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股!中国经济战略大转移

君临财富
2023-08-27

8月趁着暑期,和家人一起去欧洲的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玩了一圈。

这趟旅程回来后,君临百感交集,一是震惊于欧洲的高度融合,二是震惊于我大A股又暴跌了!

先说欧洲的融合。

君临在疫情前,大约每年都会出国旅游一趟,先前主要在日韩东南亚和英美地区转。

这是第一次去欧洲大陆,感受最深的是欧洲各国之间的跨境人员流动,虽然有一条国境线明明白白的划在地图上,但你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完全感觉不到。

一是跨境进出,不查护照,二是交通发达,几乎不检票。

举个例子,回程的时候,我们要从威尼斯坐火车,经过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转火车到德国慕尼黑,再转飞机回国。

24小时内,穿越了三个国家,换了公交车、轻轨、火车、地铁、机场快线,多种交通工具。

期间,既没有交通闸口,也没有碰到过检票员。

既没有海关,也没有警察查护照和签证。

一路畅通无阻。

其公共交通的便利与高效,各国交流的频繁与高度融合,让我深为震撼。

虽然以前在媒体上也看过欧盟的很多报道,知道欧盟有统一的央行,有统一的欧元,各国商品贸易免关税,人员旅行免签证,等等。

但真正深入到内部,感受其无海关、无检票的无缝跨国旅行,还是被它的融合度所征服了。

再说回我大A股。

7月高层定调,在政策上要放大招后,8月份从3300点一路撤退,演了一出“3000点保卫战”。

创业板更是创出了近三年来的最低点。

真·打了无数分析师的脸!

为何8月跌的如此狠?

君临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出台低于预期,现实冰冷更加残酷。

首先是政策方面,市场预期强烈的救市举措,除了小幅降息以外,其它仍处于只闻楼梯响的阶段。

由于靴子始终未能落下,让很多焦急的投资者倍感失望。

这个时候,一系列经济数据和负面新闻传出,最终让各路资金心灰意冷,夺路狂奔。

8月中上旬公布的各项数据,可谓全面恶化:

消费

统计局数据,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348亿元,同比增长7.3%。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7月份社消零总额3676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5%,已陷入停滞。

最难看的数据当然是地产了。

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048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6.1%;销售金额7358亿元,环比下降44.7%,创今年以来单月成交新低。

7月31日,克而瑞报告数据,百强房企7月实现销售金额3504.3亿元,单月业绩同比降低33.1%。

市场的萎缩幅度超乎想象,以至于往年的绩优生碧桂园,也爆雷了,两笔美元债券票息未能支付,成为仙股。

当年巅峰16.7港元的股价,对照今天的0.7港元,已跌去了95%,谁能想到呢?

还有青年失业率数据,在连续3个月录得新高后,7月份数据停止发布,被市场解读为“负面”。

出口

海关总署数据,7月份的进口同比下跌12.4%,出口同比下滑14.5%。

两个数据都下跌了两位数,不仅低于预期,而且表现出连续下滑且幅度扩大的趋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7月出现两年多以来的首次下降,同比下降0.3%,工厂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10个月下降,7月继续同比下降4.4%,引发通缩担忧。

投资

因为地产销售低迷,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为2007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

要知道,6月份贷款增加额是3.05万亿元,相比起来就是断崖。

由于地产危机的拖累,金融系统的暴雷开始蔓延,8月14日中植系旗下的中融信托被曝逾期兑付近1亿元……

信心疲弱之下,汇率单边下行,反映外资流出势头难止。

另外,《日本经济新闻》8月14日报道,外国企业4月到6月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为4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到87%,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值。

美国总统拜登也不甘寂寞,8月9日发布行政命令,限制美国对华高科技(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系统三个领域)的投资,企图进一步削弱中国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

————

以上这些数据和消息,混杂在一起,每天轰炸,市场的焦虑可以想象。

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同时被绊倒,改革开放后我们这代人从未经历过。

从长期的视角来看,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也可能是“四十年未有”的。

我们知道,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轨道,至今已有四十多年。

这一成绩的获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催生的,包括高层战略的改变,地缘局势变化,人口红利,全球产业链转移、城市化等等。

众说纷纭。

但现在,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重新捋一捋过往的成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是地缘局势的变化。

1980年代初,美苏争霸正酣,美国处于守势,因此需要拉拢中国。

中国高层因势利导打开国门,与美国热情拥抱,从此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外商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寻找商机。

接着是产业链的转移。

外商逐渐发现,中国在当时最突出的竞争力,是极为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人口。

中国有十多亿人口,世界第一,他们从农村里走出来,一无所有,对薪水的要求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高层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开始大力投资打造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升物流等各方面的效率。

在人口红利和亲商政策的利益驱动下,外商将本土高成本运营的工厂陆陆续续搬到了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将中国发展成世界第一的代工厂。

