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硕士100万提前退休!苟且的35+中年人到底得罪了谁?

最近一对存了300万的魔都80后夫妻提前退休,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这对夫妻在去年双双失业了,33岁的妻子表示这个年龄很难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干脆就提前退休了。

退休前他们存了300万,今年她打算把这些钱一部分存入大额存单,一部分拿去炒股或买基金,300万预估可以用到70岁。

无独有偶,一位拿着100万元的本金,在云南过上了吃利息的“躺平式养老”生活的30岁硕士UP主也火上了热搜。他通过分享自己的养老经验,收获了10万粉丝、25万点赞和千万播放量。

巧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原副校长姜耀东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建议,对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

那么到底为什么在中国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就成了人力成本?

01、人多是原罪?

既然是人力资源问题,其实底层都是人口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历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近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3年的699万膨胀至2023年的1158万,涨幅率高达65.7%。

而与此同时,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6-24岁人口的失业率则一路高企,远远高于全国城镇人口的平均失业率。2023年1月,已攀升至17.3%。

不难看出,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

与人才供给端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劳动人口涌入相对应的是人才需求端的疲软。

大疫三年,各行业都处于缓慢的“恢复期”,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传导,最后反映在资本层面上就是预期转弱,伴随着新增投资的减少,新增岗位陡然下滑。

没有一个稳定的“饭碗”,年轻人们就很难安定下来,无法立业就很难成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率近8年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尤其是初婚登记的人数。伴随着90后登上婚恋的主舞台,结婚已经不再是一个从众的“必选项”。

而结婚率降低必然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降低。2022年,中国自1961年后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在死亡率没有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出生率一路下行,2022年新生儿数量更是跌破千万。

据智谷趋势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开始学龄人口将出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另据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模型预估,2028-2035每年将减少三四百万。

这样的后果就是,到2035年,小学数量将减少一半,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所以,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才是国之根本,它不仅关乎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今低欲望的日本就是最鲜明的写照,少子化、御宅族、草食系……都让整个社会像一潭死水,与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仿若两个世界。

而与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相比,35+中年人的失业问题更像是以一线城市互联网大厂、程序员以及新兴行业从业群体等这些掌握互联网话语权的人群炮制出来的“少数派”焦虑,优先级太低了,注定不会给到过多资源通过那双“有形的手”解决。

但即便考公考编的年龄提高到了40岁,体制内能够吸纳的人员也极为有限。因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小微民企解决了超过80%的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超过一半的GDP。

所以中国人多只是一个方面,并且人口红利已经在逐渐消退,真正的问题在于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在于产业升级的速度没有追上人口教育水平提升的速度。

02、产业是根本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57.8%,个别省份毛入学率超过65%,20年间提升了42.8%,高等教育已经稳定在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我国劳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大幅跃升。

那我们的产业实力呢?过去2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辉煌成就想必不用多说,依靠着后发优势和人口红利,中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从追赶者成为了领路人。

但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忽视:当前,中国的能源、原料和技术等还无法实现自给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1.2%,原料的对外依赖度则在 75%以上;而2022年1-11月,我国集成电路产量2958亿块,同比下降12%,并且是连续11个月都在下滑。

也就是说,很多人经常cue到的“高端产能”的实现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卡脖子的问题一时半会解决不了。

而我们将来要突破的关键,还是要依靠国民的消费。只有老百姓能够买得起高端产品,企业才能持续进行研发。而只有企业赚了钱,才能养活得起高薪研发人员,形成稳定的正反馈,产业才得以真正实现升级。

大家可以观察下,打开招聘软件,好像只有软件领域才有研发岗;而其他行业,大部分招聘的都是“操作工”,无论是做表还是写材料,本质上没啥区别。

所以大学生毕业进厂做牛马,年纪大了就被淘汰可不就顺理成章,因为岗位的附加值太低了。

毕竟人和企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考虑的是性比价,谁也不欠谁,需要你就是人才,不需要就会想方设法挤兑你,所以还是要考虑个人的增值问题。

但在中国,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群,几乎垄断了所有产业里的中高端工作岗位。那些不想北漂、沪漂,回老家的大学生除了考公考编进体制,又能在哪些领域发光发热呢?

所以说,35+人员的就业问题根本就在于:你通过10年在职场上的打拼,收获了能力和经验,但能够让你利用这些能力和经验的岗位在市场上却是乏善可陈的。

如果你忍受不了大城市的拥挤和高房价,回到老家那基本就等同于失业,有条件的可以去体制内卷,没条件的只能换个赛道从头开始、或者干脆创业,自己闯出一片天。

而且很多岗位本身可能就是内卷的产物,对于企业的KPI,对于产能和利润的提升可能没半毛钱作用。大厂的降本增效,其实本质上就是裁掉这样一批“冗余”的人。即便你一直顶着大厂的光环,依然抵不过35+的魔咒。

但这条产业升级之路是艰辛且漫长的,赚快钱、赚易钱已经越来越难了。因为时代红利不可能永远存在,技术的发展也是有曲线的。

对于手里捧着安稳饭碗的中年朋友们我想说,请珍惜这张饭票,无论是宏观大势,还是我们个人所身处的阶段,都让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谈判和试错的砝码。

而对于那些已经失业的35+朋友,想破局其实也不难:要么积极自救,灵活就业,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勤奋总有饭吃,能力也总有用武之地;要么就干脆躺平,正如文中开头的那对夫妻一样,有一定的资本躺平,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过哪一种人生。

自救和自恰任选其一,生活依旧会充满阳光,因为工作毕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本文由经理人分享(ID:manashare)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授权。

# 我的阅读笔记(备选)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