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历史观,少了点怨恨

叶盛的读书笔记
2022-10-15

最近来新加坡处理一些工作事情,抽空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看了一下它的历史。有句话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个国家如何叙述历史,能够充分体现出其政府是如何看待当下和未来的。

毫无疑问,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中所展示的历史,肯定是最符合新加坡政府叙事的正统历史。在历史的叙述中:什么会被重点提到?什么又会被刻意忽视?背后都是大学问。

一、对英国殖民者没啥怨恨

在进博物馆之前,我想如果按照传统叙事方式,那肯定是:英帝国主义一声炮响,开始了罪恶的侵略战争,从此新加坡成为了真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何况真正的殖民地呢?那肯定是更加悲惨了,大片描述。

结果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中,对新加坡港口的创建者莱佛士爵士,评价极高。尊称他为现代新加坡的创建者(“Founder" of modern Singapore)。对他及其副手都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大幅画像,通篇不吝赞美之词。

而对于整个英国殖民时代,博博物馆中展示了很多殖民地时期的现代生活。音乐、西服、电灯、自行车,给人的感觉是英国人带来了现代的文明,让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了。

要知道:现在新加坡人的种族构成基本是华人、马来和印度人,这些人的祖先基本都是昔日被殖民的种族,为什么一群被殖民人民的后代,会这样看待这段历史呢?

我觉得主要是由新加坡政府想要积极融入现代世界的态度。

当年英国殖民者的到来,极大加速了新加坡从传统小渔村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开放贸、自由和法治,都是英国人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新加坡能发展到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这些方面。所以新加坡政府推崇莱佛士爵士,其实就是对这些最基础的价值观的认可和坚守。

而对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苦难的东西(类似XX与狗不能入内的事情),则根部没有提及,主流关注的还是现代化带来的好处,这样叙述更有利于拥抱现代文明。

而且说实话,在英国人殖民前的新加坡本地人,虽然没有受外国帝国主义压迫,但是本地土著苏丹,采用的照样是帝国主义的压迫方式。在本地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又没有一点现代文明的影响,当时的老百姓日子只会更难过的。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旗还是日本人扛

紧随英国殖民地时期之后的,就是三年被日本人占领的时期(1942-1945年)。

对于这段历史,博物馆的叙述中没有一点好感。新加坡刚刚占领后,日本人就搞的大清洗,死亡失踪至少几千人,甚至有估计高达2万。之后,日本人对新加坡人进行各种洗脑宣传,娱乐生活都没有了。老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过,缺衣少吃,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在一块石头上,看到一句特别有感触的话:“生活还得继续,每个人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活着,希望未来会变好”。在帝国主义压迫下,老百姓确实生活不易啊。

我发现一点是:对于这短短三年的历史,新加坡博物馆里面是太过详尽了,篇幅远超三年应该有的尺度。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详细介绍呢?

我想这是新加坡政府的需要。一个政权,一定要强调爱国的,这样政权才能保持下去了。尤其是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更是需要激发老百姓的爱国之心,让老百姓都知道成为亡国奴了,会如何如何悲惨。

所以,日本人就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对于日本人当年的暴行坏事都一一列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旗,必须由日本人扛上。

总之,我认为新加坡政府做得非常好,能够在拥抱现代文明和爱国之间做到非常好的平衡。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历史,其实也是面向未来的态度。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