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不变,但壳牌能源转型路径已变

财经十一人
2023-11-17

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没有改变,实现转型目标的路径做了调整

位于深圳的壳牌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

文 |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俄乌冲突改变了欧洲能源转型的节奏,也改变了欧洲最大能源公司壳牌的转型计划。壳牌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没有变化,但能源转型的路径已有调整。

壳牌2021年2月发布的“赋能进步”战略描绘了其能源转型的具体路径。该战略发布后一年,俄乌冲突爆发,国际油价进入高价周期;同时,欧洲多国因拒绝进口俄罗斯天然气而陷入气荒,国际气价高位波动。

2023年1月1日,壳牌CEO更换为魏斯旺(Wael Sawan)。在魏斯旺的带领下,壳牌重新制定了公司能源转型的路径:首先,石油领域的投资由减少转变为维持稳定;第二,将选择性地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电源侧继续投资,同时聚焦在氢能、生物质能和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利用)三类项目的投资。第三,对电动车充电等新兴业务不再设定新增数量目标,重质不重量。

“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个目标和‘赋能进步’战略是我们的北极星,不会发生改变。”壳牌集团中国区主席陈琳近日对《财经十一人》说,壳牌只是调整了实现转型目标的路径。 

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陈琳

调整转型路径

壳牌“赋能进步”战略的核心原本是减少石油投资,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碳排放。目前,该战略的方向调整为:稳定石油投资,保障油气产量稳定;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更聚焦,同时放弃部分碳抵消项目。

“赋能进步”战略原计划以壳牌2019年的石油产量为基准,到2030年,每年减少1%-2%的石油产量,即总共减产20%。2019年壳牌的石油产量是190万桶/日,2023年第一季度,壳牌的石油产量已降至150万桶/日。

陈琳表示,壳牌已提前完成了石油减产的目标,短期内不会继续减产了,而是会把着力点放在能源安全、保供方面。这并不意味着“赋能进步”战略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过去这两年里,壳牌认识到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就像中国最高层对能源转型提出“先立后破”的思路一样,壳牌也要在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基础上,再搭建新的能源体系。

不仅壳牌,所有石油公司对油气上游领域的投资都在回升。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余岭、夏初阳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投资主要用于上游领域,上游资本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0%,较2022年上游支出占比不到60%有了显著提高,扭转了2014—2021年上游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

魏斯旺2023年3月在北京接受《财经十一人》专访时曾表示,壳牌正努力建立低碳业务板块,期望未来从中获利,但这需要时间,因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地方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化石能源仍然占整体能源的80%以上。    

“只有利润但没有可持续发展是不行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利润支撑也是行不通的,两者都需要。我们要继续供应石油和天然气,让人们获得现在需要的能源。我们也要从这些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未来的低碳能源系统。”魏斯旺说。

壳牌集团CEO魏斯旺(右)接受《财经十一人》专访

壳牌此前发布“赋能进步”战略的同时,将公司业务构架调整为:转型支撑、传统上游和未来增长三个部分。转型支撑业务包括天然气一体化、化工和炼油产品的产销;传统上游业务是指油气的上游勘探生产;未来增长业务包括下游销售、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未来增长业务的投资在资本开支中的占比,将由2020年的16%,增长到2025年以后的35%-40%。

2022年,壳牌对外投资总额为250亿美元,其中42亿美元投资于可再生能源,38亿美元投资于非能源产品,即将近三分之一的投资投向了零碳或非能源产品。另外三分之二主要投资于石油和天然气。

2023年,壳牌的业务构架再次发生调整:天然气与传统上游业务合并,可再生能源、中游炼化和下游业务合并在一起。这让壳牌的业务构架更接近回归传统的油气公司。

业务构架调整后,在2023年6月举行的投资者日上,壳牌提出了业务发展的三大原则:业绩、纪律、简化。业绩是指要更加着重于创造更大的价值,以质而非量作为落脚点;纪律强调的是使命必达,说到做到;简化是指要更专注于所擅长的领域。

