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平均每年故障达2.4次 | 去中心化云服务VS中心化​

6

AWS平均每年故障达2.4次 | 去中心化云服务VS中心化云服务,谁将引领下一个10年?

中心化的云服务根本无法满足Web3.0用户对于安全、开放、抗审查的需求

*“永不宕机的去中心化云服务”

*去中心化计算应该是什么样的?

*你知道每年我们会产生多少数据吗?

*AWS平均每年故障达2.4次

*中心化云出了什么问题?

*去中心化,价值几何?

*能否超越中心化云?

*数字经济被提到新的高度,倒逼去中心化云计算快速发展?

*区块链价值落地,给去中心化云计算带来新的价值想象空间?

*搭上趋势快车,但去中心化云计算“颠覆”却不“替代”?

*谁将引领下一个10年?

去中心化云服务VS中心化云服务


AWS平均每年故障达2.4次

云计算系统故障年年有,如今亚马逊AWS又多了一次。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企业,亚马逊AWS有着全球最高的市场份额,但安全事故频发。在2010年至2019年间,平均每年故障次数达2.4次。

2021年12月8日消息, 衍生品协议 dYdX 暂停交易服务 ,官方称该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受到了 亚马 逊云(AWS) 宕机 的影响。

目前,dYdX已将订单设置为“post-only”模式。 官方称,在宕机前发送的订单“要么立即被取消,要么已经完成。 ”

据调查消息,此次AWS服务器的问题集中在弗吉尼亚州托管的us-east-1 AWS区域,也是最大的数据中心,服务中断后,Disney+、PUBG、LOL等游戏出现中断。

尽管目前故障正在排查中,但鉴于此前主流平台就曾因为AWS日本故障,导致较长时间的中断, 行业对于AWS的过度依赖也开始引发分布式应用的数据中心化质疑。

其实,如果探究得更深一点就能通过dYdX此次的宕机故障事件看出,在去中心化应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一场分布式数据中心化的危机已经到来。

AWS不安全还是中心化不安全?

在对dYdX停止服务这件事本身进行分析开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究竟是AWS的宕机导致停止服务造成的安全问题,还是所有中心化数据储存方式都不安全。

目前,全球有两大云计算中心,分别是微软的云计算服务Azure与亚马逊的 AWS。

AWS全称Amazon Web Services,是由亚马逊公司创建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众多远程网络服务。从全球市场来看,提供云服务商中,微软、谷歌、IBM、阿里云,四家的市场份额加起来也不及亚马逊的AWS。

云平台的市场里,AWS占领了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中将近50%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其他公司。 AWS也凭借其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云计算行业中的标准,其他类似的云计算服务公司也都采用与亚马逊相差无几的运营方式。

亚马逊AWS云计算服务可以帮助运营方省掉买硬件的资金,项目方无需购买服务器,只需要在需要获取储存、计算服务时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服务器来进行运算、储存、数据库服务。

企业只需要通过工具把各种资源组合起来使用即可。因此,AWS服务只需要几分钟就能拥有一台服务器。

AWS为代表的云计算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也有相对的劣势 ,AWS提供Spot Instances服务,有时候某些资源是用不上的 ,客户可以不用付全价去使用它们,而是以竞价拍卖的形式去投标AWS上的空闲资源。

通过这种形式,用户可以以一到两折的价格来使用AWS的计算资源。但是一旦其他用户出价更高,资源会随时被抢走,因此非常不稳定,需要提前考虑如何将服务进行快速迁移。

在了解了AWS之后,我们再回看 dYdX 事件,AWS最大的数据服务中心us-east-1 AWS区域停止服务之后, dYdX 的运算立刻受到了牵连, 而没有提前做好服务快速迁移预案的dYdX 只能任其停摆。

据目前所知,云计算的区域停止服务事件发生概率非常低,在一般性企业和项目运营过程中,短暂的数据停止服务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作为数字资产平台来说,7*24小时的不断成交时间一旦发生停止服务的事件,除了投资者的信任度会降低之外,损失也是以亿计的。

dYdX 的日最高成交量为186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每停止成交1小时,造成的损失就高达7.75亿美元。

因此,并非是单纯的AWS不稳定造成这一事件,而是云计算形式并不适合 dYdX 这种大型的DEX。亦或者说是无法确保7*24小时的所有运算、数据储存形式都不适合DEX。

大多数DEX、区块链游戏、DEFI项目运行时,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把数据的计算和储存放在链下进行,而区块链只负责记录结果。只实现了逻辑层的去中心化

