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Albemarle 希望为锂定价提供更多信息:安迪-霍姆

Reuters03-19

((自动化翻译由路透提供,请见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路透社专栏作家)个人观点。) Andy Home

路透社伦敦3月19日 - 全球最大的锂生产商Albemarle 宣布将在Metalshub数字交易平台上对其产品进行一系列拍卖。

首次 "竞拍活动 "将于3月26日举行,竞拍标的为1万吨锂辉石矿石。

根据 Albemarle 给客户的通知,其目的是 "探索价格发现,同时确保为所有客户提供一个公平透明的过程"。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 "透明"。去年的价格暴跌震撼了整个锂供应链。

但这些价格指标的可靠性如何呢?Albemarle 决定进行一系列 (link) 在线拍卖,表明它认为锂行业可以做得更好。

混乱的定价

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爆炸式增长使锂在短短 10 年左右的时间里从一种特殊的利基产品转变为主流工业材料。

锂的定价尚未与这一转变的规模相匹配。

与大多数老牌生产商一样,Albemarle 公司历来通过与买家直接谈判的定期合同出售大部分锂。

然而,这只能使其部分免受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为现货价格主要由中国决定,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将锂原料转化为电池级材料的国家。

中国的第一个期货价格是无锡不锈钢交易所于 2021 年 7 月推出的碳酸锂合约。

无锡期货价格立即对全球碳酸锂定价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它是一个有问题的基准 (link),其基础是数量有限的中国参与者之间的非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实物交易。无锡期货定价与锂现实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

广州期货交易所于 2023 年 7 月推出碳酸锂合约(GFEX) 后,无锡对中国和国际价格的影响逐渐减弱。

然而,广州期货交易所与无锡一样是一个疯狂的价格指标。在投机热情的推动下,新合约的交易量在 10 月至 11 月间几乎翻了一番,交易所不得不提高保证金 (link),并扩大交易限额以应对波动。

但这并没有阻止GFEX迅速成为公认的锂定价参考点,尽管非中国实体将很难进入该交易所。

寻求价格管理工具的西方公司目前只能使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氢氧化锂合约,该合约的发展势头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中国的同类合约相比,规模仍然很小。截至 2 月底,CME 的未平仓合约量为 22,275 公吨,而 GFEX 的未平仓合约量为 321,329 公吨。

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锂合约根本没有交易,而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锂合约去年仅交易了18手,今年到目前为止也只交易了30手。

所有西方期货合约都根据Fastmarkets的价格评估进行结算,Fastmarkets与同为价格报告机构的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一样,发布了一系列评估报告,旨在反映锂供应链的复杂性。

第三条路?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尔贝玛尔公司希望在狂热的中国东部碳酸盐市场和依赖第三方价格评估的西方氢氧化物期货交易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唯一的其他硬定价参考点似乎也将消失。

皮尔巴拉矿业公司(Pilbara Minerals )通过巴特里金属交易所(Battery Metals Exchange)定期拍卖其辉钼矿,在生产链的上游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格透明度。

然而,这家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矿商表示,它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未承诺出售的材料了,这意味着未来的现货销售 "不太可能" (link)。

阿尔伯马尔公司本月晚些时候进行的锂辉石拍卖将有助于填补价格缺口,但接下来很可能会有更多其他形式的锂招标。

如果招标数量足够多,Metalshub 有可能根据其网站上的点对点实物交易生成价格指数。

Metalshub 围绕锰和铬等钢合金建立了自己的交易平台。

与锂一样,这类金属往往不是以标准化的形式出现,历来不在交易所交易,而是由 Fastmarkets 等公司进行评估。

Metalshub 改变了这一态势,目前正与伦敦金属交易所合作,为低碳镍交易开辟一个论坛,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交易为基础的 "绿色 "镍指数 (link),以补充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标准 I 类合约。

这种市场数字化 "正变得越来越重要,Albemarle 支持这一发展",该公司在向客户提醒即将举行的 "竞标活动 "时说。

迫切寻求稳定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全球锂矿产量从 2010 年的 2.5 万吨猛增至去年的 18 万吨。

如果要摒弃内燃机以减少全球排放,世界需要更多的锂。

但是,繁荣与萧条的定价循环削弱了生产商融资和建设新产能的能力,而去年的崩溃则是这一周期中最近的一次衰退。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如何使生产与需求保持一致的问题。但缺乏透明的基准价格和对冲价格风险的能力有限也无济于事。

锂供应链正在走向成熟,但锂金属的定价似乎还停留在早期发展阶段。

Albemarle公司试图改变这一价格悖论问题,值得称赞。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路透社专栏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