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贷”仍在继续,是老百姓口袋鼓了吗?

谭浩俊
04-05

最新披露的大中型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作为按揭贷款发放主力军的国有六大行,有5家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出现减少,7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招行、兴业、中信、民生、光大、平安、浙商)中,4家减少,3家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大行的个人房贷余额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农业银行,下降金额达到了1757亿元,排名第二的中国银行,下降金额也达到了1706亿元。而唯一一家金额上升的,是邮储银行,上涨金额为762亿元,不到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下降金额的一半。7家股份制银行的上涨金额,则与下降金额大致平衡。

也就是说,从2003年的情况来看,“提前还贷”仍然是广大居民的重要选择。而且,是在一些地区居民购房热情有所恢复、房贷数量增多的情况下,剔除这一因素,“提前还贷”现象更为严重。

那么,导致居民提前还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居民口袋中的钱增多了、购买力增强了,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呢?很显然,在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就业尚不充分、企业运行状况也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也处于比较缓慢的状态。特别是购买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提前还贷”,应当不是口袋鼓了的表现,而是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可能性比较大的,就是持续的存款利率下调,特别是过去比较流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下调,让广大居民对财富保值产生了一定担忧。与其把钱存在银行拿不到利息,不如把房贷还了,还能省点利息。更重要的,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可能还是一种趋势,未来的存款利率也可能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存款,就意味着财富缩水。还掉利率相对较高的房贷,就成了很多居民自然而然的选择。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居民仍然在采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把利率较高的房贷换成其他商业贷款,包括消费贷款等,以节省利息。对老百姓来说,尽管换贷手续比较复杂,还要提前准备好还贷资金。但是,如果能够通过换贷方式节省一些利息,也是愿意这样做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广大居民手中的钱并不多,并不像有的专家所言,老百姓不想花钱、不愿花钱,而是确实没有太多的钱可花。不然,不会为了省一点利息而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换贷。

这也意味着,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仍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而紧迫的问题。“提前还贷”是广大居民担心财富缩水的一种表现,市场需求不足、消费动力不强,也是广大居民消费预期不足的一种表现。而归根结底,就是居民就业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而居民手中的财富,又没有足够的保值增值渠道,自然,就不希望再出现利息差带来的财富缩水了。“提前还贷”或换贷,不失为实现财富保值非常重要的方式,至少,可以减少缩水。

居民“提前还贷”意识不减,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居民购房意识不强,等待观望和消极对待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传递到房地产市场,就是市场低迷格局难改,房企困局难解。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需要管理层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包括如何引导房企有序降价,以降价促销售,恢复居民购房信心。死杠房价,受伤的绝不再是购房者,而是房企。特别是陷入资金链困局的房企,更应当通过降价来维持资金链不断,切不要再做既能资金链不断、又能利益不减的梦,甘蔗不可能两头甜,该舍弃的利益必须舍弃。有舍有得,才是房企的正确选择,也是管理层必须面对的现实。

也正因为如此,在居民仍对“提前还贷”非常热衷的情况下,不要出现判断失误,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提前还贷”绝不是居民的口袋鼓了,而是担忧多了,是担心财富出现缩水,担心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对此,银行也要保持平和心态,不要给居民“提前还贷”设置障碍。老百姓不容易,他们没有银行高管那样的高收入,一家银行,平均年薪70多万元,还说是薪酬下降了。老百姓才多少钱一个月,却要还银行那么多利息,当然心有不甘了,要提前还贷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