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云厂商的业务和战略层面,出海被提到的频次与日俱增。前不久,在阿里云内部管理会上,除了好事者喜闻乐见的人事任免环节,在新的组织架构和策略方向之外,出海亦被当作发展重心之一——“管理层认为以技术出海的全球化业务是必须坚持且投入的。”今年上半年,国内“三朵云”之中有出海布局的不只是阿里云。3月28日,华为云发布了全球业务Boosting解决方案,为游戏、电商、文娱社交、金融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云服务,意在开拓全球市场。腾讯云相对低调,2月16日,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针对跨境电商推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现如今,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早已将云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考虑到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成燎原之势,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品牌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影响力日益增加,大有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势头。在此基础上,天然有业务关系纽带的海外市场自然成为国内云厂商扩大影响力的一个可取路径,云服务自然向海外扩张。被“逼”出来的云出海和如今热闹的景象不同,最早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的互联网云厂商只有阿里和腾讯两家。阿里云的出海动作可追溯到2015年,同年3月,美西数据中心投入试运营,向北美乃至全球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紧接着在8月份,阿里巴巴宣布将在新加坡建设一座数据中心,阿里云的国际总部也将设在新加坡,这是阿里云在亚洲区的第二个境外数据中心。这些动作更像是预热环节,阿里云正式发布出海计划是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当天,阿里云公布海外数据中心开服、帮助国内企业出海等多项计划,把国际化战略列为一大主题。为了表示对出海战略的重视,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特意宣布把自2010年起便开始使用的Logo中文“云”字换成代码语言“[]”,因为“代码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相比起来,腾讯云出海动作稍晚,这与腾讯云自身在集团的身位有关。此前在2013年9月,腾讯云才正式对外开放。三年又三年,直到2016年,腾讯云才逐渐发力。当时,一个显眼的信号是,2016年腾讯云峰会上,马化腾首次出现在会场给云站台。也正是在这场峰会中,腾讯云发布出海计划。和阿里云一样,腾讯云的出海策略主要是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韩国、日本、印度、新马泰等地区),此后再向欧美地区扩展。如今,数年时间过去,一同出海的国内云厂商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全球市场,较为常见的是从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的角度,来梳理各大云厂商的出海实力。云计算基础设施由可用区(AvailabilityZone)和覆盖区域(Region)组成,其中可用区指一个数据中心群(由1-6个服务器在6万以上的数据中心构成),每个区域由数个相互隔离的可用区组成。可用区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有云厂商的出海能力。根据官网数据,阿里云基础设施目前已面向全球四大洲,开服运营27个公共云地域、83个可用区;腾讯云则有27个物理地区,70个可用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华为云全球可用区为61个。阿里云可用区分布腾讯云可用区分布从这个层面来看,一同出海的国内云厂商中,现阶段阿里云有一定的优势。此次,阿里云再次把出海的位置摆正,加上接连数家云厂商群体性动作,是什么因素驱动新一轮出海潮?凡事总有两面,不妨从激励侧和压力侧来看。现如今,以东南亚、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庞大的人口基数、逐渐完善的网络基建、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都像极了“几年前的中国”。根据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市场统计报告,欧美市场大部分国家的增速在30%左右,很少超过40%。而整个亚太市场增速较大,例如中国、马来西亚、泰国都超过了60%。暨此,加之中国企业出海浪潮,种种因素之下,给云厂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从压力侧来看,一方面,如今国内云计算环境趋于内卷,云厂商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流云厂商既要防范大型公有云巨头,又要面对同类中小型云厂商,所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另一方面,近年来,政企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给云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和互联网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同,有国资背景的国家队选手更受关注,互联网云厂商并不占优,该趋势在2021年尤甚。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以及云服务市场新逻辑,为了新的增长空间,各家把目光瞄准海外。正因此,云出海迫在眉睫。获客靠“买买买”?云厂商如何在海外这个广阔而又充满希望的市场里开疆扩土,是外界最关注的问题。先以国内市场为例,拿最主要的IaaS层产品来说。