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2024「突围」:资产质量承压,寻路财富管理

民营银行作为“拓荒者”,或许有可能像美国的嘉信理财一样,依靠科技将财富管理服务送入寻常百姓家,实现财富管理的大众化、普惠化。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探索设立民营银行”,2013年的国常会春风拂动,民营银行由此破土拔节、澎湃生长。到如今,已经有19家民营银行获批开业,总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

民营银行自出生起,就背负着历史使命——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纪性难题横亘,它们要用技术闯出一条新路。

为了“拓荒”,过去十年,微众、网商、苏宁、新网等民营银行更多在技术研发上倾注资源,研发费用占比甚至超过10%,并以此为“马”,持续向长尾人群渗透。

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的个人客户数已接近4亿。网商银行累计服务超过5300万户小微,2023年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接近2000亿元,占总贷款余额比重超过70%。

民营银行成为了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它们也因此收获到了“低垂的果实”,2023年整体净息差逆势上涨,部分机构甚至高达6%以上。

然而,另一些情况却让人忧心,同业业绩分化正加剧行业失衡,以及长期聚焦长尾人群带来的资产质量恶化,正严重侵蚀银行利润。

十年激荡,民营银行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但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而未来十年,银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它们还能否在巨头的挤压之间继续破局?

头部玩家未雨绸缪,已经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01|净息差逆势攀升,业绩分化加剧

2023年,“降息潮”接踵而至,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但令人意外的是,民营银行却实现了逆势上涨,其平均净息差高达4.39%,较2023Q3增长了0.18个百分点。

而同时期,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均下滑,截至2023年Q4末,分别为1.62%、1.76%、1.57%、1.90%和1.57%。

图片

具体来看,有15家民营银行披露了净息差数据,网商、微众、众邦等10家银行实现逆势增长,新网、苏宁、富民等5家银行则承压下跌。

其中,无锡锡商银行去年9月的净息差高达6.21%,微众银行去年6月的净息差亦高达6%,远超同业。而Q3、Q4,民营银行的平均净息差持续攀升,意味着Q4末,两家银行的实际净息差数据可能更高。

同样是行业龙头,网商银行去年9月的净息差仅为3.07%,与微众银行差距较大。

并且两家银行资产规模的差距也在拉大。23年,微众银行加速扩表,资产总额达到5355.79亿元,同比增长13.02%,规模占行业比重超过了四分之一。

网商银行则在年内缩表,23Q3的资产总额为4847.32亿元。到了23年末,资产总额下降到4521.3亿元。2024Q1末,资产总额进一步下降至4322.54亿元。

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在财报中解释道,银行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将风险控制作为全年工作的核心,主动控制规模。

图片

当前,民营银行的核心仍然是存贷业务,净息差和资产规模直接决定了业绩。

23年,凭借着6%的超高净息差,以及行业最大的资产规模,微众银行一骑绝尘,实现营业收入393.61亿元,同比增长11.3%,净利润108.15亿元,同比大增21.02%。

网商银行位居第二,营收187.43亿元,净利润42.03亿元。但由于“缩表”,其与“龙头”微众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净利润差距从53.99亿元扩大到了66.12亿元。

与此同时,行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

新网、苏宁、众邦银行资产规模过千亿,是第二梯队,虽然净息差都远高于网商银行,但资产规模差了好几个等级。

2022年,网商银行与第三名苏宁银行之间的营收和净利润差距分别为116.21亿元、25.33亿元。但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差距分别扩大到了142.42亿元、31.52亿元。

这显示着,强者恒强的效应在民营银行中正愈加凸显。

02|资产质量承压

长尾客群、小微实体融资难、融资贵,要归咎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模式。

民营银行以数字科技破局,无需抵押就能在线上获得信贷。这一模式获取了更高的息差,但也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尤其在下行周期,压力更是倍增。

图片

仍以“千亿梯队”为例。23年,网商、新网、苏宁银行的减值损失规模分别增长了37.25%、58.22%、21.87%,为100.37亿元、29.16亿元、24.45亿元,直接挤压了利润——网商银行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苏宁银行净利润增速低于营收增速。

