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升温!创新药迎来第二波出海高潮

君临财富
2023-11-01

近期创新药行业的好消息不断:

10月20日,翰森制药宣布与GSK达成合作,授予对方自研B7-H4 ADC新药HS-20089的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

根据协议,翰森制药将收取85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取最多14.85亿美元的成功里程碑付款。

10月27日,君实生物宣布FDA批准特瑞普利单抗(鼻咽癌药物)上市,成为国产首个PD1创新药出海产品。

根据2021年君实生物与Coherus签署的合作协议,Coherus获得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独占许可,需要向君实生物一次性支付1.5亿美元首付款,并后续支付累计不超过3.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年销售净额20%的销售分成。

同一天,复星医药子公司复宏汉霖宣布与Intas达成合作,授予其PD-1药物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在欧洲和印度的商业化权利。

短期内连续的出海成功,吸引了市场的关注,人们一盘点,忽然发现——

今年以来,创新药出海的节奏正在逐渐加速,落地成果的发布节奏也越来越密集了。

举几例:

3月,和黄医药宣布已完成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向美国FDA的上市申请,有望在2023年底前获得最终审评结果,并将于今年稍后在欧洲及日本提交监管注册申请。

7月,恒瑞医药宣布肝细胞癌药物卡瑞利珠单抗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获得FDA正式受理。

9月,百济神州宣布食管癌药物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获批在欧洲上市,成为首个成功“出海”欧洲的PD-1抑制剂。

…………

创新药的持续出口突破,让相关药企今年以来的业绩反转明显。

经统计,A+H股25家biotech代表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2022年达到267.71亿较2021年基本持平,2023H1营业收入大幅增加达到192.5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48%。

接下来,这种持续性是有保障的,毕竟排队上市的创新药非常密集——

康方生物AK104、荣昌生物RC18等重磅产品已上市,进入销售放量阶段;

康方生物AK112和AK101、泽璟制药重组人凝血酶和杰克替尼等处于NDA阶段,上市在即;

康诺亚IL-4Rα抑制剂和信达生物GLP-1/GCGR双靶点减肥药即将NDA,有望成为几十亿峰值大单品。

华东医药的首个ADC国内上市申请获受理,有望半年内获批。

10月25日,华东医药宣布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ELAHERE)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索米妥昔单抗由中美华东与美国合作方ImmunoGen, Inc.合作开发,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针对叶酸受体α(FRα)靶点的ADC药物。

下面是一些创新药龙头的获批和申报上市管线数据:

这波创新药上市和出海高潮,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上一波的投资盛宴。

2019年,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我国制药史上,第一款完全由本土自主研发、并在FDA获准上市的抗癌药。

自此之后,我国创新药投资迎来第一波盛宴。

尤其是投资端,异常的繁荣,数千家创新药企获得大额融资,一批未盈利的创新药龙头陆续在港股和科创板上市,备受追捧。

不过,那时候的炒作,更多是由想象空间和估值提升所带来的。

赛道也集中在PD-1单抗领域,并主要由2014年上市的K药和O药成为10亿美元级别大品种的爆发效应所带来。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

第一,赛道狭窄,很快形成拥挤效应,可持续性不强。

创新药的第一个黄金年代主要是2019-2020年,到2021年就不行了,繁华落尽,一地鸡毛。

以销售投入来看,自2021年以来,biotech型公司的销售费用持续增加,2021-2023H1的同期增长率均超过20%。

但销售投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就这么大,僧多肉少,最终导致利润率持续下行。

第二,创新药企拿了钱,纷纷大手笔搞研发,最终肥了上游的CXO产业链。

CXO企业既有成本优势,能接到海外大厂的代工订单,又能帮本土的创新药企降本增效,于是业绩纷纷爆发,成了上一轮创新药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而今年逐渐升温的创新药投资,跟上一轮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

经过一轮大浪淘沙,较小的创新药企已经破产倒闭,市场集中到了药企龙头的手中,经过时间积累,龙头们的研发纷纷落地商业化,赛道也变得更宽广了。

看几个数据:

在海外授权方面,2023 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活跃,据医药魔方统计从2023年初至10月16日共有约33起交易发生。

已上市的创新药销售额持续增长,百济神州的替雷珠单抗目前在国内已获批11项适应症,其中9项已纳入医保,2023H1实现销售额18.3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6.8%。

在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在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创新药相对于传统消费品赛道更早迎来了复苏,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医药需求的增速更高。