IaaS层功能主要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上游硬件资源的高度同质化,客观上决定了IaaS产品的高度同质性。尽管不同厂商技术路线上可能存在差异,但终端产品功能等是趋于一致的。产品服务同质化也就意味着平台不得不面临价格竞争,而价格接近情况下,多出来的资源优势能够吸引合作伙伴的加入。因此可以看到,销售手段之外,国内云市场中价格战和资源战是获客最有力的手段。以腾讯云为例,其主要上市公司客户包括拼多多、美团、滴滴、斗鱼、永辉超市、快手、同程艺龙等,基于关联交易或其他条款披露数据,测算得到2020年上述云业务收入占云计算业务收入比例约15.9%。腾讯云关联收入的占比,恰恰反映了资源能力对云计算业务发展在IaaS层的重要影响。对应海外市场,由于缺乏具体营收数据,因此无法估算关联公司云业务营收占比,但从重点客户的导向上,同样能够体现出国内云厂商的获客思维。目前,国内云厂商的海外客户主要为两大类,分别是国内成立的、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出海企业,以及海外的本土客户。先看后者,由于海外市场初期对于国内云厂商品牌认可度较低,因此想要获得海外本土客户的认可,常常需要通过严苛的服务标准和评估规范。但除了少数大厂之外,在出海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国内大多数出海的中小云计算公司,往往会选择做国内出海客户的生意。至于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则选择两条腿走路。国内的出海企业不必多说,以阿里云为例,大疆创新、每日瑜伽、大拿科技、UC浏览器等,都是阿里云的海外客户。而在海外本土客户获客上,在大客户方面,一个惯用的手段是借势集团生态投资入股。以东南亚为例,阿里和腾讯都投资了大量企业,这些被投企业一般也是彼此的云服务客户。比如在印尼,阿里持股的当地电商平台Tokopedia。此前在2019年5月,Tokopedia第一次开展“斋月大促”,全程为其后台高发流量保驾护航的正是阿里云。为了扩大资本的触达面,2021年阿里巴巴云峰会上,阿里云特意启动“亚洲前进计划”(Project Asia Forward),云部门承诺出资10亿美元,旨在在未来三年培养10万名开发者和科技初创企业。腾讯则投资了东海集团,旗下有游戏业务Garena、电商业务Shopee和金融业务SeaMoney,都对云业务有巨大需求,而东海集团正是腾讯云在东南亚的一个大客户。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阿里和腾讯已经进行了多笔类似的投资。通过这些投资,国内云厂商将触角伸向了更深处。需要注意,通过投资手段获客的另一面是,国内云厂商普遍面临本土化问题。以阿里云为例,最早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展开本地化运维。例如,与软银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SBCloud,与Meraas集团在迪拜建立合资公司Yvolve。在双方扮演的角色中,当地公司负责提**品推广、销售、运营等本地化服务,阿里云则提供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支撑。立足未来,本地化趋势一定是国内云厂商扩大海外客户群的大方向。在2021阿里巴巴投资者日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升级了海外组织结构,“我们的服务团队、解决方案团队在逐渐实现本地化,这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过,能否实现三个“Local”,即本地的产品、本地的团队和本地的决策,还是目前所有国内云厂商出海所面临的掣肘之处。始于亚太,止于亚太?近一年内,阿里云先后在印尼、菲律宾、韩国及泰国增设数据中心,腾讯云同样在泰国曼谷、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等地增设数据中心。现阶段,国内云厂商的出海动作主要放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市场。与此对应的是,今年4月15日,在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全球市场中,阿里云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9.55%;在亚太市场,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亚马逊以15.80%份额排名第二,华为云11.95%、腾讯云7.67%位列四五名。乍一看,在亚太地区,国内云厂商具有较大优势。这里再参考国际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的2021年第四季度数据,在亚太地区的IaaS和PaaS市场中,根据季度收入,亚马逊AWS、阿里巴巴和微软是亚太地区云市场的明显领导者。其中,亚马逊在五个亚太地区中的四个次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远远领先于其区域竞争对手,而阿里巴巴除了在中国拥有领先优势,在东亚其他地区、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的市场地位则有所下降。可以看到,除了在中国市场,国内本土云厂商出现的频次较高,在亚太地区细分的次区域中,国内云厂商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这里两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有如此出入,一是在于数据口径不同(Gartner的IaaS,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IaaS和PaaS),二是在于亚太地区中,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有的规模较大。那么放眼国际呢?这里从全球四大区域来划分云厂商的实力,同样依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不同区域云计算品牌的影响力数据。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全球主要四大区域的三个区域中,都是亚马逊AWS、微软和谷歌排名前三。只有在亚太区,由于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阿里云排名第二,腾讯云排名第五。