最后是消费。

通过打工赚到第一桶金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带来了示范效应,于是吸引了更多农村年轻人前赴后继的涌向城市。

在城市化浪潮下对房子、汽车、电器的消费,又催生了新一波的造富机会。

中国政府顺势改革户籍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让内需消费的潜力得以充分释放,为这个黄金时代的乐章奏响了最强音。

你看,过去几十年,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投资,来自中美合作,彼此需要,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国需要美国的资金;

出口,来自中美合作,美国尤其看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国进一步提供了亲商政策和高效基础设施;

消费,来自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财富增长,以及中国政府在供给侧的改革,进一步释放潜力。

这是一环扣一环的叙事,丢失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创造这1980-2020四十年间的中国奇迹。

而最底层的逻辑,则是中美合作的特殊地缘局势。

现在,这一局势被破坏了,最底层的逻辑消失了,于是投资、出口、消费,也就渐渐熄火。

举个例子,出口下滑的成因。

一开始,君临也以为是产能过剩、海外市场饱和、美联储加息等综合作用所致。

但随着危机的发酵,君临深入研究后发现,不仅仅如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的表现其实不差。

跟2022年9月底相比,美股的道琼斯指数涨了20%,纳斯达克指数涨了31%,日经225指数涨了24%,德国DAX30指数涨了30%……

德国在2022年被俄乌战争搞得焦头烂额,俄罗斯的断气让其股市一度风声鹤唳……

但没想到,如今德国也挺过来了,今年上半年还成为了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之一,上个月创出了新高。

既然发达国家的市场都表现良好,出口怎么就下滑这么厉害呢?

一个词:脱钩。

美国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在美国商品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仅为13.3%,比去年的16.5%,下降了3个多百分点。

中国曾经的最大进口商份额,被墨西哥取代了,“友岸外包”成为投资圈的热词。

与此同时,欧美和日本企业也开始将一些放在中国的供应链搬回本地,推动了本土的投资繁荣。

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2023年度日本全产业设备投资计划额首次突破30万亿日元,达到31.6万亿日元,比上年度实际投资额增长16.9%。

日本GDP也实现了近30年来罕见的连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GDP折合年率增幅达3.7%。

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实际GDP按年增长2.4%,增幅超越一季度的2%,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的1.8%。

2021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实际建设支出急速上升,2023年6月创造了1959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由于本土投资繁荣,美国失业率极低,7月的数据是3.5%,被视为“充分就业”。

因此,即使经历了史上最激进的加息潮,美国经济仍然健康——

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年初预计“硬着陆式的实质性衰退”,到年中“软着陆式的技术性衰退”,直到近期的“美国经济可能空中加油不着陆”。

可见,出口的下滑,不能归咎于需求的减弱,而更多是地缘政治局势改变所致。

这种地缘局势的变化,一旦形成趋势,或许就将贯穿我们的下半生,成为另一个长周期的叙事。

外商撤离+产业链转出,再叠加人口红利失去导致的内需低迷,各种增长要素一一消失。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君临认为,当下的形势虽然糟糕,但未到绝境。

如果说,四十年前的中国,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只能依靠和美国合作,才能挣到第一桶金。

今日之中国,显然已非吴下之阿蒙。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国如今就像一个中年人,积攒下殷实的家产,是时候通过投资和创业,打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了。

那么这条投资与创业之路,该如何谋划呢?

结合中国高层当前的一些思路,和君临的一些想法,咱们不妨来捋一捋。

首先是“救市”,这是必须的。

当下的形势非常凶险,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同时熄火——

就像一个中年打工人,忽然被辞退,收入断了,消费变保守,接着抑郁症出现,继续下去甚至可能走向自杀。

在这种惯性趋势下,后果是很可怕的。

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日本1990年代的大崩溃,虽然原因林林总总,但没有及时强力的“救市”,也是最终导致局面不可收拾的原因之一。

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救市举措,防止抑郁症(通缩形势)的出现。

救市要从内需消费入手。

因为这是中国最可着力、见效最快的领域。

消费市场虽然也面临着糟糕的形势,比如人口萎缩和收入预期下滑,导致未来支出增长的空间有限。

但可释放的潜力,仍然是有的。

比如房地产市场,这个行业由于前几年的爆炒,被政策强力打压,市场出现了大幅萎缩。

但理论上,中国2022年的城市化率只有65%,离发达国家80%的城市化率还有15个点的空间。

短期内,增长的需求还是在的。

现在一些富裕家庭想买二套房、买大户型,有很多政策上的障碍,一些地区的首付和购房门槛设置的比较高,都在抑制着需求。

只要政策及时转变,适当松绑,地产行业很快就会回暖。

房地产占了中国GDP的7%,加上上游拉动的能源、钢铁、水泥,下游拉动的建筑、装修、家具、家电、银行等相关产业,整体约**国GDP的三分之一。

这些产业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数亿人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必须稳住,不能乱。

