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药到上海去”:16天、数十万件医疗物资、7万条用药需求

1/

“特殊时期,

下单肯定都是急用”

收到那包药品的时候,李裕已经断药好几天了。

作为一名 60 多岁的高血压患者,他习惯每次去医院配药的时候多开一点,以备不时之需。高血压靠药物控制,每天都得定时定量服药,不用家人提醒,“吃药”这件事已经刻在他的生物钟里。

但这次事出突然,疫情管控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李裕在浦东机场从事技术保障工作,因为这个岗位对经验要求高,退休之后李裕又被单位返聘。面对突然升级的疫情管控,李裕下相应单位的号召留在了工作岗位上,可平时常用的降压药却没来得及带过来。

别的方面可以凑合,可是每天要吃的药,没法替代。

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尝试了多种方式,始终都没有买到药。直到 4 月 4 日,他偶然得知京东药急送还能送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上面下了单。

接到这个订单的,就是药急送配送员陈五建。

“我看地址在机场,那附近很多地区都是封控区,(送药)有点难。”陈五建从导航上查看了路线,判断这一单“肯定不好走”。

“但是这个特殊时期,下单的肯定都是急用。”陈五建不懂药,但半年多的药品配送经验让他知道,每一个线上买药的订单,都可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从药房取上包装好的药品,核对无误之后,陈五建就骑上电动车出发了。平日车水马龙的路,现在变得空空荡荡,但碰到封控区域,就得随时调整路线。

原本 20 分钟的路程,陈五建足足跑了 1 个多小时。把药品送到了浦东机场 K2 区域,陈五建又匆匆骑上了返程,他得抓紧时间,还有更多的药品配送订单在等着他。

陈五建今年 40 岁,去年年底从四川老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配送员的原因很简单,“为了生活”。做配送员挣的就是辛苦钱,他经常跑单到深夜才休息。

对于陈五建来说,取药、送药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在这个特殊时期,最大的变化就是要经常因为遇到封控区域调整路线、更加注重消毒。

疫情管控升级以来,他为李裕取药的那家药房,80%以上的订单都由他送出。“怕肯定还是是有点怕的,但是能为抗疫做点事情,还是挺骄傲的。”陈五建对这份职业的“职业道德”也有朴素的定义:“既然干了这个,就要干好,把每一单药都送到顾客的手里。”

陈五建成功配送的订单,背后是许多患者在长期隔离下面临的困境:缺药,甚至即将断药。特殊的管控环境,更重塑了诸多消费者的购药需求。

一条条药品求助需求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有一群人,如陈五建这般,成为解决问题的那个人,或是作为药品运输”接力“上的一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特殊时期的患者,送去急需的药品。

2/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

就要干到底”

差不多在陈五建将药品送到的同一时间,刚刚结束了一天货运工作的赵雷雨,正准备吃饭、休息,却接到了一条来自京东物流内部系统的紧急需求。

住在嘉定汇源社区的市民薛明刚做完肠梗阻手术,术后每天都需要使用护理品“造口防漏贴”来防止伤口感染。眼看存货就要用完,家人紧急发出了求购药品的需求。

当时,赵雷雨人还在浦东,他需要先赶到位于青浦的配送大仓取药,再将药品送到嘉定的患者手中。

出发时是晚上 7 点多钟,等赵雷雨终于将药品送到患者所在小区,已经是深夜 11 时,他没有多做停留,就开上那辆依维柯返回,回到公司统一安排的酒店吃完饭,已经是夜里 12 点。

赵雷雨是京东物流华东分公司上海浦西传站车队的一名货运司机,在疫情之前,他的生活作息相当规律,每天凌晨四点出发,将打包好的货物从京东昆山仓库运送到上海市区的营业部,到下午一点,再送一趟,这一天的工作量就算完成了。

「疫情前赵雷雨在配送过程中留下的照片」

“传站”的意思,就是在站与站之前传递货物,在他作为京东物流员工的十个月里,大多数时间他都无需与普通用户直接接触。

但是从三月开始,整个车队的工作节奏都被疫情打破,赵雷雨自然也没有例外。

干完手上的工作之后,再加送一趟物资,是常有的事。送的物资,有时是给小区送米面粮油,有时是运送防疫物资,最多的一次,赵雷雨和一位车队的兄弟一起,送了 590 箱物资到一个小区。

