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商论

用商业视角探索零售本质

IP属地:未知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03-23 11:40

      消费再升级,香港“偏爱”盒马鲍师傅一点点?

      据港媒报道,3月15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到访广州市。在此期间,陈茂波走访内地冷链生鲜食品供应商盒马,对线上、线下融合的物流体系进一步了解,同时亲自体验一遍高效的购物流程。 诚然,便捷、高效等购物体验已经是内地的标配,盒马作为其中的代表,生鲜门店集超商、仓储功能为一体,消费者既可以前往门店购买,也可以通过线上下单,仓储人员收到订单后便在店内快速拣货,传送至后仓打包,再由快递员送至消费者家中,最快30分钟内即可送达。 内地消费再升级,基本已经完成消费内循环,各地区也寄希望于消费重振经济,对于香港而言,新消费模式极具借鉴与合作的可能。 01 反向代购,逆向入港 疫情三年过后,香港与内地信息差逐渐打破,虽然香港代购的发家神话幻灭,但另一种新的反向代购正在悄然兴起,并开始渐成规模。 通关后,越来越多是香港人涌入广州、深圳。商场餐饮店、城中村美食街和老店、各个靠近口岸的奶茶店、食品店,在长长的排队队伍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善于抓住机会的深港人,开始闻到了商业的气息,就这样,第一批美食反向代购人开始雄起。 香港全面通关促进两岸更多交流,受消费需求影响,深圳出现“反向代购”。3月以来,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接连有网友发布代购信息,和以往普通代购不同,深圳带往香港商品一般是美食,比如烘焙面包、奶茶、甚至还有预制菜熟食。 港人的消费市场需求变化,也为内地商家提供了“灵感”。类似盒马等品牌商持续发力,切入便携式预制菜等赛道,此次司长陈茂波逛盒马时也表示,想反向代购厚切大猪扒,该产品便是盒马开发的空气炸锅预制菜系列之一。 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粤港之间的信息差正在慢慢被抹平,两地之间差距也在慢慢缩小。相对而言,内地的产品迭代快,对于用户层面上的服务,从来不遗余力,尤其在互联网模式加持下,民生与科技相结合,让更多人不用出门即可享受高质量服务。 零售商论认为,未来不排除盒马有入驻香港可能,无论
      29710
      举报
      消费再升级,香港“偏爱”盒马鲍师傅一点点?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9-24

      巨头围猎,SHEIN背刺?

      随着线下商业受阻、国内需求过剩,贸易的天秤开始向海外倾斜,相比于国内电商内卷业态,跨境电商这颗香饽饽,似乎更加香蜜诱人,引得一众巨头开足马力攻城掠地。 这股出海潮,既是巨头们对自身业务体系的重构,又是对商业重心偏移的预判。 需求决定市场,跨境出口迎合了市场逻辑,随着服务市场扁平化,综合电商巨头们出海,开场演变成对单一出海电商们的定点狙击。对于刚在国际站站稳脚步的SHEIN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攻坚战。 隐秘电商SHEIN的底牌被揭露,似乎再一次回到十字路口。往前是突破围栏近身肉博,往后是筑起高墙被动回击,无论采取哪种策略,SHEIN都免不了与巨头们短兵相接。 01 成本陡升,红利缩减 据移动数据平台Apptopia的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购物App下载榜榜单中,SHEIN超越亚马逊,继Meesho、Shopee之后,成为最受欢迎的购物应用之一。 无疑,作为快时尚的SHEIN,已然成为垂类跨境电商的小巨头,在SHEIN身上,大概再现了经济改革后又一次腾飞魔力。 近年来,服务出海、跨境电商等新生词汇一度刺激着经济繁荣,过去三十年间,中国造产品流通全世界,渗透进全球无数中小家庭,中国商品制造成为国际化代名词,SHEIN的崛起似乎代表着某种象征。 公开数据显示,SHEIN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营业额也在不断飙升。从2019年的45亿美元,到2020年的100亿美元,再到2021年的157亿美元,近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6%。 不过,一路高歌猛进的SHEIN,也开始陷入瓶颈期,SHEIN 产品的滞销率高企,全球快时尚品牌研究《Good on you》调查显示,仅 2022 年 1-4 月,SHEIN 的美国站官网上新超过 31 万款,其中滞销了 30%。这只是从 SKU 数量维度进行的统计,若具体到每个 SKU 下生产的衣服数量,滞销数字将更加庞大。 全球市场
      325评论
      举报
      巨头围猎,SHEIN背刺?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8-06

