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就业歧视与焦虑,毁了谁的未来?

文/王新喜

在最近的两年,35岁被裁员,35岁找不到工作,企业对35岁员工的年龄歧视的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伴随着今年互联网大厂的普遍性裁员,35岁焦虑不仅仅正在成为一种中年人的普遍心病,这种焦虑也正在蔓延到二十几岁的年轻群体之中。

35岁焦虑正在蔓延到众多行业

今年大厂裁员不断,不少中年员工被优先裁掉。日前,九派新闻报道,在失业的5个月里,39岁的K哥投了几百份简历,但几乎都被年龄不符合要求被拒。

在知乎上,近期一个话题非常火热:“既然很多工作35岁就会被裁员,那么深耕一个领域的意义是什么?”浏览次数达到972万,侧面凸显了当下人们的35岁焦虑正在蔓延。

笔者身边就有前腾讯的同事今年被裁后失业,因为过了35岁,找工作也一直不顺利,投出去的简历虽有约出去面试,但许多都以项目经历不够丰富、职位不匹配、年龄不合适为由拒绝,如今几个月过去了,依然还处于失业状态,他自己心知肚明,年龄问题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很多35岁以上被裁员的人进入了外卖与网约车大军。先养活自己,再寻找机会是该群体的共识。但是大多数身处这种状态中的人都明白,机会多数是留给年轻人的,为中年人的敞开的大门已经越来越少。

前程无忧发布了《“35岁+”人群就业压力观察2022》,报告中提到,35岁晋升通道基本被关闭,而仍有过职业晋升的受访者,多数任职于金融券商、人工智能、专业服务、IT软件/专业服务、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精尖行业。

根据早前财经的报道,在招聘市场上诸多岗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这种现象在各个行业和工种的招聘中都存在。

在这种焦虑的蔓延下,在脉脉上,你可以看到大量的职场人都在讨论同样的话题“什么职业35岁没有被裁压力,越老越吃香。”然而众多的回复都指向了教师、医生、公务员这类的稳定行业群体。

在笔者看来,这种35岁的年龄歧视蔓延,也导致了考公热,因为体制内的铁饭碗成为香馍馍,在体制外,35岁的年龄歧视也给社会催生一种赚快钱的心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只是一份短期的工作,如果在这个岗位上没有在短时间内赚到足够的钱,一旦35岁被淘汰,将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况。

某种意义上,35岁的年龄焦虑正在毁了这些35岁中年人的未来,他们原本可以在壮年的时候一展抱负,毕竟,35岁正是一个人事业上爬坡的最好时候,也是自身的技术、经验、阅历、知识积累到成熟的时候,但在这个时候,却被企业拒之于门外,没有了用武之地,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偏爱年轻化的互联网行业,为何正在走入瓶颈?

偏爱年轻人的这种风气,源于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各互联网大厂都在标榜自己公司的年轻化——平均年龄26岁、27岁、28岁等,许多互联网公司也对此颇为沾沾自喜。但这种年轻化的企业文化也让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颇为焦虑,这些中年员工中,不乏企业的大龄工程师、程序员、技术人才。

“员工35岁被裁”“高龄员工劝退”,许多大厂论坛里一些案例,更是放大了互联网人的35岁危机感。

如果要寻找脉络,是因为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并不是科技公司,而是营销公司或者说销售公司,本质上,他们需要年轻化的队伍来更加深入的了解年轻人的偏好、习惯与潮流,做出迎合年轻人需求的流量产品。

但是当所有互联网公司的队伍都变得年轻化之后,我们发现,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没有技术上或底层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随着今天互联网增量用户走向饱和,互联网的创新也几乎走入了瓶颈,进入了肉眼可见的下行阶段。但我们放眼国外的科技巨头,从微软、亚马逊再到谷歌等,一个个手里都是握着核心技术。微软有操作系统+云技术+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亚马逊有各种服务于零售业务的黑科技,包括云科技、机器人、AI语音等各种技术护城河。谷歌的黑科技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巨头转型产业互联网也颇为成功。

