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一回眸

作者 | Hannah

数据支持 | 勾股数据

1978年11月24日夜里,18个面黄肌瘦的农民挤在一间低矮残破的草屋里,昏暗的煤油灯下,他们神情紧张地在一张契约上按下红手印。这是一份不到百字的保证书,上面主要写了三点:

1. 分田到户;

2. 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

3. 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 18 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说,“哪怕能吃一顿饱饭,拉去杀头也就满意了”。

此时,安徽省安阳县小岗生产队绝不会想到,在大包干保证书上按下手印的这一瞬间会变成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在当时,这是冒着杀头风险的生死抉择,也是被逼无奈之举。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出去乞讨,村民走投无路,于是破釜沉舟,打破“大锅饭”。小岗村当年就取得了大丰收,随后在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强烈支持下,小岗村的包干经验在全省推广。

此后,家庭联产承包制迅速蔓延全国,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农民第一次吃饱饭。

1

1978~1988年:躁动

1978之前,一场长达十年的文化浩劫几乎让中国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多年激进运动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经济摊子。国有企业暮气沉沉,轻工业发展滞后;民生凋敝,人均GDP仅225美元,人们购买粮食和日用品都需要凭票供应;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停滞不前,大批民众思维仍被束缚在“阶级斗争”、“计划经济”的枷锁中。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巨大的命题拷问这每一个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中国人。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在1978年,我们做出了选择。

这一年,一个巨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5月的一天,《光明日报》突然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一出,引发了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精神枷锁。

不久后,恢复全国性高考,61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赴考场,这场考试改变了无数青年的命运。

11月的冬夜,小岗村的农民签下大包干的保证书。

这是一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相互汇聚,不谋而合的共同选择。

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开启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一天被确定为改革开放纪念日。

1978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如今已经四十载,改革开放40年的深刻变革,重塑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面貌。

改革开放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任何自由,不能自己买卖粮食,不能流动到城市打工。城市居民则被单位控制着一切,房子要分配。由于食物和物资的匮乏,大小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

但是,中国人凭着一股韧劲,苦苦求生。人们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就是为了活着。余华在小说《活着》里写下,“活着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体制的桎梏,农民可以自由迁徙就业,商品可以自由交易买卖,勤奋聪明的中国人生产力迅速提升,物质极大的丰富起来。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经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城镇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0元增加到1988年的1,180.20,增长了244%。消费支出随之快速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是快速增长。

在改革开放前,碗里带点油花都得拿开水唰一下喝,过年才有肉吃,甚至说有的是一年都没肉吃。1978年后,农村的猪牛羊肉和家禽的人均消费量快速不断增加,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不仅吃饱,而且也吃的越来越好。

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到80年代中期已基本得到满足,实行多年的配给式供应逐渐被自主性消费取代,粮票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消费增长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消费档次的明显升级。

改革开放前,人们穿着就是中山装、军便装等,色彩就是蓝绿灰三色。上世纪80年代,中国纺织业快速崛起,涤纶服装等开始流行,外国潮流快速席卷中国,鲜艳色彩的衣衫、喇叭裤等开始在年轻人里流行开来。

在耐用消费品上,一批批新的家用电器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涌向广大城乡居民的家庭。手表、沙发、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电子管收音机、洗衣机、照相机、电冰箱等进入家家户户,城镇家庭的电冰箱、电视等快速增长。从1985年到1988年,城镇家庭的每百户拥有量增加了一倍多,而到90年代,农村的电视机和电冰箱也进入快速消费增长。

出行工具方面,城乡居民从一开始的自行车,逐渐发展升级到摩托车,再到家用汽车,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升级。

2

1988~1998:春天的故事

躁动的十年过后,寒冬到来,这是绝望之冬,亦是希望之春。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一篇1.1万字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它发的时间非常巧合,正是当年两会期间。蒋开儒看了一整个晚上,深受感动,便决定只身前往深圳。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春天的故事》成稿。

两个月前,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新的改革由此拉开序幕,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

《春天的故事》为1992年画上了一个句话,让后来的人回忆起来,那一整年都是春天。当然,先知先觉的人在南方视察之后就闻到了风向,中国当时立即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公司热。1991年,中关村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是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的新增公司也较1991年倍增。