因为疫情管控,跑在路上的车极少,赵雷雨也时不时会在卡口被拦下检查各种防疫证明。气氛的紧张,显然也影响到了赵雷雨的心情。

「赵雷雨最近拍下的上海街头」

“害怕多多少少是有一点,但是既然作为京东人,现在上海有疫情了,你就不能临阵脱逃。”赵雷雨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到底。”

3/

“送完药,

我去隔离了”

赵雷雨接到的紧急需求,来自京东健康于 3 月 29 日晚紧急上线的“药品求助登记平台”。

这个由京东健康医药事业部牵头的项目组,内部有六个虚拟小组负责协调和沟通京东内外部各相关部门:项目运营组,技术研发组、数据中台组、需求反馈组、采购组和供应链保障组。

“因为产品还有几个问题,一直在反复测试,有同事说要不第二天早上再上吧,后来我们的项目总指挥说等测试完了就上线吧,说不定可以早点帮助别人。”药品救助登记平台运营组负责人董星回忆起项目上线的第一夜,还是觉得出乎她的意料太多。“一觉醒来,几千条心愿单信息等着我们处理。”

“药品求助登记平台”上线1小时即收到 1000 多条来自上海当地用户的求助信息,其中大多数用药需求涉及“快递不通”、“药店断货”等。

经历过 2020 年2 月紧急上线的“湖北地区慢病患者断药求助登记平台”项目,项目组对封控地区的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已经有一定心理准备,但还是被一夜之间涌入的用药需求震惊。

从 3 月 30 日开始,董星每天的工作就被那些心愿单填满。最多的一天,项目组处理了六千多条求助需求。

“必须得想一切办法,把药品送到客户手里。”如果说在两年前的武汉,最难的是“找药”,这一次,“最后一公里”则是更大的挑战。

“我们首选肯定是京东的快递小哥,还有跟京东大药房合作的当地运力,还有我们物流华东分公司的同事,都在帮忙。”赵雷雨,就是其中“帮忙”的一分子。

董星印象深刻的是在浦西进入封控的前夜,一个客户联系到项目组,请求帮助。"他的药已经断了两天了,人在浦东,我们联系到浦西的一个京东大药房线下门店有药,但是那个药店就一个人守着店,如果出去送药就没人看店了,所以需要客户自己去取,或者找社区帮忙派人去取。”

「药店当晚内部沟通群聊截图」

当时的时间已经太晚,联系了各方无果之后,那位药店的店员当即决定关店,将药品紧急送到了客户所在的小区,再独自返回浦西的家里。“我去隔离了。”那位店员留下这么一句话。当时已经过了半夜 12 点,浦西的商户和小区已经陆续进入了封闭隔离状态。

4/

“大家都是在抢时间,

把物资送进去”

董星和项目组的同事们,已经适应了疫情状态下,特殊的工作节奏。一个个电话打出去,一个个名单与物流配送区域的匹配,无数次的内外协调,只为了尽快帮上一条条心愿单信息背后,一位位急需帮助的患者。

能从本地药店调配的药品,项目组需要做的就是协调本地运力。而随着当地药店的库存日渐消耗,京东健康在打通供应链上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要解决那些危及生命的紧急用药需求,除了上海本地的药店储备,更多地要依赖上海附近城市的仓库的储备。

“我们首先走通了一个路径,就是用专人专车把药从外地的仓库运到上海去。”协调线路的压力,很大程度上都压在了京东大药房泰州药品仓前线协调负责人蔡君玲身上。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极强,防控措施也随之更为严格,要跨地区、跨省市调配物资,更要按各地不同的防疫政策准备材料、每天,蔡君玲最头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用好手上的“物资通行证”,最大程度地解决药品需求。

“我们(京东健康)很多线下门店是是医保的双通道定点药房,这是什么概念,我们要承担医保局的肿瘤药、特药的对医保病人的供应,这些病人很多都是重症病人,而且就是长期服用患者,如果这个药断供的话,对他们来说他们是有生命危险的。那我每天都要有至少一辆车,保障这个绿色通道。”蔡君玲介绍说。

每一辆成功送达的货车,背后都是无数的沟通与协调。

“都是在抢时间,抢着去把物资去供应上。”蔡君玲已经无法统计,每天要接多少个电话、打多少个电话,她说:“感觉这两天声音老是说不出来,因为每个电话接过来的时候,他们那个心都会很着急,都很急,他们急你也会很急,停不下来。疫情期间也没有白天、晚上的概念,大家都是这样的。”