虽然中国整体的人口开始变少了,但快速减少的主要是年轻人和儿童,老年人数量却是持续增长的。

2022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占总人口比例14.9%,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第二,中国药企有工程师红利,研发性价比高,因此能够打进海外市场,获得出口优势。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28日,中国新药上市数量与在研管线数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2008-2021年,我国创新药交易项目还多以license in为主,但随着国内政策扶持与中国创新药企的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中国创新药产品开始逐渐得到国际认可。

2022年,中国新药license out数量首次超过license in。

2022年至2023H1,中国创新药出海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宗BD交易一共诞生了16笔,海外授权合作成为中国药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国license out渐入佳境。

下面是券商统计的一份license out交易统计:

第三,创新药赛道正变得更宽广,这也是今年最重要的看点之一。

虽然PD-1赛道仍然在持续增长,比如美国的K药,2023H1销售额达到120.66亿元,同比增长20%,目前已获批适应症横跨30个癌种。

但令市场兴奋的重磅创新药,正变得越来越多。

大病种、大单品的放量,永远是创新药行业长期高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

在肿瘤领域,随着PD-1单抗的技术变得成熟,投资回报率降低,创新药企的研发开始向ADC技术转移。

ADC从作用机制上,具有相较于单药抗体、化疗等疗法的临床优势,尤其是第一三共的DS8201优秀的临床数据出现后,引发了海外药企对ADC的狂热。

2019年,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达成69亿美元协议,合作开发HER2 ADC DS-8201;

2020年9月吉利德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获得Trop-2 ADC;

2023年3月辉瑞430亿美元收购Seagen ADC。

海外市场如此热情高涨,主要源于其针对的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在全球有5000万(重度)-1亿(包含早期)个患者。

预计2030年,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达647亿美元,中国ADC药物市场有望达到662亿元。

而在2023上半年,全球ADC新药市场规模才刚达5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年增速非常快。

在代谢领域,GLP-1作为减重领域的新技术,正不断拓展适应性。

减肥药是今年市场上最火爆的新赛道,主要是由于其庞大的规模前景决定的。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我国肥胖人数从2014年的1.62亿人增至2018年的2.0亿人,并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2.72亿人,2030年达到3.29亿人。

GLP-1作为肥胖首选药物,单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预计今年就将分别实现超过200亿和40亿美元的营收。

在销量超预期和想象空间的催化下,至今已将礼来和诺和诺德两家海外大厂的市值推升到了4000-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前三大药企中的两个。

更重要的是,GLP-1的多种适应症也在今年获得突破,如NASH、阿尔兹海默、外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心衰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更令人惊呆的是,根据23年5月Aging Cell上发表的文章表示,GLP-1类药物可延长寿命,有望成为长寿药!

自免领域是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新赛道。

自身免疫疾病包含多个患者群体庞大的疾病,例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等,疾病患者群体数量庞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测,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估计在2030年将达到1760亿美元,仅次于肿瘤。

国外大药企方面,艾伯维目前自免收入第一,默沙东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进入,安进278亿美元收购Horizon Therapeutics进入,辉瑞67亿美元收购Arena,纷纷布局。

国内方面也很火热,荣昌生物靶向BlyS/APRIL融合蛋白泰它西普SLE获批进医保;再鼎医药引进efgartigimod,今年6月gMG适应症国内获批;康方生物IL-12/23(AK101)银屑病适应证已经递交了NDA;恒瑞医药JAK1艾玛昔替尼NMPA受理上市申请。

以上这几个,ADC、GLP-1、自免疾病,都是未来三年具有不断爆发10亿元级别潜力品种的大赛道。

这也就给国内的创新药企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以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为例,虽然集采让其遭遇了艰难的两年,但今年已明显复苏。

2023Q1,公司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0.25%,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0.17%,这是自2021年年末公司业绩进入下行通道以来,季度业绩数据首次同比止跌回升。

到最新的三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70.1亿元(+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74亿元(+9.5%)。

毛利率也环比回升了,从去年同期的83.26%上升到84.38%,净利率从19.42%上升到20.28%。

这些数据表现,都明显好于几个传统消费品白马龙头,也因此能持续获得资金的关注。

其它创新药企龙头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机会正越来越多。

市场机会纷繁杂乱,如何才能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找到更有确定性的主线行情?

如何在热点板块中抓住最值得投资的标的?

普通的投资者,受限于专业技能和精力,面对这些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即使是专业投资者,筛选研报也是一件繁重、耗时的事情,更不用说跨行业筛选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