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走红 入场的国企会是最大赢家吗?

旗帜财经
2023-02-01

疫情的阴影逐渐消散,消费市场在迅速恢复,素有物价风向标之称的“二师兄”——猪肉价格成为时下市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2018年后,不断飞涨的猪肉价格吸引了包括国企在内的一众玩家纷纷下场追逐,然而去年猪肉市场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风波,一批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堪忧,未来,实力雄厚的国企会否终结民营资本的竞逐?”

作者/ 木木

谁能想到,相比西游记里人人眼馋的“唐僧肉”,在过去一两年代替房地产、新能源,成为当下市场眼中香饽饽的,居然是“二师兄”。

说起“二师兄”的走红,可能大多数国人即刻想到的就是去年猪肉价格的飞涨。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2022年9月第一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0.34元/公斤,比上一周五上升1.0%。而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8月26日生猪价格还是22.44元/公斤,到9月2日已涨到23.56元/公斤,上涨了4.99%。

“二师兄”成了网络爆火话题,年轻人在热搜下调侃,“车厘子自由还没实现,眼看连肉包子自由也快没了?”

生猪市场突然火了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2018年那场非洲猪瘟,瘟疫导致国内生猪供应紧张,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约5亿头,比2018年骤减超过20%,市场供不应求使得猪价一路飙升,到2019年12月全国活猪平均价格同比翻了一番,一公斤超过了33元。

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下游的餐饮业纷纷涨价,消费者直呼“撑不住了!”。

为了稳住国内市场供应,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扶持生猪养殖产业,在这一大背景下,国企挑梁,在初始阶段扮演了最关键角色——保供。

一边是消费者的哀嚎,另一边,不少养猪户发现自己的利润有了极大改变。

敏锐的资本开始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机构纷纷下场,养猪的概念瞬间从传统农业摇身一变,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在这轮对二师兄的竞逐中,除了公众早已熟知的、投身其中多年的互联网大佬丁磊,还有一众实力雄厚的国企。

2020年,广东国企越秀集团设立越秀农牧进军养猪业,目前已在广州、贵州等省市进行布局;在四川内江,去年政府曾发文鼓励国企养猪、盘活闲置养殖场,目前也有两家市级国企参与;成都市国资委100%控股的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则在去年接手新希望出售的11个在建猪场项目……

01

养猪“第一关”:资源的较量

要养猪,先得有地方。

要养猪,面临的土地问题可能比地产行业更复杂,由于养殖场对周边自然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选址基本只能考虑乡村,这就需要企业不仅能够以精准的眼光选址,还要擅长与村级政府部门的沟通,熟悉地方各项土地政策等。

克服这些问题、完成极为严格复杂的审批流程显然对企业的经营资质、资金实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养殖企业要拿地,需要熟悉当地自然环境、寻找适合养殖的土地、与各级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甚至要与村民打交道,这对于专注养殖行业的企业来说可谓困难重重。

这样一来,企业需要投入大批人力、资金在投产的第一关——选址和拿地上。

仅仅这一步,就让很多民企望而却步,首先,这些大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企很难有精力在省内甚至全国撒开网来选址,其次,专注于养殖业的民营企业也很难在拓展出专门的团队来负责拿地,后续面临的一系列繁杂流程就更不用提了。而对于部分扎根某地、具有政府背景的国企来说,对于省内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土地政策相对较为熟悉,在选址、拿地这一关卡就会容易很多。此外,一些国企本身就拥有大批土地,以广垦畜牧为例,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广东农垦现有土地342.55万亩,在2021年广东农垦又筛选出可用于布局生猪养殖基地的地块28个,总面积超过了1.2万亩。

万事开头难,在养猪这件事上,开头这一关对于本身土地资源丰富的国企来说难度系数或许要少很多。

02

市场超周期:实力的较量

众所周知,猪肉市场会有猪周期,即: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猪肉价格基本会以三到四年为一个周期波动,而非洲猪瘟之后,整个行业进入“超级周期”,即价格波动幅度更大,涨跌速度更快。

这也意味着养殖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加大。

2022年的春天,对很多零散个体户和小型民企来说更像是一次寒冬。

在去年春节后,按照以往规律,市场对猪肉的需求变淡,进入供大于求阶段。

就在此时,俄乌战争爆发了。

两个国内猪饲料玉米、豆粕的最主要供给地几近瘫痪,“二师兄”的口粮开始遭到市场疯狂抢购。从2022年2月23日到26日短短四天,国内市场上豆粕价格从4143元/吨飙升到4630元/吨,之后一个月内连续涨到5207元/吨。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疫情反复国内大规模的封控也开始了,跨省运输受阻,新希望、海大等一批饲料企业宣布涨价。

一边是不断上涨的养殖成本,一边是越来越淡的市场需求。

“生猪界”巨头牧原股份宣布上半年亏损超60亿元,温氏股份和正邦科技等行业大佬也惨不忍睹。行业巨头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本身就利润微薄的个体养殖户及中小型民企了。直到去年年底,市场状况也未完全好转,大家只能眼睁睁看着投入的大把资金打了水漂,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恐难东山再起了。

此外,近两年内大批企业一窝蜂冲进养猪业,导致去年底国内生猪存栏量高达4492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329万头,超出了国家正常标准4100万头。而全球经济疲软引发的消费市场低迷,多少也让二师兄的紧俏程度不及正常时期了。

市场的消化需要时间、企业的资金周转却不能等,因此企业的规模越大、决策越精细、制度体系越完善,抵御市场风险和应对市场周期的能力就越强。

如此看来,只有实力雄厚的“行者”才能在这条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路上走到最后。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2009到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养殖户的生猪出栏比重从31.7%上涨到超过60%。去年12家上市猪企出栏量1.1亿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比重超过16%。

03

养殖新趋势:合作的力量

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型国企进入行业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想要在产业内生存发展下去希望渺茫呢?

当然不是。

除了市场周期,养猪业面临的另一场洗礼则与专业化有关。

熟悉传统农业运作的人都知道,这是个技术与经验至关重要的行业,养殖业的特点,使其对“新手”的包容度不同于一些新兴科技产业,而一些新近转型入行的国企最缺乏的就是经验。

经过长年的发展,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在选种、选址、杂交改良、饲料、喂养甚至环保方面,如有效利用猪场粪便、垃圾建立生态节能型的生猪养殖模式等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在大量的、长时间的实践中习得,新入场的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占据优势。

此外,这些民营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专注研发,在饲料生产、智能化养殖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2023年1月的生猪行业国内专利榜上,排名前八位的企业过半数是民营企业。在这一行业,技术、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产量,去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四家上市猪企年出栏量就占据全国生猪出栏量的11.66%。

因此,要实现养猪业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时代需求,真正将技术、经验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国企与民企的互惠合作就必不可缺。毫无疑问,这是养殖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细观市场不难发现,这一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广东农垦先后宣布与牧原股份、新希望六和达成合作协议。2022年,温氏股份披露公司将以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广东种业集团等3家国企。

一边发挥资源与资金优势,另一边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和专业技术,这样的互惠合作才能为养殖业带来新的活力。

随着疫情的阴影逐渐消散,经济逐步恢复,相信民众的收入也会进一步提升,具有消费市场风向标意义的“二师兄”,势必将成为政策关注、扶持和引导的焦点。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企与民企的互助与合作,想必不仅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更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毕竟“二师兄”的稳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餐桌。


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
欢迎虎友分享那些大家不知道的人物传记、无用但有趣的财经故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