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烟雨和沧桑

曾高飞

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那雨下在天地间,江河湖海不安分;也下在我们心里,心情湿漉漉的——只因为一个人,屈原;只因为一个节,端午。

五千年文明,群星璀璨。被遍及全球的炎黄子孙,用庄重节日来沉重祭奠和深切缅怀的,屈原是绝无仅有的。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文明史;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文化人的家国情怀;读懂了屈原,就读懂了中国人的逐梦情结。

屈原是一座丰碑,巍然耸立在文化历史深处;屈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汩汩滔滔,一路奔腾,汇川成海,生生不息。

懵懂的学前,眼巴巴地盼着过的,有两个节日,一个是端午,一个是中秋。因为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过节能满足口腹之欲。月饼简单,无非是面粉加糖,口味单一。粽子复杂,主材是糯米,包上五花八门的馅,有糖、有肉、有咸蛋黄,味道比月饼好得多,更让人难忘——就连主材糯米,都是一年难得吃上三五回。庄稼人实诚,糯米产量低,娇气,占好地,难伺候,种糯米的少,一年只辟出一小块地,种上一点点,留着端午做粽子,春节做糕点。

端午吃粽子,品尝的是美味,滋养的是精气神。那时候,在偏僻农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对端午格外向往。包的粽子不多,端午那天,作为主食的补充,蒸在锅里,按人头来。发放粽子的时候,父母口气沉重,表情严肃地问:知道为什么吃粽子么?为纪念一个人。已经读初中的姐,读小学高年级的哥说。纪念谁?父母再问。屈原,哥哥姐姐说。为什么要纪念他?父母最后一个问题。屈原爱国,是个大诗人,哥哥姐姐说。父母是农民,却也有点文化。在家人问答中,我对屈原有了最初的了解和崇拜:原来爱国和做诗人都了不起,大家都会纪念他。

上了中学,在历史书上,我看到了屈原站在汨罗江边的画像;在课文中,触摸到了屈原的文字,对他肃然起敬。过端午,一边吃粽子,一边心情沉重地想起屈原的人,想起他那句励志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初二那年端午,吃完粽子,拿出所有课本,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书本扉页上,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后来到省城读大学,专业是中文,屈原成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于他的作品,渐渐读得多了;对于他的为人,渐渐了解得多了。过端午,不仅仅流连粽子的美味,更爱包在粽子里的精神,知道了更多屈原精神的内核。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把普通百姓装在心里,成为自己今天为人处世的准则。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提醒我们要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其未悔”,告诉我们要有善心,行善举;他说“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告诫我们做人不能坏了品格,坏了良心。

又到端午,仲夏时节,万物葱茏,一派生机,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有屈原精神加持,我们活得更加坦荡,更加通透,更加热烈,更加喜欢世界万物,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转自长沙晚报)

# 闲聊几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5

  • 推荐
  • 最新
  • 大票换零钱
    ·2022-06-03
    回复
    举报
  • Ydy3000
    ·2022-06-03
    回复
    举报
  • 干将莫邪
    ·2022-06-03
    回复
    举报
  • www_海洁
    ·2022-06-03
    q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