从房地产行业出发,延伸开来,我们会发现——

消费市场的问题之源虽然是需求,由人口萎缩和收入预期下滑引发,但救市的方向不在“激发需求”。

而在于供给侧改革。

就像1980年代的里根改革一样,通过减税降费、放权松绑,让很多消费行业被抑制的需求,得以释放。

这种需求释放,至少可以带来2-3年的增长动力,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重生争取到时间。

但我们也明白,房地产终究不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向,消费也不是,单纯靠消费拉动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明天的。

以上的第一步“救市”政策,仅仅是“托底之举”。

从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要靠生产力的进步,也就是对科技和创新产业的投资。

可喜的是,经过百年的求索,四十年的代工生涯,中国无论是底层老百姓,还是高层领导人,对这方面的追求都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

经过最近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新兴科技产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以手机和手游行业为领头羊,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跟上,航空航天、芯片和生物医药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短板越来越少,势头越来越旺。

这份成就的获得,跟中国高层坚定不移的政策支持,注册制改革、创业板和科创板先后推出、芯片大基金成立,大学扩招等一系列手段密切相关。

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我们也要明白,中国是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几个科技产业的发展远不足以支撑中国迈入发达国家。

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科技产业全面兴起,尤其是解决“芯病”,让科技产业的“脊梁”可以真正挺起来。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通过高技术的商品打造一支出口“舰队”,赚到更多利润。

这才是突围之路。

业界消息显示,上海微电子正致力于研发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预计在2023年年底将国产第一台SSA/800-10W光刻机设备交付市场。

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技术,两年前就已经在研发上取得突破,经过这两年的完善,量产的可信度是比较大的。

如果真的能落地,将标志着中国半导体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

要知道,这款28nm immersion式光刻机,是浸没式光刻机,采用ArF光源,也就是193nm波长的光源。

这是第四代光刻机,和ASML仅有1代的差距,比日本的尼康和佳能更先进。

这款光刻机,单次曝光就可以直接生产28nm芯片,能让中国的成熟芯片产业完全自主可控;

如果使用套刻精度在1.7nm左右的华卓精科工作台,在多重曝光技术下甚至能够实现7nm制程工艺的芯片生产。

一旦可以制造7nm芯片,就可以解决半导体产业大部分的需求,因为芯片制造的其余六大设备,扩散炉、刻蚀机,离子注入设备、薄膜生长设备、抛光机和清洗机,中国目前都已取得突破。

而光刻机材料如电子特气、光刻胶等也不再成为困扰,南大光电今年已经量产7nm的光刻胶。

当然,从设备量产,到芯片生产线成熟运转,还需要一个过程。

或许是2-3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三年之后,当中国最终可以大规模量产7nm工艺的芯片,中国在高科技产业上和西方一较高下的能力都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产业的投资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也要加强——

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花重金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来华任教,为各国来华的留学生精英提供便利的就读和就业机会,都是时候去推进了。

中美较量注定了是一场持久战,资金和人才的投资战略决定了最终的胜利者。

虽然我们由衷的相信,美国的技术围剿必然会破产,但下一步呢?

目前政治气候下,脱钩的手段只会变得更激进。

可以想象,在未来漫长的年代,中国的科技产业想要打入西方发达市场,将遭遇越来越多的政治阻力。

怎么办?

中国经济需要一场战略大转移。

将出口的主要对象,转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其实,过去的中国出口,一直是分为两个体系的,代工产品主要通过跨国公司渠道流入发达市场,自主产品则依靠价格优势打入亚非拉落后市场。

如今,代工体系已不可持续,将逐渐失去订单,战略重心只能转向亚非拉落后市场。

中国与亚非拉市场之间,属于一个有自主技术,希望扩大市场,一个有市场空间,但缺乏技术能力。

因此互补度非常高,彼此需要,完全不存在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矛盾点。

但亚非拉市场也有它的问题:

一是经济落后,市场规模小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是政治分裂,区域内的政治冲突多,治理水平落后,发展困难重重。

这两个问题,虽然化解的难度很大,但仍然是有解的。

当今天下,以2022年的GDP数据来推算各国市场规模——

美国25.3%,欧盟16.5%,日本4.2%,英国3.1%,加拿大2.1%,澳大利亚1.7%,韩国1.7%,瑞士0.8%,挪威0.6%,以色列0.5%,新西兰0.2%,整个西方阵营合计约56.7%。

而除了中国以外的亚非拉市场,如果看作一个整体的话(统称为南方市场)——

合计仅占25.4%,远小于西方市场的分量。

当然,潜力也是有的,南方市场的对应人口占比合计全球68.8%,增长空间理论上很大。

如何将南方市场的潜力释放出来?