这是2018年的数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没有发布过2020年之后的数据,可以参考IT监控平台site24x7发布的《2020-21年IT管理状况调查报告》评估。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就组织使用的云提供商而言,亚马逊AWS以78%响应率保持其作为最常用的云平台的领先地位(可能有偏颇之处)。国际范围内的其他地区,亚马逊AWS同样位于领先位置。当然,现阶段国内云厂商距离国际云厂商的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以亚马逊AWS为例,在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发布《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亚马逊AWS毫无悬念地再次霸榜,而这是亚马逊AWS连续第11年霸榜。反映在可用区上,官网显示,亚马逊AWS现已在全球26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84个可用区,并宣布计划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新增24个可用区和8个AWS区域。从可用区分布来看,AWS在云计算市场更为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分别有25/24个可用区,而阿里云分别仅有4/5个可用区,其中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的节点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尽管亚太地区潜力巨大,但目前暂未成熟,因此可用区的分布差异,也就是业务的地区分布差异,正是亚马逊AWS与国内云厂商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果只评估商业因素,国内云厂商同样应该去北美等成熟市场掘金,但问题就在这里。此前,阿里云基于非产品相关的要求,失去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单一头部客户(字节跳动海外业务),导致季度收入增长放缓。可见,当下国内云厂商出海的困难之一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地缘政治等因素。时间回到2016年,当亚马逊AWS等外资云厂商费尽心机,借牌正式入华时,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则正在加速国际化布局,而如今外资云在国内的落寞结局,似乎也成为了国内云厂商出海的平行时空。【 作者丨樟稻编辑丨伊页】参考资料:德邦证券《解析云计算的成长与竞争逻辑》光大证券《IaaS行业深度报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阿里云的国际化突破策略分析》财新《中国云全面战争》
HPV疫苗“三针变一针”,疫苗行业要变天了?据媒体报道,在不久前由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免疫战略专家组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的免疫战略专家认为“单剂次HPV疫苗接种方案可以有效预防由HPV持续感染引起的宫颈癌,且与两剂或三剂方案的效果相当”。换句话来说,此前需要打三针才生效的HPV疫苗,现在可能只要打一针就足够了。受到这个消息的影响,4月14日多家上市疫苗企业股价重挫,其中“疫苗一哥”智飞生物$智飞生物(300122)$ 股价的跌幅最大,早盘一度下跌了18.66%,虽然尾盘股价有所回升,但跌幅依旧达到了14.19%,位列全市场跌幅榜的第二位,市值也在短短一天内蒸发超过300亿。从财报来看,智飞生物近两年的营收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HPV疫苗代销。若真如专家所说的“三针变一针”,智飞生物会受到多大的影响?“疫苗一哥”会因此走下神坛吗?“疫苗一哥”遭遇黑天鹅关于这个黑天鹅,还要从不久之前的一篇学术文章开始说起。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4月11日,WHO小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EJM Evidence ”期刊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 Efficacy of Single-Dos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among Young African Women ”的研究论文。研究文章认为,单剂的HPV疫苗可提供与标准三剂方案一样多的宫颈癌保护作用,且与两剂或三剂方案的效果相当,这直接导致了4月14日智飞生物股价的大跳水。作为默沙东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的国内独家代理商,若真的像研究论文所说的仅需一针即可达到效果,智飞生物必将受到不小的影响。据财报数据显示,在2017、2018年获得了HPV疫苗的代理权之后,智飞生物代理产品收入占营收的占比便在不断攀升。具体数据方面,2018至2020年,智飞生物的代理产品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74.37%、86.79%及91.87%,连续三年超过自主产品收入比重,很显然,目前智飞生物的大部分营收都已经来自代理产品。当然,在此之前,凭借着代理疫苗,智飞生物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8~2020年,智飞生物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在稳步增长。在2017年时,智飞生物的营收仅有13.43亿,净利润为4.323亿;但到了2018年,营收就攀升到了52.28亿,净利润则增长到了14.51亿;随后的2019年和2020年,智飞生物分别实现营收105.9亿和151.9亿,实现净利润23.88亿和33.23亿,营收、净利润继续大幅增长。