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抢滩“新大陆”

在汽车电动化进程中,中国车企可以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今新能源汽车出海也正在拉开序幕。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大幅提升,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为58.8万辆,几乎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的3倍;2022年1-10月累计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

如今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也不再局限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挤进了竞争激烈的欧洲、澳洲市场。其中,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发达国家,均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口的热门选择。总体来说,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形势一片大好。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出海正当时

自2009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导入期并进入快速成长期,在国内渗透率达到30%以后,预计未来市场增速将有可能放缓、竞争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出海便成为了国产新能源车企们的不二选择。事实上,当下国产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时机已经成熟。

首先,中国新能源车企具备制造优势和成本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零部件采购成本、人工、和产能投入方面。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根据Daxue测算,相比美国,Model3在中国的生产成本降低了20%-28%。比如,若引入LG国产化学圆柱后造车成本为17.3万元/辆,而通过引入宁德时代CTP技术后,单车成本则会进一步削减至17.1 万元/辆。

而且国产化后零部件采购成本也在下降。根据Daxue估算,中国的单车人工成本仅为0.5万元/辆,显著低于美国水平(1.0万元/辆)。除此之外,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设效率高,这意味着单位产能投入更少,单车折旧摊销大幅下降。特斯拉在2019财年Q3的业绩交流会上就曾表示过,中国Model3单车产能投入比美国的生产线降低了约65%。

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配套方面具备全球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为例,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1至8月,全球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装车总量达287.6GWh。其中,宁德时代的同期累计装机量达到102.2GWh,全球市场份额为35.5%;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装车量位列全球第三;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中国公司依次位列第七至第十位。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有望在海外获得更丰厚的利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均价是1.29万美元,到2022年8月已经增长至1.89万美元。以比亚迪为例,其今年公布的汉EV、唐EV在德国的预售价为7.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近50万元;元PLUS预售价为3.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将近26.5万元,均比中国本土市场高出不少。

海外布局全面开花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促使其在技术应用、产品迭代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在国内市场得到验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其产品力和性价比都不错,这也让新能源汽车出海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一方面,中国新能源车企以中高端产品切入欧洲、澳洲、中东等高购买力市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新能源车企扎堆出口发达国家,将政策利好、基础设施利好、电动化普及率高的挪威作为了出海的首选。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从挪威到德国,比亚迪出口欧洲的三款车型均为中高端系列。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购买力均不俗。

再者,大部分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都选择先攻B端市场,以验证市场需求。据悉,10月3日,比亚迪与德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SIXT签下10万辆汽车的大订单;10月7日,蔚来正式宣布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推出“只租车不卖车”的订阅服务。这意味着海外B端客户对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认可。从目前形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厂商有望在B端市场,重新复刻国内靠B端网约车和出租车拉动市场增长的势头。

另一方面,定位低端市场的新能源品牌则利用东南亚这样的新兴市场跑量,以此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比如,哪吒在今年8月底宣布进入泰国、尼泊尔、缅甸市场;零跑选择出海以色列,首批出海车型是国内售价不足10万的T03;比亚迪也在10月进入以色列市场。在海外销量方面,截至10月底,哪吒汽车海外订单已超6000辆;比亚迪当月在以色列的销量为466辆,预计随着进入市场的时间越久,国产品牌将凭借价格优势在新兴市场逐渐站稳脚跟。

可以看出,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进程明显在加快,有的品牌选择出海欧洲,有的品牌选择出海东南亚,它们都以各自的品牌定位在海外适配新的市场,展现出一番大航海的新气象。

隐忧不容忽视

目前来看国产新能源品牌出海不失为一种机遇,但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在一片形势大好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其一,海外市场增长迅猛一定程度上是来自特斯拉的贡献,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占比仍然较低。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为118497辆,其中特斯拉出口97496辆,市场占比高达82.27%。而在自主品牌中,只有东风乘用车的达契亚春天Spring的出口量超过万辆。其余企业中,比亚迪各新能源车型总销量为2336辆,其余企业的销量全部在千辆以下,并且相当一部分出口规模停留在个位数,出海销量尚未达成相当规模。

其二,由于海外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不完善、质量监管比较严格,这或将对中国车企海外盈利构成挑战。以欧洲市场为例,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统计,欧盟的可充电汽车销量在过去三年间增长了110%,而充电桩的数量仅增长了58%,可见车企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速并不一致。所以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要将重度的售后服务和电能服务移植欧洲,或将面临较大的资金投入压力。再者欧洲市场技术门槛高,准入标准严格,仅技术升级和产品改造的费用少则花费几千万,如果没有销量支持,根本无法收回投资。

其三,欧洲的传统车企也在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这将对中国新能源品牌造成一定的冲击。欧洲本土的传统车企大众汽车、宝马、戴姆勒等都在加速新能源汽车的布局,且这些燃油车巨头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积累,消费者对其忠诚度较高。而且由于消费习惯和文化差异,欧洲的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和认知也不同,国产品牌想要占领消费者心智需要时间。

国产新能源出海能否突围?

在全球降低碳排放的大趋势下,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海内外车企比拼的新战场。中国车企出海的决心很大,但它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在层层重压之下,中国车企能否在海外市场突出重围呢?这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来分析。

一来,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空间广阔,国产新能源汽车还有机会参与全球竞争。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加速推进,预计海外市场将持续走强。据未来智库网统计,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75万辆,同比增长108%,预计2022年有望达1000万辆;2021年全球渗透率达到8.3%,同比增长4.1%,预计2022年有望首次突破两位数。

在区域方面,除中国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50%的份额以外,欧洲和美国市场同样保持着较高的增速。据悉,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226.3万辆,同比增长65.7%;渗透率为19.2%,同比增长7.8%。美国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67.0万辆,同比增长101.3%;渗透率为4.3%,同比增长2.1%,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8%。可见,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二来,国产新能源汽车不仅产品矩阵丰富,还在三电技术、迭代速度、智能化等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产品矩阵方面,以挪威市场为例,目前出海挪威市场且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国产品牌比亚迪、小鹏、蔚来、名爵等,且推出了多个类别及级别的车型,以此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比亚迪推出中高端车型汉EV、唐EV,以及低端车型元PLUS;小鹏去年推出的中低端车型G3在挪威热销,其今年推出的高端车型P7也已经获得了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国产新能源车企凭借多样化的产品布局,形成了覆盖不同价格区间的产品体系,有效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再以长城汽车为例,在电动化方面,长城坚持混动和电动并驾齐驱,其自主研发的柠檬混动DHT技术实现了长续航能力,并以蜂巢能源为核心,其自研的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已位居全国前列;在智能化方面,长城是少数坚持智能化软件自研的厂商,旗下的毫末智行能够支撑全场景的辅助驾驶功能。

从目前各方面条件来分析,国产新能源车企出海条件充足,假以时日中国车企大概率能够凭借领先海外的电动化技术、本土供应链优势,以及高速迭代的智能化电动汽车产品,迎来换道超车的机会,缓解国内市场越来越卷的紧张态势,打开全球更大的市场空间。

# 我对这事儿有想法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