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覆灭疑云:27亿元预付款失踪,断了7万中产高端教育梦

深网腾讯新闻2021-10-25

近27.5亿元课程预付款去向成谜,7万家长受波及,高端教育培训机构精锐教育深陷泥潭。

自10月7日“闪现”朋友圈”后,精锐教育创始人张熙一直处于“消失”状态。“10月8日总部召开全国线上会议,张熙并没出现,而且现场听会的员工不能带手机入场,全程被要求禁言。”精锐教育老师张丽(化名)告诉《深网》,“创始人及高层难道不应该主动站出来给精锐的员工及报名的家长们一个交代?”

事实上,在12日精锐正式官宣停止运营之前,公司看起来一切运转如旧。

据张熙在朋友圈介绍,10月8日,精锐还有1万名员工。张丽表示,她后来看公司企业微信时,员工就剩8000多,后来企业微信的人数显示已经被关闭。

2008年张熙在上海创办精锐教育,主打VIP一对一教学,2018年3月28日,精锐教育在纽交所上市。精锐教育全职员工在企业微信上都有一个花名,张熙的花名是“学霸张”,喜欢给自己贴上北大、哈佛双学霸的标签。

危机爆发后,希望张熙及公司相关负责人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不仅有精锐的员工,还有数万名家长。有数据统计,这次被波及的学生约有7万人。“我所在校区的家长,预交的学费都在数万元乃至数十万,一次交了50万-60万的家长也不少”,张丽说。

据报名精锐VIP一对一及至慧学堂的部分家长透露,截至10月21日,对接的官方人士除微信发了一封《致家长的一封信》,并附有二维码进行退费登记外,没有提供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案。

精锐数万名被欠费的家长及被欠薪的员工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精锐教育的崩盘绝非因“双减”而起,“双减”只是揭开了公司表面看似繁荣之下积累已久的问题。

从战略上看,精锐自2018年开启疯狂收购模式,却没有形成1+1>2的效果,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其12.9亿元的商誉还产生大幅减值;从内部管理看,公司重销售、弱教研,管理效率降低、复购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早就埋雷。现在,这些隐患集中到资金链这一个点,爆发了。

崩盘迹象从朋友圈乌龙开始

在一些精锐教育老用户及外界看来, 精锐教育要“翻船”了是从10月7日的一则朋友圈开始。

10月7日,一个署名精锐教育张熙的朋友圈内容在教培领域刷屏了。在这则朋友圈中,张熙向亲友、精锐的客户和精锐的员工等致歉,“自己一心做教育,但确实投资扩张太过激进和疏于投资及财务管理,导致今天的局面。好想重头再来,愿有来生,再不创业,应该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陪伴朋友”。

但随即微信上的另外一个同样署名张熙的朋友圈辟谣称:自己很好,并且要带领精锐做率先转型成功的教育企业。

“两个张熙”的朋友圈截屏

“我能确定的是,后面一个微信朋友圈内容是张熙发的,但第一个是不是张熙发的,不清楚。”员工张丽表示。

在12日精锐正式官宣停止运营之前,很多员工都毫无预警。

“十一假期,我们校区还在鼓励大家加班招新及上课,美其名曰给大家提高福利,没想到十一假期刚结束,8日(精锐教育发薪日)就开线上全员大会通知,监管部门对我们的资金进行监管,申请下来要15个工作日,工资要顺延到10月26号发”,张丽告诉《深网》。

员工的始料不及是一连串的。

10日晚间,部分校区的员工又收到了一个通知:从11日开始,所有员工停止去校区工作,作为十一假期工作的调休。“后来才听说,上海精锐校区已经有不少家长开始去校区排队退费,为了避免冲突,校区才传达了这个通知”,张丽说。

也有广州精锐的员工透露,“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司已经欠了物业两个月的房租没交了,所以物业要贴条封门了,没地方办公了”。

一天后,所有的精锐员工都收到了公司停止运营的消息。

但在广东某精锐校区校长李林(化名)看来,精锐教育“扛不下去”,在两个月前就漏出了端倪。

“7月24日‘双减’政策下来后,总部并没有宣布调整和转型,反而要求抓考勤,压缩成本。甚至要求节约用水和用电,空调要随手关。今年教师节,也没有任何福利,这在往年,别说教师节这么重要节日,三八妇女节及劳动节公司都会给员工准备礼物”。李林告诉《深网》。

嗅到“危险”信号的李林向当地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但被告知,张熙曾亲口说过,精锐的现金流至少能扛一年。“结果一个月都没扛过,还欠了员工不少工资”,李林说。

据李林不完全统计,自己所在的员工群里,仅27位员工就被拖欠了30多万元的工资。

被“割韭菜”的家长和员工

就在不少精锐教育的老师想走仲裁途径追讨工资时,他们却临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家长们的问询和质疑。

