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个基点的加息可能提前来临,举世皆惊
——越重大的事情,才越用平实的表述。
事发突然——标普 500 指数一夜跌入熊市。
昨晚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则报道,举世皆惊——美联储本周可能考虑加息75基点。自1994年末以来, 美联储还从未一次性加息75基点过。
|《华尔街日报》报道,最近几天一连串令人不安的通胀报告很可能导致美联储官员考虑在本周的会议上意外加息75基点。
这并非是一篇普通的文章:
第一,撰写文章的人不普通,是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记者尼克·蒂米拉奥斯(Nick Timiraos),这并非是一个普通的职位。伯南克时期该报的首席经济记者Jon Hilsenrath便有“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美联储经常透过华尔街日报向市场传递重大的信号。
▎华尔街日报首席经济记者尼克·蒂米拉奥斯(Nick Timiraos)
第二,这篇文章刊登于美联储议息会议三天前,美联储官员处于噤声期,没办法向市场传递信号,很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市场“心领神会”。
第三,上周五公布的通胀数据应该超乎了美联储预期(美国5月CPI从8.3%反弹至8.6%),很可能导致美联储态度发生重大转变。虽然市场之前的共识预期是50基点,但上周五过后即使是美联储再不想造成意外,也必须加大加息力度了,给市场带来的震撼总好过在非决议日加息。
第四,华尔街日报短短一篇文章,有四个论据:
1)美联储官员的展望取决于经济形势是否符合其预期,上周的通胀报告显示CPI涨幅超越了预期(先说事实);
2)最近几天的两项消费者调查也显示,家庭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有所增加(再说事实造成的影响);
3)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上个月的一次采访中也表示,美联储将视未来的经济数据而定(搬出美联储主席);
4)包括投行巴克莱和Jefferies在内的几家华尔街预测机构表示,预计美联储本周将加息75基点(搬出华尔街投行)。
所以结论是——美联储将在本周四加息75基点。
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通篇没有深度分析,且内容简短,但就这样得出一个重大结论,很容易让华尔街联想到——这是内线消息。越重大的事情,才越用平实的表述。
就在几个月以前“50基点”还是一个大数字,而现在市场已经习以为常了,“75基点”看起来才是一个有诚意的数字,能够消除人们对美联储行动过慢的看法。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美联储昨晚要给市场制造意外,牵连美股暴跌。如果美联储现在不表现抗击通胀的决心,那么市场就会失去对美联储的信任,过去美联储之所以能够掌控市场(将影响降到最低),前提就是“市场相信”。对市场造成“一次性伤害”总比“失去掌控”造成市场长期无序动荡要好。维护公信力对美联储很重要,在通胀没有实质性放缓前,美联储不能动摇。
昨晚华尔街已经开始了行动。
在《华尔街日报》报道后不久,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迈克尔费罗利改变了他的预测,加入了超级鹰派的行列,认为美联储本周将加息75基点。
市场也发出了强烈信号,对政策变化最敏感的美债收益率飙升: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触及2011年以来最高水平(收于3.362%,涨幅达6.48%)
- 2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全球金融危机前以来的最高水平(收于3.367%,涨幅达10%)
- 3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逾三年高位(收于3.355%,涨幅4.90%)
债券市场发出的信号是,美联储收紧政策将导致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推动实际利率上升是美联储收紧金融环境(降低通胀)的关键。
市场定价显示,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到9月将累计加息175个基点——即50基点的加息有两次,75基点的有一次,本周加息 75 个基点的可能性为 100%。
换个角度考虑,加息75基点也并非坏事,快速降低通胀,才能让市场快速形成共识。其实昨晚过后,很大一部分不确定性已经消除了,我们能够得出美联储初步加息路径:
6月:加息75基点
7月:加息50基点
9月:加息50基点
11月、12月:加息放缓至25基点
这是我先于市场得出的“加息路径”,一旦市场明白过来,股市反而可能上涨。
不过,就目前而言市场还尚未完全反映风险,最坏的时刻还没到来。
$NQ100指数主连(NQmain)$ $道琼斯指数主连(YMmain)$ $黄金主连 2206(GCmain)$ $WTI原油主连 2206(CLmain)$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有点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