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100个投资理论,真正能坚持用的有几个?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哦!

大家好,我是刘轰轰

这周行情没啥好看的,如果每天都写,就很容易被市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今天跌了得按摩下,明天涨了炫耀下,跌了要不要抄底,涨了要不要卖出,反而会让我们忘掉投资中需要时刻运用的真正核心理念。

毕竟市场先生的情绪我们控制不了,但市场先生的体重(估值)我们每次过个称就知道了。当然光有估值也不够,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机构对某家公司的预期,以及在未来是否会有预期差——这些最本质的东西,说起来容易,但没有足够的经历和定力是做不到的。

比如特斯拉概念的热管理龙头三花智控,之前从22块一路下跌到最低13块多,现在早就突破新高了,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不可控的体现。

这个结果就体现在了“二八定律”中——赚钱的是少数人,大多数跟随当下热点的,即便一时运气好,往往都成了炮灰。

所以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时刻记住自己当初买入股票的逻辑是什么——不同公司的股票,可以有不同的买入逻辑,如果你发现逻辑错了,那就坚决卖出,千万不能因为逻辑A买入,逻辑B卖出(除非逻辑B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打算彻底取代逻辑A的),这样无异于跟着市场的情绪上下波动,和韭菜没区别。

在众多逻中,除了为人熟知的基本逻辑(比如巴菲特的买入价值,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林奇从对公司的理解出发来买入),还有一些合适中国特色的基本逻辑。

比如说“政策鼓励的行业,很难赚钱,但是它们的上游可以赚钱”。

这句话可以从过往的很多行业中看到——最早美国的淘金热中,大多数发财的并不是淘金者,而是那些卖水、卖铲子的人;现在很多时候国家颁布某个产业政策的时候,早期可能直接相关的公司涨的最好,但最后最赚钱的往往是更上游的公司。

原因是一旦出现了政策鼓励,或者是某个市场方向确定,参与门槛不高的产业几乎,就会吸引大量的人力和资本进入,很快就会因过渡竞争导致内卷,最终就是这个产业本身会进入一种赚不到钱的状态。

所以对我们而言,要想在一个确定性的政策下去赚钱,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到这个政策的上游去,上游相关的公司往往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造新能源车的公司基本都不赚钱,蔚小理在美国市场风险也很大,但背后的宁德时代这几年的成长大家也都看到了,甚至宁德的上游,更是有一大堆赚钱赚到手软的公司。

当然,具体公司怎么选,还要看未来的竞争趋势。

一种是方向确定性比较强的,比如自动驾驶相关的,智能座舱相关的,这两个方向都已经落地,开始了大规模普及的走势。所以相关的公司只要不暴雷,就算今天买在高点长期来看也不会亏,所以这些公司的关键是如何等到一个合适的入场机会。

还有一种是技术上已经落地了,但还没有开始大规模量产化的,比如半固态电池中,氧化物路线已经落地了,等蔚来宣布150kwh电池推出的时候,必然会引发市场的追捧。

半固态电池会用到不同的添加剂,以及某些稀有金属,但这个逻辑市场什么时候会认可,就需要我们保持追踪了。

还有一种是凭借成本优势碾压对手的,这个可能会在一众钛白粉企业上发生,因为生产钛白粉过程中的废水,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磷酸铁锂,但目前不能确定的是这样做的成本和那些原本就在生产磷酸铁锂的企业比起来到底有多大差距。

最后一种是政策上的,比如氢燃料电池,相关公司也有不少了,但比较大的问题是目前主要是to B市场,再加上需要依赖加氢站的建设,所以规模很难迅速起来,所以这部分更多的是炒预期,但我们可以对加氢站的建设保持关注。

思路说完了,接下来说数据:

全国家庭户中,拥有价格100万以上豪车的家庭数量为0.27%,

拥有价格50-10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为0.88%

拥有价格30-5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为2.16%。

拥有价格20-30万汽车的家庭比例是4.46%

——这个数据表面上看,无非就是告诉大家有一个20万以上的车,意味着你在全国家庭中也排到了绝对靠前的位置。从人均财富上来看,能买的起车基本上就意味着你的收入和财富远超平均水平。

但我要说的是更深一层的思考:事实上虽然这个比例看起来很小,但考虑到全国家庭数量,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57423户,也就是4.94亿户,我们按照这个比例来算,5%也就是接近2500万户家庭。

而汽车制造大国德国的人口也不过是8300多万,家庭数量在2019年的调查中也不过是1160万户,从这个角度我想大家可以更直观的看出来,中国汽车市场到底有多大。

也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能买的起高端车的家庭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而这一点早在90年代很多跨国车企就看出来了,并为此针对性的布局中国市场,基本上越重视中国的车企,随后也就取得了越大的成功,比如大众——这种决策,就是一家公司战略级别的决策

如果我们接着从战略的高度去看这件事,会意识到:中国在各个领域仍然在发力突破中,高大上一点的比如光伏、芯片制造,大家平时关注不到的比如盾构机、高铁,这些领域的市场一定也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大量的收入,也就意味着会在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发达国家原本的市场份额就会被中国企业抢走。

以汽车为例,如果说之前小鹏、蔚来出海还多少有点营销的成分在,那么目前中国车企已经有了一个出海的大趋势了——吉利在东南亚市场,长城在俄罗斯市场的布局都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未来5-10年只要中国企业不断地在各个领域突破,能买得起车的家庭数量还会增加,而这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虽然销量上目前达到了瓶颈,但整体上汽车的保有量会不断增加,而这增加的保有量,会越来越多的被新能源汽车拿走,这就是当下市场的一个大逻辑。

今天说的东西看起来似乎非常虚,不落地,但实际上每次研究具体公司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从这些角度认真思考一下,看看这些公司到底符合不符合整体的大逻辑——其实很多人学习投资前1-2年基本的理论就学的差不多了,但关键是怎么正确的用起来,以及能不能想起来要去用,就是另一回事。

点击星标✩收藏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比汽车媒体更懂财经

比财经媒体更懂汽车

关注公众号:未来加电站

更懂投资,更懂车!

我就知道你“在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6

  • 推荐
  • 最新
  • In_s
    ·2022-07-18
    毕竟市场先生的情绪我们控制不了,但市场先生的体重(估值)我们每次过个称就知道了
    回复
    举报
  • 西边有雨
    ·2022-07-18
    轰轰作响
    回复
    举报
  • 干将莫邪
    ·2022-07-18
    回复
    举报
  • faysl
    ·2022-07-18
    🐮
    回复
    举报
  • 梓坚
    ·2022-07-18
    👍👍
    回复
    举报
  • 张朵开开
    ·2022-07-17
    1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