“我平时跟家长关系很不错,10号我就通知了跟自己联系的家长去退费,但还是晚了。我们也被拖欠了工资,对家长特别愧疚,因为不少家长都交了一年甚至几年的学费”,佛山精锐某校区的王蒙(化名)告诉《深网》。

“本来是想把孩子送来受教育的,没想到自己成了被割的韭菜,更可气的是,停止运营前的一个月,精锐还在招生收费”,有家长抱怨。

文文(化名)就是最近被骗的家长,“交了26800元/半年的学费,还没上课,先收到一封信”。据文文介绍,自己于8月30日去北京至慧学堂金台路校区咨询是否有幼小衔接的课程。

至慧学堂是精锐教育的学前教育品牌之一。据精锐教育财报显示,精锐教育的营收主体来自精锐VIP一对一,2020年营收约为26.25亿元,营收占比为73.6%,学前业务营收为5.99亿元,营收占比为17.4%。

精锐教育收入营收构成

“在报名之前,我详细咨询了接待自己的老师,学校是否会受双‘减政策’的影响,但被告知,这个校区已经转型为素质教育,主打思维、科创等课程”。

在老师的游说下,文文选择先报半年的课程试试,每个月学费5200元,教材800元,一共26800元,合同上的收款账户是北京锐慧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北京锐慧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由上海锐思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100%控股,而张熙和上海精锐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上海锐思科技62%及38%的股权。

据文文介绍,仅光金台路店就有60个学员被欠费。10月21日晚间,至慧学堂给出了“转异业课时声明”,通知提出退学费的学员可以将剩余退费课时折算为瑞思线下课程、网易有道线上课程及汉翔书法课程等,共计7122元。

“我周围的家长都不同意,很多家长被欠了几万元学费,本身就不合理。况且上完这些新品牌的10节课程,以后的课程是否还会向家长收取学费都是未知数”,文文说。

教培机构暴雷后,为何家长追讨预交学费这么难?北京市亚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焦春雷曾对《深网》解释,“一些培训机构和美容美发、健身房、养生会所等的经营模式和套路大致一样,都靠用户的预付费用维持运营,而且大部分类似培训机构的创始人或者高层都知道这套逻辑,在注册公司和运营时就开始注意规避相应的风险”。

目前预收费的相关培训机构跑路,更多的情况是学员以诉讼、仲裁的形式追究培训机构及管理层的民事责任,但最终收到的效果甚微,即使拿到胜诉的判决或裁决,多数情况也由于培训机构无任何资产可供执行,最终将培训机构纳入被执行失信人名单,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后而终结执行,但学员仍无法追回已经预交的费用。

27亿元预付款去向成谜

现在问题的核心是,精锐教育账上还有没有资金?

据精锐教育2021财年第一财季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财季末的客户预付款余额为人民币27.521亿元(4.185亿美元),较2020年第一财政季度末的人民币24.257亿元增长13.5%。”

精锐2021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截图

需要指出的是,这27.521亿元预付款余额并非精锐教育当季的营收收入,而是公司向注册学生收取的课程现金,需要在交付培训课程时按比例确认为收入。而据财报显示,该季度平均每月学生注册总数为148134人。

“我们也想知道收的学费去哪里了”,李林透露,“我们校区仅签约和服务VIP一对一业务,9月份校区的营业额当时统计约2400万,刨去员工工资、租金等所有支出,有1000多万左右,那还剩1000多万元呢,也没给家长退费,钱哪去了?”当被通知要延迟发工资时,李林就有这样的质疑。

后来李林等被告知,资金都被调到上海总部了,因为总部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广东这边校区资金的支持。“填窟窿去了”。

据财新报道,“上海普陀区教委信访办工作人员告诉上海维权家长,目前公安、市场监督、市区政府都已介入,教育部门23日起开始对精锐集团账户进行监管,5万元以上支出都需报批,但至27日,该监管账户仅有两千余万元现金,距家长预付费、员工工资等紧要资金缺口相距甚远。”

“现在还有员工在传,张熙在海外弄了一个信托公司,有55个亿。但也都是传言,我们希望老板张熙自己站出来自证清白,但群里也有说,经侦已经介入调查了”,张丽透露。

张熙在海外是否有信托公司?据精锐教育招股书显示,张熙的全部股份通过英属维京群岛离岸公司Happy Edu Inc.持有。而据“新经济IPO”报道,“Happy Edu Inc.由同样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的Zhen Wei Family Trust 家族信托控制,张熙为该信托的实际控制人。海外家族信托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规避风险,例如,如果企业倒闭或破产,企业创始人的海外家族信托财产不会受到影响;如果企业创始人在境内有连带担保行为,同样也无法追溯至海外信托资产。”