关键是政治整合。

这几年,中国高层在对南方市场的整合上下了很大力气,并且成绩卓著。

其一是金砖组织,这是个松散的经济俱乐部(对标G7),目标是推动经济政策的协调,比如去美元化;

其二是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个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未来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集体安全组织(对标北约),但目前仍专注于打击恐怖主义。

去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宣布扩容,将伊朗纳入为新成员;

今年8月,金砖组织扩容,将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联酋纳入为新成员。

扩容成为了主流叙事,但还不够,还要提升融合度。

在这个维度,中国也干了两件大事:

其一是“一带一路”,这是个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项目。

二战后,欧洲百废待兴,美国投入了一百多亿美元帮助欧洲各国振兴经济,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这些投资,美国既收获了盟友,又收获了市场。

一带一路的目标也是如此,通过输出中国模式,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一来发展了朋友圈,二来让中国商品通往南方市场的物流效率大大提升,市场也就随之扩大了。

关键是铁路和港口的建设:

第一是中欧班列,通过它,中欧之间的陆路要道被打通,沿线亚洲大陆城市的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发展得以提速。

它的前景可以参考美洲铁路贯通后,美国西部大开发的蓬勃发展。

第二是印度洋和地中海港口的投资入股,比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等。

由此,中国将获得进入中东、印度洋、东欧、非洲的门户,大幅提升辐射力。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进出口增长9.8%,高出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可见发展势头之迅猛。

其二是“劝和促谈”,重点是化解伊朗和沙特的宿怨。

中东是世界冲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号称“火药桶”,武器进口开支长期占据世界第一。

中东地区冲突的核心是伊朗和沙特,双雄为了彼此利益打了几十年,其它小国的战争很多都只是它们的代理人战争而已。

近几年,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中国趁机进入,经过多轮斡旋,终于在今年让两国互相建立外交关系。

伊朗和沙特的和解对于中东的意义,可以参考二战后德国和法国的和解。

德国和法国,两国在欧洲大陆争霸了数百年,彼此都有血海深仇,但仍然在共同的利益(苏联威胁+经济复兴需求)面前,走向了和解。

一旦和解,两国便迅速推进了市场和政治的融合,建立了欧盟,打通商品、服务、资本、人员的自由流通。

如今,欧盟各国之间,商品无关税,货币一体化,上有欧洲央行、欧洲法院等顶层架构,下有人员旅行、定居、打工的高度自由。

虽然还不是一个国家,但市场是高度整合的,产业龙头的规模效应得到了极大提升。

德国在1990年代之后,跟日本面临着相同的汇率大幅升值、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但经济活力远远好于日本,为何?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盟的整合。

欧盟的市场一体化,让德国工业品获得了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通过蚕食小国的份额,德国企业变得更强大了;

欧盟的人口流动自由化,让德国能够及时从落后地区补充人力资源,老龄化问题极大缓解了。

这种高度市场整合带来的催化作用,是松散的俱乐部组织远不能比拟的。

如今,中国面临着和当年德国相似的经济转型考验,出口市场有压力,人口老龄化严重,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打造一个类似的政治联盟。

中国要做的,就是整合亚洲大陆,在一带一路朋友圈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融合度更高的“亚盟”或“南方联盟”。

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有需求的国家拉进来,一起发展经济。

南方各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极大,政治需求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

交通越闭塞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的国家,政治危机感越强的国家,对加入一体化联盟的需求就越强烈。

中国可以从吸纳这些国家开始,比如尼泊尔、老挝、柬埔寨等。

随着融合见效,当地经济腾飞,就会对周边国家形成示范效应,吸引更多地区的加入意愿。

当年欧盟就是从德法意+比荷卢三个小国开始的,随后吸引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芬兰、奥地利等国陆续成为新成员。

随着市场融合,经济发展,很多政治上存在的腐败、文化劣根性、恐怖主义等问题,也会得到逐渐化解。

腐败、盗窃、恐怖主义,本质上都是创富机会缺乏+教育落后+政治治理水平低所造成的。

本质上,就是穷。

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投资和发展来解决。

经济融合后,发展提速,就业机会扩大,反哺教育,政治治理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最终带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一个涵盖数十亿人口,高度整合的“亚盟”或“南盟”,对中国的自主发展之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王者之谋”。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文提出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短期“消费救市”,从房地产入手,放权松绑,通过供给侧改革释放消费潜力,保障社会稳定,这是托底之举(2-3年)。

第二,中期“投资创新”,加大科技产业的支持,金融+人才双轮驱动,尤其是研究生+留学生体系的培育,这是突围之路(3-10年)。

第三,长期“出口转移”,以欧盟为目标,打造一个高度融合的“亚盟”或“南盟”,最终实现出口的大繁荣,这是王者之谋(10-50年)。

-- END --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