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秦英林:决定命运的那一刻,是怎么跨过去的?


作者 | 深鹏

编辑/校对 |墨眠、顾树

数据支持 |勾股大数据

本文共计7144字,预计阅读时间18分钟。

1992年,河南小伙秦英林很苦恼,到底是辞职下海,还是继续待在原来的国营单位南阳市食品公司肉联厂。

现在看来,这似乎不应该为之困扰,但是当时,确实不是那么容易选择。

那年最大的事件,是邓公的南巡,一次极具标志性的南下,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一页,随之而来的全民经商热潮,大量的公务员、国企职工开始离开原有单位,投入商海,还诞生了影响一个时代的“92派”。

此时的秦英林,也不淡定了,看着滚滚的时代浪潮,他总觉得自己应该干点啥,总不能在原地踏步,何况,原地也并不好。那个年代,很多人还只是停留在“铁饭碗”的观念中,秦英林作为大学毕业生,又进入了国营单位,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营单位早就没有了当年的威风,摇摇欲坠的裂痕已经出现。

走还是留,第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的他,没有答案,于是回了一趟老家,希望能从老父亲老母亲那里获得一些开导。

01

乡土

生于河南农村的秦英林,有着很重的乡土情结。这也是他高中毕业时放弃河南大学报送资格,改选河南农业大学的原因。

小的时候,中国正值贫穷落后,吃饱饭都是奢望,吃肉就更不用想了。那时的秦英林,就有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梦想,希望能多吃几顿猪肉,如果家里有多几头猪,那真是天大的美事。

14岁的时候,秦英林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叫黄兴文的人靠养猪成了万元户,养猪还能致富,这可真的让秦英林动心了,对于一个时常饿肚子的人,有什么既能填饱肚子,还能赚钱的事情重要?

于是,他极力鼓动父亲养猪,老实巴交的父亲也被他说动了,用辛苦攒下的800块钱,买了20头猪仔,开始了养猪致富之路。

然而,命运有时总喜欢开老实人的玩笑,美好的憧憬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打败,由于缺乏防疫经验,猪仔得病后一家人无计可施,最后竟然眼睁睁看着猪仔一头头死去,唯一剩下的一头,也不可能挽回损失。一家人陷入巨大的失败中,虽然那时还不流行什么加杠杆,不至于债务缠身,但800块的投资,对于当时的一户人家,也是非常大的了,还没算后来的养猪费用。

遇到这种事,一般人都会退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秦英林却有另外的体会:不是养猪不行,而是自己和家人太缺乏养猪知识了,这也奠定了他后来努力求学的方向。

1984年,秦英林放弃河南大学的保送机会,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顺利被分配到南阳市食品公司肉联厂,并与青梅竹马,兽医专业毕业的钱瑛喜结连理。但经过几年的工作,加上1992年社会剧变,秦英林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幕。

其实,秦英林对未来的规划已经有了雏形,他想回老家养猪,只是年轻尚轻,不能马上下决定。这一次回到老家,乡土味扑面而来,他感受到久违的乡情、亲情,尽管那个时候的老家,和中国广大农村一样,异常落后破败,但在秦英林眼中,这无疑是最美丽的风景线,与国营厂的单调、乏味以及千篇一律相比,这才是秦英林想要的,于是他心中的想法更进一步加强了。

不过,在老父亲那里,他遇到了难题,和很多淳朴的农村父母一样,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想的就是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这倒好,明明在城里找了个铁饭碗,现在却又回到农村养猪,这想法也太没出息了吧?

只是,父亲心里也明白,秦英林固执的个性以及对养猪的兴趣,当年他选择河南农业大学的时候就已经“领教”过,这一次,他觉得也很难阻挡得住。

果然,秦英林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最终坚持自己回家养猪的想法。返回县城,秦英林很快办理了离职手续,幸运的是,媳妇也跟着她一起辞职回乡。

02

起步

回到家乡,秦英林一如预期中被人嘲笑,身前身后被人指指点点,成了家常便饭。

“秦家那个,好好的单位不干,回家养猪,不知道怎么想的?”