精锐教育招股书内容

精锐高端教育的“坍塌之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校外教培的困难绝非因‘双减’而起,只是‘双减’揭开了行业看似繁华之下积累已久的问题”,有教培行业人士这样评价精锐教育“暴雷”。

不少家长反映,精锐的高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一对一课程一节课的价格普遍在500-700元,但也有中心城市的VIP课程价格超过1000元/1节课。

前精锐教育老师张华(化名)向《深网》透露,“精锐VIP学员的家庭都在中产以上,不少学员家里都在经商,一次购课数十万甚至百万的家长不在少数”。

家长为何会花费数十万元给孩子报名精锐的课程?张华解释,这类家长除了较有经济实力外,还有一个共性,孩子成绩普遍一般,或是要参加艺考。“这些成绩一般的初三、高三学生,或要提高文化分的艺考学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基于处于全天在精锐上课的状态,一年消课20多万很正常”。

从精锐教育近5年的营收看,2019财年之前,公司发展处于上升阶段,销售毛利率也和曾经的教培双巨头新东方好未来不相上下。但2020财年,公司的营收和销售毛利率已经下滑,2020财年亏损约7.3亿元,销售毛利率也由之前的50%左右,下降到2020财年的36.91%。

在李林看来,精锐后来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重销售、轻教研,续费率低等。

曾有兼职老师透露,精锐教育作为一家上市教培公司竟然没有教研。对此,李林通过他所在校区的组织架构来说明这个问题。李林所在的校区主要分为营销部和客服部这两个部门,营销部门包括市场、课程顾问(销售)等,班主任、行政、老师、教务等都属于客服部。

“校区兼职老师和全职老师占比约为5:5,我们理解的教研就是师资部,我们校区的全职老师平时上课也要备课,也需要把备课教案上传到教学系统内,需要考核,但确实没有自上而下的教研体系”,李林说。

除了教研薄弱外,李林指出,校区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续报率太低,在10%-20%之间。“公司的现金流基本都靠拉新,拉新就要重新投入营销成本,这也是公司毛利率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

10%-20%的续报率在行业内处于什么水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此前表示,“新东方最厉害的老师反复试验,大班课平均续班率也就是70%左右,我相信业界的平均数不会超过75%”。

在张丽看来,精锐的续报率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重销售、轻教研,最直观反映是授课老师和课程顾问的收入差距。课程顾问和老师的收入构成都是底薪+提成(课时费),底薪很少,普通员工基础工资在2000多元,收入主要以提成和课时费为主。

“课程顾问拉新后,会有5-6个点的提成,新财年开会时,曾宣布未来会将课程顾问的点数提到8个点。这就意味着,家长交了10万的学费有6000元是要给课程顾问的,但全职老师的课时费大部分一节课不到100元,也就是说,授课老师要拿到6000元课时费需要上60节课”,张丽说。

如果说重销售、轻教研、续费率低等内部问题,早已为精锐教育埋下隐患,那么2018年上市以来大规模的收购,则成为“双减”背景下,压倒骆驼的一根稻草。

精锐教育开启大规模收购始于2018年上市以后。

曾有上市公司CEO如此描述上市对于一个公司的意义,“上市就是公司起飞的开始,而飞机在起飞的时候就是最危险的”。从精锐后来的收购节奏看,这家公司显然选择了“高速起飞”。

仅在2018年,精锐的投资和并购就有7起。当年,精锐斥7亿巨资并购了启迪巨人100%股权一事曾在教培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彼时,巨人已经濒临倒闭,但张熙却对这笔收购信心满满:“5年之后,巨人教育将会在国内建立起近500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小区,完成50万的学校就读指标,50亿的生产收入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高价收购的公司成了“烫手山芋”。巨人后续的发展显然没向张熙预期的发展。8月31日晚间,巨人教育宣布倒闭。此时“大厦将倾”的精锐再也无法伸出援助之手。

据精锐教育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公司的商誉为12.9亿元。现在巨人教育已经倒闭,其他收购的教培公司在“双减”大背景下,将面临收入及营利能力大幅缩减的困境。如果精锐没有“暴雷”,其下一季度财报可能会因为计提大额商誉减值准备而产生巨额亏损。

不过精锐是否亏损,并不是被欠费的家长和被欠薪的员工想考虑的问题。

对于张丽等精锐被欠薪的员工来说,他们还寄希望于26日能顺利拿到工资和补偿,但对于数万被欠费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学费能否追回,能否争取公平合理的转课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头绪。

“我们群里有些家长已经开始有走民事诉讼了,虽然能彻底解决的希望渺茫,但被拖欠了几十万的学费,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家长文文说。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