      每日优鲜败局,前置仓并非原罪

      一头生鲜大象,轰然倒地。7月28日,每日优鲜HR部门电话会议通知“就地解散”员工,立即引爆了舆论,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这艘大船似乎就要翻了。作为前置仓模式课代表之一,每日优鲜也算是生鲜领域的“翘楚”,头顶“生鲜第一股”头衔,在资本市场轮番滚动,作为生鲜商业模式其中之一,前置仓本身就具备诸多争议,如今,业务折戟、公司垂危,前置仓模式又被重新推送到浪尖。每日优鲜倒塌,是否意味着前置仓模式确实无法适配生鲜业,又或者说,前置仓本身就不具备商业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重新去理解前置仓的底层逻辑,以及现阶段大市场环境对高风险模式的容忍度。前置仓代表企业遭遇“滑铁卢”,无论是入场资本还是行业在局者,或多或少都心有余悸。01致命的极速达寻找需求然后满足需求,在需求之下寻找到成本最小临界点,这便是大部分商业模式的自洽逻辑。生鲜生意也概不能外,初期阶段,所有成长于平台经济的企业,都试图建立一个传统模式难以达成的新平衡点,利用互联网便利性,将用户封装在表层的消费结构,而内部的逻辑交由业务打通,这样一来,用户的直接诉求,便是生鲜生意成立的基底。为了充分满足用户及时性需求,前置仓通常建立在社区附近,能提高配送时效,以小型仓库的方式控制成本,解决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2015年,每日优鲜首创前置仓模式,将生鲜配送时效提高到30分钟以内。最高峰时期,每日优鲜业务覆盖约20个城市,拥有约5000个前置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所有消费级产品都想突破的伟事,共享单车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及时配送解决外卖最后一公里,极速达解决生鲜配送最后一公里。正是前置仓模式赋予的物流基底,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前置仓模式才一度受到推崇,引来不少追随者。但高运转的配送体系也带来重资产、重运营的平台模式,盈利问题始终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山头,竖立在前置仓平台们面前。根据每日优鲜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
      2,21412
      举报
      每日优鲜败局,前置仓并非原罪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7-09

      入局中式轻食,盒马意在“预制菜”?

      轻食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生活观念,相比于辛辣烟火味的火锅、龙虾、烧烤大排档,轻食更加注重健康以及营养均衡,由此也诞生出一大群追随者,在微博、小红书、抖快等平台,分享自己的轻食菜单。健康饮食是生活品质提升的反光镜,透视出新消费理念的崛起。不过,在现行的大多数轻食餐中,依旧沿用着西餐式口味,食品选择也更倾向于西式沙拉,对于本土人群而言,多少有些难以适应。而沉浸新零售已久的盒马,欲在轻食产品同质化中寻求破局点,轻食结合中式,便是其中一道解题思路。01中式结合,破局同质化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营养、健康,追求低盐少油的食物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大批“吃草族”的诞生,也推动了轻食行业的发展,主打高颜值、低碳水的轻食日益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新食尚”。作为新消费习性,轻食主义最早源自欧洲,原本是指操作简单、快速上桌、分量不大的果腹食物,之后演变成为一种健康主义生活态度,在2013、2014年前后,“轻食”概念在国内引爆,此后这一领域持续获得创业者及资本关注。入局者众多,轻食市场竞争也颇为激烈。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8年轻食市场至少有10亿元资本涌入。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国内轻食代餐行业市场规模较2020年同比增长95.6%,预计2022年中国轻食市场规模会达到1200亿元。事实上,轻食是一个轻厨师、高利润的行业,能够快速复制也意味着其品类门槛低、同质化严重。无论是从菜品还是口味来看,轻食很容易被模仿、复制,入局者众多,竞争也就愈发激烈。而盒马选择另辟蹊径,在轻食赛道上结合中式食品,推出了中式沙拉及低能量焖菜系列,这些单品既可以作为餐桌上的一道菜,也可以作为减脂人群的一餐饭,满足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无论是沙拉亦或是大拌菜,中式轻食并不是现有品类的平替,而是一种新品种的研制,是围绕着享受健康生活人群做的定制食用品,这部分人群更加倾向于营养均衡以及中式口味,而盒马的供应链
      4105
      举报
      入局中式轻食,盒马意在“预制菜”?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7-05

      百果园上市,谁来买单?

