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实践过程中,不像会计和经济学,更像哲学、心理学和艺术

在实际的投资实践中,我们普遍认为投资需要较强的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知识。诚然,在资产估值、资金募集、资产交易过程中的确需要相关的知识。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最关键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反而不是这些基本的类似于理工科的应用知识,更像是哲学、心理学和艺术。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或专业的资产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持续迭代和优化,找到一些规则,类似于理工科的公式,基于这样的规模和公式,构建一套投资体系,然后不断优化去运转。

但在笔者多次实践中逐步发现,当我们去构建某个体系或公式的时候,往往就存在着某种假设,规则和公式总会有局限性,反而有时候限制我们提升投资收益。

所以,价值投资往往更多的是谈一些投资哲学思想,而较少的具象化某条规则。

比如,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本质上是一条投资哲学思想,基于这条思想,我们才能把股票看做是代表公司实际价值一部分,才能够有较多的投入去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根据对公司未来给我们带来收益的评估,给公司一个内在价值的判断。

而我们在计算公司内在价值的时候,存续期间自由现金流折现,也只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如果把每一次公司内在价值的计算都完全精确化,是有可能产生更大的错误的。这种计算,有时候只能是一个参考,而非结论。

在实际的企业研究和估值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受到主观情绪和股价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对公司的估值。最常见的就是在公司上涨的时候,在估值上容易过于乐观。比如当前的新能源行业,过去几年的医药行业。反之,很多人又会因为公司的股价下跌而变得悲观,从而促使股价下跌越来越多。

在公司研究和估值的实践中,我们实际上无法完全准确的预计公司的价值。在我们投资、持有和跟进研究过程中,既不能对过去自己的判断持有100%完全的信心,从而停止研究;又不能因为公司的变化、外界的声音以及股价的变化,瞬间改变自己对一件事的看法。我们始终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又需要深思熟虑的去思考公司的价值,通过反复的逆向思考,多角度的证伪一些假设是较好的方法。

如果得出与市场不同的判断,坚持与市场不同的行为,这本身就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心理持续的观察和调整。

投资像艺术的地方是,包括对企业的研究、估值,也包括很多交易,甚至是对自身心理的持续洞察,很多是无法完全把它标准化或者显像化的。有些就像是艺术创作时候的直觉和感受。当然,这种直觉可能是长期训练后的结果。有些可能是天赋使然。比如,许多价值投资前辈都注意到,适合做价值投资的人,5分钟可能就能理解并愿意去尝试研究公司价值的正确性。

总之,在投资实践中,没有很多绝对的公式化的东西,我们更应该保持开放性,从多角度去相对的看问题。争取把问题看的更准确,从而做更正确的投资。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