资产质量方面,网商、苏宁、众邦银行有所恶化。网商银行逾期30天口径下的不良率为2.28%,比年初上升了0.34个百分点,逾期60天和90天口径下的不良率分别为1.87%和1.29%。

苏宁、众邦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17%、1.73%,分别上升了0.18%、0.26%。

新网银行23Q3不良率为1.63%,但Q4资产质量趋于恶化,不良率攀升至1.71%,环比上升了0.08个百分点。较2022年,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千亿梯队”里,仅有微众银行的资产质量企稳。减值损失小幅增长了1.31%。不良率为1.46%,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01个百分点。

另外,作为不良贷款的“蓄水池”,微众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下降了4.38亿元,关注类贷款率较2022年末的1.79%下降了0.44%,为1.35%,显示出其资产质量前瞻性指标好转。

资产质量的差异源于客群和业务模式。

微众、新网银行的核心基本盘是零售,零售信贷占比分别为54.89%、81.16%。而在穿越经济周期时,零售金融的表现往往好于对公,国有行、股份行的财报也体现了这一点。

网商银行在剥离消费信贷业务后,All in小微企业、个体和经营性农户等。众邦银行474.44亿元的信贷规模中,有52.68%流向对公。

而2023年,中国实体小微依然艰难运行。金晓龙在年报中表示,网商银行服务的客户都是实体经济的最小单位,在穿越经济周期过程中,面临更复杂的挑战。

微众银行也在年报中指出,在内需疲软和外贸承压的双重影响下,小微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回款缓慢等困难。

并且,困难进一步传导至24Q1,网商银行披露的业绩数据显示,资产减值损失达到25.15亿元,同比增长近40%。

其他几家银行也都预计24年资产质量或将继续承压,都加大了贷款减值准备。

微众银行2024年贷款减值准备为213.04亿元,新网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增长了23.74%,为25.11亿元。苏宁银行称,由于主动增提减值准备等,公司利润总额下滑了6.73%。

03|转型财富管理

全行业资产质量承压的趋势给民营银行敲响了警钟。

传统存贷业务毕竟是“重资产”,要想更轻盈的穿越经济周期,增厚中间收入,加码财富管理,势在必行。

但民营银行不像传统商业银行,没有线下实体网点,也没有庞大的理财顾问团队。要做到差异化,就要用好技术和流量。

头部玩家已开始积极探索。其中,微众银行跑在了前面。它背靠微信13亿用户,拥有近4亿个人客户,最早入局,盘子做得最大。

截至23年末,“微众银行财富+”已经与23家理财子公司、71家基金公司、7家信托及11家保险公司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过4900只,管理资产余额257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

受益于规模的增长,微众银行代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达到36.08亿元,较22年实现翻倍增长,增幅达到124.94%。代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对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贡献近50%。

网商银行背靠阿里系电商旗下的庞大商家规模,也在积极探索交易银行业务,并将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截至23年末,其代销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余额已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管理的客户资产(AUM)突破8000亿大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代销业务手续费收入却下降了19.72%。

苏宁银行也将财富管理作为核心业务之一,截至23年末,个人财富客户数达到218.64万户,保有资产规模489.63亿元。

但加总起来,三家民营银行管理的资产余额也就3万多亿。如果再剔除微众银行,规模更是微小。

并且以行业视角来看,转型财富管理目前仅限于头部几家民营银行,腰部和尾部的玩家还在为揽储和放贷奔波。

不过,这仍然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民营银行的生存空间本就狭窄,目前更是已经到了发展瓶颈期。

而BCG咨询认为,中国数字财富管理市场未来大有可为,预计其规模将从2022年的111万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58万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机遇,我们不应自设藩篱。民营银行作为“拓荒者”,或许有可能像美国的嘉信理财一样,依靠科技将财富管理服务送入寻常百姓家,实现财富管理的大众化、普惠化。

如果实现,民营银行有可能实现新一轮崛起腾飞。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 晒晒我的复盘笔记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