互联网公司没有成熟的技术竞争力,往往在流量红利消退之后,在获取流量的主业之外,就难以打开产业互联网的大门,因为产业互联网,对于技术赋能的要求非常高。

互联网对35岁的裁员,也同样导致了人才流失,年轻人由于技术与经验沉淀的缺失,无力支撑一大大公司的技术壁垒与核心竞争力,甚至之前在原有岗位上犯过的错误,新人要重新趟一次雷。

有业内人士指出:许多被迫离职的中年员工,其实公司为了他的成长付出过高昂学费的,包括出了事故的,系统雪崩了的,集群脑裂宕掉的等等,他们走了,意味着公司交的学费化为乌有,公司是可以请新人,但所有的错误可能都重新犯一遍。

而产品团队的问题在于,它的知识传承太感性,很难通过制度和流程的设置,让经验与教训一代代传递下去。新人还得原封不动地再踩一次才恍然大悟。

这无疑也说明了,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依然难以逃脱劳动密集型的本质。

有行业人士谈到,他盘点了他那些微电子专业毕业的同学,很多人都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到了小公司。要么当骨干,要么创业,还有少数一些人稳定在央企以及研究所。

35岁就业歧视,不利于底层技术的突破与精进

事实上,如果35岁的焦虑蔓延到芯片等技术行业,那将是危险的。

而技术行业,中年人的经验非常重要,比如芯片行业,有业内人士谈到,IC行业则需要经验的积累。上一个项目的经验,对于下一个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芯片项目通常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他表示,当某IC企业的高层也学着互联网企业开始吹嘘队伍年轻化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这家企业人才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果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芯片企业,是值得担心的。

在芯片制造领域被美国卡脖子的华为可能更加明白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任正非曾经说过,芯片光砸钱是没用的,要有大量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但是一个人才发展到成行业专家,没有时间积累是很难的,你不可能要求这些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都在35岁以下。

综上所述,35岁年龄歧视现象,让国人普遍存在安全感缺失,倾向于赚快钱,而芯片行业恰恰是需要长期沉淀与积累的行业,如果在大量技术人才因受年龄限制,处于巅峰的时刻被辞退,也将因此导致技术断层,对行业的技术提升与打击都非常大。

其实我们会发现,欧美日本基本上都没有35岁焦虑。在硅谷的 IT 公司,尽管年轻化也很普遍,但许多 40 岁以上的人依然有发展与生存空间,甚至高龄的基层程序员也是普遍现象。这也推动了底层技术的精进与积累。

Java 之父 James Gosling 创造 Java 的时候已经 40 岁了,目前几乎是最主流的 Python 是 Guido van Rossum 在 35 岁时创造的,Bjarne Stroustrup 在 35 岁时创造了 C++,而在 2009 年,Ken Thompson 以 66 岁的高龄和 53 岁的 Rob Pike 等人发明了 Go 语言。Webpack 作者四十多岁才创造出了这个世界上最流行的打包工具,VSCode 核心开发人员有 60 多岁。

在日本,终身雇佣制的文化间接也推动了日本在众多高精尖的工业化科技领域的成就,它可以将有技术与经验积累的人才长期绑定在企业内部,所带来的积累传承给企业带来的助力与技术升级与突破。

在这些国家,他们注重人才在一个行业的稳定积累。尤其是日本,在一个职位干一辈子也颇为常见,由于没有35岁焦虑,技术人才可以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岗位持续深耕与精进,这无疑为该公司的技术突破、经验沉淀以及行业的技术沉淀带来了稳固性。

也因为如此,我们如果从各种小道消息去看,很多互联网人由于35岁焦虑,把目光瞄向了国外。在技术前沿的美国硅谷,在北欧甚至东南亚,活跃着大量中国互联网人。他们来到国外后,危机感和焦虑感减轻了一些。在国外写代码的他们,大多数35岁焦虑消失了。