“最倒霉的还是他爸,自己做农民也就算了,现在连儿子也在步他后尘。”

“这一家子,看来是一辈子都得做农民了,还有下一代,再下一代。”

语言中满是尖酸刻薄的嘲笑,在那个娱乐项目贫乏的年代,秦英林一家俨然成了村头大爷大妈们最好的排解苦闷的笑料。

秦英林一家也没少被这些风言风语气到,尤其是母亲,其实老人家是很受不了这些的,不过她也明白儿子的性格,一旦下定决心,他会义无反顾,即使唠叨再多,并不能改变什么。秦英林开始也受到这些干扰,不过他还是专注于怎么把猪养好,因为这是唯一引起他兴趣和热情的事情。

和当年怂恿父亲卖猪来养一样,这一次,他也是先买了22头猪仔来试水,不同的是,经历了系统性学习和工作的他,有了比父亲更科学的做法。

这个时候,农民家庭最朴实的一幕出现了,虽然家人不理解自己回乡养猪的决定,但在秦英林面临资金困难时,他们又纷纷施出援手,哥哥拿出了仅有的几千元,弟弟把自己结婚盖房子的钱也是借给了秦英林。最后,东拼西凑了两万元,在村里盖了一个猪舍,为了省成本,夫妻俩还亲自当上了建筑工。

猪舍建好,猪仔入栏,开料、喂养、清便,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和当年一开始就遭遇疫情不同的是,这次上天似乎很眷顾它,这22头小猪并没有发生太糟糕的事情,长得肥长得快,也可能是因为夫妻两人都是读过大学的,比上一辈懂的科学养殖知识太多太多。这22头猪仔顺利长大出栏之后,秦英林又入了更多的猪仔,扩大了养殖规模。

1995年,正当顺风顺水之时,传染病不期而遇,这一次还是在扩大规模之后,起初秦英林还是比较着急的,何况上一次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更严重的是,传染病很快夺去了几十头猪的性命,如果情况继续恶化,很可能全部的猪都会受感而死去。

危难之下,秦英林没有一味地抱怨时运不济,而是很快想出了点子,找母校帮忙,他先后拜会了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寻找解决办法,最后是母校的教授点醒了他,并指导他在东北找到了一个好的疫苗,最终成功战胜传染病,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经过这么一次“生死”考验,秦英林更加深刻地领悟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加上第一次和父亲养猪因为知识匮乏而失败的经历,他已经明确要不断向科学向知识要效益的想法。之后,秦英林的规模继续扩大,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但随着知识学习和经验的累积,逐渐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猪舍越来越不够用,用现在话说,被产能卡住了前进的道路,怎么办才好?

夫妻俩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扩建猪舍,恰好当时又有地,而且现有猪舍就是他们一手一脚搭建起来的,所以再建一个,没啥难度。但问题在于,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新建的猪舍还是不够用,难道还要自己继续建?同时,猪舍多了之后怎么管理,也是一个难题。

这在当时人看来,有点像幸福的烦恼,但现在看来,那就是决定牧原养猪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03

探索

当年,中国的养殖业整体上还是小农模式,看起来很庞大,但却异常地分散,绝大多数都是农户们自己养几头猪,多的也就是十头八头,没有任何规模化可言。

中国小农模式

但需求上,经过改革开放的十多年,中国人慢慢有钱了,不再像过去贫穷年代那样想吃吃不着,猪价开始上涨,但小农模式在扩大产能方面很困难,看到这一切的秦英林也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能够出更多的猪,从而赚更多的钱?

其实,当时已经出现了一种养殖模式,就是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说起这种模式,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温氏创始人温北英也是长期在农村一线养鸡实践中悟出来的大道理。

到底是自己建还是走公司+农户的模式,秦英林起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还有过一段非常痛苦的思考时期。

如果我们将目光回到当时,你会发现,其实走公司+农户模式,好处实在是太多了,自己不用投那么多钱,轻资产运营,又能形成利益共同体,是低成本扩张的不二选择,秦英林开始也很喜欢这个模式,但转头想想,如果用这种模式,如何确保养殖的质量,如何降低养殖成本,又如何有效应对中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秦英林的顾虑不难理解,养猪和养鸡不同,养猪的周期更长,投入成本更大,面对的风险也更多,更重要的是,养猪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要大过养鸡,贸贸然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农户,就必须进行非常系统的知识传授,还要加上养殖过程中时时跟进,这么一圈下来,其实自己的付出一点都不少,但如果不用这些模式,又如何扩大规模呢?靠两夫妻自己搭建,始终不是办法。

这个时候,读书人的开阔视野帮助了他,为什么不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

在1990年代,说得最多的就是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上学时他也没少听说国外的农业如何的现代化,美国几个农民如何管理成千上万亩农场的牛逼故事,如果外国的经验也可以复制,那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想通了这一点,秦英林好像脑袋开了光,他拼命地查找有关发达国家养猪模式的资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工业化养猪是可行的,尤其是在美国,一个几十万头的养猪场,不到10个人控制即可,因为很多工序都是机器在做。

