资人有的不喜欢价格战 有的觉得大模型太耗能 撰稿 | 王新程 责编 | 蒋欣瑶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最近一段时间,大模型圈子里很是热闹。 先是5月中旬字节发布自家大模型产品,定价比市场价便宜99.3%,随后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十几家大模型厂商也纷纷宣布下调旗下大模型产品定价,甚至有厂商直接宣布完全免费开放......在AI大模型愈发同质化的当下,价格似乎成为AI企业们唯一的竞争手段。 不过,近乎疯狂的降价下,如何支撑高昂的大模型成本,又成了新的问题。 百川智能的CEO王小川最近就在他的自媒体账号上表态: 开发一个大模型,研发、人员、算力成本都很高,如果不赚用户的钱,那么就要赚投资人的钱。 但在价格战打响后,一些投资人已开始逐渐远离AI领域。 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降温 5月27日,市场研究机构PitchBook发布了2024年Q1全球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最新投融资数据报告。 根据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1-3月),全球AI领域共计完成1779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1564.27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环比下降了7.8%,同比下降了31.2%。 图片 图源:PitchBook 从PitchBook发布的报告图表来看,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全球AI领域的融资交易笔数和金额就开始“缩水”了。 当前AI大模型与人工智能话题度依旧火热,但在放在整个投资市场,这个领域或许已经开始冷却。 炒作之后,市场逐步回归理性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很少看大模型领域的投资机会,很多圈内的朋友也对AI大模型领域的兴趣减弱。 国寿资产研究员刘康对财经光年表示,人工智能产业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但高昂的成本和充满不确定的预期给投资人们设下了“减速带”。 国盛证券曾在一篇研报中给大模型的开发成本算了一笔账,大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介于200万美元至1200万美元之间。
      155评论
      举报
      投资正在远离大模型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6-04

      谷歌花6000万美金买来的“毒蘑菇”让AI产生了幻觉

      图片 花6000万美元买了个 “有毒”语料? 撰稿 | 郑惠敏 责编 | 蒋欣瑶 排版 | 萝拉 校对 | 柚子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问中国期间,曾经点了几盘名为“见手青”的毒蘑菇,挑事的美国媒体认为毒蘑菇让耶伦在访华期间产生了幻觉,出卖了美国的利益。回到美国后,耶伦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烹饪到位的毒蘑菇“非常美味”,自己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而谷歌花了6000万美元收购的AI训练语料,却由于“烹饪”方法不到位,让食用语料的谷歌AI中毒,真的产生了幻觉。  最近,谷歌发现旗下的AI Overview状况频出,不仅提出了“披萨配胶水”的黑暗料理,还“建议”用户吃石头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喝尿治疗肾结石、被响尾蛇咬了用冰块冷敷伤口、感到抑郁可以跳金门大桥等,甚至提出“毒药对人体很好”的离谱结论。  收到大量的用户反馈后,谷歌禁用了某些搜索的AI Overview功能,并对其进行修复和优化。 AI Overview大翻车 和此前Bard一样,AI Overview也是对手们兵临城下时,谷歌仓促应战的产物。 5月中旬,因OpenAI前日发布的王炸级产品GPT-4o拔高了观众的阈值,两小时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即使带来12款新品及升级,还是让观众感到索然无味。 AI Overview正是此次发布会推出的搜索升级功能,该功能将AI结果加入到搜索结果呈现。正式发布前,AI Overview已经过一年时间的测试,期间处理了超过10亿次查询。尽管谷歌为将AI集成进搜索做了精心设计,但体验过后,AI Overview差异性有限,产品性能更是一言难尽。 作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谷歌官方不得不下场回应称,离谱的回答仅在十分罕见的提问中出现的,不代表大多数人的经历。 事实上,诸如“我每天应该吃多少石头?”之类的问题的确属于引导性提问。然而谷歌在面对这类陷阱式的提问时,不仅没能甄别其中的逻辑漏
      633评论
      举报
      谷歌花6000万美金买来的“毒蘑菇”让AI产生了幻觉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5-31

