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必答题,云计算如何作答?

作者 | 魏启扬

来源 | 洞见新研社

举办了14年的云栖大会的“风向”变了。

以前的主角是穿着格子衫的程序员,今年的云栖大会,涌入了大量来自交通、制造、能源、汽车等实体产业的新面孔。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国家经济战略所提倡的数实融合新趋势。

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介绍云计算业务的技术突破和最新进展时,表示“阿里巴巴对技术先进性的追求始终不变”

一周后的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为对云栖大会发言逻辑的延伸,张勇表示,“阿里巴巴会始终扎根实体经济”

这两次最新表态,张勇将阿里巴巴和阿里云与数实融合国家战略进行了深度关联,然而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阿里巴巴与阿里云对数实融合奉行的是长期主义,一开始就扎根于此,从来没离开。

一、数实融合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阿里的选择

中国对数实融合的重视是逐步加码的。

在十四五规划中,用了非常大的篇幅对如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行了阐述,要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导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跨越的方向非常清晰。

今年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重申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如何建设制造强国?数实融合成为各界共识,而在数实融合的背后,云计算又是其中重要的技术支撑。从区域之间的产业经济竞争,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算力都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

在国内,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综合算力指数榜的前五强分别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

放眼全球,IDC去年的一份全球算力报告称,全球算力的两极分别是中美两国,紧随其后的依然是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经济强国。

如果上述排名过于宏观,难以体现数实融合对于实体经济到底发挥了多少价值,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过去十年,数实融合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过去的电力巡检依靠人力,效率低下,工作环境还很恶劣,稍有疏忽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如今的智能巡检,远在千里之外也能云端管理大型风力发电机,相比人工效率提升10倍。

过去的产线质检,同样是人力甄别,大量的重复劳动极易疲劳,产品优良率始终无法达到很高的水准,如今借助智能设备,AI识别细小瑕疵,助力精细化生产……

来自《**》的报道表示,十年时间,全国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8%,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

很显然,这是一股难以抵挡的大潮,数实融合不但然数字经济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实体经济面目一新,活力更足、动力更强。

事实上,有关数实融合的探索,阿里巴巴从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电商业务的表面是数字经济,但其背后联接的是基数庞大的实体经济。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呈现在线上的虚拟商铺,商铺延伸过去则是来自千行百业的各类企业和工厂,乃至一环紧扣一环的产业链条。

特别是阿里云的成立,原本是为了解决“双11”的拥堵问题,但其强大的数字能力让商家、工厂能够更好的洞察市场变化,从而建设更加灵活、柔性的生产体系,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淘宝天猫、1688这样的电商平台,阿里在商业领域的实践还跑出了像盒马、银泰、大润发这类典型的数实融合新物种。

电商业务发展了,如何更快更好的将用户购买的货品送到家,阿里又布局物流,推出了菜鸟。

同样是由阿里云连接,线上线下两张网深度融合。从发货揽货到运输配送,物流全程线上可视化;线下则由全球6大智慧物流枢纽,50多个合作港口,每月240多架包机等产业实体构成。

阿里官方数据显示,现在的菜鸟外部收入占比已达70%。

在阿里巴巴的内部实践中,阿里云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支持的是阿里本身的业务,但带动的是覆盖行业的整体水平。

二、Back to Basic的本质是为了更好服务数实融合

回到当前数实融合的需求,呈现出两个趋势,一个是对算力应用的深度,一个是算力应用的广度,因而今年6月的阿里云峰会提出了Back to Basic战略。

从字面上理解,是重新回到云计算的本质,然而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则是通过技术层面的不断进化,来更好的支撑和服务数实融合,总结来说,就是让云服务的计算效率更高、计算成本更低、使用门槛更低、应用范围更广。

基于以上目标,阿里云在云栖大会上宣布2021年10月发布的自研CPU倚天710已经在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并且未来两年20%新增算力都将使用自研芯片。

芯片作为底层硬件的意义不用再多做说明,阿里云能够完成突破,深入到芯片这样的硬件底座,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比采用x86架构的通用芯片,倚天710芯片基于ARM架构,有128个核心,在细分场景上性能突出,比如音视频场景可以提升80%,数据库可提升30%,AI推理可提升70%。

这些长板加强了阿里云的竞争优势,阿里云总裁张建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0%的性能提升可以带来20%利润空间。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自研服务器芯片为阿里云创造了更高的毛利,落在实体经济上的价值则是为用云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用云体验,更低的用云成本。

今年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还推出了云端处理器CIPU,解决了传统分布式架构下,网络延迟慢、超大规模复杂管理等痛点。

按照阿里云官方公布的信息,CIPU向下接入物理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快速云化并进行硬件加速;向上接入飞天云操作系统,管控阿里云全球上百万台服务器,可将云基础设施性能提升20%以上。