比如自动喂养器,把饲料从库房通过传动带直接到了食槽,还有水管、排风扇甚至中央空调,确保猪舍的水补给、空气调节,给“二师兄”最好的生长环境;

猪场的地板设计也很讲究,镂空方式使得猪粪可以及时流到下方的化粪池,确保地板始终不会积累过多的粪便而影响整体的环境;

宰杀方面同样很讲究,美国养猪场都有自动宰杀设备,电击、倒挂、拔毛、开边、去内脏等等一系列操作,都在流水线上完成,整套流程走下来,省时省力省成本。

美国自动化养猪模式

与之对比起来,虽然秦英林的猪舍已经有了不少科学的影子,但还是显得太落后,如果再看看当时普通老百姓的养猪方式,感觉还停留在满清末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了美国的参照物,秦英林决定走自建道路。

04

牧原模式

后来的事情,被流传很广泛了。

2000年,秦英林先生设立牧原股份的前身牧园养殖,开展生猪育种工作;

2005 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种猪群的质量和规模及提高商品猪品质,牧原从加拿大引进 470 头曾祖代种猪,建成了当时国内较大的加系核心种猪场;

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公司产业链不断完善,从单一的商品猪饲养,逐步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生猪养殖产业链。

这一段招股书上的描述,简单明了,也基本交代了牧原成立之后所做的一切,就是自建自繁自养道路。

再后来,非洲猪瘟肆虐,牧原的自建模式显示了巨大的优势,秦英林也籍着这个机会,大肆扩张,产能一下子从几百万头,飙升至几千万头,大幅领先其他猪企,成为中国最大的养猪企业,也是单位成本最低的企业。

这个时候,很多人才如梦初醒,业界也牵起养猪模式的大讨论,到底是温氏的公司+农户好,还是牧原的自建模式好。当然,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两派都有不少拥护者,也很难明确地分出胜负,但是从结果上看,牧原模式在规模化、工业化、成本方面已经显示出优势。其他的猪企也纷纷效仿,就连温氏自己,也在研究和实践自建模式,侧面也证明了牧原模式的成功。

牧原现代化大型养猪基地  来源:公司官网

来源:公司官网

其实,现在说起来很云淡风轻,但牧原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外人可能很难体会得到。

自建需要的条件,远比公司+农户要高,资金、土地、设备、人员、系统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也不容有失,牧原在国内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好在有美国的工业化养猪模式的参考,省去了很多在“无人区”探索的成本。

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如果要深究牧原模式成功的原因,除了虚心、耐心、决心学习和实践先进国家经验之余,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家的战略定力。

要知道,2000年后的中国,有过两段非常美好的高增长阶段。

第一个是2001-2008年,以中国加入世贸为开端,全球制造业蜂拥转移至中国,开启了中国加工制造业、外贸业最高光的时刻。那个时候,也正是中国农村人口从农业转移至城市加工制造业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梦想着往城市跑,但是秦英林并不为所动,依然一头扎进猪圈,和“二师兄”们你侬我侬。

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7年,中国开启了基建+房地产的经济增长模式,太多的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就是通过房子改变人生,好多企业,和房地产八竿子打不着,都纷纷抛弃原来的业务,涌入房地产,但是秦英林依然不为所动,依然一头扎进猪圈,和“二师兄”你侬我侬。

如果按照普通人的理解,秦英林太傻了,这两个阶段,但凡开窍一点,不管是到沿海城市随便开个加工厂,又或者开发几个楼盘,再不行,炒房也可以啊,能够赚到钱已经是不计其数,何至于窝在农村,和猪屎猪尿混一块?

而这,或许才是秦英林成功的奥秘,他自始至终都只做一件事,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把猪养好,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从14岁怂恿自己父亲养猪开始,到后来辞去铁饭碗,亲自建猪舍,买猪仔,喂养、防疫、清粪、屠宰,再到成立牧原,艰难探索和践行自建模式,我们看到的秦英林,是一条道路走到黑的秦英林,我们看到的牧原,始终在自己的模式上不忘初心的牧原。

牧原模式,就这样被一步步地打磨出来了。

05

尾声

在过去30年时间内,中国的变化如此之快,出现的机会如此之多,当然涌现的诱惑也是如此之多,我们看到无数的人崛起,无数的人陷落,成功人士和失败人士都如过江之鲫,唯独少见的,是始终能够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因为少,所以才极其的难能可贵。

格隆博士经常说一句话:在股票市场,一年5倍的公司比比皆是,但五年1倍的公司寥若星辰。

如果再来细味这句话,道理再简单不过。

是一年5倍的公司不好吗?