      大模型价格战?根本打不起来

      图片 图片 虽然大模型都面临商业化的问题 但是打价格战还为时过早 图片 撰稿 | 蒋欣瑶 责编 | 童润馨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 近日,国内AI初创公司月之暗面旗下的大模型应用Kimi智能助手推出了打赏功能。 相比大模型采用的单一订阅付费模式,Kimi智能助手在C端做了一些变现的试探。高峰算力不足时,用户可以选择“给Kimi加油,高峰时期优先使用”。Kimi为用户提供了价格分别为5.2元/4天、9.99元/8天、28.8元/23天等高峰期优先使用权方案。 月之暗面对此回应: “ 我们收到很多用户反馈,他们日常会依靠Kimi辅助完成一些工作和任务,想了解有什么付费方案,可以在服务高峰期也能稳定使用产品。为了给这些用户在服务高峰期提供更多选择,我们目前在小范围灰度测试一项打赏功能,打赏后可在高峰期获得优先使用权。我们也会持续扩容和优化,给更多用户带来好的使用体验。 ” 01 烧钱补贴 创业公司跟不跟? 5月份开始大模型突然开启降价潮,私募大佬幻方量化推出了拼多多版性价比大模型——DeepSeek-V2,定价每百万token 输入0.14 美元(约1 元人民币)、输出0.28 美元(约2 元人民币,32K 上下文),是GPT-4-Turbo 定价的近百分之一。随后,字节跳动、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腾讯火速跟上队伍,大模型API价格一下从“厘时代”一步迈入免费时代。 面对大厂们狂热的烧钱补贴,AI初创公司还是比较冷静。在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国内大模型五虎中,大部分降价意愿不高,仅智谱AI宣布旗下大模型GLM-3-Turbo价格从原本的0.005元/千tokens降至0.001元/千tokens。 信达证券指出,国内外大模型公司纷纷降价,旨在通过降低使用成本吸引更多开发者,推动大模型应用的普及。对于有资金的大厂和初创公司,价格战
      35评论
      举报
      大模型价格战?根本打不起来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5-31

      AI独角兽求卖身 大模型热浪开始退潮

      图片 图片 大模型项目淘汰赛开启 图片 撰稿 | 郑惠敏 责编 | 蒋欣瑶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 大模型浪潮翻涌至今,行业已从百模大战的如火如荼演变成刺刀见红的喋血厮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第一批被淘汰者已经出现。 最近,国外多家生成式AI领域的创业公司集中被曝裁员、寻求收购,除了早就被爆出内部管理问题的Stability AI,加入求收购大军的还有人工智能硬件Ai Pin的研发商Humane、两位 Transformer架构提出者所创立的AI独角兽Adept、差点被老牌数据库Snowflake收购的Reka AI等。 在资本们生怕错过下个OpenAI的心理作用下,有专业背景和豪华团队的大模型公司拿到第一笔融资不是难事,但资金接续、商业化落地、场景变现都是AI独角兽们躲不开的拷问。 01 裁员、收购纷至沓来 5月中旬以来,Stability AI寻求收购的消息甚嚣尘上。 2022年10月,凭借AI绘图神器Stable Diffusion,这家公司顺利拿下光速创投领投的1.01亿美元融资,前途似乎无限光明。 而仅仅8个月后,福布斯的一篇长文便将Stability AI挖了个底朝天,文章指出该公司存在拖欠薪水、夸大收入、融资受阻等诸多问题。另据报道,2023年,Stability AI的营收只有800万美金左右,早已无法覆盖巨额的服务器和人才招募费用。今年一季度,公司亏损超3000万美元,利润率为-600%,还拖欠了云厂商和相关企业近1亿美元。 今年3月,Stable Diffusion的核心研发人员辞职。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公司CEO Emad Mostaque也宣布离任并退出董事会。4月,Stability AI又裁撤了10%的员工。 创业公司的风险人尽皆知,但刚当上独角兽不到两年就要被甩卖也着实令人唏嘘。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AI
      18评论
      举报
      AI独角兽求卖身 大模型热浪开始退潮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5-30

      手机的第三次革命

      图片 图片 AI功能迟早会成为手机标配 图片 撰稿 | 蒋欣瑶 责编 | 童润馨 排版 | 萝拉 校对 | 小宋 ” 继苹果放弃造车入局AI后,OPPO近期也宣布暂停XR奔向AI。 IDC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7亿部,创10年来出货量新低。市场调查机构TechInsights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率跌至23.5%,换机周期长达51个月。 没有创新技术,也没有新故事,手机厂商越来越难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近日,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公开表态:没有AI驱动的手机将在市场消失。AI真的是手机市场的“解药”吗? 01 当手机成为个人管家 去年,ChatGpt的风吹向了各个行业。随着AI大模型相继落地,手机作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智能终端,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更多想象力。 以前手机厂商谈到AI,便不能避开核心载体NPU(神经网络处理器),而现在AI手机的技术革新在于搭载AI大模型,好比给手机塞进一颗大脑。 不同于ChatGP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这种依赖云端操作的通用大模型,手机端侧运行AI大模型则是基于终端设备上的大型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不联网操作,具备节省成本、保障用户安全等优点,端侧AI大模型成为了手机厂商们的必争之地。但由于不是每个厂商都能搞定SOC芯片和存储配置(尤其是DRAM),大部分厂商采用端云混合的AI部署模式。 华为Pura70内置了自研的盘古大模型,AI摄影功能是其核心亮点;OPPO发布首个端侧应用70亿参数大语言模型手机FindX7,搭载的是其自研大模型AndesGPT,在AI智能摘要、AIGC消除、闪速抠图等方面升级性能;荣耀MagicOS8.0的“魔法大模型”具备智慧成片、图库语义搜索、任意门等功能;vivoX100系列搭载自研蓝心大模型,能制定日程、找相册照片、理解手机界面内容等;小米14Ultra搭载AI大模型计算摄
      103评论
      举报
      手机的第三次革命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5-29