1994年爆发了著名的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市场派占了上风,贸工技这一模式是当时大多数企业的选择,2018年卡脖子之痛令人痛心疾首,但时间拨回到当初的语境下,这一模式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1995年的时候,互联网开始出现先行者,但那个时代并不属于他们,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三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

春天的故事开启了中国长达年20年的经济增速8%以上,很多年份甚至在两位数以上,中间只有亚洲金融危机及美股泡沫破灭期间短暂跌破8%。

当然,享受繁荣的同时,也要享受泡沫,这个时代的经济留给人另一个印象就是价格闯关。

尽管有些物价上的苦涩,这个时代整体还是一个物质不断充裕的时代。1988年的时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80.2元,到1998年,这一值升到了5425.05元,十年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近4倍。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1990年是990.38元,1998年变成了2995.48元。

与1978到1988年不同,这个十年明显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超过农村。因为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加上1984年政府废除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上亿农民工开始先后进城,由此开启了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

这个时代,吃仍然是头等大事,城镇居民支出中,食品支出比重最大。1988年,食品支出占到了可支配收入的48.04%,1998年,食品支出仍然占比有35.52%。

其次就是穿,穿着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在10%左右。排第三的是文娱教育,占比从7%上升到了9%,考虑那个时候的娱乐行业发展状况,这个里面主要支出应该就是教育了。

日子看似一天一天变好,然而历史总是喜欢来点曲折,许多曲折,于历史只是一个小小的褶皱,于有些人,却是一生。

1988年到1998年,它以寒冬开始,中间回荡着春天的故事,却又以寒冬结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任总理铁腕推进国企改革,除了少数垄断行业,大批中小型国企都被清算、出售、改制。

改革给历史以光明的前方,为中国下一个十年的腾飞释放了经济活力。只是这个小小的曲折,却不均匀地分布在了一部分人身上。人的成功,虽看努力程度,但许多人的命运其实是被大环境裹挟前行。

3

1998~2008年:北京欢迎你

1998年1月,随着香港禽流感的爆发,打开了了这一十年的篇章。

疫情前前后后持续了半年的时间,香港民众们刚从疫情的恐慌中出来,又迎来了另一场暴风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温还未散去,各国窘境还未解除,兴头上的索罗斯怎么会就此收手。

在1997年第一波亚洲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的中国,因为对资本实施管制,索罗斯并不容易找到切入点。转身目标转向与人民币关联度最高的港币作为第二轮的攻击对象。

1998年8月5日,配合着美股大跌、日元汇率重挫下,国际玩家开始了连续6天疯狂抛售,恒生指数6日跌幅近10个点,跌破7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已经升至历史最高位。

当年还是特区财务司司长的**觉得若政府再不出手,就真的“大势已去”,但是香港的外汇储备不够抵挡这样的恶战,**总理应战道“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 香港政府带着中央的支持,在决战的第7日(1998年8月13日),携巨额外汇基金悄然入市,当日恒指创下6544最低点后,迎来了绝地的反弹。

这一战虽以完胜归来,但亚洲金融受创不小,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在出现了下滑,导致国内库存增加。

全国居民储蓄已超过5亿元,内需消费的释放,是复苏的解药。允许按揭贷款、取消福利分房,一系列房地产配套政策的出台,刺激了住房消费,连带着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上下游产业链包括钢铁、水泥、原材料等行业快速发展,房地产走向市场化带来了经济新的复苏,市场恢复到一个有利的环境中。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四届WTO(世界贸易组织)部长级会议上,成员国达成一致,中国正式加入WTO。同年的喜事不止这一件,北京申奥成功、国足历史性的出线进入世界杯。千禧年后的第一年,是“中国年”,经历风雨后,大国崛起之路加速进行。

加入WTO后,凭借着人口红利,中国迅速并入全球产业链。在出口和投资的双驱动下,中国的经济增速一直运行在8%以上,并且增速不断上行。

1998年的时候人均GDP只有6860元,2008年人均GDP达到24121元,增长了2倍多。这让国内迅速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不过,那个时候,经济的引擎还不是内需,而是投资和出口。为了不损害出口的优势,央行长期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不变。累积的出口顺差与外汇储备终于引起贸易伙伴的反弹。

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开始缓慢升值。

人民币的升值仍然挡不住中国的人口红利,源源不断的外汇继续创进来。

美妙的日子总是很短,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举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堪比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式的危机。

4

2008~2018:水大鱼大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闪耀和经济社会的困难坎坷,时代的进程继续滚滚向前。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举行首发仪式,时任国务院总理**出席并乘坐首发列车。