而根据最新的财报预告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智飞生物预计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7.83亿元至19.7亿元,同比上升90.00%至110.00%;实现扣非净利润约17.91亿元至19.79亿元,同比上升90.00%至110.00%,营收继续大幅增长。如果没有“三针变一针”这个消息,智飞生物的前景可以说是一片乐观,营收、净利润将继续稳步增长;但如果真的像专家所说那样,仅需一针即可达到效果,那么智飞生物的营收、净利润很可能因此“打折”,由此来看,智飞生物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智飞生物背后的传奇发家史虽然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智飞生物也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智飞生物的创始人名为蒋仁生,1953年出生在广西灌阳的一个贫困家庭之中。在那个年代,高考尚未恢复,高中毕业就已经算是最高的学历,而读完高中后的蒋仁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小学老师,主教语文和数学。可能对于当时很多人来说,读完高中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蒋仁生却并未满足,一直保持学习。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蒋仁生抓住了这个机会,考上桂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在毕业后被分配回卫生防疫站工作,成为了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并且一干就干了20多年。1999年,已经46岁并且在防疫站当上了站长的蒋仁生决定下海创业,而他选择的方向则是之前一直从事的疫苗行业。2002年,蒋仁生和几个同事花费50万买下了亏损连连的重庆金鑫生物制品公司,开始正式创业,而这正是智飞生物的前身。由于缺乏资金,买下工厂后的蒋仁生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去研发疫苗,因而不得不选择了疫苗代销这个方向。不过,因为有之前20多年防疫站的工作经验作为支撑,蒋仁生对于每一种疫苗的需求和前景都十分敏感。例如在2002年代理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A+C脑膜炎疫苗,当时并没有人看好,但没想到随着2005年全国爆发C群流脑疫情,A+C脑膜炎疫苗需求量大增,而蒋仁生和智飞生物也成功赚到第一桶金,并且名声大噪。而随着在代工疫苗上获得的成功,蒋仁生和智飞生物在2008年分别收购了北京绿竹生物制药和安徽龙科马两家公司,并在201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凭借着股价的大涨,蒋仁生一度获得了“创业板首富”的称号。不过,登陆创业板之后,智飞生物并未更进一步,虽然全力搞研发,但智飞生物的业绩却停滞不前,特别是在2016年爆出了震惊全国的疫苗事件后,由于国家出手砍掉中间商,让疫苗厂家直接供货医疗机构,智飞生物更是直接跌落谷底。不过,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国内疫苗不再允许有中间商,但国外疫苗却必须通过代理商进行全权销售,而也正是因为如今,智飞生物借此拿到了美国制药巨头默沙东的独家代理权,开始代理HPV疫苗。借助着HPV疫苗需求的攀升,智飞生物走出了泥潭,业绩大幅增长。在2021年5月17日,股价创出了230.69元的最高点,市值也高达3691亿,而蒋仁生也借此成为千亿富豪。智飞生物的前景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一次的黑天鹅,智飞生物的背后也并非没有风险。虽然凭借着代理HPV疫苗实现了“躺赚”,但另一边,智飞生物的研发能力和自研产品却已经远远落后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的三季度,智飞生物的营业总成本为118亿,其中研发费用仅为2.403亿,研发费用占比仅为可怜的2%;而销售费用为12.25亿,占比为10.38%,是研发费用的接近6倍。很显然,目前智飞生物已经有明显的“轻研发、重营销”的趋势。而从产品来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智飞生物的代理产品-非免疫规划疫苗营收为139.6亿,而非免疫规划疫苗的营收为11.98亿,代理产品占收入的比例达到了91.87%,而非代理产品占收入的比例只有7.89%。作为一家医药生物公司,研发能力和产品能力本来应该是公司的生存之本,代理产品应该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而智飞生物现在却明显是“本末倒置”,而也是因为如此,当HPV疫苗出现黑天鹅的时候,投资者对于智飞生物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当然,目前“三针变一针”只是一个观点,国内HPV疫苗也还需要打三针,换而言之,智飞生物借助HPV疫苗“躺赚”的日子还将继续。不过,虽然“三针变一针”并未落实,但这也给智飞生物敲响了警钟,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当外部面临突发情况的时候,往往只会陷入被动的局面,而如果智飞生物再不重视研发,虽然短期内日子会过得很轻松,但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国内云厂商的业务和战略层面,出海被提到的频次与日俱增。前不久,在阿里云内部管理会上,除了好事者喜闻乐见的人事任免环节,在新的组织架构和策略方向之外,出海亦被当作发展重心之一——“管理层认为以技术出海的全球化业务是必须坚持且投入的。”今年上半年,国内“三朵云”之中有出海布局的不只是阿里云。3月28日,华为云发布了全球业务Boosting解决方案,为游戏、电商、文娱社交、金融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云服务,意在开拓全球市场。腾讯云相对低调,2月16日,腾讯云轻量应用服务器Lighthouse针对跨境电商推出了“轻量化”解决方案。现如今,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早已将云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考虑到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成燎原之势,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品牌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影响力日益增加,大有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势头。