      亏损的科大讯飞,何时输血转造血?

      图片 图片 沉迷在AI第一股的光环中,科大讯飞的造血能力远不及预期。 图片 撰稿 | 刘锐玲 责编 | 龙薇 排版 | 萝拉 校对 | 柚子 ” 在刚刚过去的2024北京车展上,AI大模型纷纷上车,成为了车企大佬“串门风暴”之外的另一大看点。各大车企与科技企业竞相亮相以车载语音助手和多模态交互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应用。 期间,以语音智能发家的科大讯飞(002230.SZ)展示了自研的最新一代“讯飞星火+座舱”解决方案,并在多家车企多款车型上落地应用。据悉,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解决了人车交互痛点,其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乘车体验吸睛无数。 AI大模型上车了,星火大模型落地了。5月,正是科大讯飞发布星火大模型一周年之际。 然而,与车展上的科大讯飞光鲜形象形成反差的却是其业绩表现。 2023年业绩显示,科大讯飞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七成。2024年一季度,又净亏损3亿元。 质疑声音铺天盖地。这家牢牢与人工智能“国家队”称号绑定的科技巨头,抓住了AI大模型的风口,却仍被诟病“造血能力差”“增收不赠利”,甚至“有画饼之嫌”。 讯飞星火V3.5是基于首个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大模型,究竟为科大讯飞带来多少业绩?身为人工智能第一股,科大讯飞又是如何陷入被多方质疑的局面? 连续4个报告期增收不增利 扣非净利润却下降七成 2023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196.5亿,同比增长4.41%,归母净利润6.57亿,同比增长17.12%,扣非净利润1.18亿,同比下降71.74%。 图片 这已经是从2022年一季度以来,科大讯飞连续4个报告期出现的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营收增长,扣非净利润却下降七成。 科大讯飞表示,一方面是年度分红,公司进行年度分红,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29亿,占据2023年归母净利润三成;另一方面是研发投入增长。2023年,研发费用为34.81亿,同比增长11.89%。 图片 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持
      227评论
      举报
      亏损的科大讯飞,何时输血转造血?
    • 财经光年财经光年
      ·05-29

      亚太数据中心成投资新宠

      图片 数据中心需求激增,亚太市场成投资热土 撰稿 | 庄婷 责编 | 李沐遥 排版 | 萝拉 校对 | 柚子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基石,近期在投资界异军突起,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宠。 随着企业对数字基础设施需求的急剧上升。亚太地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据中心并购与投资热潮,涉及的资金规模高达数十亿美元。 伦敦证交所数据显示,今年亚太区数据中心市场的并购总额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额的一半,并且在2023年创下34.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金融巨头如黑石集团、高盛,科技巨头微软等纷纷入局,参与了多笔大规模的交易,这些交易不仅规模庞大,而且预计将在未来持续增长,进一步巩固数据中心作为投资界新宠儿的地位。 图片 AI时代:数据中心的黄金时代 从风险投资到科技巨头,AI领域正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关注。但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后,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中心是AI基础设施的核心。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也在成倍增长。 在AI时代,数据中心不仅是数据存储、管理和分发的中心枢纽,还为AI和机器学习提供关键算力支持。 花旗在报告中预测,数据中心内的AI工作负载将以4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30年,AI工作负载将占到数据中心总设备负载的一半以上,而这一比例在2023年仅为13%。 美银美林的预测也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存储容量总计将从2020年的64ZB增长到181ZB(ZettaByte,简称ZB,1ZB=1024EB),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 这表明,数据中心的增长潜力巨大,是支撑AI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数据中心建设中,谁是最大受益者? 服务器将一马当先,同时,IT设备、电力、网络服务供应商等产业链也将获益。政府和公共部门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从而惠及民众。 不过,最大的受益者或许会是那些能够提供高效、稳定且安全数据中
      83评论
      举报
      亚太数据中心成投资新宠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