      在大消费领域,水果被称为“走的最快的消费品”,需求催生产业,时令催化流转,水果生意一度是商贩们起家致富的快车道之一。而今,类似百果园等老牌企业,试图以平台思维运营,在非标化市场间建筑起藩篱,将水果生意截流。不过,高企的人力、物流、供应仓成本,制约其扩张,诉诸于加盟却带来“品牌硬伤”,而“阴晴不定”的疫情因素,更是将流通中的水果生意置于更大的不确定性当中。体型越大,水果商们暴露出的弊端也愈加明显,如何摆脱生鲜桎梏,是百果园上市前该思索的命题之一。01上市心切,盈利堪忧作为水果零售界的老玩家,百果园的上市之路颇为坎坷,从筹备时间来看,甚至比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玩家要早得多。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 2020年6月1日,百果园就向证券相关部门递交《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并计划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同年 11 月,百果园又计划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并进行了 IPO 辅导,之后便杳无音讯。直到今年 5月2日,港交所披露了百果园的新一轮上市申请,百果园再一次冲刺二级市场。不到两年时间,百果园三次申请上市,足可见百果园上市心切,但在资本侧来看,其上市征途并不乐观,或者说,在经历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玩家市值急速缩水后,资本对于生鲜领域似乎不再抱有绝对的热情。一边是生鲜企业排队谋求上市,另一边是二级市场断崖下跌,资本市场遇冷,一冷一热的鲜明对比背后,是水果零售经历20年发展的路线抉择,更是传统零售与新零售故事的偏差与执念。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显示,百果园从 2019 年到 2021 年的收入分别为 89.8 亿元、88.5 亿元以及 102.9 亿元,其中 2021 年首次迈过了 100 亿营收大关,但相对应的净利润仅有 2.48 亿、0.45 亿和 2.26 亿,其对应的利润率仅有 2.8%、0.5% 和 2.2%。鲜果生意本身存在供应链长、成本高等特点,导致其利润微薄,盈利能力难以覆盖其
      1,2275
      举报
      百果园上市,谁来买单?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5-13

      keep“不自律”?

      白天加班,晚上躺平,996工作压力无限放大身材焦虑,也击中了无数年轻人痛点。被“安利”进健身房,大概是一代青年们追求健康、保持身材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但或许也有另一种曲线解救策略,自律减肥,跟着明星老师舞动,由此催生了“云减肥”,以keep为首的在线健身平台,便在全民运动浪潮下诞生。“自律给我自由”是keep锁定大众消费需求最直观的标签式表达,自律与自由捆绑,也隐藏另一条深意—“不运动无自由”。在线运动浪潮将年轻群体体内的肾上腺素激发出来,同时也为都市白领们找到一条新的情绪宣泄出口。作为在线运动龙头平台的keep,赴美上市折戟之后,今年2月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冲刺“运动科技第一股”。如今 ,增长乏力、亏损加剧、第二增长曲线受阻,站在十字路口的keep,不免多了几重暗淡与焦虑。在线课程卖不动,新业务羽翼未丰,流量巨头围剿,疫情给了keep全民运动契机,也为其它流量平台们打开新的商业路径。01扩张之殇:内卷、焦虑与失衡受制于疫情影响,线下健身房生存难以维系,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云健身”,这种趋势也逐步上扬。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线上健身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935.4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697.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5.8%,远高于同期线下健身市场的8.2%。得益于居家限制,keep在疫情期间更是迎来“爆发点”,据Keep招股书显示,2021年,按月活跃用户及用户完成的锻炼次数计算,Keep已经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2020年及2021年,Keep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约2970万人和3440万人,订阅会员达到330万人,相比于2019年的80万人,增加了3倍以上。不过,即便身处于行业绝对龙头地位的keep,依旧难掩焦虑感。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在线健身的诉求也将随之下降,存量市场中付费人群有限,而免费课程充斥互联网,keep的付费课程难有足够卖点。基于此
      7611
      举报
      keep“不自律”?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4-29