这种分层的结构提升了成交的效率,让区块链成交也能“秒支付”、“秒收款”,但是,一旦支撑链上结果的传统互联网运算资源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出现 dYdX 面临的“宕机”窘境。

更深层次的危机是,所有有能力提供传统云计算的企业都是受监管的、中心化的。

也就是说,目前绝大多数分布式应用都是建立在中心化服务之上的,虽然很讽刺,但这就是事实。 而一旦中心化的服务主动或被动“宕机”,去中心化应用也同时“停止”,关键是这种宕机是可以任由监管机构“支配”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其实已经被证实了。中心化的云服务根本无法满足Web3.0用户对于安全、开放、抗审查的需求。

此前,有关于亚马逊云业务出现大规模突发故障的事件,便有多起发生。

2020年9月,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表示,其在日本的云服务出现故障,扰乱了从网上经纪商到航空公司等众多公司的运营。据传,当时包括日本航空公司以及日本气象网站在内的公司均受到影响,在网上券商中,松井证券公司的股票报价发布被推迟,SBI证券公司和乐天证券也受到影响。

此外,2020年11月,亚马逊AWS遭遇了持续数小时的故障,同样导致部分网站和服务系统崩溃,一度影响了包括Adobe Spark、Anchor、Coinbase以及《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二十多家机构业务运行。

而在更早的时候,2017年亚马逊AWS云存储服务S3也曾出现大宕机,当时,一名程序员在调试系统的时候,运行了一条原本打算删除少量服务器的脚本,结果输错了一个字母,导致大量服务器被删,该错误持续了4个小时,牵连面甚广……

有业内人士曾整理过一份亚马逊2010年到2019年期间发生的宕机,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2019年间,亚马逊累计出现过22次突发故障,平均每年故障次数达2.4次。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企业,亚马逊AWS有着全球最高的市场份额,但不断频发的安全事故问题,却也同样惹人注目。

据Garnter统计数据,2020年,亚马逊云计算业务以40.8%的市场份额大幅领先、位居全球第一,远超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微软云及阿里云。然而,在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同时,有关于亚马逊云计算业务安全及突发故障等情况,也频频引发外界关注。

此前,有关于亚马逊云业务出现大规模突发故障的事件,便有多起发生。

2020年9月,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表示,其在日本的云服务出现故障,扰乱了从网上经纪商到航空公司等众多公司的运营。据传,当时包括日本航空公司以及日本气象网站在内的公司均受到影响,在网上券商中,松井证券公司的股票报价发布被推迟,SBI证券公司和乐天证券也受到影响。

此外,2020年11月,亚马逊AWS遭遇了持续数小时的故障,同样导致部分网站和服务系统崩溃,一度影响了包括Adobe Spark、Anchor、Coinbase以及《华盛顿邮报》等在内的二十多家机构业务运行。

而在更早的时候,2017年亚马逊AWS云存储服务S3也曾出现大宕机,当时,一名程序员在调试系统的时候,运行了一条原本打算删除少量服务器的脚本,结果输错了一个字母,导致大量服务器被删,该错误持续了4个小时,牵连面甚广……

有业内人士曾整理过一份亚马逊2010年到2019年期间发生的宕机,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2019年间,亚马逊累计出现过22次突发故障,平均每年故障次数达2.4次。作为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企业,亚马逊AWS有着全球最高的市场份额,但不断频发的安全事故问题,却也同样惹人注目。


但是,在国内云计算行业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安全故障等问题也随之发生。

2021年4月,华为云首次突发大规模“宕机”故障,一时之间,“华为云崩了”、“华为云挂了”等话题涌上热搜榜。多位网友反映,华为云官方网站登录不上去,管理后台无法访问,服务器暂时过载并且出现连接错误等提示。而在此之前,有关于腾讯云、阿里云等云业务发生安全故障也已多次发生。

中心化云出了什么问题?

新业态的出现往往建立在旧模式的局限和不足之上,去中心化理念出现也同样如此。对于当前的云计算产业而言,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在各方面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解决了过去的问题,所迎来的新问题不断推动云计算模式的迭代升级。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从用户、厂商以及市场三个视角来看看当下云服务的问题以及去中心化云走红的原因。

1. 站在用户的视角:中心化云的“房东模式”逐步被抛弃

云的本质是计算资源共享池,它的理想模式应该是A、B、C将手中闲置的计算资源放出来,在D需要大量运用计算的时候可以调用,以计算共享的形式来解决数字化需求。但是,出于技术维度、市场维度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一开始就建立在“去中心化”理念上的产业没有得以坚持,随后进入了中心化趋势。