绝对不是!

是五年1倍的公司很好吗?

也不能这么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年5倍的公司,既然来得快,也可以去得快,如果上涨并非基本面驱动,并非内生增长动力,只是市场炒作,流动性泛滥所致的话。反倒是五年1倍的公司,看似慢,但如果有扎实的根基,依靠基本面,依靠强劲的内生增长,每一步上涨都有强大的支撑力,这样的公司涨上去才不容易掉下来。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的企业家风一吹就倒,而有的企业家却韧性十足,狂风暴雨甚至地震海啸都拿他们没办法?

听过无数个理由,但我仍然觉得没有触及核心,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香港商人李兆基的访谈。

主持人杨澜问他,在过去50年的地产生意中,香港起起落落,为什么每一次都能够度过难关?

他回答中提到一个点,说的是他对于地产什么都懂,之后他举了很多例子,如何看政府规划、如何看图纸、如何发现地区的好坏、如何发现哪些有可改造的楼盘、如何估价、如何看待未来发展,诸如此类,言外之意,就是关于地产的一切,他都熟悉,所以他能够在几十年的香港地产界屹立不倒。

而其他人,正如李兆基所言,就只懂一样,不懂第二样,他们可能很会看规划图,但不知道那个地区好不好,很多投资的老板都这样,因为自己的知识不够全面,所以需要问这问那,先不说能不能问清楚,即使能,时间也已经过去,很可能错过最佳的机会。

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生意经,特斯拉的马斯克同样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当年为了解决特斯拉的“产能地狱”,他吃喝拉撒都在超级工厂,前后持续了三年,在解释为什么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成功时,他只说了一句:我可以告诉你,特斯拉车上每一个零件是怎么做出来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意,然后把生意的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到位,要对生意的一切都了然于心。

一个老板,能够做到这个层面,又焉有不成功的道理?

再回归到最初,秦英林一手一脚把猪舍盖起来,把猪仔养大、出栏,还有此前要面对的种种非议,凑钱、购买饲料、处理猪仔的防疫和病患问题,以及后面的销售、回款等等,相信关于养猪的所有环节,他都经历过,所有的坑,他都踩过,所有应该有的错误,他也犯过,更重要的是,一路专注与坚持,让他能够解决林林种种的问题。

如果这样的企业家风一吹就倒,那些不学无术、只会照本宣科,甚至一门心思只顾着抢风口、割韭菜的所谓老板们,又该如何结局?

商场如战场,我们不能确保每一个勤奋努力的人都能够如秦英林、李兆基、马斯克一样获得巨大成就,我们也无法保证每一家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的公司一定成功,但是,如果总是三心二意,无法专注于一个正确的方向,不去坚持做正确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公司都能够取得成功,那这个逻辑无论如何都是讲不通的,即使一时获胜,时间一长,就什么都暴露了。

张磊说,时间是投资的朋友。

其实,做企业,做企业家又何尝不是?

全文完,感谢阅读。

参考资料

REFERENCE MATERIAL

1.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2.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3.河南首富秦英林:大学毕业后扔掉铁饭碗. 跟媳妇一块回家养猪. 明史官. 2022(07)

4.河南首富秦英林,给母校河南农大捐款10亿,还曾经捐2个亿给武汉. 商界锐评. 2022(07)

5.河南千亿富豪秦英林,靠22头猪起家,如今是中国养猪界首富. 踏雪觅史. 2022(05)

6.把握市场规律促进养猪业发展[J]. 龚万明. 养殖与饲料. 2007(09)

7.中美猪肉产业贸易互补性及合作潜力研究[D]. 张龙.福州大学 2018

8.看美国如何养猪.冷安钟李萍.猪业观察. 2014(11)

9.中国养猪业在走美国的道路. 新牧. 农业知识. 2015(21)

10.温氏、牧原轻重模式PK养猪巨头扩张提速[J]. 蒋政. 猪业观察. 2018(03)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4

  • 推荐
  • 最新
  • 苏州小肥
    ·2022-08-19
    不错
    回复
    举报
  • 财源广进LZW
    ·2022-08-19
    回复
    举报
  • JAJA幕幕
    ·2022-08-19
    Q
    回复
    举报
  • kevinz78
    ·2022-08-19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