每一位奔波在路上的京东物流货运小哥, 也觉得身上多了几分责任。

京东物流上海支线车队的货运司机穆雪林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经十多天没有回过位于昆山的家里,每天收到可以出发的通知,就上车出发,将位于合肥、泰州等地仓库的一车车货物运抵上海,休整好之后就再跑下一趟。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存运力,减少相关人员接触,穆师傅与一同跑车的兄弟两人一组,上车以后就不下高速,因为各地疫情防控要求不一,他们也得做好堵在路上一堵好几个小时的准备。

等待最久的一次,穆雪林靠着车上仅有的几袋泡面,坚持了三天。

当问到穆雪林,疫情让他感觉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说,是更多了责任心。

“毕竟药品关系到整个上海。”他回忆说:“疫情起来之后,我们拉的全是支援上海的物资,药品、口罩这些。”

靠着专人专车的形式,京东物流已经将数十万件京东健康的药品及防疫物资送抵上海。

因为一个意外,蔡君玲和另一位同事的电话被作为急需药品的联系人发放到了各个社区,于是在本职工作之外,蔡君玲还接到了许多来自市民的直接需求。

“我和那位同事就把药品登记的平台存在手机里,接到电话就把这个方式发给他们,要是对方是不会用手机的老人,或特殊的需求,我们就自己跟进。”蔡君玲回忆说,“有个 85 岁的老爷爷,他在电话那边还一直在咳嗽,告诉我们说他每天都吃的一个药,叫优甲乐,断货了,但那两天我们的运力是特别特别紧张的,并不能保证能很快送到他手上,最后是我们“药品求助登记平台”项目供应链保障组的负责人,直接这位老爷爷沟通,手把手帮他解决了买药的问题,直到得知老爷爷已经拿到了药,她才放下心来。”

5/

“上海疫情结束那天,

就是我们项目组解散之时”

截至 4 月 13 日,京东健康累计收到了 7 万条用药需求。通过紧急全国调拨,目前多批次重点保供物资已通过京东物流专人专车运抵上海,其中包括数十万件药品及防疫物资。

京东物流内部已发出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并调集快递员本周之内前往上海增援,目前,全国多地约 3000 名快递小哥等一线抗疫保供人员正在奔赴上海。

作为首批赶来上海支援的物流小哥,今年 48 岁的杨发洲是最先出发的那一批。

“公司把具体的情况跟我们都说了,跟我们讲你们自己跟家里商量好,我跟老婆讲了一声,收拾了行李就来了。”杨发洲没什么犹豫,本来就已经在杭州支援了一个多月的他,坐上公司安排的高铁,奔向上海。他说:“上海疫情这样子,我们在一线的,就算我不来别的兄弟也会来的。”

杨发洲带了一个 1 米x0.6 米大的旅行包,塞下了他能想到的各种生活用品,做好了在营业站点“长期抗战”的准备。“等到全面解封的时候,我们再回去。”

临行的时候,妻子往杨发洲的行李里塞了一盒甘草膏,叮嘱他每天早上挖一勺用温水送服。“增加抵抗力”。

到达分配的站点安顿好之后,杨发洲和同批到达的五位支援兄弟开始处理站点的快递,条件所限,他只能骑着电动车送货,一下午就送了七八十单。“有药品,有米面粮油,也有其他的生活用品。”为了节省时间,每跑一趟,他都会把电动车上的所有空间都利用起来,塞得满满当当。

对杨师傅来说,他还远远不到停下来的时候。还有源源不断的货物在等待他派送。

物流这条“链”,运转起来的速度虽然不够快,但是诸多像杨发洲一样的人,正在努力让它保持运转。

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也不擅长喊口号,就是埋头工作、尽自己所能,只期望“能帮一点是一点”。

目前防控形势还比较复杂,防控政策在动态调整中,上海的不少地区仍然面临着运力不足的情况,物资运输还面临诸多困难。董星和同事们仍在几乎不分日夜地为每一条用药需求奔走。

“我们也会和用户说,如果你的需求被满足了或者你从别的地方寻找到药了,你可以来我们这,把你的心愿单关闭掉。等到上海疫情结束那一天,所有心愿单应该就都完成了。那个时候我们的这个项目组就可以解散了。”董星说,

顿了顿,在电话的那一端,董星又补充了一句:“我们更希望这个项目不要再重启了。”

(应受访者要求,薛明、李裕为化名)

$京东(JD)$ 

# 老虎财报季2021Q4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