简单来说,一旦A手上的计算资源掌握得足够多,就能持续地供应给市场,D、E、F,甚至是B、C在需要大量算力的时候,都可以从A的手上获取。共享的意义逐步减弱,随之而来就变成了类房东模式——云,成了云厂商租借给企业办公的专用房子。

在这种趋势下,云服务产业的中心化就愈发显著,因为房东会想办法扩充房子来满足更多的租户需求。但是,对于企业客户来说,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随着数字化进程越来越深化,中心化云所带来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云资源(房子)里企业办公的太远;所有企业都集中在一个房子(云)里办公,一旦房子出了问题,损害波及程度就非常严重;企业不办公的时候,存储在房子(云)里的资料、文件、数据等存在被房东(云厂商)另做他用的可能;等等。

打个比方,支付宝的信贷数据、微信的社交数据、美团的外卖数据、滴滴的打车数据等所有权还是属于用户,但是当这些被集中式地当作平台资产,用户其实是处于受损方的。对于中心化云来说,企业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这种房东模式在数字化日趋成熟的当下,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争议。

2. 站在厂商的视角:打破“寡头垄断”需要走新的路径

如上所见,在这种中心化的趋势下,云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就很容易形成寡头垄断主义。事实上,当前的云服务市场马太效应愈发显著,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大云巨头占据了全球超六成云服务市场,包括阿里云、IBM在内的全球其他云厂商合计拥有剩下28%的市场份额。

在国内也差不多如此,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占据了大约60%的国内云服务市场。因此,对于云厂商来说,在这个巨头林立的市场上,光是比拼建房子,开发自己的计算资源,很难追赶上实力强大的市场对手。

如果要打破这种“寡头垄断”,就需要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与中心化相反的去中心化。这是目前比较迎合市场用户需求的一种模式,其优势可以说很切中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部分需求和痛点。

3. 站在市场的视角:多元数字化需求倒逼云加速去中心化

总的来说,中心化云是越来越不适应更多数字化转型需求了。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云服务市场的内部分化,更关键的是来自数字化需求的倒逼。过去企业上云,可能只是一个重要数据的备份、上传和存储,如今上云往往面临着数据挖掘、数据识别、数据分发、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多重需求,特别是在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场景,对云服务的需求更加严格,如更高的安全能力、更低的延迟、更智能的算法等等。

如此一来,云服务不得不寻求新路径来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去中心化成为一个新尝试,目前国内的浪潮云、华为云就在积极打造分布式云,从而构建分布式网络,将计算节点推向客户端,缩短数据传输的距离,提高计算效率,也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

简单来说原来只是客户上云,就需要走到房东(云厂商)的大房子办公,如今客户可以任意挑选离自己近的新房子,进行数字化办公。同时,新房子(计算节点)与大房子(中心云)仍旧在同一体系内管理,共享不同房东的大部分计算资源。

当然,这只是去中心化理念下的一个尝试,更多的模式实际上仍在探索,逐步推动云服务市场向去中心化发展。

去中心化,价值几何?

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下,云再度回归共享化。如果按照Oort(CCN)的模式来看,这将是一次对云服务产业的重新颠覆。

目前,世界上有大约840万个数据中心,其中85%服务器容量未被充分利用。将这些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其通过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虚拟市场,让个人和组织可以自由地进行云算力买卖,从而进一步释放计算资源,满足企业的数字化需求。

对比中心化云的路径来看,这种模式不再搭建新房子,而是把当下已有的计算资源商品化,通过自由交易的模式来实现云服务。在这种模式下,你完全不需要成为一个云厂商,只要有一台闲置的服务器,那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也能为其他企业提供云服务。

可以说,这种从模式上的创新一旦成熟,或许将为云服务市场带来一次巨大的革命效应。在供给侧,长期以来闲置的、庞大的计算资源将持续满足日趋增长的云需求,就类似于今天商品经济对小农经济的冲击一般。

但是,这无疑需要一段长久的验证、迭代的过程。从模式创新上,我们对去中心化的价值认知仍旧有限,但是从技术创新来了解,或许就清晰了不少。

许多项目在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底层数据存储时可进行数据切片,从而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真正实现数据层的分布式管理。也就意味着,不论是来自内部数据管理上的风险还是外部攻击造成的风险,由于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即使某一个节点被非法劫持,也无法获取完整数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数据安全风险。

这就是去中心化云的优势所在,从结果导向来看,这种应用价值无疑是非常显著的。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巨头厂商同样看到了这一点,都在积极探索去中心化模式下的创新应用,其中分布式云的技术演化就是一个趋势。