在此基础上,天然有业务关系纽带的海外市场自然成为国内云厂商扩大影响力的一个可取路径,云服务自然向海外扩张。被“逼”出来的云出海和如今热闹的景象不同,最早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的互联网云厂商只有阿里和腾讯两家。阿里云的出海动作可追溯到2015年,同年3月,美西数据中心投入试运营,向北美乃至全球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紧接着在8月份,阿里巴巴宣布将在新加坡建设一座数据中心,阿里云的国际总部也将设在新加坡,这是阿里云在亚洲区的第二个境外数据中心。这些动作更像是预热环节,阿里云正式发布出海计划是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当天,阿里云公布海外数据中心开服、帮助国内企业出海等多项计划,把国际化战略列为一大主题。为了表示对出海战略的重视,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特意宣布把自2010年起便开始使用的Logo中文“云”字换成代码语言“[]”,因为“代码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相比起来,腾讯云出海动作稍晚,这与腾讯云自身在集团的身位有关。此前在2013年9月,腾讯云才正式对外开放。三年又三年,直到2016年,腾讯云才逐渐发力。当时,一个显眼的信号是,2016年腾讯云峰会上,马化腾首次出现在会场给云站台。也正是在这场峰会中,腾讯云发布出海计划。和阿里云一样,腾讯云的出海策略主要是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韩国、日本、印度、新马泰等地区),此后再向欧美地区扩展。如今,数年时间过去,一同出海的国内云厂商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全球市场,较为常见的是从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的角度,来梳理各大云厂商的出海实力。云计算基础设施由可用区(AvailabilityZone)和覆盖区域(Region)组成,其中可用区指一个数据中心群(由1-6个服务器在6万以上的数据中心构成),每个区域由数个相互隔离的可用区组成。可用区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有云厂商的出海能力。根据官网数据,阿里云基础设施目前已面向全球四大洲,开服运营27个公共云地域、83个可用区;腾讯云则有27个物理地区,70个可用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华为云全球可用区为61个。阿里云可用区分布腾讯云可用区分布从这个层面来看,一同出海的国内云厂商中,现阶段阿里云有一定的优势。此次,阿里云再次把出海的位置摆正,加上接连数家云厂商群体性动作,是什么因素驱动新一轮出海潮?凡事总有两面,不妨从激励侧和压力侧来看。现如今,以东南亚、非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庞大的人口基数、逐渐完善的网络基建、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等都像极了“几年前的中国”。根据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市场统计报告,欧美市场大部分国家的增速在30%左右,很少超过40%。而整个亚太市场增速较大,例如中国、马来西亚、泰国都超过了60%。暨此,加之中国企业出海浪潮,种种因素之下,给云厂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从压力侧来看,一方面,如今国内云计算环境趋于内卷,云厂商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主流云厂商既要防范大型公有云巨头,又要面对同类中小型云厂商,所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另一方面,近年来,政企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给云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由于和互联网市场的游戏规则不同,有国资背景的国家队选手更受关注,互联网云厂商并不占优,该趋势在2021年尤甚。面对国内市场的“红海”竞争,以及云服务市场新逻辑,为了新的增长空间,各家把目光瞄准海外。正因此,云出海迫在眉睫。获客靠“买买买”?云厂商如何在海外这个广阔而又充满希望的市场里开疆扩土,是外界最关注的问题。先以国内市场为例,拿最主要的IaaS层产品来说。IaaS层功能主要包括计算、存储、网络等,上游硬件资源的高度同质化,客观上决定了IaaS产品的高度同质性。尽管不同厂商技术路线上可能存在差异,但终端产品功能等是趋于一致的。产品服务同质化也就意味着平台不得不面临价格竞争,而价格接近情况下,多出来的资源优势能够吸引合作伙伴的加入。因此可以看到,销售手段之外,国内云市场中价格战和资源战是获客最有力的手段。以腾讯云为例,其主要上市公司客户包括拼多多、美团、滴滴、斗鱼、永辉超市、快手、同程艺龙等,基于关联交易或其他条款披露数据,测算得到2020年上述云业务收入占云计算业务收入比例约15.9%。腾讯云关联收入的占比,恰恰反映了资源能力对云计算业务发展在IaaS层的重要影响。对应海外市场,由于缺乏具体营收数据,因此无法估算关联公司云业务营收占比,但从重点客户的导向上,同样能够体现出国内云厂商的获客思维。目前,国内云厂商的海外客户主要为两大类,分别是国内成立的、立足国内、面向海外的出海企业,以及海外的本土客户。先看后者,由于海外市场初期对于国内云厂商品牌认可度较低,因此想要获得海外本土客户的认可,常常需要通过严苛的服务标准和评估规范。但除了少数大厂之外,在出海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国内大多数出海的中小云计算公司,往往会选择做国内出海客户的生意。至于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厂商,则选择两条腿走路。国内的出海企业不必多说,以阿里云为例,大疆创新、每日瑜伽、大拿科技、UC浏览器等,都是阿里云的海外客户。