      朴朴超市,困在福州

      消费类赛道,大多拥有强领地意识,各互联网企业也多以城为靠、以流量为池,而在生鲜领域,抢占大城市形成地理优势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识。不过,一线城市的“包容量”过大,也吸引一众玩家涌入,地域性优势反而难以发挥出功效。而对于并没有太多强劲对手入场的城市,依靠前期“简单粗暴”的地推打法,反而能获得增益,迅速占领市场,其本身更契合当地市场准则。例如朴朴超市在于福州,兴盛优选在于长沙,越是在二线或是新一线城市,其“大本营”概念越能发挥功效,在用户基数和市场容值之间寻找到平衡关系。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局即进入混战局面,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在这里只能算是必备要素。朴朴超市选择发力一线城市,与生鲜、社区团购选手们正面刚,也暴露出朴朴大本营流量见顶窘境,向外突围更像是一次“以攻为守”的平替式策略。01以进为退,被迫迎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这其中,即时零售起到了关键作用。用户下单后,30分钟到2小时之内即可配送上门,在效率上极大优化,缩短用户购置商品的时间,也让即时零售模式被市场充分验证。作为一家即时配送的移动互联网购物平台,朴朴超市确实承担着“小超市”职能,其经验品类维度广,包括水果蔬菜、粮油调味、酒水饮料、休闲食品、化妆品、清洁用品、日用百货等。凭着“纯线上运营+前置仓配送”模式,朴朴超市在生鲜赛道成长为“小巨头”,成立仅仅6年,从0做到了150亿,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00%。不过,生鲜产品保质期短、仓储运输难度大等问题,一直被行业诟病。相关数据显示,生鲜电商损耗率在30%左右。除了损耗,生鲜产品的非标准化还会产生额外支出。以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为例,从2019年至2021年第三季度,每日优鲜累计亏损近76亿元,叮咚买菜则累计亏损近104亿元。行业风向趋紧,市场大环境也从扩张向节流偏移,去年上市的叮咚买菜,也大幅放缓扩张
      3,0254
      举报
      朴朴超市,困在福州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4-10

      洋码头,陷入“中年危机”

      走过13个年头的洋码头,迎来中年危机,跨境电商的想象力,也在逐渐萎缩。受制于抖快淘等短视频流量冲击,各大平台携“流量”以挟品牌的戏码,早已是行业通识,流量焦虑是电商们绕不开的困顿,洋码头在构建跨境交易的路上,或许会逐步被限制在窄与短的浅水区。伴随疫情反复、政策收紧的宏观格局,跨境电商业务并不乐观,而依托于C2C买家机制的洋码头,在口碑下滑、信任度透支的背景下,即便强化线下B2C模式,也未必能撑起“大后方”。在这场“大乱斗”中,除开洋葱集团、SheIn等垂直平台,还有天猫国际、京东国际、网易考拉等流量背景选手,合力切分下,洋码头的“洋”生意,似乎尚缺想象力。01押宝线下,变道求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海淘用户已达到1.58亿人,国内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40%,进口0.5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从需求侧来看,跨境电商仍是一支“潜力股”,过往对外贸易扩大顺差额,消费水准提升,国际品牌的需求量也随之扩增,乘借东风,诞生一大批以跨境业务为主的垂直电商,洋码头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官方资料,洋码头创立于2009年,是中国独立海外购物平台,其核心以C2C“买手制”模式为主。据称,洋码头拥有超8万名平台认证的优质买手,覆盖全球六大洲、83个国家,每日可供购买的商品数量超过80万件。不过,在疫情的影响下,跨境电子商务对进出口供应链带来诸多不便。国外疫情反复,商品运输和供应受到限制,依靠于国外买家的洋码头,更能感触到“代购”的困难。此外,涌入跨境电商选手过多,导致现有的流量体系里,洋码头并无多大优势。在庞大市场供给面前,直接刺激行业内玩家向资本靠拢。尤其2019年阿里收购网易考拉后,进口类跨境电商市场趋于头部效应,洋码头等中腰部玩家空间明显受限。同许多诞生于互联网的新消费、新零售品牌一样,也逐步开始布局线下渠
      2.69万2
      举报
      洋码头,陷入“中年危机”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3-16