目前,AWS在波士顿、休斯敦和迈阿密相继开通了AWS Local Zone本地扩展区,将AWS基础设施放在高密度城市的最终用户附近,从而使得客户可以获取低延迟的计算、存储和数据库服务。

对比国内来看,分布式云也类似于这一模式。回顾计算形态的发展,从本地到云化,在云化阶段又历经了从单一公有云到边缘云、混合云,直至现在的分布式云的阶段,而在这个过程中,云的基础架构和平台愈发成熟。

总的来说,“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云正在向一个更加全局化的多云模式进阶。以华为云的分布式云产品组合来看,核心区域以中心Region为支撑;热点区域部署智能边缘云IEC;客户本地机房或第三方托管机房配置智能边缘小站IES和专属Region;客户业务现场搭载智能边缘平台IEF。由此可见,云计算服务正从单一数据中心部署向不同物理位置多数据中心部署、从中心化架构向分布式架构扩展。

未来,这一路径对行业同样具有颠覆性作用。特别是对于市场格局来说,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畅想一下。随着数字化进程推进,企业上云需求更加多元、复杂,不同位置的数据中心、计算节点也将进一步增加,那么对于各大云厂商而言,基本不可能“吃下”整个市场,面向更多细分产业或区域,只能让利给其他中小云厂商,各方协同共建分布式云体系。

简单来说,云巨头A只负责运营维护中心云以及部分热点区域的边缘云,细分到三四线城市的云市场则有当地或临近的中小云厂商B、C、D来负责运营维护。那么,届时整个云服务市场就可能出现几个云巨头牵头发展,对立竞争的云生态模式。

这类似于大树开枝散叶,分布式云提供了一个生态化的可能,而枝叶在云生态中要么是云厂商自生长而成,要么是通过联合收购嫁接而成,都存在可能。

能否超越中心化云?

答案是增速正在超越。

去中心化云计算的市场增速目前正在逐渐超越中心化的云,成为更多云厂商的发力方向,其价值显著且模式也非常理想,但未来两种形态的云将会呈现协同发展的状态,中心化云仍旧是基础,而去中心化云则是填补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对于今天的数字化转型来说,企业上云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一项计算服务,其中也包括更多的创新应用服务,如在线办公、ERP、SCM、知识管理等等。也就是说,云厂商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不仅仅只是一个计算资源,因此对于更多大型企业来说,去中心化云很难取代中心化云的深层服务价值。

这也意味着,在云服务的未来,生态化的趋势或许会大于共享化。大中企业有能力将倾向于选择中心化云巨头的分布式模式,从而既享受深层次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数字化风险。而小企业则选择云算力市场,自由购买算力来满足关键业务的需要。

其次,去中心化云的核心还是对现有计算资源的挖掘,必须依托已建的数字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如果在未来数据继续迎来爆炸式增长的情况,当840万个数据中心不够用了,那么仍需要云厂商们来继续建造新的数据中心,拓展服务器容量。

因此,不管是中心化云还是去中心化云,两者并不是替代关系。可以看到的是,去中心化云越来越火,将进一步增强两种模式的互补性,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打破目前市场的单一模式,丰富数字基础设施的形态,协同推进云服务产业的

而其中,有不少项目或企业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应用阶段,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例如宣称要做“去中心化云计算一站式服务领军者”的安迈云,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在很多企业中得到落地应用。

以去中心化技术重构信任与安全,重塑传统集中式云计算的业务模型和资源分配结构,去中心化云计算正在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更快速地实现。

数字经济被提到新的高度,倒逼去中心化云计算快速发展?

1、成本:既要关注当下业务需求,更需要关注扩展需要

2、安全:既需要总体运行的安全,更需要个体数据的安全

云计算,或者说中心化云计算似乎生来就带有安全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存储、计算的集中化,大量政企组织依赖一个平台,当中心化的平台出现运行问题,就会殃及几乎所有被服务方——中心化云计算的规模做得越大,这种运行方面安全问题的隐忧就越大。那些大型云计算平台的宕机事件每每都能成为业界“大新闻”,100%地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压在了第三方服务器上的企业很难承受这样的宕机事故,但事故又层出不穷,受限于中心化的机制难以在根本上避免。

这时候,去中心化云计算的优势显露出现,分散的节点使得去中心化云计算理论上可以做到永不宕机,这是一种机制上的先天优势。

另一方面,在数据的归属上,客户与中心化云计算平台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上传的文件、处理业务的数据沉淀如何保证隐私性和安全性是政企客户常常考虑的问题,很多时候数据安全的保障甚至只能靠中心化平台的“自觉”,这显然不符合数字经济时代的需要。

3、体验:既需要灵活多样的弹性服务,更需要定制化的专业服务



-----------------------------------

关于Oort(CCN):

Oort(CCN)始于2018年,总部位于纽约市,最初是在一所大学的研究项目,目前拥有一支由 50 多人组成的全球团队,来自纽约、硅谷、芝加哥、蒙特利尔、北京、上海和保加利亚等地,得到了国际顶尖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元算力资源提供商支持。

Dome-A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0万的算力节点,遍布25个国家,全球元算力约1000亿!