而在海外本土客户获客上,在大客户方面,一个惯用的手段是借势集团生态投资入股。以东南亚为例,阿里和腾讯都投资了大量企业,这些被投企业一般也是彼此的云服务客户。比如在印尼,阿里持股的当地电商平台Tokopedia。此前在2019年5月,Tokopedia第一次开展“斋月大促”,全程为其后台高发流量保驾护航的正是阿里云。为了扩大资本的触达面,2021年阿里巴巴云峰会上,阿里云特意启动“亚洲前进计划”(Project Asia Forward),云部门承诺出资10亿美元,旨在在未来三年培养10万名开发者和科技初创企业。腾讯则投资了东海集团,旗下有游戏业务Garena、电商业务Shopee和金融业务SeaMoney,都对云业务有巨大需求,而东海集团正是腾讯云在东南亚的一个大客户。目前,在国际市场上,阿里和腾讯已经进行了多笔类似的投资。通过这些投资,国内云厂商将触角伸向了更深处。需要注意,通过投资手段获客的另一面是,国内云厂商普遍面临本土化问题。以阿里云为例,最早通过与当地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展开本地化运维。例如,与软银在日本成立合资公司SBCloud,与Meraas集团在迪拜建立合资公司Yvolve。在双方扮演的角色中,当地公司负责提**品推广、销售、运营等本地化服务,阿里云则提供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支撑。立足未来,本地化趋势一定是国内云厂商扩大海外客户群的大方向。在2021阿里巴巴投资者日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表示,阿里云升级了海外组织结构,“我们的服务团队、解决方案团队在逐渐实现本地化,这是我们在国际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过,能否实现三个“Local”,即本地的产品、本地的团队和本地的决策,还是目前所有国内云厂商出海所面临的掣肘之处。始于亚太,止于亚太?近一年内,阿里云先后在印尼、菲律宾、韩国及泰国增设数据中心,腾讯云同样在泰国曼谷、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等地增设数据中心。现阶段,国内云厂商的出海动作主要放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市场。与此对应的是,今年4月15日,在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2021年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份额数据》显示:全球市场中,阿里云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9.55%;在亚太市场,阿里云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5.53%;亚马逊以15.80%份额排名第二,华为云11.95%、腾讯云7.67%位列四五名。乍一看,在亚太地区,国内云厂商具有较大优势。这里再参考国际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最新的2021年第四季度数据,在亚太地区的IaaS和PaaS市场中,根据季度收入,亚马逊AWS、阿里巴巴和微软是亚太地区云市场的明显领导者。其中,亚马逊在五个亚太地区中的四个次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远远领先于其区域竞争对手,而阿里巴巴除了在中国拥有领先优势,在东亚其他地区、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的市场地位则有所下降。可以看到,除了在中国市场,国内本土云厂商出现的频次较高,在亚太地区细分的次区域中,国内云厂商仍然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这里两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有如此出入,一是在于数据口径不同(Gartner的IaaS,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IaaS和PaaS),二是在于亚太地区中,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有的规模较大。那么放眼国际呢?这里从全球四大区域来划分云厂商的实力,同样依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不同区域云计算品牌的影响力数据。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全球主要四大区域的三个区域中,都是亚马逊AWS、微软和谷歌排名前三。只有在亚太区,由于中国市场的影响力,阿里云排名第二,腾讯云排名第五。这是2018年的数据,Synergy Research Group没有发布过2020年之后的数据,可以参考IT监控平台site24x7发布的《2020-21年IT管理状况调查报告》评估。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就组织使用的云提供商而言,亚马逊AWS以78%响应率保持其作为最常用的云平台的领先地位(可能有偏颇之处)。国际范围内的其他地区,亚马逊AWS同样位于领先位置。当然,现阶段国内云厂商距离国际云厂商的影响力还有一定的差距。以亚马逊AWS为例,在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发布《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亚马逊AWS毫无悬念地再次霸榜,而这是亚马逊AWS连续第11年霸榜。反映在可用区上,官网显示,亚马逊AWS现已在全球26个地理区域内运营着84个可用区,并宣布计划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区新增24个可用区和8个AWS区域。从可用区分布来看,AWS在云计算市场更为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分别有25/24个可用区,而阿里云分别仅有4/5个可用区,其中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的节点主要分布在亚太地区。尽管亚太地区潜力巨大,但目前暂未成熟,因此可用区的分布差异,也就是业务的地区分布差异,正是亚马逊AWS与国内云厂商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果只评估商业因素,国内云厂商同样应该去北美等成熟市场掘金,但问题就在这里。此前,阿里云基于非产品相关的要求,失去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单一头部客户(字节跳动海外业务),导致季度收入增长放缓。可见,当下国内云厂商出海的困难之一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地缘政治等因素。时间回到2016年,当亚马逊AWS等外资云厂商费尽心机,借牌正式入华时,阿里云等国内云厂商则正在加速国际化布局,而如今外资云在国内的落寞结局,似乎也成为了国内云厂商出海的平行时空。【 作者丨樟稻编辑丨伊页】参考资料:德邦证券《解析云计算的成长与竞争逻辑》光大证券《IaaS行业深度报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阿里云的国际化突破策略分析》财新《中国云全面战争》