在投资者日上,壳牌宣布从2023年到2025年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是100亿-150亿美元,这个规模展示了壳牌在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解决方案领域的投资决心。在具体领域上,壳牌将聚焦在氢能、生物质能、CCUS和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

陈琳对《财经十一人》解释说,聚焦在这些领域是为了把壳牌的传统优势复制过去,同时更立足于现有的客户群,即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客户。这些领域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壳牌现有的业务加上这些领域的业务,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低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他们减碳。

氢能和CCUS项目都已在中国落地。

氢能方面,壳牌于2007年在上海安亭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氢能加注站。2022年1月,壳牌在张家口的绿电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并被用作北京冬奥会的绿氢供应站。这是壳牌在中国的第一个绿氢项目,也是当时壳牌在全球最大的绿氢项目。该项目的经验现已被推广至壳牌在荷兰投资的氢能1号项目——目前壳牌在欧洲最大的绿氢项目。

陈琳说,张家口绿氢项目证明了绿氢的技术、产业链是可行的。同时,该项目还需要在成本上继续优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绿氢产业链还需要需求端的发力,需要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的企业合作。

在CCUS领域,壳牌在广东大亚湾,与中国海油、广东省发改委以及埃克森美孚合作设立了一个碳捕集与碳封存研究项目。该项目目前处于联合研究阶段。与绿氢项目类似,CCUS产业尚未大规模实现商业化,还需政策支持。

生物质能领域壳牌在中国尚未涉及。壳牌在巴西的生物质燃料合资公司Raízen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公司之一。陈琳表示,生物质能的发展要以当地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壳牌还在寻找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的和投资项目。

充电桩业务重质不重量

电动车充电桩板块是壳牌目前最重要的增长板块之一。根据壳牌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壳牌在中国的充电桩业务已实现正向现金流。

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在中国,2022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占到全球60%。壳牌2018年开始在中国新建电动车充电桩,目前在中国共有2.5万个充电桩,占壳牌全球充电终端数量的一半。这与中国电动车在全球电动车总量的占比数值较为接近。

陈琳说,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高是能源转型的关键,电动车的崛起与之息息相关。壳牌过去服务的是燃油车主,未来要服务更多的电动车主,这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市场,电动车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壳牌要与时俱进。

2021年,壳牌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拥有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终端。如今,壳牌不再追求充电终端数量的增长,而是更注重项目的品质和盈利能力。在中国的充电业务亦是如此。

陈琳表示,壳牌在中国的充电桩业务目前没有规划要在何时达到多少数量,公司确定了一个总体方向,即要能够紧跟市场发展,能够为现有的客户和未来的客户提供其所需的能源和产品。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需求差异较大。比如说在西部,电动车还没有快速发展起来,因此,在西部建设充电桩或者将加油站改造为综合能源站的时机就还没到。

将加油站改造为具有充电功能的综合能源站是壳牌的一个重点策略。壳牌在中国通过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运营着2800多座出行服务站,其中包括约2000座加油站,和约800座独立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这些服务站一共拥有2.5万个公共电动汽车充电终端。

陈琳近期赴武汉调研了壳牌新近建成的一个综合能源站。“它是功能‘十合一’的综合能源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汽油、柴油、充电、加氢,还包括便利店、洗车等等。它是壳牌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标杆项目。”陈琳说。

壳牌在全球发展充电桩业务偏爱采用并购的模式。壳牌此前在欧美收购了三家相关公司:NewMotion——欧洲最大的EV充电公司之一,Greenlots——美国电动汽车充电和能源管理软件及解决方案的领头羊,Ubitricity——英国最大的公共电动车充电网络服务商。

在中国,壳牌与中国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比亚迪设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发展充电业务。

2023年9月19日,壳牌与比亚迪的合资公司宣布,壳牌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开业。该充电站距深圳机场航站楼2.5公里,共配置258个公共快速充电终端。在试运营期间,该充电站每天为超过3300辆电动汽车充电。壳牌在深圳建设如此大体量的充电站,是因为深圳的电动车的渗透率领衔全球。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