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回归,胜算几何?

“雷声大雨点小”很有可能是酷派所谓“重返第一梯队”的主基调。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酷派集团创立于1993年,前几年在“卖身”给乐视后,因遭遇资金链危机而被深度拖累,在国内市场上“消失”了许久。如今,临近“三十而立”的酷派,已经愈发心有余而力不足。

8月8日,酷派集团(02369.HK)发布了2022财政年度中报业绩预告,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预计增亏,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金额预计约为3.05亿港元。

(图源:公告)

之所以要尤其关注酷派的业绩,是因为在2020年,酷派为应对疫情对美国市场的持续影响及配合公司发展方向,正式宣布将重回中国市场,重建运营管理团队。2021年10月,酷派董事长兼CEO陈家俊又高调宣布:“三年内重返国内手机品牌的第一梯队。”

很明显的是,面对今年半年报的挂亏,酷派并没能迈出顺利的第一步。由此不禁思考:以酷派当下这个状态,“重返第一梯队”到底有几成把握?

昔日王者何以沦落

酷派的曾经可谓“风光一时”。

2004年,酷派因推出全球首款双模手机酷派858而一战成名,当年酷派858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同年,其在香港主板上市,一度被业内称为是“中国未来的黑莓”。

之后,赶上移动运营商补贴的红利期,酷派成为国内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跻身国内手机厂商前列,与当时的中兴、华为和联想并称为“中华酷联”,占据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此后的酷派,也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合作模式,其定制机业务比重一度高达80%。

据市场研究公司赛诺数据显示,在2014年5月,国内4G手机市场中,酷派曾以23.1%的市场份额,力压三星和苹果,登上首位。在2014年,酷派的业绩也达到历史高点,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和4.11亿元。

依赖运营商补贴对酷派来说,既是蜜糖也是砒霜。因为运营商们在后续纷纷降低了对定制机的补贴,自然也给酷派推向了困局。

2014年之后,酷派的营收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2015年下跌37%,2016年下跌了42%。2016-2018年,酷派三年累计亏损高达74.6亿港元。

为了止住颓势,酷派通过绑定互联网企业完成转型,但祸不单行的是,2016年底,乐视爆发资金链危机,贾跃亭自顾不暇,酷派自此便在国内逐渐销声匿迹。

反映到股价上,自2016年开始,酷派集团就一直在1港元以下徘徊,截至8月15日收盘,酷派报0.124港元,总市值仅剩17亿港元。相较于2015年6月29日创下的股价最高点2.09港元,已缩水超90%。

“拿不出长处”

“雷声大雨点小”很有可能是酷派所谓“重返第一梯队”的主基调。

去年的财报显示,酷派营收为6.654亿港元,同比下降18.03%,亏损5.72亿港元,同比扩大45.34%。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为手机圈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小米去年营收高达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是酷派的585倍,净利润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9.5%,亦远超酷派。

相比业绩底色的过于“苍白”,酷派的负债问题也值得关注。截至2021年底,公司总负债25.81亿元,资产负债率33%。如今,酷派手中仅8.15亿元现金,再加上超过21亿港元的融资。

为了破局,在今年4月,酷派集团与腾讯云共同成立了下一代操作系统联合实验室,试图通过做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新方式,为行业“内卷”提供出路。可目前,酷派手机的市占率仅为个位数,合作伙伴腾讯仅仅能提供云和AI的支持,没有硬件基础,如同无源之水,酷派想靠新系统弯道超车,难度并不低。

从产品层面来讲,目前国内第一梯队的vivo、OPPO、小米、荣耀的智能手机产品线已涵盖低中高三个档次,在售手机普遍达到20-30款,并开始发力高端折叠屏产品。

酷派在财报中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作为回应,本集团为新产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战略,以提高其市场份额。”市场研究公司Omdia的数据显示,定价91-150美元(约合人民币580-955元)的低端智能手机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大份额,这便是酷派瞄准的重点。

《每日财报》关注到,酷派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两款机型是主打百元机市场的4G手机COOL 20(699元-1099元)、以及主打千元机市场的5G手机COOL 20 Pro(1799元-2099元)。从酷派几个主要自营电商渠道的销量来看,COOL 20贡献最大,去年12月才上市的COOL 20 Pro还没有带来明显增量。

客观而言,酷派手机无论是在品牌还是配置方面,相比于红米、vivo、OPPO等千元机系列,都难言有突出吸引力。

行业红利不再

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0年,中国手机的出货量分别下跌了4.9%、14%、7%以及11%。可以说,手机存量时代已经持续了四、五年之久。

当前手机市场处于红利退潮期,受疫情反弹影响,手机市场需求也比较低迷,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

反映到消费者层面,就是用户不热衷于换机了。所以,为了刺激消费者换机,智能手机厂商们纷纷瞄准了兼顾便携和大屏需求的折叠屏手机。

但是遗憾的是,折叠屏手机并没有如预料般席卷市场。IDC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规模为150万部,仅占智能手机销量大盘的0.45%。

不得不承认,在行业下行的趋势下,已经远离头部的酷派,想实现复兴不容易。官方信息显示,2021年,酷派共卖出了12.63万部智能手机。IDC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3.29亿台。换算下来,酷派出货量占比仅为0.38%。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马太效应正日趋明显,手机市场中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不可逆转。而主要手机厂商选择布局折叠屏手机以及冲击高端,这也变相证明低端手机市场的发展已经告一段落,酷派的侧重点,基本等于“慢半拍”。对于过去的半年来说,酷派近乎没有“前进”。

# 新能源汽车俱乐部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