京沪高铁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全长1318公里,最高时速380公里,京沪之间最短旅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48分钟。它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截至2018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7周年,累计运送旅客突破8.25亿人次,年均增长24.6%。

2011年6月30日至12月31日,京沪高铁日均运送旅客13.4万人次;

2012年,日均运送旅客17.8万人次,同比增长32.8%;

2013年,日均运送旅客23.0万人次,同比增长32.6%;

2014年,日均运送旅客29.0万人次,同比增长26.1%;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高铁的建设成为拉动基建投资的主要力量之一,间接地带动中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快速回升;另一方面,高铁的速度大大缩短了中国城市间时空的距离,为经济和商务活动带来了便利和活力。

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而言,高铁带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出门旅游更加方便了。

2008至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从17.1亿人次增长至50亿人次,年均增长12.6%,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旅游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全民旅游成为新现象。

很快,中国人的旅游经历“观光游”和“休闲游”的阶段,穿过黄金周的“人山人海”,开始去往港台、东南亚和日韩,再从中国周边走到世界各地。

大约从2010年起,率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出境旅游,形成一种潮流,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景区。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1.3亿人次,相比2009年增长近2倍,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那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多人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2014年网络上火了一首的歌——《我的滑板鞋》,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曲,没人说的出来这是什么音乐风格,好像就是语速快一点地念字而已。

但互联网上的人群觉得这很有趣,于是捧红了它。歌词的大意是:一个少年很想要一双与众不同的滑板鞋,后来他得到了,他穿着滑板鞋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十分喜悦。

我的滑板鞋时尚时尚最时尚

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

摩擦 摩擦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

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

有时很远有时很近

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脚步

有了滑板鞋 天黑都不怕

“滑板鞋”讲了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但这个现象好像是这个时代普遍的故事——人们关心的事情,包括流行文化,从单一变得多元,从宏大叙事走向个性自我。

移动互联网呼啸而至,连接了每一个人,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社交和娱乐、消费和购物、工作和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时代”。

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成为全民社交软件;到现在,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10.8亿。微信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交方式,带着中国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定程度上,移动互联网浪潮又带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

腾讯站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巅,年初,它的股票市值突破了5000亿美元;随后,另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也突破5000亿美元,它是阿里巴巴。

从2009年起,阿里巴巴每年11月11日举办购物狂欢节;今年“双十一”,成交规模突破2135亿元。而2018年11月,全国社会零售总额为3.53万亿元;阿里“双十一”这一天就贡献了约6%。

腾讯和阿里成为互联网领域的时代双骄,也是这个时代的骄子。

今天的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马云和马化腾都获得了“改革先锋”称号,马云是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化腾是“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

过去10年,吴晓波用了“水大鱼大”来形容:“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个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

这个描述已经十分贴切了。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的焦虑和压力;但无论如何,从宏观上鸟瞰,中国仍然是一幅“水大鱼大”的壮阔画面,这又是这10年来最大的事实。

5

结语

如果有人从外太空观看全球,过去四十年里,中国毫无疑问是最耀眼的,变化最大的那个地方。回眸过去四十年,似乎逢8总是有些艰难,但最终都在改革的指引下,中国走出困局,翻开新篇章。2018年也是不容易的一年,从年初到年尾,似乎有说不完的事。

许多事情,很多年以后回过头看,就像现在观察过去四十年,或许是洞若观火般的灵台清明,但所有的此时此刻都是迷雾重重的困惑。

经济大到一定体量,放缓是必然的,这没必要大惊小怪。存量已经这么大,这就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这是最大的事实。有人说中国这问题,那问题,但是,在这么多的问题下,经济仍然走到今天。那么如果这些问题通过改革都解决了,我们该对中国作怎么样的想象?

作家专栏

▌扼住科技的咽喉 ▌中国铝业(2600.HK): 铝价有支撑,PB接近历史低位值不值得看一看? ▌这个周末,中国会降税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2

  • 推荐
  • 最新
  • 静宁子
    ·2018-12-19
    许多事情,很多年以后回过头看,就像现在观察过去四十年,或许是洞若观火般的灵台清明,但所有的此时此刻都是迷雾重重的困惑。
    回复
    举报
  • 荒野侦探
    ·2018-12-19
    增长当然好,有没有可能不增长也好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