      社区团购驶入“深水区”

      高歌猛进的社区团购,被迫按下暂停键。继同程生活、十芸团等老三团陆续暴雷,新三团中的美团优选裁员,滴滴旗下橙心优选被爆业务关停,社区团购赛道中其它玩家兴盛优选、多多买菜、淘宝买菜也在挣扎中求存,社区团购似乎驶入了深水区。政策环境、疫情反复、供应链等因素,左右着社区团购这条赛道的宽深度,变现周期长、变现难度大,热衷于在本地生活深耕的互联网巨头门,如今也在监管督促下停止价格战、收缩市场。风吹过后,社区团购来到十字路口,无论是转型升级寻找出口,还是坚守一方等待时机,现阶段的下行压力,都是一道短时间难以逾越的天堑。01社区团购生变2020年新冠疫情给了社区团购们机会,用户居家使得短途在线配送优势突显,资本在风口起来前嗅到了商机,滴滴、拼多多、美团、京东、阿里等顺势入局。巨头们纷纷在社区团购赛道加码,对其投入不设上限的豪情壮语,更是增添了一份行业执念。即便在美团优选亏损率高达25%-28%,多多买菜盈利不见头情况下,双方仍分别定下2000亿和1500亿GMV目标,阿里巴巴为了加码社区团购业务,还专门成立MMC事业群。然而,这把虚火也被迅速浇灭。2020年底,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组织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要求互联网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社区团购新规,从价格补贴、市场垄断、限制竞争、大数据杀熟等多维度对社区团购提出严格要求,各大企业以资本为驱动的“野蛮生长”之路被按下暂停键。关乎民生的社区团购赛道,种种乱象“迎来”监管部门出手整治。2021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五家社区团购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做出行政处罚。6月,社区团购不得出现“一分钱秒杀”商品的条例,更是给扩张期的社区团购泼下一盆冷水。虚火被扑灭,社区团购的风向转变也自此开始。去年以来,陆续有社区团购玩家崩盘。2021年7月7日,同程生活正式宣布破产。作为老牌社区团购独角兽,同程生活发展3
      1,330评论
      举报
      社区团购驶入“深水区”
    • 零售商论零售商论
      ·2022-03-08

      北京拟提升便利店数字化能力 便利蜂:服务民生是数字化“底色”

      近日,北京市商务表示,将以餐饮、便利店、蔬菜零售、家政等业态为重点,围绕数字化运营全链条,“一业一策”提升生活服务行业数字化营销、管理和供应链水平。依托生活服务平台推出百节数字化运营教程,助力千家生活服务业企业数字化升级,引导万户便民商业网点发展数字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超万家生活服务业数字化示范门店。北京市商务局还称,“提升便利店数字化经营能力,支持数字化精准选品,实现‘千店千面’。”“我们将积极响应各方号召,继续在‘数字建设’、‘产业数字化’、软硬件等方面构建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对此,便利蜂方面表示,“我们也愿和行业各方,共同促进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发展。”便利蜂方面称,目前在食品安全、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数字化”均已深入到便利蜂的发展“基因”中。举例看,消费者前往门店消费,除了现金支付,还可以通过自助结账提升购买效率。再比如,在食品安全环节,北京便利蜂的中心实验室内正按照在售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项目的要求,配套了高水平快速检验仪器,以适应对门店在售食品及门店卫生环境的理化、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污染物质等项目的快速检验。数据显示,便利蜂上述中心实验室的食品常规检测项目总计65项,实现了对原材料、包材、半成品、成品、环境监控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覆盖。此外,在门店端,便利蜂还研发了鲜度PAD和手持PDA,通过鲜度管理系统对食品的保质期、销售期进行有效的管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此前也表示,便利店行业数字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便利店经营的各个环节,“未来,便利店企业将会更加注重自身数字化能力的打造,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运营能力,实现企业整体降本增效。无论未来市场如何变化,数字化将会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途径”。“总之,数字化的‘底色’就是服务民生,这也是企业或行业各方‘数字化’路线图的基准方向。”便利蜂方面表示。
      904评论
      举报
      北京拟提升便利店数字化能力 便利蜂:服务民生是数字化“底色”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