Dome-A 1.0创世矿工{会获得原始 NFT——元宇宙挖矿通行证(MMP)}于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9月27日22点(北京时间9月28日10点)开始。

按照起止时间计算;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3月31日

完成数据:

全球节点;约21万个

国家;25个

全球元算力;约920亿

相当于;4000P+储存空间和200000+张3080英伟达显卡

用时;184天,约6个月

增长率;每月同比增长50~80%的节点

算力租赁收入;Dome-A1.0测试网期间已实现170万美元

测试网1.0全球节点增长率;第一个月约20000个节点,第二个月约35000个节点,第三个月约60000个节点,第四个月约105000个节点,第五个月约130000个节点,第六个月约200000个节点,增长率;每月同比增长50~80%

团队标签;哥伦⽐亚⼤学教授、高通、AT&T、 以⾊列理⼯学院电⽓⼯程系教授、 IEEE“香农奖“得主(信息论领域的“诺贝尔奖”) 、IEEE Richard W. Hamming(理查德·卫斯里·汉明)奖章获得者、 加拿大工程院研究院士、 IEEE院士 、 蒙特利尔三星人工智能中心研发副总裁 、 新西兰皇家学会荣誉院士、 数值分析师和计算机科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计算机学系博士、(非洲2.0)Africa 2.0福布斯非洲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数名IEEE Fellow国际顶尖科学家、摩根大通、美国分布式计算专利和PoH共识算法(专利)发明⼈、美中国际商会科技经济委员会会长、美国斯坦福⼤学管理科学与⼯程学的研究教授、普林斯顿⼤学教授、前MIT media Lab-Google- Y-Combinator-Algorand成员、等···

Oort(CCN)旨在构建一个低成本、低延迟的去中心化云基础设施,为通用的 Web2/Web3 和元界应用程序提供支持。Oort(CCN) 聚合数据中心和加密矿机构建去中心化云,并提供兼容 Web2 的 API 和工具,供开发人员无缝过渡到 Web3。CCN 通过允许开发人员在分散的基础设施上轻松部署 Web3 应用程序,解决了 Web3 行业的一个关键空白。

在CCN的整个网络构成中,

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是WEB3.0/元宇宙应用层;

二,是CCN网络,这其中包括两部分:

①MCP(The Metaverse Computing Protocol)-(自主研发的基于DAG架构的公链MCP可以达到2万以上的TPS和几乎为零的交易费),该区块链协议主要用于解决计算和存储过程中的信任问题。②Pekka,则作为一个计算和存储的聚合器来集纳平台中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同时对这些计算和存储进行动态分配;

三,是计算和存储提供商。

目前已经在这一领域最重要的方面获得了2项专利。

第一个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计算网络,

第二种可信诚实证明 (PoH)。这是首个解决分布式云计算过程的可验证问题。以上就是我们在其他项目中脱颖而出并保持领先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PoH允许我们验证外包的计算结果,这为我们的生态系统建立了信任的基础。

Oort(CCN)元算力

通用计算能力:处理通用计算任务、网站建设服务等。

图像计算能力: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计算)、3D渲染、AR/VR计算等任务所必需的。

存储能力:可与当前流行的存储解决方案如 IPFS 相媲美。

Connection Power:提供数据交换能力。

Oort(CCN)为企业、普通用户和创作者提供什么?

Oort(CCN) 不仅设计为支持 Web3 和元宇宙应用的基础设施,还可以支持企业和普通用户所需的通用服务。

通用计算: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网站/API/视频内容加速、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

目标客户群: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初创公司、个人

图像计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HPC(高性能计算)、3D渲染、AR/VR计算等。

目标客户:AI 初创公司、数据分析师、VR/AR 开发人员、动作设计师等。

存储:去中心化云存储解决方案

目标客户:流媒体平台、NFT 收藏家、普通用户等。

连接:带宽服务


# 晒晒我的复盘笔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