相比隔三差五在社交平台上打上两场口水仗的友商,vivo算是手机营销界的一股清流,在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中,稳稳拿下了2021年中国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接下来如何保持胜势,并且更进一步,成为vivo面临的新命题。vivo对此有清晰的判断,“2022年,将是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确实,手机行业从不缺乏竞争与变数,当下的局势更加严峻。面对苹果、三星的攻城略地,友商们全都卯足了劲向前冲,小米的MIX系列、OPPO的Find系列、荣耀的Magic系列,各厂商纷纷树起进攻的旗帜,高端之争已一触即发。这就需要比以往更积极的应对行动:停更NEX系列,推出折叠屏旗舰vivo X Fold与Note大屏旗舰,冲高端的重任交给X系列,在产品规划上,vivo有了更明确的章法和更强烈的竞争欲望。悬念在于,vivo这个“新王”还能否扮演领军者角色?折叠屏蝶变“vivo X系列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10年23款产品,我们把‘敢于追求极致,持续创造惊喜’铭刻在心,为大家带来了数不清的科技创新:像大家非常熟知的全球首款Hifi手机、首款屏幕指纹、首款升降摄像头、首款微云台防抖......”4月11日晚间,vivo产品副总裁黄韬在发布会上表示。据他透露,vivo X系列到今天累计用户已经超过1亿。伴随着他的开场,vivo首款折叠屏手机X Flod,以及大屏商务旗舰X Note和首款平板电脑vivo Pad也正式发布。vivo的折叠屏旗舰,比友商来得稍晚一些,却喊出了开启折叠屏2.0的口号,底气何在?折叠屏发展至今,手机厂商各显神通更新了多代产品,却仍未彻底解决各个痛点,折痕、性能等妥协之处仍有待优化。GfK赛诺调研显示,消费者最关注的折叠屏产品因素依次是折痕、价格、折叠展开比例等,影响购买行为的因素中,首要考虑硬件配置。显然,折痕的存在犹如一道门槛横贯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这对使用体验是一种难以忽视的伤害。在各家折叠屏产品发布之时,对于淡化折痕的把控,从来都是重要的突破方向。铰链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最复杂、难度最大,却对折痕的淡化至关重要。这部分结构在提供机械折叠能力的基础上,还要照顾弯折半径、耐久度、防腐蚀性以及成本控制等多重维度,对金属的高精度加工和材质选择上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数次迭代,水滴型铰链取代U型设计成为主流铰链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手机弯折时对屏幕的压力。玻璃盖板材质的选择上,UTG玻璃在抗压能力上的优势则越来越明显。vivo X Fold的航天级浮翼式铰链,就是采用了水滴型设计和UTG超韧玻璃两种主流方案,同时拥有更多独到的突破。其采用了六重航天级材料,搭配浮动中板设计以及UTG超韧玻璃盖板,达到了2.3mm业内最小弯折半径(左右折),并且提升了整体耐用性,在莱茵测试中达到了30万次折叠,将使用寿命提升至10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消费者关心的性能配置方面,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多有打折,例如内外双屏采取不同的规格水平,在折叠前后的使用体验上有所偏科,曾有不够成熟的产品外屏过小且显示效果不佳,导致闭合状态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在vivo的理解之下,内屏和外屏不可偏废其一,不同的使用场景都应受到重视,因此采用了“内外双旗舰”的屏幕配置。vivo X Fold配备了8英寸的业内最大之一的内屏,分辨率高达2160*1916像素,配以4:3.55的黄金比例,带来了可与平板电脑媲美的观看和操作体验,对于轻办公场景下浏览、编辑文档更加友好。外屏则是6.53英寸,为行业最大,更贴近主流直板机的使用体验,微曲设计在带来舒适握持手感的同时,还为下方铰链提供了更大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使用体验配置上,双屏120Hz高刷、全球首款“3D超声双屏幕指纹”、一致性色彩校准方案,在业内也是独一档的存在。从市场趋势看,对于已经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人群来说,手机除了生活娱乐属性外,还有着重要的商务属性,轻办公越来越成为折叠屏的重要使用场景,vivo X Fold则凭借旗舰级的配置、极佳的使用体验精准踏中了消费者需求。相比友商,vivo的折叠屏产品来得稍晚,但相关的经验积累却并不少。事实上,vivo是较早参与研发的厂商之一,早在2018年,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就透露,“vivo在折叠屏上一直都有研发跟踪”。由此,vivo X Fold不仅毫无青涩之感,还展现了令人惊喜的成熟度。因此,vivo X Fold并非跟风之作,而是真正的厚积薄发之作,展现了vivo深厚的科技与设计实力,以及对于高端商务手机的深刻理解。正如黄韬所言:“这一次,我们确实晚了一点,但体验真的好了很多!”花更多的时间和代价,也要为用户带来更完美的体验。这就是vivo首款折叠屏的意义所在。无数历史经验证明,成功者不一定是开创者,但一定是集大成者。慢了一步的vivo自然无缘“开创者”名号,但凭借业内顶级的成熟度有望后发先至,成为笑到最后的参与者。