30~40岁正是心智成熟最佳年龄,也有一定的人生阅历,这个年龄被就业年龄门槛阻挡,对个人与公司而言,都是一种损失,而对于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相对于众多科技公司追求年轻化,微软就曾公布其员工平均年龄达到 38 岁,但中年人居多的微软后劲颇大,过去几年来市值与营收一度走高。华为无线营销副总裁拉尔斯·邦德林德(Lars Bondelind)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公司一直因为员工年轻、无经验而受阻。

从大量互联网人才流向海外可以知道,对年龄的门槛一刀切无疑正在导致人才的流失。曾经有在海外工作过的码农谈到,公司写 JDK 那帮人年纪都挺大了,不少都是从 Sun 公司那里跳过来了。关于底层以及 API 设计,这批人的经验比新手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你让新手加班加点写出来的 JDK 让人信服么?对于某些技术核心部分,老手的价值大得多。而很多国内企业,包括大厂,更多是坚持拿来主义,不愿意造轮子,自然不需要太多老手。

该反思什么?

一家科技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盲目淘汰 35 岁老员工或是一种短视,而那些厚积薄发的人才,它所能带来的经验积累与爆发点往往也在 35~40 岁这个阶段,这是职场员工最为心智成熟以及对行业趋势具备较深的理解的时候,如果是技术研发型员工,往往能对一家企业在技术上关键节点的突破带来真正的助力,这并非年轻的新员工所能替代。

张小龙捧出微信的时候已经42岁了。马云在 35 岁之前历经诸多失败,35 岁之后才创办阿里,而黄铮创办拼多多的年龄也恰恰是 35 岁。乔布斯捧出iPhone的时候的时候,已经52岁。

底层科研驱动的时代,它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而对年轻化的极端偏执也容易导致大量超出 35 岁年龄界限的技术型人才不被重用,或者被抛弃, 以年龄为界划线,容易错失一些关键人才,而错失一些关键人才,可能也意味着错失一些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机会。

正如有科技行业员工曾对媒体表示,他们已接受这个行业对年轻人的偏爱,却担心(这种趋势)走向极端,尤其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因为一个程序员需要 10 年甚至 20 年去下沉到一个技术领域。

因此,35岁的年龄歧视,不仅会毁了个人的未来,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固执的追求年轻化,可能也会毁了行业的未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应该重视35岁的年龄就业歧视现象,并应该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企业的行为,过于推崇年轻化的互联网文化其实不利于整个 IT 行业的基础科研方向的根基走稳与更好的升级延续。

针对 35 岁的年龄设槛,对于科技互联网产业、对基础科研甚至对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与人才储备、技术升级都是不利的。

在底层科研驱动的时代,它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以年龄为界划线,容易错失一些关键人才,而错失一些关键人才,可能也意味着错失一些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机会。

在今天来看,大多数行业缺乏沉下心长期研究技术的环境氛围,而这种环境氛围的丧失更多源于一种行业性的年龄焦虑,它让年轻人没有耐心沉下去执着于岗位深耕与技术产品创新,而偏向于短时间赚快钱,人们不再聚焦于长期主义的职业规划与提升,技术性人才不断的向管理层方向走,稳定氛围缺失,技术人才断层与人心浮躁的现象也就难免。

在今天来看,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众多行业都在一些关键底层技术层面受制于人,并且迟迟无法突破,或许我们应该从35岁就业歧视开始反思,可能就会有更好的答案。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


# 我对这事儿有想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 海边的船JL
    ·2022-09-30
    35岁焦虑的年纪
    回复
    举报
  • 天父
    ·2022-10-02
    回复
    举报
  • 电脑
    ·2022-10-02
    打卡
    回复
    举报
  • 小樾
    ·2022-10-02
    回复
    举报
  • 苏州小肥
    ·2022-10-02
    不错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