同样是通过底层硬件的技术突破来获取性能、体验与成本上的提升,郑纬民院士对CIPU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是一件改变格局的事情,改变了原本由西方技术制定的游戏规则,让我国IT产业建立了全球领导力。”

在软件层面,阿里云采取了以技术引导的核心产品Serverless(无服务器)化、低代码、AI大模型开源等方式来适应数实融合的需求。

在过去,企业使用云服务需要一定门槛,至少要配备一只专门的运维团队,为了保障业务流量高峰时的稳定,不但要配备冗余的云资源,还需运维人员手动调度管理。

这一痛点让很多企业进退两难。上云吧,自身技术力量不足,贸然升级担心旧问题没解决反而又产生了新问题;不上云,数实融合的趋势放在眼前,若不跟上,或将失去向上跨越的先机。

Serverless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云产品通过云平台完全托管,业务流量变大时自动扩容,业务流量变小时自动缩容。

对此,张建锋进行了大胆想象,目前的客户大多按照“几核几G服务器”的模式来购买云资源,未来,云计算全面Serverless化,更加接近“电网”模式,或将按照计算的调用次数付费。

如此一来,Serverless的意义不光将用云企业的运维和开发成本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或将探索出云服务新的商业模式。

最后,为了解决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的上云问题,阿里云推出了低代码和云钉一体。

2020年阿里云发布“云钉一体”战略时,其本意是想以钉钉作为应用层的抓手,为云拓展更多行业,而阿里云原本的客户,也可以通过钉钉产生更深度的链接。

而如今,云钉一体和低代码双向并行下,阿里云不单单只是纯粹的向用户提供云资源,还向用户提供入口与快速开发的能力,并由此成为阿里云新的增长点。

阿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在钉钉上开发的应用数超过350万个。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破500万。

从底层硬件到软件应用,再到低代码、云钉一体,阿里云的所有动作都是紧跟需求,数实融合的需求在哪,创新就在哪。

三、更广的空间与更大的责任

站在阿里的视角,自2009年推出云业务以来,阿里云已经迈过了“投资-回报”的拐点,目前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最新(11月17日发布)的2023财年第二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本季实现营收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

阿里云于该季度(2022年7月-9月)营收在跨分部抵销后达207.57亿元,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17.37%。其中非互联网行业收入增幅为28%。

阿里云的后续发展如何,很多投研机构经常拿同样是以电商和云计算为主营业务的亚马逊作为参照。2016-2021年AWS营收年复合增速为36.15%,经营利润增速为38.5%,创收及盈利能力极为稳健。亚马逊的市值中,云计算贡献了六成。相比之下,阿里云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

从云计算市场环境来看,招商证券《从云栖大会看阿里云业务发展前景》的研报也表示,2021年中国占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比重仅为11%,对标美国48%的占比仍具备较大增长空间,阿里云作为国内的份额第一的云服务商也将最先受益于市场需求推动下行业的高速增长。

阿里云的发展空间不只体现在为阿里贡献营收的商业价值,还体现在数实融合实践中的技术价值。

比如,在钢铁行业。

首钢迁钢与阿里云合作打造的基于AI算法的加热炉智能燃烧系统,实现了加热炉温的精准控制,生产每吨钢的能耗降低3.5%,减少碳排放2.6万吨;

柳钢集团冷轧厂将100%的业务搬上钉钉,使用低代码平台开发了上百个应用,任何设备异常可以自动通知到人,实现了“透明工厂”的全链路数字化。

比如,在能源行业。

陕煤集团榆北煤业的曹家滩煤矿通过与阿里云的合作,已建成煤炭行业首个智慧园区,陕煤采矿实现了矿下“无人值守、有人巡检、不打巷道、不留煤柱”;

华新水泥基于阿里云工业智能控制优化平台(AICS),搭建出一套水泥低碳制造智能先进控制系统HIAC,落地应用后,燃煤的替代率超过30%,全年减碳6万余吨。

再比如,在汽车行业。

小鹏汽车和阿里云合作,在乌兰察布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扶摇”,让自动驾驶的模型训练时间,从7天缩短到1小时;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阿里云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厂中的2万台设备的实时在线,完成现实生产在数字世界里的孪生实时联动。

……

很明显,阿里云已经成为数实融合实践与“制造强国”战略的积极参与者,通过技术上的不断革新,阿里云不但引领着云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推动着中国数实融合进程。

“逍遥子”张勇在云栖大会上公开表示,”科技是阿里巴巴从过去走到现在,并且更好走向未来的基石;更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

将“责任”二字放大延伸,体现的是阿里在当前数实融合这场时代的激变时刻一以贯之的长期主义,坚守技术基石,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姿态来迎接一切挑战。

# IPO情报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