X系列带头冲锋今年是vivo X系列十周年,vivo对这一旗舰系列进行了全面的战略升级调整。vivo X Fold与X Note这两款更成熟、更专业的新商务旗舰的加入,意味着该系列新篇章正式开启,vivo整装出发高端之战。手机厂商不约而同冲高端是对行业情势的必然反应。中国手机市场行业自2018年左右出现饱和,总体出货量开始下降,目前荣米OV形成稳定竞争格局。于是手机行业陷入一种“零和博弈”此消彼长的状态,有业内人士作出判断,未来手机市场增长在于高端,“低端市场呈现一个萎缩的趋势”。因此,如何在高端市场同样取得领先,成为vivo作为2021年中国市场销量冠军的新命题。可以预见,高端之争的激烈程度将远超以往,正如vivo创始人、CEO兼总裁沈炜将2022年看做智能手机行业最具挑战的一年,vivo大刀阔斧的产品线变革正是为高端之战做准备。vivo在高端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经验,X系列在过往十年的成功发展就是一个在中高端站稳脚跟的历程,多次引领行业方向,证明了vivo不俗的产品洞察与实力。曾搭载在vivo X30系列机型上的Exynos 980芯片是三星首款集成5G SoC的产品,在当时业内首次采用A77架构,相较上代产品性能提升20%。其由vivo和三星联合研发,为此,vivo前后共投入了500多名专业研发工程师,历时10个月,联合三星在硬件层面攻克了近100个技术问题。在秀了一把技术实力后,vivo X50系列展现了深刻的消费者洞察。基于短视频时代消费者的专业影像需求,vivo将微云台技术搭载在2020年X50系列机型上,其防抖成像的效果独树一帜,凭借高端影像差异化打法,vivo X系列赚足了眼球。在过去的2021年,vivo在影像产品和技术上持续发力,将自身优势做到最大程度的发挥,X系列产品也在定位上逐步上探。本在X50 Pro专属配置的微云台,已在X70系列手机上实现全系列标配,助力vivo影像技术覆盖了更多用户。同时,在2020年底X60系列上落地的“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以高端影像收获好评,2021年下半年在X70系列上搭载的首款自研专业影像芯片vivo V1,将影像优势持续放大,两款产品的相继成功,撑起了vivo在高端领域的认可度。“高端影像”里程碑之外,vivo X系列曾数次引领行业风向。例如,2018年在业内还在为正面指纹拉长“下巴”苦恼时,vivo首发了屏下指纹识别;全面屏风潮下,vivo NEX创新性的升降摄像头设计,实现了“零界全面屏”,都在彰显着vivo更超前的行业目光与实力。从市场成绩看,vivo已在高端市场取得阶段性的成功。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2021年底,中国市场4000-5000元的价位段,vivo以24.1%的市占率位居第一。目前,vivo X系列中,数字系列担当专业影像旗舰的角色,vivo X Fold定位于专业折叠旗舰,vivo X Note则定位大屏商务旗舰。“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共同向高端市场进发。vivo X Fold站在C位,将以更专业、成熟的姿态为消费者带来突破性的使用体验,对于vivo来说,也是一次提升高端手机产品力与品牌力的契机。设计驱动引领在2021年底致辞中,沈炜提到vivo不变的初心:“始终坚持本分平常心的企业文化,凡是回归事物的本原,排除压力、痛苦、诱惑等一切干扰,尤其是要付出代价的时候,坚持做正确的事,并力求把事情做正确。”在做正确的事之余,2021年vivo将“设计驱动”新加入了核心价值观,这代表了极致的用户导向。让消费者从“选择”到“热爱”,从“满意”到“主动推荐”,沈炜认为,“真正的突破点只有一个,就是做伟大的产品。”早在2019年,vivo划定了四个长赛道,设计、影响、系统、性能,并且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埋头深耕,从设计到功能配置,每一代vivo产品都聚焦于消费者的核心需求。近年来vivo将影像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正是切中了时代脉搏。当下对于手机影像的需求,不止停留在简单成像上,动态视频、社交互动对手机的影像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云台、自研影像芯片,vivo在高端影像的探索对产品力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产品力的提升不仅来源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洞察,也来自在技术上的长久坚持,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强大的技术储备和科技创新才是发展根基。性能赛道上,越来越高的游戏娱乐需求需要更强的硬件配置作为支撑,甚至催生出了游戏手机这一细分赛道。vivo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建立模拟网实验室,设计高实时计算,智慧调度计算、高速追载三大引擎,提升手机的计算性能。技术研发上,vivo已构建了从产品规划、技术规划到技术预研的“铁三角”研发体系,面对未来一至三年的产品规划和实现,从消费者角度推进“铁三角”模式,做到品牌战略和产品战略的完美合拍。近年来,vivo相继成立了用户创新实验室、芯片实验室、模拟网实验室、千镜安全实验室等研究场所,并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在优势领域影像上,从2017年起,vivo就先后建立起7个影像研发中心,相关团队规模已经超1000人。正如vivo高级副总裁倪旭东所称,“科技创新是一家科技公司前进的原动力”,在自研芯片上取得突破就是此理念的最佳范例。为打造专业影像处理器芯片V1,vivo研发历时24个月,研发团队超300人。将专业影像芯片与自研算法软硬结合,真正提升影像体验,同时引领行业方向,这得益于vivo坚持技术研发的长期主义和前瞻性。vivo不仅密切关注未来3至5年的技术发展,也会着眼和布局5至10年的技术探索,确保在核心技术方向持续领先,与时俱进。目前,vivo已经启动了面向2030年的6G超前技术预研与探索。显然,vivo是一家看似低调的科技公司,却并不缺乏对行业时局的精准把握和敏锐的行动力,“埋头种因”之下,将收获产品力与品牌力共同提升的“果”。结语一朝一夕的成功非vivo所愿,锚定更长久的目标,是其坚持长期主义的底层信念。推出更成熟的折叠屏手机、更优秀的影像旗舰,并不是vivo产品的终点,“穿着用户的鞋子,在公司奔跑”,将贯穿vivo发展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